当前位置:福书网 > 耽美小说 > 这就是秦始皇最新章节 > 第8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这就是秦始皇 第8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72。冒险还是墨守

  废除逐客令对宗室来说,已经是一次相当沉重地打击,如果能够再给郑国翻案,必将进一步削减宗室的权力,这应该是嬴政最愿意看到的局面,可是宗室势力根深蒂固,不容小觑。

  俗话说的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现在既是救命,又是为自己赢取政治资本,李斯当然愿意冒险。留给李斯的时间没几天了,他决定立刻行动。

  救郑国的最简单方法,便是让嬴政站出来说一句话。然而,嬴政绝对不会轻易站出来替郑国说话的。他虽然知道水渠的作用,但也没有给予郑国特赦的权力,而是接受了宗室给出的审判结果。可见,这种选择也是出于万般无奈,因为嬴政觉得用郑国的死来换取宗室的暂时稳定,这是很划得来的一笔政治交易。况且,在郑国一案中,宗室走的是法律程序,他虽然贵为王,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小小的郑国而践踏法律的尊严。再说,他也要给宗室留下些脸面,因为他还需要宗室的支持,至少目前还需要。

  郑国在嬴政和宗室之间,充当了皮球的角色,最终成了政治牺牲品。无奈,谁让他点背,正好赶在这个点上。弱者连意淫的权力也没有,郑国现在就没有任何权力,包括连怎么死也无法选择。不过,老天还是眷顾他的,在他的生命中安排了李斯这么个人,给了他一点点活下去的希望。

  看来,李斯不仅指望不上嬴政这个后台,而且还必须想办法让嬴政置身事外,不能给他添麻烦。有些时候,在老板不能出面的情况下,做属下的要把事情办的漂漂亮亮,才是一个得力的干将。李斯就是这样的人,他决定先去探望一下郑国,先给他一点信心。

  郑国知道自己难逃一死,意志已经极度消沉,见到李斯,有气无力地说:“先生来啦?听说先生不是被逐出咸阳了吗?”

  李斯道:“郑兄请宽心,我眼下身任廷尉,秦国大小案件,我都有裁决的权力。我一定想尽办法救你出去。”

  郑国苦笑道:“先生不要给我宽心了,郑某的案子,秦王曾经亲自过问过,结果落了这么个下场。先生虽然贵为廷尉,难得会比秦王还大?不要费心了。”

  李斯道:“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想出个法子来的。郑兄,你不会死的,关中水渠还等着你主持修建呢。”

  郑国还是在摇头,带着哭腔喊道:“可惜啦,可惜这水渠啦,这是千秋万世的功业啊。”

  他的声音在昏暗的监牢里回荡,悲惨凄凉……

  李斯走出监牢后,心情异常沉重。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十天之后,郑国就要被枭首。为了无辜的郑国,为了大秦的将来,一定要为郑国翻案,对,这是必须的。

  还没有成为客卿之前,李斯便以擅长法律而闻名,在整个秦国,没有人比他更精通大秦法律。时间紧迫,李斯和蒙恬两人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硬是在八天之内,将浩如烟海的秦法乃至历代判例都翻检了一遍。然而,让他们绝望的是,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利于郑国的条款。

  看来,直接从法律上来搭救郑国,已经是没有可能了。

  夜已经很深了,万籁无声,李斯推开窗户,只见弯月如钩,繁星点点,屋脊上和地面上是夺目的白霜。寒风入室,将灯烛吹得左右摇摆,李斯和蒙恬的影子被拉的长长的,在墙壁上飘忽不定。

  “难道天要亡郑国?”李斯叹道。

  蒙恬合上律书,叹道:“先生,你不要忘了你的身份,你可以直接上书。只要有异议,秦王一定会重新审理。”

  蒙恬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李斯,廷尉质疑的案子,秦王有权利重新审理。可是,如果这样做了,李斯就把自己和宗室完全对立起来了。可以说,以前宗室和以李斯为代表的外客是暗中争斗,现在要摆在桌面上,如果胜利了,什么都好说,万一有个差错,李斯的人头就卖给了宗室。

  这是一步险棋,弄不好,他这个棋子就要被秦王遗弃了。丢卒保车是常见的事情,这种事情完全可能发生在李斯身上。

  冒险还是墨守,这的确是个问题。

  最后,李斯选择了冒险,就在这个深夜,他洋洋洒洒地写好了给秦王的折子,准备和宗室正门交锋。

  73。和宗室正门交锋1

  当嬴政看到李斯的折子后,正合自己的心意,所以出奇地高兴。于是下诏:“应廷尉李斯之请,重审郑国之案。”

  咸阳宫内,一场舌战一触即发!

