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第2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愕厮担骸白园酝跻岳矗形从谐甲幽鼙u鹣裎艺庋纯炝芾煺撸肪彩怯Φ钡摹!笔辉拢镂饩牌迹烦龀
楚昭王得知吴军退出,又重新返回楚国。当年他趁乱带着几个亲从逃出郢都,历尽艰辛,先是遭到强盗抢劫,后又逃到郧国,再逃到随国,受尽屈辱,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现在才又重做国君。
伍子胥、孙武率兵撤回,因击败夙仇强楚,举国振奋,列队欢迎。军队从姑苏阊门(今苏州古城西门)入城。阖闾特意将此门改称破楚门,以记此次破楚之功。阖闾论功行赏,以孙武功勋最著,封其为上将军。孙武辞而不受,请求还乡。吴王极力挽留,又派伍子胥前去说服。孙武对伍子胥说:“功成不退,将有后患。”伍子胥不以为然,孙武自己飘然离去。最后,吴王拜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两人共同参与国政,同起并坐,成为阖闾的左膀右臂。
伍子胥案 三(4)
阖闾伐楚归来,志得意满,认为吴国能击败强楚,很是高兴了一阵子。忽一日,他想起自己的继位者还未确定,万一自己不豫,当有人继续吴国的霸主事业。他打算从几个公子中选择一个继承王位,但具体选择哪一个还在犹豫。他的儿子夫差已经26岁,听说此事,知道伍子胥很受阖闾宠信,就去央求伍子胥帮其进言。伍子胥也期望有一位贤能之君接位,平素对夫差印象还不错,就趁阖闾向他询问谁堪承继大位时,极力推荐夫差。阖闾却认为夫差勇猛有余,仁厚不足,犹豫不决。伍子胥又极力说服,说夫差“信以爱人”,堪承大任。阖闾乃确立夫差为继任者。
伍子胥案 四(1)
越国的远祖是大禹的子孙。大禹的六世孙中有个少康,其子无余最先被封于会稽的越地。其后代就在当地繁衍生息,逐渐征服了四周的原住居民,成为一个小国。但当时因为地处偏僻,越国和吴国一样都被中原诸国视为“断发文身”的蛮夷之地,根本不值一提。越国比吴国还要落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吴国的附庸国存在。吴、楚反目后,楚国为孤立吴国,拉拢扶持越国牵制吴国,越国的国力开始得到增强。到越王允常即位时,越国更是国力大增,在楚国的支持怂恿下,越国数次侵犯吴国,尽管没有给吴国造成多大伤害,但两国之间的怨恨却与日俱增。尤其是这次吴国攻伐楚国期间,越国在关键时候突然侵袭,更让吴国恨之切齿。到了阖闾十九年(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
吴王阖闾此时已经年迈,见机会难得,决定乘越国国丧期间伐越复仇。伍子胥极力劝阻,阖闾根本不听,留下伍子胥辅助夫差监国,亲自与伯嚭等带三万精兵南征。越王勾践见来者不善,亲率部队抵御,两军在檇里下寨对垒。
与吴国相比,越国明显处于劣势,勾践几次冲击,均遭败绩。勾践与大臣文种、范蠡商议,决定别辟蹊径。他选出三百名死囚,晓以大义,让他们分成三列,光着上身,把剑架到脖子上,列队走到吴军阵前,齐声说:“越国得罪上国,臣等愿以死代王谢罪!”言毕,第一列拔剑自刎仆地,第二列又走上前重复一遍,而后拔剑自刎,第三列又跟着走上前。吴军倍感惊奇,争着拥到前面观看,队伍出现骚乱。越军趁机冲杀,吴军慌作一团,无心抵抗,一片大乱。阖闾在乱兵中也被射中右足脚趾,幸而被人救出。吴军大败而归。
阖闾撤兵返回国内,因伤重奄奄一息,临终前叫来儿子夫差,嘱咐:“勿忘越!”,让他铭记伐越复仇。夫差肃然回答:“不敢忘!”
