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盗宋 第 78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此来耽搁了不少时间,本以为这次黄州可能已经沦入金军之手了,前几日才收到消息,说高怀远居然在黄州城指挥宋军御守,于是他们立即信心大增,马不停蹄朝黄州进发,连续又和金军分兵进击汉阳军的兵马遭遇,且战且进,连连数次击败金兵,才于昨晚时分,抵达黄州境内。
金军得悉他们兵马到来之后,才撤离了黄州城,孟珙分兵率军追击金军,故此派黄严来黄州城驰援,才见到了高怀远。
兄弟相见自然少不得番欢喜,金兵撤退之后,周昊也整顿了驻守城东的兵马之后,将那里交给了董强负责带领,带上了些卧虎庄的弟兄出了黄州城,赶到了城外黄严军中。
这下就热闹了,帮家伙狂喜之后便厮打在起,顿时忘了昨天还命悬线时候的那种紧张,好是番热闹,搞得随军前来的那些兵卒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以为他们的当官的疯了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严的兵马到了黄州之后,黄州之危算是彻底解除,再无什么后顾之忧了,疲惫到了极点的守军这才撤下城墙休息,不少人倒头便睡在了街头,鼾声大作,令进入黄州城的黄严军将士无不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于是主动接手了黄州的防卫,并且开始在黄严的指挥下清理战场。
经过天的忙碌之后,黄州城才算是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得到了休息的守军还有百姓们也再次帮忙进行清理。
就这样直忙了两三天时间,才将黄州城战场清理了个大概,清点损失之后,高怀远不得不哀叹着理解了什么叫做将功成万骨枯的意思,这战黄州城损失了三千多军民的性命,几乎占到了全部守军的六成,说不上是全军覆没,也差不多了,还不包括伤者的数量。
但是取得的战绩也是显赫异常的,他们俘获了近千金兵,斩杀了数千金兵,几乎让金兵许多部队都成建制的灭掉了,单单是清理出来的金军将士的尸体,就有四千多具,其中还不包括头几天金兵阵亡的兵士们的数量和被抢走的金军尸体,更没有包括金军的伤员,交还比例基本上达到了比二。
对于黄州城这支完全由杂牌军组成的宋军来说,这个战果可以说足以彪炳于世了,此战后世被称为黄州血战,在南宋抵御北方外族的进攻的战史中留下了浓重的笔。
这战表面上只是场普通的城市攻防战,但是在整个这个截断的宋金两国的交战中,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此战保住了长江北岸的黄州城,使金兵没能夺去渡江南下的桥头堡,使金军出兵之后的进攻受挫,其次也使金军上下,彻底体会到了宋人抗击金军的决心,使之仆散安贞的花帽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使自从嘉定十年金国发动对宋国的扩土之战之后,金国彻底丧失了南下的勇气,不得不开始收缩战线,采取了守势,使宋金之战胜利的天平开始朝南宋方倾斜,再有就是这场黄州之战,大大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座小小的黄州城,只凭群临时拼凑的散兵游勇和杂牌部队,硬是扛住了金国精锐的花帽军的攻击,使宋人在心理上走出了当年开禧北伐战败的阴影,对于宋人来说,这场胜利,无疑等于给他们打了针镇静剂,大多数宋人开始不把金军放在眼里了,在这种士气的感召下,随后开始的反攻,令宋军士气大涨,也为以后高怀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铁马金戈 第208章 权知大冶
黄州大捷的消息很快便从水路传到了对岸的鄂州城中,京西路制置大使赵方当即便大喜过望,连说了三个好字,最后对高怀远作出了个评价,就是此子绝非池中之物,他日旦上阵带兵,定会是个骁勇之将!其前途将不可估量!