  宫殿之内,秦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几乎都到齐了,数十位高官显贵组成了强大的陪审团阵容。

  秦国向来都有廷议的传统,每当遇到国家大事,都召集最高决策层,共同商议,最终由秦王决断。这场牵扯到各方利益的郑国间谍案是一件大事,廷议自然是免不了的。

  宦官赵高登上高阶,扯着嗓子喊道:“大王到。”

  殿内马上安静了下来。

  众人行礼完毕,嬴政坐定后,扫视一番,将目光落在李斯身上,“廷尉,你可以开始了。”

  李斯恭敬起身,道,“是。”

  列席的权贵们,人手一份“爰书”(案件卷宗)。在他们中间,大部分人对郑国一案只是听过,并不了解。面前的爰书,也是随手翻翻,根本就懒得看。他们大都认为,重审只是走走过场而已,郑国难逃一死。虽然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但无奈碍于嬴政在场,嬴政都没有觉得无聊,他们也就只能正襟危坐,摆出一脸庄重之色。

  今天的咸阳宫殿是李斯的表演场,他是主角。李斯知道,在这众多的权贵中间,真正要对付的,只有几位宗室重臣,尤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李斯看了看四周说道:“郑国无罪。”

  话一出口,满座哗然。这哪里是重审,简直就是翻案。

  嬴政也皱起了眉头,他为李斯捏了一把汗,暗暗嘀咕道:“都说李斯你嘴上功夫了得,也没这么干的呀,刚开始就把自己的底牌亮了出来,这不是找死吗?”

  昌平君很不耐烦地插话:“郑国是间谍,证据确凿,不容辩驳。如果廷尉没有证据,信口胡说,那就是欺君,理当问斩。”

  众人都在小声议论,有人甚至怀疑李斯是郑国的同党。

  面对昌平君的下马威,李斯当然不会害怕,他更不会把众人的议论放在心上。不过,很明显,宗室已经占了上风。

  在这关键时刻,嬴政当然要出马,显示他权威了,“安静,安静,听廷尉把话说完。”

  嬴政又把说话的权力交给了嬴政,昌平君只好合上张开的嘴,硬是把没说完的话憋了回去。

  74。和宗室正门交锋2

  当嬴政看到李斯的折子后,正合自己的心意,所以出奇地高兴。于是下诏:“应廷尉李斯之请,重审郑国之案。”

  咸阳宫内,一场舌战一触即发!

  宫殿之内,秦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几乎都到齐了,数十位高官显贵组成了强大的陪审团阵容。

  秦国向来都有廷议的传统,每当遇到国家大事,都召集最高决策层,共同商议,最终由秦王决断。这场牵扯到各方利益的郑国间谍案是一件大事,廷议自然是免不了的。

  宦官赵高登上高阶,扯着嗓子喊道:“大王到。”

  殿内马上安静了下来。

  众人行礼完毕,嬴政坐定后,扫视一番,将目光落在李斯身上,“廷尉,你可以开始了。”

  李斯恭敬起身,道,“是。”

  列席的权贵们,人手一份“爰书”(案件卷宗)。在他们中间,大部分人对郑国一案只是听过,并不了解。面前的爰书,也是随手翻翻,根本就懒得看。他们大都认为,重审只是走走过场而已,郑国难逃一死。虽然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但无奈碍于嬴政在场,嬴政都没有觉得无聊,他们也就只能正襟危坐,摆出一脸庄重之色。

  今天的咸阳宫殿是李斯的表演场,他是主角。李斯知道,在这众多的权贵中间,真正要对付的,只有几位宗室重臣,尤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李斯看了看四周说道:“郑国无罪。”

  话一出口,满座哗然。这哪里是重审,简直就是翻案。

  嬴政也皱起了眉头,他为李斯捏了一把汗,暗暗嘀咕道:“都说李斯你嘴上功夫了得,也没这么干的呀,刚开始就把自己的底牌亮了出来,这不是找死吗?”