阖闾死后,夫差继位,他励精图治,重用先王遗臣,任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还让人提醒他牢记父王遗诏,时刻想着要报越国杀父之仇,操练兵马,打造兵器,准备伐越。
越王勾践自上次大败吴国,信心大增,又见吴国新君夫差新立,不谙朝政,认为时机难得,不听范蠡规谏,决定兴兵伐吴。夫差得知越兵来伐,也不示弱,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尽发国内兵士迎战。两军在夫椒(今江苏吴江市西南)展开激战,越军大败,吴军乘胜追击,一只追到越国腹地。勾践剩余的五千兵马被围困在会稽山头(今浙江绍兴),打算与吴军决一死战。与范蠡商议,范蠡极力反对,说若拼死抵抗,越国必亡,不如暂且投降,求得生路,再积蓄力量,重兴越国。勾践沉思良久,决定投降以求缓冲。
于是,勾践派大夫文种为使,袒身来到夫差跟前,跪地请求吴国接受越国投降,并说越王勾践甘愿做大王的奴仆,妻子甘愿做大王的侍妾,越国的财物子女吴国可尽而有之。夫差见文种态度谦卑,有意答应纳降。伍子胥上前阻止,说吴越世代为仇,先王就是为其所害,今有灭越良机,倘受其降,是违反天意,必为所累,后悔莫及。夫差闻此,沉吟良久,不置可否地将文种打发回去了。
勾践见文种空手而归,以为求降失败,束手无策,准备拼死抵御。范蠡进谏说,吴国反对议和的是伍子胥,而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嫉贤妒能,与伍子胥不和。夫差喜欢伯嚭,而冷落疏远伍子胥,只要结纳伯嚭,事即可定。勾践遂又派文种给伯嚭送去许多宝物和美女,并晓之以理,说如果吴国接受越国投降,越国的女子、宝物尽为吴国所有,如果吴国拒不纳降,越国君臣将背水一战,杀掉所有子民,砸烂宝器,吴国即便获胜,也无所得。两者相较,孰优孰劣?伯嚭答应向夫差劝谏。
次日,伯嚭对夫差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规劝,请他接受越国投降。伍子胥依然力谏不可,说吴越势不两立,先王大仇,不灭越何以遵守先王遗嘱?伯嚭针锋相对,说要谈吴国之仇,楚国远甚越国,何不灭楚?并称伍子胥是为求声名而置国君于不顾。夫差见两人相持不下,最后沉思良久,同意接受越国投降,但要让勾践及妻子到吴国作奴仆。伍子胥见事不可挽回,悲叹道:“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国将变成泽国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伍子胥案 四(2)
按照双方约定,勾践回国安排好国内事宜来吴国服刑。君臣经过商量,因文种擅长发展生产、管理百姓,范蠡长于临机应变,交接外事,决定由范蠡陪同勾践到越国为奴。其他大臣也都根据各自特长作了安排。临行这天,勾践与送行大臣慷慨悲歌,立下誓言,共担国耻,戮力同心,重振越国。
公元前492年五月,勾践与妻子、范蠡来到吴国。夫差把他们安排到一个石室内居住,让勾践铡草喂马,其妻拾柴做饭,范蠡打扫庭除。夫差凡有出行,必让勾践为其在前牵马引路,引得吴人尽来观看。勾践夫妇和范蠡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恭顺服帖,毫无怨言。三人在石室内居住劳动了三个月,夫差派人暗中监视他们,见他们依然如初来之时,不仅没有怨恨,也没有悲苦之形,而是安心劳作。夫差认为他们已经没有复仇大志,甚是得意,原来的狐疑之心也逐渐放宽。伯嚭又不时在侧说越王胸无大志,安心作奴,夫差更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
伍子胥却不为勾践的表面顺服所迷惑,时时提醒夫差,让其除掉勾践以绝后患。夫差此时志得意满,发起仁心,以“杀诛降服之人,必见咎于天”为由推辞。伍子胥则说,成就霸业的人杀掉敌国的君主不会遭受天谴,而是为子孙免去祸患。伯嚭则举例说,当年宋襄公与楚国作战,认为涉水作战对楚军不公平,特意让楚军渡过泓水方才开战,受到后人尊重,大王能赦免勾践也必能留名后世。