作为高怀远来说,他倒是没有想太多,这次黄州之战对他来说,只是为了保命战罢了,他被赵方赶鸭子上架,发到了黄州,他不得不玩命和金军战,这战他不过只是完成了保命的任务罢了,倒也没把自己上升到个太高的高度。
此战结束之后,他在黄州城又盘亘了几日,和黄严等弟兄好好聚了番,黄严几次提到想要卸甲归田,回卧虎庄逍遥自在,不再在军中受那种约束。
但是高怀远却不答应他的要求,令他必须要好好在忠顺军干下去,因为他以后的事业,需要在江北军中拥有支自己的力量,这点他明白无误的告诉了黄严,令他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最好是能在忠顺军里面的官当的越大越好,并且带着那些他留给黄严的弟兄们,逐渐控制忠顺军。
而忠顺军的成分也利于他这么做,因为忠顺军的兵卒大多数都是北方河南人,对于他们来说,在枣阳是身处异地,可以比较好控制,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北复中原的愿望要远高于其它部队,所以高怀远从当初建议孟宗政组建这支部队的时候,便开始打这支部队的主意了,现在好不容易黄严等人已经在忠顺军站住脚了,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天赐良机的。
而且他还令黄严等人要注意结交忠顺军的将领们,特别是那些有真本事的人,要特别留意他们的状态,最好能打成片,称兄道弟不分你我最好,这对他以后将会有很大助益。
黄严等人听罢了高怀远的解释之后,虽然不知道高怀远最终想要做什么,但是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继续留在忠顺军之中当兵,有朝日看看能为高怀远做点什么吧!
虽然对未来高怀远还没有个清晰的计划,但是这些棋子早点布下却不会有错,他的力量从来都不嫌多,多支军中的力量他自然不会放过机会的。
几天之后,黄州城的局势基本上彻底稳定下来,黄严接到孟珙的将令,令他率军北上麻城,因为金军已经弃守麻城,在他的追击下,开始撤往黄土关,麻城已经被孟珙占领,他决定在麻城整饬兵马,接受枣阳援军之后,鼓作气,重新夺回黄土关,最终收复此次金军侵占的南宋土地,有可能的话,最好能攻占息州。
所以他需要更多的兵马,才派人将黄严所部调往麻城归队,黄严虽然不舍,但是将令难违,只得和高怀远周昊等人依依惜别,然后点齐他的部下,出黄州径直向麻城方向而去。
而高怀远将黄州城城防再次交还给了蒋方,清点了大冶县乡兵之后,乘船南渡,回到了鄂州城大营。
对于他来说,本可不必这么早回到鄂州的,他完全可以在黄州呆下去,直到此战结束之后,等候朝廷封赏,而以他在黄州的功劳,别人想取代也取代不了的,这对他仕途升迁来说,无疑很有好处,蒋方在此战之中虽然也立功不小,但是军事上,基本上都是高怀远在指挥,这点黄州军民基本上都清楚。
但是高怀远最终却没有这么做,在请示了赵方之后,还是毅然带兵回了鄂州城,将黄州之战的功劳大部分给了蒋方,他这么做自然有他的目的,因为他不想这个时候因为升迁事,离开大冶县,因为大冶县现在才是他的重中之重,他必须要留在大冶县,坐镇指挥保证他的事业稳步发展。
所以他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令赵方颇为感叹,认为高怀远不居功自傲,是个难得的人才,连蒋方都对高怀远感激不尽,临走的时候,几乎倾尽家财,送给了高怀远份厚礼,算是对高怀远的答谢。
高怀远通过此事,算是卖给了蒋方个天大的人情,为以后的北上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战对于高怀远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起码赵方在上书朝廷的时候,在黄州之战上,为高怀远落下了重重的笔,同时为高怀远争取到了大笔赏钱不说,连他所带的阵亡在黄州城的大冶乡兵也家家户户得到了很重的奖赏,起码让他们的家人不会因此无所依靠,连带残余的这些乡勇们,也都受到了不少奖赏,落得个皆大欢喜,让当初没有能前往黄州的那些乡勇们各个眼红不已。
最大的奖励还不是钱财的问题,高怀远因此再次进阶级,以前他是正九品保义郎,而此战之后,因功进阶为从八品从义郎,算是升了格,但是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刘知县这个时候忽然调往它地任职,以至于在高怀远领乡勇回到大冶县之后发现没了县长!
而赵方却为他争得了这个大冶县知县的位子,没有派员来大冶县补刘知县的位子,而是请旨之后,让高怀远继续任大冶县尉,全知大冶县,实质上等于是当了以县尉之名,当了个大冶县常务副县长,虽然名字不好听,算不上是正牌知县,但是实质上却等于是大冶县的第人,也是大冶县的父母官了!