  昌平君很不耐烦地插话:“郑国是间谍,证据确凿,不容辩驳。如果廷尉没有证据,信口胡说,那就是欺君,理当问斩。”

  众人都在小声议论,有人甚至怀疑李斯是郑国的同党。

  面对昌平君的下马威,李斯当然不会害怕,他更不会把众人的议论放在心上。不过,很明显,宗室已经占了上风。

  在这关键时刻,嬴政当然要出马,显示他权威了,“安静,安静,听廷尉把话说完。”

  嬴政又把说话的权力交给了嬴政,昌平君只好合上张开的嘴,硬是把没说完的话憋了回去。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75。和宗室正门交锋3

  李斯笑笑,接着说:“谢大王。在爰书中,只记有郑国怀着做间谍的目的入秦,而没有记载郑国在修建关中水渠的十年间如何为韩国谋利,至于祸害我秦国民众,更没有记载。试想这是一个间谍的行为吗?一个真正的间谍会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拖延工期,消耗民力,甚至大搞破坏。而郑国没这样做,反而一直兢兢业业地修建水渠。”

  昌平君嘀咕道:“空口无凭,信口雌黄。”

  嬴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昌平君低下了头,不再说话。

  嬴政道:“廷尉说的有道理,可是关中路遥,来往取证,费时费日。诸卿不能久等。寡人今日就要结案。”

  听到这话,昌平君和昌文君心里一下美滋滋的,心想:这下你这个小小的廷尉还能有什么办法?乖乖等死吧。

  李斯不慌不忙地说:“请大王允许臣传唤人证。”

  李斯既然准备翻案,就要做到万无一失。他在和蒙恬一起翻检法典时,便派人到关中水渠,带回了重要的人证物证。

  这些人证大多是和郑国同吃同住的老部下。十年来,他们朝夕相处,友情深厚非寻常能比,见郑国的惨状,都痛哭流涕。在他们的口中,郑国不但不像间谍,反而是一个既精水利又懂管理、爱惜民夫、体恤下属的模范官吏。

  这一番哭诉使陪审团开始对郑国产生了好感和同情,有的人甚至开始抹眼泪了。

  昌平君、昌文君见苗头不对,他们没想到李斯会玩这么一手,照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昌文君起身说道:“自古大奸若善,大伪若真。这正是郑国奸猾的地方,他隐藏这么深,一定有更大的图谋,如果不早日处决他,后患无穷啊。”

  “哈哈……”李斯大笑,“什么后患无穷?郑国身为关中水渠总指挥,统领着十多万民夫,支配着巨额资金,只要稍微动一下下手脚,便可以富得流油。有几人能够抵挡这样的诱惑?作为一个间谍,巴不得多捞一些。但郑国的家产却少得可怜,除了法定的俸禄,再也找不到其他财产。”

  昌平君冷笑道:“听说廷尉和郑国曾有故交,廷尉是不是另有企图啊?”

  李斯答道:“臣与郑国确有故交,但身为廷尉,主掌刑法,就要依法从事,绝不让任何一个冤假错案从我眼前溜过,这是臣的职责。现在人证物证都证明郑国不是间谍,请大王定夺。”

  嬴政对李斯的表现非常满意,他真想跑下去拥抱一下李斯,可是作为一个王,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最基本的要求。他见火候差不多了,说道:“郑国,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上次,郑国没有申辩的机会,这次李斯给他争来了这个机会,他当然抓住不放了。

  76。和宗室正门交锋4

  郑国只是个水利工程专家,他的演讲技巧自然不能和李斯相比,当说到他专长的话题时,自然也游刃有余,一开口便语惊四座。

  郑国是一个务实的人,如果想让别人接受他修的水渠,用数据来说话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给嬴政算了一笔账:关中水渠建成之后,可以将四万多顷的不毛之地改造成肥沃良田,每亩田的产量将会成倍的翻番。这就意味着仅仅靠关中水渠,就可以解决秦国三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或者解决一支几十万大军作战的军粮问题。

  在座的权贵都是政治家,他们比郑国更明白这些数字对于秦国的战略意义,所以都窃窃私语起来。

  嬴政虽然心里窃喜,但却面不改色,问道:“天下有这么好的事情?你是用这虚无的数字蒙蔽试听吧。”

  “臣是将死之人,怎么敢虚夸海口?”

  郑国便将四万多顷良田分解到关中各郡,又历数各郡人口、地形、气候、土质,有条有理,不由得人不信。

  这些数据和资料都是郑国用两条腿跑出来的,说到这些内容时,刚刚还萎靡不振的死囚犯,忽然间变得神采焕发。他最后定论道:“臣虽然让韩国多存在了几年,可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代的功业。”

  听完郑国的言论,嬴政长叹一声,问道:“如何处置郑国,诸卿还有什么意见吗?”