此后的三年里,勾践不时派人给伯嚭送礼,请伯嚭劝说夫差释放勾践。一天,夫差见到勾践、范蠡虽受制于人,处于危难之中,依然保持着君臣的礼节,很受触动。伯嚭乘机进谏,说勾践可怜可叹,劝夫差赦免越王归国。夫差有所动心。伍子胥得知,大吃一惊,急忙入内进谏,说:“昔夏桀囚禁了叛臣商汤而未诛,商纣王囚禁了叛臣周文王而未杀,结果夏桀被商汤流放,商纣被文王杀死。倘今囚禁越王而不诛,必然重蹈夏、商覆辙。”伯嚭反驳说:“纣、桀都是有名的暴君,怎能将之与大王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夫差又有些犹豫,将赦免勾践之事搁置下来。
勾践得知事情又陷入僵局,心急如焚,与范蠡商议如何行动。范蠡又派人给伯嚭送去大量礼物,打探消息。伯嚭无意中透露出夫差生病在床,已逾三月。范蠡估计夫差病情即将好转,遂向勾践献计,让他去探视夫差,以获得好感。伯嚭将勾践带到夫差卧榻旁边,正好夫差大便刚完,勾践就请求夫差让他品尝其粪便,以探查病情。夫差很是诧异,勾践不由分说,仔细查看了粪便颜色,又拿了一些放在口里品尝,说大王病即将痊愈。夫差问其如何得知?勾践回答说:“臣曾学于医师,夫粪者,谷味也。顺时气生,逆时气死。大王之粪味苦且酸,正是顺时之气。所以知之。”夫差大为感动,连称“仁哉勾践,仁哉勾践”。
不久,夫差果真病愈,大为高兴,感叹勾践对自己的忠心,在文台设宴款待勾践君臣,吴国群臣也全被邀请赴宴。此次宴席上,夫差让勾践换去囚服,穿上整齐的衣冠,安排他坐在贵宾所坐的位置,其他大臣都围坐两边,以显示对勾践的尊重。伍子胥见夫差如此尊戴囚徒勾践,忿恚不已,坚决不入座席,拂袖而去。伯嚭乘机说:“今日入席者全为仁义之君,不仁者逃。相国(即伍子胥)系刚勇之人,大概是自觉惭愧,无脸入席吧。”夫差点头称是。席间,勾践、范蠡频频举杯,祝贺夫差病愈。夫差大喜,尽醉而归。
伍子胥所以离席,是气愤不已,又考虑到不能在席间当面指责夫差。次日一早,他迫不及待地奔入宫内进谏,说昨日勾践的表现大王看得清清楚楚,臣听说有狼子野心者必用美辞掩饰,大王喜闻阿谀奉承之词,而丢弃了先王遗嘱,不思后代之患,就如纵毛炉炭之上,希望不焦,置卵千钧之下,希望保全,定然不能,还望大王能迷途知返。
夫差为勾践的表演迷惑,又为伯嚭的谗言蛊惑,见伍子胥又来絮叨,不耐烦地指责伍子胥说:“寡人罹病三月,没有听到你的一言相慰,是你不慈;没有进献一口我喜好吃的东西,是你不仁;作为臣子,不仁不慈,怎能忠信?勾践兵败,还能亲自作奴侍奉寡人,是其义;寡人有疾,亲尝寡人溲溺,是其慈;尽取国中之宝呈献吴国,不思故土,是其忠信。若寡人听信于你,诛杀勾践,固然让你大感快意,寡人遭你愚弄。”
华人小说吧 电子站
伍子胥案 四(3)
伍子胥见夫差如此忠奸不辨,急火攻心,力争道:“大王何其反也。老虎俯身是为了捕获猎物,鱼因为贪饵才被钓上,雉因为迷惑彩绸才被网住。大王以勾践归吴为奴为义,以尝溲溺为慈,以献宝物为仁,也是鱼、雉之类。今勾践入臣于吴,是其阴谋太深,故意作出服贴的样子,欺惑大王,尝大王溲溺是俘获大王仁心。勾践故意将吴国夸得强大富足,是让大王解除戒心,骄傲自大,放松警惕。臣不敢独自逃命辜负前王的宠信,一旦社稷成为废墟,宗庙陵夷,后悔晚矣。”夫差无动于衷,冷冷地对伍子胥说:“相国勿复再言,寡人意已决。”伍子胥知不可挽,号啕大哭而退。 过了几日,夫差设宴赦免勾践,并亲自送到城门外。吴国大臣都来送行,只有伍子胥未到。是为夫差五年(前491年)。
勾践回到越国,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与妻子“食不加肉,衣不重采”,鼓励百姓从事农桑,奖励生育,轻徭薄赋,同时重用文种、范蠡等贤臣。经过努力,越国原来衰落的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国力日益恢复,百姓生活得到改善。勾践还接受范蠡的建议,不时向吴国进贡宝物,以麻痹吴国对越国的警觉之心。
夫差此时已不再如初即位时勤政,而沉湎酒色,纵情享乐。他想建造姑苏台,需要很多又粗又长的名贵木种。勾践得知,号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终于得到一些良木,送给夫差。夫差大喜,褒奖勾践。伍子胥又入宫进谏,说当初桀因建灵台,纣因建鹿台,穷竭民力,卒致亡国。勾践献木,实欲害吴。夫差此时已经对伍子胥的聒噪反感厌恶,只是因其是先王老臣不能发作,对于他的劝谏根本不听,依旧耗费巨大民力物力,造起了姑苏台,弄得民怨沸腾。