这可是个意外的惊喜,高怀远觉得自己好像被天上掉的馅饼砸到了般,他在鄂州临行前赵方居然没有提前告诉他,让他回到大冶县之后,才得知了这个消息,搞得他有点措手不及,直到县里面的那些同僚出城迎接他的时候,才明白过来。
这下高怀远嘴巴乐歪了,虽然他手下还有主薄县丞等人的监督,但是基本上这帮人现在都已经被他收买了,而且这帮人都看出,高怀远深得赵方的喜爱,巴结还来不及呢,所以也就是说,高怀远其实已经等于掌握了大冶县的党政军权,在大冶县他说了算了。
高怀远在回到了大冶县之后,光是应付本县那些乡绅们的登门道贺,就忙活了半个月时间,要不是还有纪先成这个老狐狸给他帮忙的话,他还真的就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个场面了。
这次黄州之战,对于他来说收获相当丰富,收获最大的就是高怀远真真切切的第次掌握城之力,打了场非常正规的城市防御战,大大的丰富了他对防守城市的作战经验,这是他第次从军所没有机会得到的,这次却意外的让他体验了把。
其次就是他接管了大冶县,成为了大冶县说了算的人,以后做事的时候,不再用受人掣肘,可以大胆的发展他的事业了,这是第二个收获。
第三就是这战之后,各种封赏和乡绅送来的礼物,让他的荷包再次大大的充实许多,原来难怪人人想当官,这才是其中的奥妙呀!收礼的感觉也真是不错,而且你不收的话,还得罪人,所以他可以堂而皇之的收受钱物了,这样来,让他的资金更加充裕了些。
不过高怀远自然不愿随大溜当什么贪官的,他没将这些钱财礼品收入自己荷包之中,而是拿出来部分,分给了手下的那几个同僚,大家起欢喜下,其余的他都股脑捐出来,给各乡的弓箭社,是作为阵亡者的抚恤金使用,让阵亡乡勇的家庭又多获得了份抚恤,同时让各乡可以补充些兵器甲胄之物,充实地方乡兵的力量,这将是他以后可以掌控的份力量,他也不惜血本。
同时他这么做还带来个好处,虽然乡勇阵亡了些,但是对于其他那些没有参加弓箭社的青壮来说,这么丰厚的奖赏,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的,所以各个弓箭社在这之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老百姓参加弓箭社的训练也更加踊跃了些。
除此之外,高怀远还贪墨了大笔意外之财,就是他在从黄州回来的时候,将当初在鄂州大营所配给乡勇们的器甲都给股脑带了回来,成了他的私藏品,偷偷的囤积了起来,这些东西可是好东西,般人有钱都买不到的!
其中甲胄要耗费大量人力去打造不说,他眼下的陷阵甲虽然坚固,但是却产量不高,而且其中所带回来的那些弓弩,更是他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
他的卧虎庄现在虽然有秦虎的制弓坊,但是实际上制造把好的弓弩,并不是句话的事情,除了所需的牛角牛筋鱼鳔硬木这些国家管制物资之外,将这些东西组合成把上好的复合弓,需要的时间也很长,把好弓从制作,到可以使用,几乎需要年甚至两年的时间,这批弓弩就成了他的应急战略储备,被他藏到了深山之中,严密的保管了起来。
战争对于个国家来说,有时候是种聚敛财富的过程,比如蒙古,对于有些国家来说,是种巨大的消耗,比如南宋金国等国家,但是对于高怀远来说,却算是聚敛财富的过程,通过两次参战,他的收获之大,只有他个人知道,所以他简直有些爱上了战争,假如以后他再有机会的话,保不准他还会领兵出战。
不过这次出征对于他老爹来说,又是次提心吊胆的难忘经历,高怀远受命点兵奔赴鄂州的时候,他老爹高建便得知了这个消息,他虽然担心,却没有点办法,因为高怀远当的就是县尉,干的就是这个活,推卸不掉的,后来听说高怀远被赵方派到了黄州御敌,高建差点没有吓疯,躲在家中大骂赵方无良,居然把他的宝贝儿子派到黄州那样的险地之中,现在他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已经不用说了,他现在已经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高怀远身上,却又被派往前线打仗,他简直怕的要死。
就这么提心吊胆的过了半个多月之后,才收到高怀远的来信,高建这才放心下来,心情也由害怕,立即变成了狂喜,他自己也不过就是个七品通判罢了,没想到高怀远这下就和他的官平级了,虽然只是个从八品的官,但是实质上却等于当了大冶县的知县,干的活却是七品官的活,这可真算是光宗耀祖了呀!