  众人寻思嬴政的口气,似乎已经有了赦免郑国的意思,不然不会这样问。的确,如此大的现实利益摆在面前,即便是君王,也不免动心。可是法律在上,是不容践踏的,除非嬴政的特赦。

  于是,群臣齐呼:“请大王定夺。”

  这正是嬴政所要的,因为宗室也奈何不得这种局面,郑国的小命总算是保住了。

  嬴政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郑国入秦的目的不纯,但他却为秦国做了件大好事。寡人念在他治水有功,人才难得,特赦郑国无罪释放,继续修建关中水渠。”

  嬴政金口一开,便无可更改。

  以昌平君、昌文君为代表的宗室气的眼都绿了,他们又一次被挫败了。

  郑国最终被赦免,标志着以李斯为代表的外客地位更加巩固,在经过一场驱逐风波之后,外客重新成为秦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

  郑国重返关中后,继续修渠。后来,那条水渠便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郑国渠。郑国渠造福了亿万平民,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不仅如此。汉唐盛世时的都城长安,正是位于因郑国渠而繁荣富庶的关中平原之上。现在,郑国渠虽然早已荒废,但它曾经发挥的作用是永远也抹不掉的。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华人小说吧

  77。生是秦国的人,死是秦国的鬼

  逐客的风波平息了,郑国也安心地重新修筑他梦中的水渠。可以说,嬴政的胸怀是博大了,但他的心胸又是狭窄的。因为他能容得下数万外客,却容不下一个人,被嬴政撵走的吕不韦重新走进我们的视线。

  自从吕不韦到了河南,河南几乎快变成政治、经济、外交及文化中心了,咸阳反而快成了秦国的陪读了。各国使节到咸阳之前,都会先到吕不韦那里停留议事,到咸阳觐见时,提出的往往是在吕不韦那里得到的结论。有些在咸阳的大臣遇到重大或疑难问题,也会和吕不韦书信商议,甚至还远跑到河南前去请教。就连小小的水利工程师郑国都挂念着他,还为他说好话。

  想到吕不韦这有形无形的潜在影响和势力,以及他还左右着秦国的经济命脉,嬴政就感觉如宝剑悬在头上,夜夜都不能安心入眠,他知道到了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昨天,吕不韦还是大秦的相国,权势显赫,威风凛凛。今天却只能窝在封国河南度过余生了。他得感谢自己功高盖世,这才保住了一条命,否则,被嫪毐谋反一案牵连,就是有十颗脑袋也不够嬴政砍的。

  吕不韦就这样被强制性退休了,可他的精力还比较旺盛,不想过那种早上遛遛狗,中午闲扯淡,傍晚看夕阳的生活。在咸阳,十年的位极人臣,使他对权力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没有权力在手,对吕不韦来说,不是过日子,简直是在熬日子。

  不过,像他这样提前退休、经验丰富、威望又高的老政治家,深受六国欢迎。再加上他又深知秦国的底细,自然成了香饽饽,六国不肯放过这机会,都希望他到本国来发挥余热。

  两年来,各诸侯国开出优厚的条件,力邀吕不韦出山。然而,吕不韦却婉言谢绝。因为他知道六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他没必要拿自己的晚节去冒险。

  吕不韦向往的还是咸阳,在那里,他曾经抛洒过热血;牵挂的还是嬴政,虽然反目为仇,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他深信:赵姬和嬴政最终会感念他的恩情,隆重地把他迎回咸阳。

  吕不韦的望眼欲穿终于有了结果:咸阳的使者来了,为吕不韦带来一封嬴政的书信。为了这封信,吕不韦已经苦等多时,他梳洗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接过信并满怀希望地打开。可信中的内容把他的希望彻底浇灭了,他好像一下子掉进了冰窖,整个人都僵在那里,动弹不得。

  信中写道:“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和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迁到蜀地去居住!”