越王勾践又遍索全国有姿色的女子,准备献给吴王。夫差七年(前489年),经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选得两位绝色佳人:一个是西施,另一个是郑旦。勾践把她们带入皇宫,教习歌舞,学成后献给夫差。夫差见西施、郑旦姿色超人,又善歌舞,果真天生尤物,自然大喜过望,一一笑纳。伍子胥见勾践心术不正,犯颜强谏说:“臣闻夏亡以妹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美女乃亡国之物,此越王害吴毒计,万勿可受。”夫差根本不听,说勾践得此尤物自己不用,而进献寡人,正见其忠。伯嚭趁机添油加醋诋毁伍子胥,说相国动辄将大王比于亡国之君,是何居心?不过一二妇人,何至于夸张其辞?伍子胥恨恨离去。此后,夫差左拥右抱,日夜莺歌燕舞于姑苏台上,不问政事。
伍子胥案 五(1)
夫差六年(前490年),北方中原大国齐国的国君齐景公病死,幼弱的宴孺子继位。齐国贵族为争权夺利,斗争激烈,国内局势动荡。次年(前489年),楚国国君楚昭王病死,世子章嗣位。其时,齐、楚、晋等国昔日霸气已消,衰落不振,只有吴国势力最大,中原诸侯也畏之三分。
夫差逐渐骄奢自大起来,称霸中原的雄心被激发起来,厉兵秣马准备兴师北上,###齐国。伍子胥闻知,不顾夫差对自己的厌恶,恳切进谏:“当初吴败越而不受,是天予不受,如今越国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国力日盛,为日后伐吴备战。吴国却不以越为敌,而以遥远的齐国为敌,何其悖也。齐国远隔千里,且有楚、鲁相隔,即便获胜也不能居住。齐之于吴,可有可无,而越之于吴,乃心腹之患。如果伐齐,越国必从背后袭击,悔之莫及。”
夫差鬼迷心窍,根本不听,发动百姓修建了一条人工大运河——邗沟,连通长江、淮水,以解决北征的粮食和兵士运输问题。这条大运河修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动用数十万百姓,终于在夫差十年(前486年)完成。这条运河接通了沂水、济水,吴国军队可以直接、迅速地用战船将兵士运往北方。
在越国,勾践君臣依然保持着对吴国一贯的恭顺姿态。勾践听从范蠡、文种的建议,致书夫差,极力鼓动吴国伐齐,想借此耗费吴国国力。伍子胥明知越国奸计,劝谏夫差又不听,只有连连哀叹。
夫差见运河挖好,派兵北上伐齐。齐人闻讯,举国震惊。当时齐国内战激烈,相国陈乞为稳定民心,向吴国求降。吴军不发一箭而大获全胜,夫差下令班师回国,更是洋洋自得。不久,齐国又生内乱,齐简公进攻鲁国,鲁国求救于吴国。夫差再次出兵伐齐,并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县东)大败齐军。
夫差趾高气扬地召来伍子胥,向其夸耀自己的功绩,说:“相国辅佐先王开辟吴国基业,攻入楚都,功劳非凡。如今你的见解已经陈旧不堪,你还不思进取,只能保守故业。你说我###齐国将使吴国陷入绝境,背后受越国袭扰,今天我们轻而易举地败齐而归,这是上天赐福吴国,现在我把战况向您通报一下。”话语中充满讽刺揶揄。伍子胥见夫差自以为是,已经越滑越深,几乎不可救药。作为奠基吴国霸业的老臣,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刚刚强盛起来的国家就此败落。怀着对先王的敬重之心,伍子胥又不厌其烦地向夫差进谏,他说:“作为老臣,我戎马倥偬,善于决断,中原诸侯国对我均尊敬有加,你却抛弃老臣,信任奸臣,此为亡国之阶。如果你此次伐齐失利,尚可觉悟,获胜则更加忘形,必定亡国。”
夫差当时正为击败中原大国兴奋不已,对伍子胥的话嗤之以鼻,对他倚老卖老的作为更是反感。他自己从一出生就被罩在先王阖闾的巨大功勋里,阖闾打败了楚国,自己打败了齐国,终于可以与先王相提并论,而伍子胥的劝谏却总是令他扫兴。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伍子胥会对弹丸之地的越国如此切齿痛恨。
伍子胥对于越国这个毗邻的小国始终保持着十足的警惕,他以自己的直觉和经历预感到勾践这个表面上温顺的家伙骨子里热血沸腾。越国不除,吴国就不可能安枕。这样,夫差和伍子胥的隔阂日益扩大,夫差对伍子胥的不满日渐加重。