于是高建少不得立即提笔,给高怀远写信,大加赞赏了番,他几年前,打死也没想到,自己这个三儿子居然能完成他的光耀门楣的事业,于是索性将高家老宅那些房子还有田产干脆就划到了高怀远的名下,算是他送给高怀远的礼物了。
这里所有人之中,要说最高兴的还是要算是柳儿,自从高怀远出征之后,她便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整日担心的睡不着觉,生怕高怀远在黄州城有个三长两短的,她以后就没法活了,直到高怀远回到大冶县之后,她立即将手头的事情都交给了周毅蒋鹏等人打理,自己飞速赶到了大冶县,到了高怀远身边。
两个人相见之后,自然是小别胜新婚,好番缠绵,让柳儿幸福的跟个小媳妇儿般,整日都保持着笑容,任谁都看出来她脸上洋溢的那种春情和幸福。
就这样,高怀远回到了他的大冶县,开始了为期半年多的平静生活,这半年时间之中,他在大冶县整顿吏治,肃清了县里面原来官吏们保留的不少恶习,对于地方的老百姓的搜刮程度减轻到了最低点,获得了不错的声誉。
而且这半年之中,大冶县的弓箭社发展的十分迅速,各乡的弓箭社都呈现出种蓬勃发展的态势,许多原来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加入到了弓箭社之中,开始参加各种军事训练,真正的做到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让大冶县地方也变得安定了许多,原来些无赖地痞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夹起尾巴做人,要么只好远走他乡,周边的那些蟊贼们,也都不敢轻易到大冶犯事,省的没捞到钱倒把小命给弄没了。
但是也有件事,让高怀远很是扼腕叹息,主持京西路军政的赵方,在黄州之战结束之后没多长时间,也就是八月期间,因为病重终于不治,撒手人寰,高怀远在赵方病重期间,还亲自赶到鄂州探视他,赵方那时候已经卧床不起,气息短促,既便如此,看到高怀远之后,还是拉着高怀远的手道:“怀远!老夫十分看好你!望你能像答应我的那样,好好做官,有朝日能北复中原!我即便死也安心了!”
赵方的话令高怀远心情复杂,只能点头答应!而赵方死前对他的部下们叮嘱,定要协心报国,不几天之后,便撒手人寰,令南宋再次痛失个忠心报国的良臣,不少人听闻之后,都自发为赵方服丧送葬,举国哀悼这个曾经为南宋作出巨大贡献的老臣。
即便朝廷方面,宁宗再不问政务,史弥远再怎么把持朝政,也给予赵方了很高的平价,在赵方死后,追赠他银青光禄大夫和太师,并且赐谥号忠肃,也算是给这个忠臣良将个定论。
赵方死后,高怀远也深感痛惜,深为南宋又失这样这样个良臣而感到遗憾,倒是他老爹关心的和他不同,高建听闻赵方死讯之后,第个想到的就是将高怀远扶正的事情,再怎么说高怀远还只是个全知大冶县的县尉,不是正儿八经的知县,于是花重金活动,想将高怀远扶正,这个事情高怀远没兴趣参与,老爹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他对当官倒也不是太感兴趣,关键是他要做的事情做好就成。
于是他只管做好他的官,以纪先成为辅,负责打理县衙的事情,而他的主要精力,又放在了他的生意和暗中的力量上。
半年多时间里,他的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其中铜铁矿大幅扩充,又兼并了附近两个小规模的矿场,扩大了铜铁的产量。
铜铁作坊里的陷阵甲和火铳也开始逐渐的扩大了产量,实用的产品逐渐开始产出,特别是铜作里面的火铳,已经逐步定型,并且正式投产两种中小口径的铜炮,稳定了铸造的工艺,下步就可以大量投产,并且还在进行着各种试验和改进工作,比预期的要快不少,这也让高怀远掌握了种超时代的利器,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了许多。
同时酒坊方面,以孙福林三等人为主,将酒坊生产规模再次扩大,并且在四川的酒坊也投产开始出酒,大大满足了市场对于神仙醉系列酒的需求,也为酒楼的扩张大好了基础。