  吕不韦仔细地读着这封信,从字里行间,仿佛看见了嬴政那双冷酷的眼、铁血的心。这就是他苦等的结果,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入荒凉的蜀地和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吕不韦知道:自己铁定是被嬴政抛弃了。他陷入了迷茫之中,心灰意冷,一夜之间,头发全变白了。

  当门下跟随他多年、不离不弃的三千宾客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们愤怒了,他们不干了,发誓即使流干了血也要保护主子。有的建议造反,拥护吕不韦当秦王;有的建议到六国避难,以后东山再起。

  吕不韦很感动,有这么一群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他知足了。但他不能造反,把秦国带入内乱的境地;他也不能到六国逃难,和秦国成为敌人。从到秦国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秦国的一份子,他不允许别人来破坏强大的秦国,当然自己更不会亲手毁掉秦国。

  这就注定吕不韦生是秦国的人,死也是秦国的鬼。 txt小说上传分享

  78。生是秦国的人,死是秦国的鬼2

  嬴政的来信宣判了吕不韦在政治上的死刑,本来想东山再起,为秦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现在是彻底无望了。王命当前,吕不韦没有别的选择了。

  但是,吕不韦对秦国立下了不世奇功,是首屈一指的功臣,迁入蜀地是流放罪犯才有的待遇,他不会接受这样的耻辱,他必须为自己的尊严而战。

  虽然吕不韦不能反,也不能逃,但他至少还有一条路可以走。

  生命是自己的,为什么要让别人轻而易举地拿去呢?自己完全可以为它选择一个归宿。

  吕不韦站在庭院中,看了看高远的天空,眼中满是留恋的神色。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眼看蔚蓝的天空了,曾经他像鸟儿一样俯视苍生,他多么希望自己永远定格在那高远的天空中,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有那无边无际的蔚蓝。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将死之人对生都是无比地眷恋,吕不韦要静静地享受这最后的一丝光阴。

  天空被乌云遮挡得一片漆黑,没有星星和月亮的陪伴,孤单的吕不韦晃动着手中的酒杯。他选择了毒酒,他不会让嬴政背上一个不孝的恶名,这对他和嬴政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在喝下毒酒的那刻,吕不韦眼中分明流下了泪水,晶莹剔透,是对人间的不舍,是对嬴政的怨恨,还是对即将解脱的一种欣慰?无人知晓。

  酒杯掉在了地上,在黑暗中发出清脆的响声,连这响声都是孤单的。英雄难道只配和孤单相伴?国内的一颗巨星就这样陨落了。从此,人间再也没有吕不韦了。

  一代枭雄吕不韦就这样悄悄地撒手人寰,数千门客把他安葬在河南洛阳北芒山,和他的妻子合冢。因为吕不韦的妻子下葬在先,所以他的坟墓在民间仍然被称为吕母冢。

  吕不韦的死讯很快传到咸阳。

  嬴政本来是为了预防吕不韦谋反才让他入蜀,没想到他以死抗衡,心中很不是滋味。当他又听到吕不韦的舍人宾客们打算在吕不韦冢边服丧三年的消息后,不由大怒,心中仅有的一点对吕不韦之死的怜悯也荡然无存了。

  为了彻底打散这股势力,维护王位的稳定,他下令处罚吕不韦的门客故吏,凡是临哭会葬者,三晋之人一律驱逐出境;如果是秦人,俸禄在600石以上的削除爵位,迁离旧居;500石以下没有来哭吊的,也迁离旧居,但不削除爵位。吕不韦的家属都被贬为奴隶,后代子孙也不得仕宦。嬴政的处理迅速干脆、雷厉风行,基本稳定了河南的局面,没有引起大的骚乱。

  再看看赵姬,当她听到吕不韦的死讯后,只是轻叹一声,没有任何的评论,虽然热泪盈眶,但最终也没有掉下一滴泪水。她老了,真的老了。她享受着尊贵,也品味着寂寞。她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她也将在这尊贵和寂寞中慢慢地死去。

  79。怪才谋士尉缭1

  嬴政十年是漫长的一年,这年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件。先是太后赵姬因为嫪毐一案被软禁,接着有一帮人为她死谏,再有茅焦为她再谏,赵姬终于重返咸阳,与嬴政团圆。茅焦被拜为上卿,不久却扔下高官厚禄离秦而去。接着就是吕不韦失势,被放归封国河南。然后发生了郑国间谍案,嬴政颁布逐客令,很快又废除逐客令。再然后重审轰动一时的郑国间谍案,郑国被无罪释放,彻底打击了宗室的嚣张气焰。最后,一代传奇人物吕不韦自杀,好在没有引发大的动荡。