越王勾践在夫差得胜而归后,及时献上贺礼祝贺。在夫差挖筑邗沟和伐齐的几年里,随着越国国力的逐渐恢复增强,勾践越来越躁动不安,屡次与大臣商量要出兵伐吴,报仇雪耻。但每次都被范蠡、文种以各种理由劝阻下去。大臣文种向勾践提出了九条复兴越国的建议:一是敬重上天,二是不惜重礼行贿,三是高价收购吴国粮草,四是以女色丧其意志,五是送其巧匠奇材,让其大兴土木,六是培养阿谀谄媚奸臣,七是离间其忠臣,让其自相残杀,八是治理本国,使国富民强,九是训练士兵,锻造兵器。勾践对这九条建议很是佩服,笃信不疑,迅速付诸实施,果然屡试不爽。此外,越国还鼓动吴国伐齐,甚至愿意出钱出力助战,既能表现出对吴国的服帖支持,又让吴国穷兵黩武,消耗财力,而且让吴国看不出破绽。此时,夫差得胜而归,越王及时拜贺,更让夫差悠悠然飘飘然。
伍子胥案 五(2)
夫差十一年(前485年),勾践见夫差不问政事,与文种又商议出一个削弱吴国国力的计策。因当年越国粮食欠收,勾践派文种求见伯嚭,请求吴国借粮给越国,并允诺明年必按时归还。夫差听信伯嚭之言,打算贷粮。伍子胥得知,急忙赶到宫内,请夫差切勿贷粮给越国,说越国并非真的欠粮,实是欲使盗空我国粮库。夫差则说,越国既已称臣,必不会怀诈。伯嚭旁敲侧击,说让越国按时还粮即可。夫差遂贷粮万石给越国。次年,越国粮食丰收,勾践命人选大粒的粮食蒸煮后还给吴国。夫差见越国按时还粮,所还粮食个个粒大饱满,认为勾践守信,很是高兴,让百姓以粮食作为种子播种,结果自然颗粒无收,吴国百姓饱受饥荒之苦。而夫差却还认为这是吴国百姓播种不当所致,丝毫没有怀疑是越国捣鬼。
此时,越国毛羽渐丰,开始招兵买马,四处征选善长兵法、兵器者,教习兵士,同时大造兵器战船。勾践被赦归国时,曾向吴国允诺,世代为臣,永不拥兵,现在开始食言。伍子胥大惊失色,跑到夫差那里痛哭失声,劝夫差速速伐越。伯嚭又为越国辩护,称“守国,非兵莫守,无可怀疑”。但夫差也知道万一越国兵强马壮,势必威胁吴国,不能再无所动心,也有意兴兵伐越。
勾践见吴国即将动兵来伐,又故伎重演,仍派文种去求和,同时用大量财宝贿赂伯嚭及其他大臣。在伯嚭等人的劝说下,夫差再一次接受了越国求和。伍子胥捶胸顿足,声泪俱下地哭谏夫差:“吴越两国,非吴并越,即越吞吴。两国地理相近,可以互相居住,而齐国的土地对于吴国,就像是石头地,毫无作用。现在大王舍近求远,真是愚昧之至!”口气强硬,措辞激烈。夫差恼羞成怒,更厌恶伍子胥,逐渐萌生了杀意。
伯嚭知道夫差有意杀伍子胥,喜出望外,寻找时机准备置伍子胥于死地。夫差十二年(前484年)春,夫差准备再伐齐国。越王勾践见此时吴国百姓饥馁,国力空虚,夫差君臣不仅不自知,还依然穷兵黩武,与范蠡商议后,决定派三千兵士助吴伐齐。夫差见此,更增伐齐信心。伍子胥又来劝谏,说:“越国是吴心腹之患,而齐则是疮疥小恙,大王兴师十万,征伐千里之外的疮疥而不顾心腹之患,臣恐齐未胜而越祸已至。”夫差大怒,斥之曰:“老贼竟出不祥之言,扰乱军心。”更增诛伍子胥之意。伯嚭奏曰:“伍子胥乃前朝老臣,罪不至死,不如派其出使齐国,一为伐齐下战书,二可观其动向,是否与齐勾结。”夫差同意,遂派伍子胥出使齐国。
伍子胥见夫差不可理喻,自己在吴国的处境不妙,有可能像父兄在楚国一样被灭门诛族,与其全家俱死,不如把儿子送出吴国,为伍家留存一系血脉。他趁出使齐国的机会,将儿子伍封托付给自己的老友、齐国的贵族鲍氏,改姓为王孙。这就是后来齐国的王孙氏。
伍子胥归吴后,夫差已经整顿好兵马,自为中军,伯嚭为副帅,兴师十万伐齐。伍子胥知道劝谏无用,称病居家不出,拒绝从军。
夫差此次征伐齐国,再获大胜。齐简公谢罪求和,并送来宝物以为和好之礼。夫差大悦,返回国内,即日升殿,群臣纷纷前来祝贺。伍子胥也来到大殿,却不发一言。夫差责怪他说:“相国劝谏寡人不可伐齐,今得胜而归,相国独无功劳,亦觉羞乎?”伍子胥漠然道:“天欲亡国,必先让其遭逢小胜,而后降以大忧。臣恐吴国大忧将至。”夫差大怒,骂道:“老耄糊涂,言之不祥。”再不理睬伍子胥。
数日后,越王勾践也来祝贺,给吴国带来不少贺礼。夫差大喜,当着群臣的面说要增加越国的领地。伍子胥涕泣劝道,大王听从佞臣谗言,不辨曲直,如今自掘坟墓,宗社倾颓的日子不远了。夫差见伍子胥当着越国君臣和吴国大臣的面指斥自己昏庸无道,勃然大怒,再也不顾伍子胥脸面,痛骂道:“老臣多诈,为吴妖孽,竟欲专权擅威,独倾吾国,寡人以前王之故,不忍加诛。今退自计,勿沮吴谋。”伍子胥悲怆哀号,呼天抢地:“臣以忠信,得为先王宠信,心忧吴国之亡,才不顾自身犯颜直谏。昔夏桀杀龙逢,商纣杀比干,今大王诛臣,也与纣、桀相并。臣请自辞,大王自便。”说毕,痛哭而去。
伍子胥案 五(3)
伯嚭见时机已到,待夫差退殿后,向夫差透漏出伍子胥使齐时,将其子托付给齐国大臣鲍氏,早蓄叛吴逃亡之意。夫差一听,怒不可遏,即着人将一柄属镂剑送给伍子胥。