而酒楼方面,在黄真兄弟和他们手下的打理下,醉仙楼开始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南宋各地重要的城市中,并且在金钱开道下,开家火家,生意好的自然不必多说,附带着各种化妆品的店铺在两浙路也开始大肆走红起来,多种产品都经上市,便受到世人极力追捧,成为坊间炙手可热的新鲜货。
值得提的是,黄浩按照高怀远的吩咐,经过番筹措之后,终于在益州也就是成都站住了脚跟,连续在四川带,开办了多家醉仙楼,生意很快做大了起来,并且在四川投建了酒坊,专司生产供应西南带的酒水,还以很低的成本,生产出了低档的高度酒,也就是高怀远定名的烧刀子,使之打入了吐蕃诸国,大大吸引了好酒的吐蕃人,令他们趋之若鹜,纷纷联络黄浩,想要大批采办烧刀子在吐蕃销售,故此黄浩选择了两个合作伙伴,以烧刀子为交换,在靠近四川带的吐蕃建立起了两个草场,开始初步收购种马,在那里驯养,假以时日之后,从吐蕃向南宋输入马匹,也不见得就是个梦想。
同时连带着他的情报网络,也开始初步建立起来,为此高怀远将这件事交给了已经成熟起来的贾奇负责,要不然各地汇集的海量信息,便让他无法应付。
总之切都在按照高怀远的想法逐步推进,事业方面蒸蒸日上,而且高怀远的小日子过的日渐舒心,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嘉定十五年夏,高怀远突然间收到了封来自京城的信件,令他意外的是,来送信者居然是沂王府之人。
朝堂之争 第209章 乌鸡变凤凰
高怀远对于眼下的各种情况都十分满意,短短数年之间,他暗中积累起来了股强大的力量,虽然尚称不上是富可敌国,但是他暗中的这些产业,所产出的财富却已经算是个天文数字了,不敢说支持他组织支大军,但是起码支持他拥有支私兵是没有点问题的。
他现在开始相信,有朝日他定会在这个世上作出件轰天大事,起码将会成为支可以给蒙古大军造成巨大麻烦的力量。
但是这个时候,他忽然收到了封来信,而送信者居然是从京城临安所来,自称为沂王府的人。
这下高怀远就糊涂了,他虽然步入仕途,但是却从未和朝廷高官之间发生过什么联系,更没有和什么王爷之类的人物有所瓜葛,为何半晌不夜的来了个沂王府的人口称什么送信之说呢?
于是高怀远出于礼节,封了份厚礼当作答谢,酬谢过了这个沂王府的人,并将其待为上宾,妥善安置在了县衙的驿馆里面,这才拆开这封信观看。
看之后,高怀远才发现,这个字迹他非常熟悉,居然是他的少时密友赵于莒的笔迹,于是赶忙看落款,看果真乃赵于莒所写。
于是高怀远更是糊涂了,赵于莒不是在绍兴吗?为何这会儿却跑到了临安,还派沂王府的人来给他送信呢?
高怀远赶忙从头至尾的将这封信口气读完,这才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这些年来,不管怎么忙,每年高怀远都要和绍兴的赵于莒来往几封书信,对于这个从小第个认识的小友,高怀远直都比较挂念,多次有心将他们母子接到大冶县来安置,想让他们母子少受点苦,但是最终都碍于全氏对于宗室的面子问题,最后只得作罢,但是他却没少接济赵于莒,除了友情之外,高怀远倒是对这个赵于莒没什么其它的想法。
这些年来,赵于莒也成长为个十八岁的少年了,在高怀远的资助下,他们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比较好的境遇,不再如以前那样的拮据,赵于莒和他的弟弟赵于芮都开始在其母全氏的安排下,苦读诗书打算有朝日能步入仕途,改善家境。
但是就在前些时候,京城忽然来了帮人,查访到了绍兴的赵于莒家,将其家世翻查了个清楚之后,将赵于莒选出带入了京城。
从赵于莒的信中,高怀远得知,原来是当今皇上的太子前两年不幸夭折,子嗣不旺的宁宗只得另立沂王之子赵弘为太子,如此来,假如有朝日宁宗驾崩的话,便由赵弘继位。
但是这么来,等于沂王脉,又没了子嗣,于是乎当今左相史弥远便上奏圣上,要为沂王重新选立个宗室的子弟,立为沂王的子嗣,继承沂王脉,这才有了年前派人在全国各地遍查宗室子弟的事情。
而同样作为宗室子弟的赵于莒有幸也成为了备选之人,被带到了临安供当今圣上甄选,说起来是当今圣上负责甄选,其实说白了,还是由当今权相史弥远管这个事情。