  终于到了嬴政十年的岁末,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该结束的也都结束了。

  即位以来,尤其是最近三年,嬴政先后肃清国内几大异己集团,他的政治天赋已经展现无遗。如今的秦国的军政大权都牢牢地控制在他的手里,他的权力和威严,已经无人可以动摇。

  没有了其他势力的羁绊,嬴政终于可以谋划自己的万事功业——一统天下。

  要想统一天下,实现霸业,没有杰出的军事人才是不行的。自从嬴政取消逐客令后,各国的人才都奔秦而来,当然也有一些了不起的军事人才。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一位怪才。

  在嬴政十年岁末,在咸阳街头出现一个年逾花甲,须发尽白的老者,他的目光十分锐利,看不出有丝毫的垂暮气象。

  这位老者从魏国都城大梁踏雪而来,看了看这座西方的都城,轻轻地叹了口气:“终于到了。”

  这是谁啊?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乡养老,大老远跑到秦国干什么啊?

  他没有留恋咸阳繁华的街市,而是直奔皇宫而去。

  在巍峨高大的宫殿外,他没有低头,他也没必要低头,高喊着:“我要见你们大王。”

  看门的执戟郎官见一个衣衫有些褴褛的老头大呼小叫,便好心提醒:“老伯,你不要命啦?大王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见到的吗?您老还是回家吧。”

  可这个老头很倔强,非但没有停止叫喊,反而喊叫声越来越大。

  “喂,老头,再这么乱喊,小心乱棍打死你。”

  执戟郎官不耐烦了,正要上前鞭打这个老头。

  此刻,一个帅小伙正好走了出来,来人正是蒙恬。

  “住手,一个老人都下的去手,当兵没个兵样。”

  郎官刚想分辩几句,但看到蒙恬略带愤怒的脸色,便知趣地退到了一旁。

  “老人家,你叫什么?为什么要面见大王?”蒙恬问道。

  老者叹道:“世外之人,姓名不值一提,只求面见大王。”

  “任何一个王都不会随便见一个人的,况且,你又不报姓名,你有什么事情,我给你转达吧。”

  老者抬头仔细看了看蒙恬,觉得这个小伙子还比较可亲。于是说出了两个字:尉缭。

  这个名字如同一个响雷,把蒙恬震得面色大变,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尉缭!传说中的尉缭就这样活生生地站在了自己面前,蒙恬感觉像在梦里一样。

  蒙恬刚开始认字的时候,祖父蒙骜便多次督导他读一部名叫《尉缭子》的兵书。蒙骜对这这本兵书倍加推崇,甚至认为强过《孙子》。蒙骜的行为自然也影响到了年幼的蒙恬,有生之年能一睹尉缭的风采是蒙恬多年的心愿。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80。怪才谋士尉缭2

  先看看传说中的尉缭到底是何许人也。

  尉缭,男,魏国大梁人氏;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秦王嬴政的情报兼特务头子。有人说尉缭是鬼谷子的高足,学成后即过着隐士的生活,后来应魏惠王的邀请出山,并向他陈述兵法,但没有得到重用,便来到了咸阳,希望有用武之地。著有《尉缭子》一书,被后世称为经典之作。

  偶像就在眼前,蒙恬内心涌起一阵前所未有的激动。一贯潇洒的他,居然也变得有些局促不安,连话都说得有点磕磕巴巴,甚至要准备笔墨,请尉缭签名。

  “小子蒙恬,是秦国已故将军蒙骜的孙子,今日见到先生,实在是三生有幸。”

  尉缭淡淡地说:“原来是蒙骜的孙子,蒙骜是良将啊。”

  “像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大王求之不得,先生,请。”

  蒙恬像个侍从似的跟在老者后面,进入皇宫。

  蒙恬向来不为王侯折腰,现在却对一个老者竟然如此恭敬有加。看蒙恬一脸兴奋、受宠若惊的样子,就知道尉缭这个人不一般。

  对于尉缭的大名,嬴政也是如雷贯耳,听蒙恬说这个大人物就在殿外候着,他赶紧迎了出来。

  尉缭看到嬴政亲自迎接,赶忙上前叩拜道:“布衣尉缭参见大王。”

  “快起来,快起来,听说先生来到了咸阳,寡人非常高兴。”嬴政把尉缭了扶起来,请进了大殿。

  在能人面前,礼贤下士,这是嬴政一贯的原则,他知道要想成就秦国的霸业,这些人才是不可缺少的。

  能见到这种举世闻名的人才,当然要虚心请教了。

  嬴政开门见山道:“当今天下苦战不休。如果想让天下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则必须统一天下。而要一统天下,只有我秦国有资格办得到。寡人为了天下苍生,想一统天下,听说先生善于用兵,望先生不吝赐教。”

  站在边上的蒙恬满脸兴奋,能当面听到偶像尉缭的指点,自然是一件再美不过的事情了。

  尉缭却冷笑道,“虽然秦国国力强盛,秦军的战斗力也很强,但秦军的残暴也是闻名天下的。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人。伊阙之战,斩杀韩魏壮士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三万。其余杀人万数以上的战争,举不胜举。这样杀人如麻的军队不仁不义,谈何一统天下?”