伍子胥回到家中,老友劝其逃亡,伍子胥说:“吾自楚奔吴,已为吴臣,得遇先王,备受恩宠,背亡岂人臣所为?”不听劝告。此时,见夫差使臣带属镂剑前来,当即明白,光着脚走到庭院当中,仰天长叹,悲愤道:“昔先王不愿立汝,我以死争之,让你承继王位。如今竟忘我之功,反赐吾死。吾死,后世必以我为忠,并之与比干、龙逢。”又对家人和使者说:“吾死之后,汝等抉出吾目,悬于东门,吾要亲睹越军入吴。在吾坟上种植梓木,等长成后作棺材。”遂拔剑自刎。
使者将伍子胥临终所嘱告诉夫差,夫差气愤难抑,命人将伍子胥头颅割下,放在盘头城楼上,又让人将其尸体装到一个叫鸱夷的皮革袋里扔到钱塘江中,恶狠狠地说:“日月炙晒你骨,鱼鳖生食你肉,你的骨肉化为灰烬,还能看何物,还能知何事?”伍子胥的尸体被抛入江中后,江水顿时汹涌起来,激荡岸边。百姓感戴伍子胥行为,私下捞出尸体,埋到吴山之上,并在山上立祠祭奠,后人就把这座山称为胥山。伍子胥死的这天是农历八月十八日,每到这天钱塘江潮就尤为壮观。人们常常在这天观看钱塘江潮。观看钱塘江潮此后也成为人们祭奠伍子胥的一种方式。
夫差杀了伍子胥后,进伯嚭为相国,更加不问政事,耽于酒色,朝政日益腐坏。在伯嚭的鼓动怂恿下,夫差愈发自负,决定象齐桓公那样,召集诸侯会盟,成为公认的霸主。
公元前482年暮春,夫差带兵数万,约同晋、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而正在此时,越王勾践见时机成熟,趁机带兵伐吴。吴国太子友率领老弱残兵抵御。越国士兵同仇敌忾,势不可挡,吴太子友战死,吴军大败。
夫差在黄池盟会上得知越军攻吴消息,登时惊慌失措,但为取得霸主地位,生怕被人看出国内动荡,强作镇定,当机立断,封锁消息,整顿军马,迫使诸侯承认他为新任霸主。之后,他迅速撤兵回救吴国,但因师老兵疲,越军以逸待劳,两军一交战,吴军大败。夫差只好派伯嚭前去求和,勾践自思尚不能吞吴,也同意讲和,带兵退出吴国。
四年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勾践见夫差依然荒于酒色,不理朝政,又兼吴国连年灾荒,国力衰颓,再次伐吴。夫差率兵防御。两军在距吴国国都五十里外的笠泽(今江苏吴江一带)展开激战。越军声东击西,吴军又大败。夫差派王孙骆袒身膝行,至越请和,往返七次,均不得请。
公元前475年冬,勾践决定发动最后一击,彻底消灭吴国。越军一连数战都取得胜利,步步紧逼,围住姑苏城(今苏州),在城外建起城墙,又称越城。围困了将近三年,至公元前473年,城中粮尽,夫差冒险突围,逃到姑苏山上。勾践紧追不放,包围了姑苏山。夫差东躲西藏,再次派人请和,并表示宁愿作越王的奴仆,服侍越王。勾践念及昔日曾被夫差赦免,有意答应,范蠡、文种等大臣极力劝阻。夫差仰天叹息道:“吾悔不用伍子胥之言,杀忠臣伍子胥,至此下场,无面目见子胥于地下。吾死,必用绫罗掩蒙吾面,以使活人难见我,我亦见不到死人!”说完拔剑自刎。勾践遂入姑苏城,捉住伯嚭杀之,不久又北渡江淮,与诸侯会于舒州(今安徽舒城),诸侯尊越王勾践为霸主。夫差的霸主地位如昙花一现,瞬即而逝。
吞并了吴国,越国的疆域大为拓展,已到达今山东境内,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之一。过了七八年,周元王七年(前469年),勾践病死。又过了几十年,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是为历史上的“三家分晋”,这标志着春秋时期的正式结束,战国时代真正到来。越王勾践也就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
手机小说阅读 m.hrsxb 想看书来华人小说吧
伍子胥案 五(4)
对于伍子胥,民间给予他无尽的哀思。他的足迹遍及的地方都成为后人缅怀的遗迹,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诸多民俗,还有之后的诗词、戏剧、小说等各类体裁的作品,都足以说明伍子胥的作为和行动为后人认可。他坚毅不屈、专心致志、百折不挠的复仇精神,他为吴国鞠躬尽瘁,犯颜直谏,忠心耿耿的牺牲精神,为国家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都令世人震撼。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悲剧,一场冤狱。正直无私、自视与天地齐重的伍子胥毕竟被执拗、愚昧的夫差赐死。狡兔死、良弓藏的训诫,伍子胥并非不知。在其晚年,家仇得报,辅佐阖闾争霸,名位兼得,却为吴国的安危不愿苟且,宁肯与夫差冲突,甚至不惜性命。这才是忠臣。