而赵于莒本来就长的相貌端正,而且这些年来没少在其母全氏的督促下苦读诗书,所以说话条理分明,知书达理,如此来,赵于莒居然在众多宗室子弟之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史弥远选立为沂王养子,过继到了沂王名下。
这件事对于赵于莒来说,可是步登天的美差,他本是个从来不受重视的皇室宗亲罢了,因为年代久远,他们这枝的子嗣多如牛毛,早年他们的祖上赵德芳那点光环早已照不到他的身上,他这辈子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参加科举考试,求得个功名之外,绝对可以说没有更好的出路了。
但是这次却天上掉馅饼,正好砸到了他的脑袋上,让他从介平民,下子迈进了沂王府的大门之内,成了当今朝廷之中屈指可数的几个宗室显贵,这下赵于莒算是苦尽甘来,再也不用为出路发愁了,他等于乌鸡变成了金凤凰,以后虽然不见得有权有势,但是好歹衣食无忧的过辈子没有点问题了。
所以赵于莒在被选立为沂王养子之后,改名为贵诚,史弥远还给他安排了当今名儒郑清之当他的老师,这下赵于莒算是发达了,但是赵于莒也没有因此就忘了从小照顾他的发小高怀远,在稳定下来之后,立即亲笔写信,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高怀远,这才会有沂王府的差役来大冶县送信的幕。
高怀远从头至尾的将这封信看完之后,脑子里面却乱成了片,他隐约之中,总觉得事情似乎有点不太对头了,本来赵于莒被选为沂王养子,是件好事,作为朋友的他应该高兴还来不及,但是高怀远考虑的却不是这个事情,他似似乎乎的回忆起来件历史上的事情。
他虽然不是学历史的,但是没事的时候各种杂书也没少看,隐约记得件南宋皇帝更迭之中的辛密之事,那就是宋宁宗死后,继任的应该是宋理宗,而这个宋理宗好像不是宋宁宗的儿子,而是什么王爷的子嗣才对,而具体事情是怎么样的,当时高怀远前世的时候,也只是读过就忘,没有深记,所以不管他如何怎样努力,也想不起来当初看过的那段文字。
到底这个赵于莒的这种变化,和历史上的宋理宗是不是个人,高怀远现在只是有点怀疑,却根本无从查证此时,毕竟这个时候事情还未发生,他又不是什么神仙,能未卜先知,所以在看罢了这封信之后,高怀远没有高兴起来,反倒越想越糊涂了。
但是高怀远无论怎么想,还是没有想起来,更不敢妄下断言,只得作罢,招待了那个送信的王府差役之后,赏了这个差役不少钱,另外提笔写了封信,对赵于莒表示恭喜,让赵于莒好好呆在沂王府之中读书,有朝日有机会的话,为国多做些事情,总之他没敢再将赵于莒还当成以前的赵于莒看待,毕竟两个人短短时间之内,现在的身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人家现在可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位列公侯之列了,他不过只是个芝麻绿豆般的小小从八品县尉,再和赵于莒称兄道弟明显有失皇室尊严了,于是行文之中,高怀远的语气用的十分客气。
送走了这个沂王府的差役之后,高怀远闭门又思量了番,还是想不出什么头绪,于是打开门走到院子里面,打算练趟刀,纾解下心头的这种烦恼。
但是开门,便看到纪先成捧了个水壶,似笑非笑的站在他的门前,看到他,便抱着拳对高怀远说道:“恭喜大人,贺喜大人,大人看来以后要飞黄腾达了呀!”
高怀远被纪先成这句话给弄了头雾水,于是脸疑惑的说道:“纪先生此话何讲呢?我又有什么喜可让你这样给的道贺呢?”
说着将纪先成让进了自己的书房就坐。
纪先成历来跟高怀远不客气,拉了把椅子便跷起二郎腿坐了下来,这才慢悠悠的说道:“这当然是有原因了,难道高大人现在还看不出来吗?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呀!”
高怀远有些对纪先成好奇又好笑,也拉了把椅子,在纪先成对面坐下,苦笑道:“纪先生就不要给我打哑谜了,有什么话只管说好了,何必如此玩笑呢?”