  在这种场合说这样的话,无异于自寻死路。蒙恬诧异了,开始寻思这位偶像来咸阳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战争肯定会流血、死人,以后一统天下,更会有无数人丧命。他为什么要这样指责秦军呢?蒙恬不由得为自己偶像的命运捏了一把汗。

  81。怪才谋士尉缭3

  嬴政的脸色也变得刷白,身子好像也晃动了一下,如果换作别人,他早就把眼前这个狂妄自大的人砍为两截了。可这个人是有名的军事家,也许他是要考验自己的耐力,要忍耐,忍耐。

  嬴政换作了笑脸:“先生的著作,寡人爱不释手。对先生的‘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兵者,所以诛*,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等一系列言论很是赞赏。寡人也恨当年秦军杀伐太重,以后一定改正。寡人自问无法做到兵不血刃,但从今往后绝不滥杀一人。”

  王者就是王者,不光有王者的风范,还有王者的气度。

  听了嬴政的一番言论后,尉缭终于露出了一些笑容,他知道自己来咸阳是正确的选择。

  尉缭虽然以兵法著称于世,但他却是一个反战者。但纵观天下形势,尉缭意识到七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而年轻的嬴政是最有可能担当这个角色的。所以他在隐居数十年之后,在老迈之年挺身而出,拿自己传奇的一世声誉前来咸阳冒险。他要接近嬴政,尽量利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嬴政的军事思想,以便减少统一战争中的杀伤,争取给百姓少一点伤害。

  蒙恬看到二人都露出了笑容,知道一场干戈化玉帛了。高手对决就是这样,针锋相对过后就是惺惺相惜。

  尉缭道:“统一是大势所趋,刀枪相见,流血在所难免,但臣有兵不血刃的计策,能使天下归顺大秦。”

  “什么妙计?请先生赐教。”嬴政的精神为之一振,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好事?

  尉缭道:“舍财取义,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财物贿赂其他六国的权臣,削弱六国的斗志,也就三十万金,就可以尽收六国于脚下。”

  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古今多少人毁在了贪字上面。尉缭的计策不能不说是个好计策,但听多了这种用金钱来腐蚀敌国官员的计谋,也就不那么新鲜了。当初李斯就向嬴政提到过这种计谋,如今旧调重弹,难道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有其他的图谋?

  想到这里,嬴政的脸上露出了狐疑之色,他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面前的这位老者。

  82。怪才谋士尉缭4

  过来一会儿,嬴政继续说道:“三十万金,不是一个小数目。秦国不是很富裕,恐怕拿不出这么多钱来。”

  嬴政的话出乎尉缭的意料,当时的秦国国力首屈一指,区区三十万金,不在话下。

  尉缭冷笑道:“王者爱民而不爱财,大王爱财而不爱民,臣无话可说了。”

  人人都爱财,可谁愿意承认自己爱财呢?何况是高高在上的王。

  嬴政尴尬地笑着说:“寡人一时失言,先生不要介意。”

  尉缭继续冷笑道:“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现在花费三十万金,不过十万之师一年的花费而已,却能坐收百万之师的功业。孰轻孰重,望大王三思。”

  尉缭的冷笑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不过,他的话还是很在理的。

  嬴政确定尉缭是为秦国的利益而来后,疑心自然消去了大半。冲尉缭的名气,只把他当神一样地摆在那里,六国也要抖上三抖。如果能让他死心塌地为秦国效力,那么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就又多了一个重要砝码。

  嬴政起身并拉着尉缭的手,道:“古人云,得一人胜得一国。有先生辅佐左右,寡人何愁天下不定!”