司马迁在评论伍子胥时,说:“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夸赞的是伍子胥的复仇精神。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人身世有很多雷同,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与之有戚戚之感。但把伍子胥归结到追求留名后世上却稍嫌不足,起码不够全面。司马迁只说了伍子胥的前半生和一个侧面。他的前半生不能容忍君王的残暴,为父兄之仇远去敌国,终报大仇,一手缔造了吴国的霸业。在传统的读书人眼里,伍子胥是过于扬厉,不遵圣人恕道,而其后半生则恪守忠义之念,虽死不悔,这大概也是传统忠义的观念太重了。对伍子胥来说,背楚不是对忠义的背叛,恰恰是楚平王的暴举已经彻底将忠义的砝码打翻,而要背吴则无疑是艰难得多的抉择。作为三朝老臣,要背弃先王恩义、国家重托那是太难了,明知前路渺茫却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伍子胥的悲剧正是个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无力扭转的外部环境之间强烈冲突的产物。他的死,完成了个人的信念,也使伍子胥这一名字升华为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文化符号。
只是伍子胥站在中国历史的前列,似乎开了中国忠臣冤案的头,比之他以前仅只片言只语的关龙逢、比干等,伍子胥无疑是血肉丰满、有大量可靠信史记录的“这一个”。他不是冤死人物的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正如唐代罗隐所感喟的一般:
市箫声咽迹崎岖,雪耻酬恩此丈夫。
霸主两亡时亦异,不知魂魄更无归。
巫蛊案 一(1)
“巫”原指古代一种以歌舞祭神的迷信职业者,如巫、觋等,也指画符念咒的巫术。“蛊”则有两种含义,一指在器皿中放置喂养毒虫,使之相互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也就是毒性最强的,称之为蛊;二指用蛊害人,使人受到蛊惑,迷失心性,进而丧命。“巫蛊”也称厌胜之术,是一种诅咒害人的巫术。古书上记载的一般做法是,用纸人、草人、木偶、泥俑、铜像乃至玉人作为被施术者的替身,刻写姓名或生辰八字,或者取被施术者的衣物、身上的一点毛发乃至指甲,或埋入土中,或以针钉相刺,或用线捆住木偶双手,巫师画符念咒,被施术者就会产生感应反应,心智模糊昏迷,直至发狂失性,完全受巫师控制,直至不明不白地死去。
据说,这种巫蛊术起源于胡人的萨满之术。萨满,是女真语,指巫师、巫术。战国中后期,由于民族的迁移与混合,巫术之风逐渐浸染中原,先是在民间流行,以后逐渐传入上层社会直至宫廷内禁,受到追捧青睐。巫蛊术从此在中国大行其道,不绝如缕。一代女皇武则天借巫蛊而夺权,清乾隆皇帝精通武略,也迷信巫蛊,曾在朝廷上闭目吟诵咒语,幻想咒死远在万里之外的起义军首领。《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写到赵姨娘买通马道婆暗里算计凤姐和宝玉,就用了这种巫蛊术。马道婆用的是纸人,写上凤姐和宝玉的生辰八字,然后在家中念咒作法,结果凤姐和宝玉两人发起癫狂症,大吵大嚷,寻刀弄枪,最后不省人事,口内胡言乱语。这足可见巫蛊术之一斑。也正因其神秘和恐怖,自其出现后,就再也没有消失,一直笼罩在中国社会上空,直至今天还时隐时现。
汉朝迷信之风尤盛。汉初就允许各地巫师如梁巫、晋巫、秦巫、荆巫等汇集长安,中叶又增加了越巫和胡巫。汉儒也多信巫术,如大儒董仲舒的著作中就夹杂了许多巫术。汉武帝本人一生笃信方士,倾心神仙,乞求不老仙丹,几次欲泛舟越海寻仙,遍求各地高人。一时间,都城长安汇聚了各式巫觋,并受到上流阶层和百姓的追捧,宫廷中失宠落寞的女子对此也趋之若鹜。整个长安地下被埋入了不少木偶,一片阴森恐怖、神秘压抑的气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手制造了巫蛊冤案。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曾经备受尊宠的陈皇后被废,就是因为巫蛊。只不过这仅是巫蛊案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因为这个伏笔过于漫长,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