“非也非也!高大人看来果真是对于官场之道不甚明了呀!那么我便给你说说也无妨!”
纪先成摇头晃脑的对高怀远说道。
“请先生直言!”
高怀远自从收了纪先成之后,便直对他敬为上宾,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所以纪先成养成了这样在高怀远面前说话从来没什么忌讳的习惯。
纪先成放下手中的茶壶,然后掸了下袍子,坐正了之后,对高怀远正色说道:“今日我听闻临安沂王府来了个人,专程给大人您送信,这件事可是不错吗?可否让纪某知道是何人给大人来信吗?”
高怀远看纪先成正色问道,于是便将赵于莒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说给了纪先成听,而赵于莒这个人,纪先成以前也是知道的,这根本没什么好隐瞒的东西。
纪先成闻听之后,拍手道:“要么我就说了,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呀!对于这种事情,少爷你居然如此迟钝,真是后知后觉呀!
既然你不知道喜从何来,那么我便告诉你好了!
你来想下,你那小友赵于莒不过个小小的平头百姓,只是有层皇室宗亲的名号罢了,但是我大宋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为何会将这等好事,落在他的头上呢?
当然,这也有幸运的成分在内,我也不否认!但是要看事情的关键,是谁操作的这件事!假如纪某料的不错的话,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当是当今权相史弥远才对,我可说错了吗?”
听了纪先成的话之后,高怀远点点头,但是还是没有从这里面看出什么问题:“纪先生说的不错,这件事应该是这样的!赵于莒现在已经改名为贵诚,进入了沂王府,现在由当朝大儒郑清之负责教导!这是赵于莒来信所说的事情!”
纪先成点点头,沉吟了下之后,接着说道:“看来纪某分析的不错,这件事里面有问题!但是如此来,我才要向大人你道贺呢!怎么说呢?只要大人你把握住这个机会,就很可能仕途从此畅通无阻,因为有了你这个小友赵于莒之后,你实际上就可以和当今相史弥远挂上关系了,以你目前的财力,只要打通下关节,抱住了史弥远的大腿,想必就不用窝在这个小小的大冶县了吧!”
高怀远听就苦笑了起来:“纪先生说笑了,先生认识高某来,我可曾让纪先生失望了吗?为何要让我去寄附于史弥远这个相手下做事呢?难道我真的很看重仕途吗?要是纪先生这么说的话,就是太小看高某了!”
纪先成瞳孔猛的缩,然后逼视着高怀远,半晌没有说话,而高怀远也坦然的回望着纪先成的眼睛,没有做任何躲闪,两个人就这么对视了阵。
“那么请大人告诉纪某,大人为何如此处心积虑的积蓄力量,甚至连军中,都留下你的人呢?既然如此,我能否怀疑你暗中想要造反呢?”
纪先成忽然瞪着高怀远发问到。
高怀远听到纪先成如此问之后,立即心中有些勃然大怒了起来,猛然站起来对纪先成说道:“非也!纪先生恐怕还记得当初你我所说的事情吧!当今天下,又有几个人看得出未来大宋的危机呢?
记得以前高某就对纪先生说过,不用多长时间,我们大宋最大的敌人,将会是蒙古大军,而现在却没人看到这种危机所在,金国现在已经是风雨摇曳,西夏更是无力应付蒙古人的侵袭,他们的覆灭也就在眼前,旦他们完蛋了,蒙古大军会就此罢兵洗手不干这种强盗般的事情了吗?
想想当年的靖康之变吧!先朝徽宗正是没有看到金国的狼子野心,才招致了靖康之难,丢掉了偌大的中原,使我宋人不得不龟缩于江南,苟延残喘!
高某直将先生视为老师,今天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而眼下朝廷圣上可以说不问世事,朝政更是由史弥远党把持,如此下去,等到蒙古大军来袭之时,我们宋人又拿什么来抵挡蒙古大军的铁蹄呢?
高某不才,虽然不敢视自己可以拯救天下苍生,但是我也身为汉人,岂能看到这点,还懵然不知,浑浑噩噩的活下去?我没有什么造反的野心,我只是想,假如有天真的到了这样的地步的时候,能有点力量,替我大汉民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先生假如认为高某是那样的狼子野心的话,大可现在就离我而去,只要先生投书封,那么高某想必很快就会人头落地,只是请先生记住,大宋的好日子恐怕已经没有多久了!”