  于是,立即任尉缭为国尉,希望用高官厚禄来收买尉缭的忠心。

  国尉,也称太尉,掌握军政的官员,直接受命于秦王,是秦国的最高武官。自从武安君白起之后,因为无人能及白起的战功,所以国尉一职就虚位以待数十年。现在把闻名遐迩、擅长兵道的尉缭摆在这个位置上再合适不过了。

  这样,在嬴政的身边就又多了一个军事天才——尉缭。 txt小说上传分享

  83。在官场混要靠真本事吃饭

  尉缭被任命为国尉的消息对李斯的震动不小。一想到尉缭,他的心里就非常不平衡。

  我们知道,当年李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好不容易才见到嬴政,一番慷慨陈词后,捞了个长史的官职。可是尉缭只凭三言两语就得到了令所有人都羡慕的国尉官职。

  嬴政分别给予李斯和尉缭天壤之别的礼遇,这就是名人效应、品牌效应吧,可心高气傲的李斯极不服气。想当年,茅焦虽然也是一到秦国就被拜为上卿,但人家冒着被活煮的危险,最终让嬴政母子重归于好,也算是立了大功一件。可尉缭提出的谋略,却怎么看都象是在剽窃自己当年初到秦国提出的离间思想。所以,对于尉缭享受到的待遇,李斯越想越觉得不公平,他愤怒了,不是一般的愤怒。

  不过,不公归不公,愤怒归愤怒。李斯还是相信:在官场混多半要靠真本事吃饭。

  统一天下是秦国当前最重要的事情,谁能提出让嬴政心满意足的策略,谁就在嬴政心中占一分先机。

  于是,李斯面见嬴政,把自己深思熟虑的统一大计一股脑倒了出来:“大王,现在统一天下的时机基本成熟,统一天下,应该先易后难。韩国派遣郑国来秦国作间谍,罪不可赦,如果现在派兵攻打韩国,师出有名,其他五国也找不到任何理由给我们挑刺。等我们一举吞并韩国后,五国肯定非常慌张,争相割地贿秦,以便确保一方的安宁。等五国逐渐消弱后,我们再逐个消灭他们,天下归一,指日可待。”

  统一天下是任何一个君主梦寐以求的事情,嬴政自然也不例外!嬴政自即位以来,尤其是最近三年,先后肃清了国内几大异己集团。国内的矛盾解决了,向外扩张的野心自然也随之而来。

  相对于尉缭来说,李斯的建议更加具体、快捷。不过,嬴政还有他自己的考虑。

  “统一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是寡人多年的梦想。但寡人以为不能先取韩国。韩国事秦三十多年,名为诸侯,其实和郡县没什么区别。韩国就好像是砧板上的肉,我们随时都可以去取。但是韩国一灭,诸侯就会有唇亡齿寒的感受,万一他们联合抗秦,后果不堪设想。”嬴政接着说:“赵、齐、楚,都是大国,尤其是赵国,与我秦国抗衡多年,屡败屡战。寡人以为先攻取赵国才是上策。因为灭韩只会让天下人惊恐不已;而灭赵则可以让天下人闻风丧胆。”

  嬴政是商量的口气,可只要是他认准的事情,一般人是很难改变的。李斯很聪明,唯嬴政马首是瞻,对他没一点坏处。毕竟,灭了韩国,其余五国到底是什么反应,没有人知道。

  既然这样,何必冒险。

  李斯说道:“若想统一天下,必先让天下人闻风丧胆,大王高瞻远瞩,臣永远也赶不上啊。”

  嬴政又道:“但是赵国强盛,攻取赵国不是一日之功,这如何是好?”

  机会又来了,李斯当然不会放过:“以臣之见,可以先抛出灭韩的计划,但我们不发一兵一卒,试探一下五国的反应,再伺机而动。”

  说白了,李斯就是先扔个烟雾弹,让其他六国搞不清秦国的真正目的,趁乱谋取些利益。

  嬴政拍了拍李斯的肩膀:“知我者,爱卿也。”

  李斯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于是,秦国将要吞并韩国的消息在六国传得沸沸扬扬。这大肆张扬的灭韩计划,会不会引发六国联合抗秦呢?一场天下大战会不会爆发呢?一起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84。韩王安的救命稻草1

  灭韩的消息,对齐、楚、燕、赵、魏五国来说,除了惊叹,还有庆幸,虽然他们知道强秦是不会满足于吞并一个韩国,下一个目标也许是他们五国当中的任何一个,可那还早着呢,韩国不是还好好的吗?再说,一个小小的韩国,即使力保他不被消灭,可对齐、楚、燕、赵、魏五国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何况,对于强大的秦国,唯恐避之不及,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招惹强大的秦国。

  但是韩国坐不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