陈皇后是汉武帝的第一个皇后,名叫陈阿娇,其母亲是文帝窦皇后的长女、景帝的姐姐,也就是武帝的姑姑,叫嫖。陈皇后就是由其母亲做主,在武帝4岁时许配给武帝的。其中的一段“金屋藏娇”典故,至今还为世人津津乐道。
武帝在父亲景帝的14个儿子中排行第十,他原名刘彘,因聪颖灵透,7岁时父亲景帝为其改名为刘彻。传说他的母亲王氏“梦日入怀”而怀孕。这给刘彻罩上了一层神秘高贵的光环,不过并不能让他凭这一点就当上太子。按照当时惯例,太子应择长而立,根本轮不到刘彻。而从刘彻的家族背景来看,刘彻当上太子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刘彻的母亲叫王娡,是一个平民家的女儿。王娡的父亲叫王仲,母名臧儿,系汉初燕王臧荼的孙女,原住扶风郡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他们有一子两女:儿子叫王信,长女名王娡,次女名王姁。王仲去世后,臧儿带两个女儿改嫁给长陵(今陕西咸阳)田氏,又生两男即田汀8锸ぁ3づ鯅鸵布薷说钡氐囊桓銎矫窠鹜跛铮慌鹚住r淮危岸忝忝壬嬷淞礁雠蘸蠼蟾淮蠊蟆j岸苫蟛唤猓号鼋鹜跛镏皇歉銎矫癜傩眨趺纯赡芨还螅克祭聪肴ィ龆ㄈ贸づ鯅秃驼煞蚍挚5鹜跛锛峋霾豢希岸屯低档匕淹鯅退徒颂庸校馕惶泳褪呛罄吹木暗哿跗簟m鯅徒蟮玫匠栊遥氯荒校喝窖艄鳌20瞎鳌18÷枪鳎屑次蹂椤j岸拇闻鯅惒痪靡踩肓颂庸艿骄暗鄣某栊遥淖印
巫蛊案 一(2)
这样的家庭背景,刘彻被立为太子几乎是幻想。而在各皇子和其母家族为争夺太子位闹得不可开交时,景帝的姐姐、也就是刘彻的姑姑长公主嫖对刘彻被立太子起了决定性作用。
因为景帝的正宫薄皇后没有生子,太子就只有在各妃嫔所生的诸子中择长而立。当时景帝的长子是栗夫人所生的刘荣,已经册立为太子,被称为栗太子。刘彘被封为胶东王。长公主嫖与景帝是文帝窦皇后所生的同父母姐弟,关系很好。长公主就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栗太子刘荣,本以为亲事一提就成,未想却遭到栗夫人的一口回绝。长公主很是没面子,对栗夫人也开始怨恨。
不久后的一天,王娡带刘彘到长公主处闲聊。长公主把刘彘抱在膝上逗他玩,问他:“你想要媳妇不?”刘彻回答说“想”。长公主嫖指着宫内站着的百余名宫女让刘彘挑选,刘彘均不满意。长公主嫖又指着自己的女儿问:“阿娇好不?”刘彘大笑说:“好!若得阿娇做妻子,我要建一个金屋子让她住。”长公主嫖大喜,认为刘彘聪明懂事,和阿娇有缘分,就与王娡商量让两人结为夫妻,王娡慨然应允。长公主嫖又向景帝谈起此事,景帝一向喜欢刘彘聪颖,也表示同意。从此,长公主嫖经常在景帝前称赞刘彘,而诬陷中伤栗夫人和栗太子。景帝更坚信了刘彘是其母“梦日入怀”所生的传闻,对栗太子的才能产生了怀疑。
有一次,景帝提出让栗夫人在他死后照顾其他妃嫔所生的皇子,栗夫人不仅不答应,还出言不逊,骂景帝是“老狗”。景帝大怒,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王娡见时机已到,趁景帝怒气未消,唆使大臣进言景帝:“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宜为皇后。”景帝正反感栗夫人母子,被王娡这一火上浇油,更是忿恨,当即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立王娡为皇后,刘彻为太子。景帝于三年后(前141年)驾崩,太子刘彻继位,时年16岁,娶陈阿娇为妻,立为皇后。
但这位被武帝“金屋藏娇”的陈阿娇皇后一生并不幸福,因为她不能生育。武帝生性贪色,以此为借口而疏远冷落她。陈皇后终日以泪洗面,为求生子,求仙拜佛,寻医问药,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大婚不到两年,汉武帝就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