纪先成默默的听完高怀远这番话,又次沉默了下来,半晌不语,他依旧双眼直视着高怀远的眼睛,眼不眨。
而高怀远说过之后,也同样毫不畏惧的瞪视着纪先成的双眼,眼中没有半丝的不安或者犹豫。
纪先成过了阵之后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不如大人也!可笑纪某天天自诩饱读诗书,以为看透了天下之事,但是我却不如大人你呀!
我相信大人所说的话,要不然的话,纪某也不会留在这里辅佐大人你了!对于纪某,大人大可放心好了,纪某绝不会将今天所说的事情泄露出去半句的!
不过纪某要说的是,大人不应该忽视眼前的这个机会,既然大人想要做番事业,为大宋谋得个未来,就不该对于当官如此抵触。
你想做大事,可是单凭这样小打小闹是不行的,你自己能有多大的力量,能改变未来的发展呢?既然你想做大些,那么当官,当大官之后,你的力量才会更大,只凭你这样经商,暗中聚敛财力物力,召集少数人,真的面对蒙古大军的时候,你又能做多少事情呢?
单单是保住大冶县这块地方不被蒙古大军攻陷吗?呵呵!你忘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了!旦蒙古人兵锋指向我们宋人头上的时候,你那点力量不过只是如同烛火之光效日月之辉罢了!
所以纪某认为,你不但要当官,而且必须还要当大官,只有如此,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除非你现在揭竿而起,短时间将天下取而代之,否则的话,仕途是你发挥你的能力的最佳途径!
这次史弥远千辛万苦的扶植个赵于莒充作沂王之子,纪某料定,这个相定是有什么不轨之念,要不然的话,他何必如此用心良苦的找来个毫无根基的赵于莒呢?
这么多年以来,纪某虽然看似不问政事,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关注着史弥远老儿的所作所为。
虽然我还想不清楚史老儿现在打算做什么,但是纪某却可以料定,史老儿绝对是要有大动作了!
而现在你的机会便在这个赵于莒的身上,因为既然史老儿选择了他,那么赵于莒便等于是他的人了,以前你没有机会搭上史弥远这个老贼,但是现在却有了个良好的机会,让你搭上这个老贼的路子只要你稍作运动下,便能利用你的这个小友,晋身更高的职位,甚至到京城当官也不见得就不成,毕竟你现在军功赫赫,是正经的以功入官之人!抓住这个机会吧!纪某愿意为你当个谋臣!来帮你完成你的这个理想如何?”
高怀远看着纪先成,心里面掀起了片滔天巨浪
朝堂之争 第210章 以桃代李
高怀远很快便将贾奇从卧虎庄招至了县城,在县城里面给他专门安排了个宅院,并且将纪先成也和贾奇安置在了起。
听罢了纪先成的话之后,高怀远深思了番,他觉得纪先成说的不错,大丈夫做事当不择手段,假如他只依靠自己己之力,暗中发展力量的话,先不说他能做到哪步,单单是发展到定程度之后,会不会引起朝廷的主意,将他视为叛贼都说不定,而眼前纪先成却给他指出了条明路,就是干脆投靠史弥远,抱住他这条大腿,利用他来逐步提拔,以期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力量。
而在做这件事之前,他必须要搞清楚赵于莒被选立为沂王养子的这件事其中有什么阴谋,只有搞清楚这条,他才能安排下步的事情。
所以他才将贾奇从卧虎庄调出来,专门在这段时间之内,做这件事情,有贾奇这个心思缜密的家伙为他分析情报,加上纪先成这个老狐狸在,两个人将各种收集来的资料汇总之后,总是能看出些眉目的吧!
对于这两个人的合作,高怀远还是有相当的信心的。
同时他派出个最贴心的手下,前往临安府找到现在已经进驻临安开设各种店铺的黄真,在那里启动他的情报网络,着手开始收集各种有关史弥远和宫中的事情,包括朝政在内,他要驻守临安府的那些手下,要想尽切办法,搞清楚这件事。
于是在高怀远派出的人到了临安之后,那里的黄真彻底算是忙了起来,当然他不清楚高怀远的这个要求是什么用意,但是他相信高怀远让他这么做,是定有用的。
所以他利用手头所掌握的切有利之机,开始在临安城中搜罗起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