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活色生枭 第68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我不谢你,但是我真心高兴。”
在封邑的时候,承郃郡主主持的可都是开矿建场、筹钱充军之类大事,什么时候也没给宋阳捧过茶水,宋阳受宠若惊,忙不迭接在手里,同时摇头道:“靖王才智普通,对付他不是难事,就算没我帮忙镇西王也输不了,充其量只是一时被动。”
任初榕却正色摇头:“才智是一回事,时势又是另一回事,这次靖王已经得了时势,只凭我们红波府,真的难以应付了……眼前那关都过不了,又何谈以后。”
对宋阳,郡主不客套、不谦逊,只是实话实说,当得知中秋惨祸、靖王突起把持京师的噩耗时,承郃郡主的头立刻就大了。特意离开封邑,去到镇西王返京的必经之路拦截,把父王截住了。
西疆兵马虽有调动,但镇西王还是决意孤身返京,他没法带兵回去,出师无名、士兵不愿内战、西疆各大营都被眼线监视、佛家成了靖王喉舌、京师卫戍精锐固若金汤……即便镇西王统带重兵回去,这一仗也没法打,徒增恶名罢了。
可京中出来这样大事,镇西王又不能不回去,留在西疆就是‘拥兵欺君’、‘自立为王’,镇西王一生戎马,都在为国苦战,让他在晚年时背上这样的恶名,他宁愿自己返京与靖王拼个玉石俱焚。
女儿了解父亲,任初榕明白老头子的想法,她赶来只是提出了另外一个法子:王爷不带南理军马,但是可以带封邑武装‘随行’。
西疆兵马调动逃不过京师的监视,但封邑中的武力都是‘不存在’的,任初榕的想法是:表面上父王是一个人回去的,可实际里,封邑武装隐形潜踪追随,能混入城最好,混不进去就在外埋伏,真要京中镇西王出了什么事情,至少还能有一支兵马策应。
这倒的确是个主意,总比镇西王一个人回去打架要好,但也不过‘杯水车薪’吧……封邑中现在能调用的:三百山溪蛮、三百回鹘卫外加一千两百训练得半吊子的石头佬,凑到一起也不足两千人,做奇兵还成,要靠他们彻底扳回局势就指望不上了。
至于那支最最精锐的蝉夜叉,现在既没能真正收服、也不曾武装起来,‘尊使’又不在家,承郃没办法把他们调出来。
或许是觉得封邑武装起不到用处;或许是不舍得把女儿女婿的那点家底无端挥霍掉,对承郃的提议,镇西王犹豫了一阵,最终还是拒绝了。
任初榕知道自己劝不住父亲,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求能再随行一阵,送一送父亲,不料送行时忽然得来‘京城平逆’的重大消息。初闻喜讯的时候,任初榕的心欢喜得都快要炸开了,可惜当时宋阳还在路上,要是在她跟前,一定能得个香软拥抱吧……
任初榕给封邑中的小捕传了好消息,自己则不再离队,干脆随着父亲一起前往京师。最后任初榕还又解释道:“筱拂被我留在了封邑,那个时候,家里必须有个重要人物坐镇……不用主持具体什么事情,但非得有这样一个人不可。”
虽然只是一带而过大概交代,但一桩凤凰城叛乱,任初榕为宋阳担忧、替父王操心、同时还要遥控封邑,疲惫可想而知,除了那双漂亮眼睛依旧有神之外,就只能用‘憔悴’来形容了……宋阳当真有些担心的,因为精通医理所以明白,身体再好的人也会有个极限,超过负荷就会伤及根本药石难补,积劳成疾确有其事。
任初榕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心思,摇头道:“封邑的事情现在正是上劲的时候,暂时放不得,不过红波府不用我再管,已经轻松许多了。”
宋阳也摇头:“封邑的事情你交给我些……”
不等他说完任初榕就笑了:“要么你就去杀人放火,要么你就去救国救民,常春侯还是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吧,封邑交给你,我可不放心。”
……
九月初六夜里,凤凰城终于遥遥在望,镇西王一行抵达近郊。不过王爷没急着进城,甩开大队,匆匆赶往城郊山庄,他要先见丰隆皇帝一面。
第四十七章 养气
凤凰城郊,红波别苑。
天黑后不久,丰隆吃过晚饭早早就睡下了。李公公轻手轻脚地退出来,神情里很有几分唏嘘,他是皇帝的贴身太监,丰隆有什么事情也不会瞒他,现在已经知道丰隆不会再登基的消息。是以这几天李公公心里挺不是个滋味。
趁着夜色凉爽,李公公在山庄中随意走走,稍稍排遣下胸中郁结,不料走到后庄园林时,背后忽然传来了‘咕噜’一声轻响。
夜晚时分、星月无光,背后那声轻响明明白白就是个‘吞咽’声……李公公是净身之人阳气虚弱,小时候又被无良同伴扮鬼捉弄过,平生最害怕的就是妖魔鬼怪,乍听异响只觉得毛骨悚然,全身上下的肥肉都簌簌颤抖,两条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沉,想要拔腿逃跑却无论如何也抬不起脚来,牙床打颤使劲念起大慈大悲咒,而他身后一片寂静,再没了一点动静……僵立了一阵,就在他以为‘脏东西’走了,忽地又是‘咕咚’一声吞咽动静。
听到第二声怪响李公公的胆子都快碎了,再也坚持不住,怪叫半声两眼一翻,直挺挺的昏倒了过去。
不过他只昏厥了个‘倒身’的瞬间,地面上有块尖石正好磕在他肩膀上,强烈疼痛刺激让他又复苏醒回来,睁眼一看,不远处有一双眼睛正望着他,所幸这次不等他再次吓昏过去,就认出来对方是熟人:李逸风。
李公公大怒,翻身跳起来:“李逸风,扮鬼吓人很有趣么?”
话音刚落,脚步声也随之响起,附近巡弋的红波卫听到动静赶来查看,一看是他们两个,又悄然退走了。
李逸风背靠一棵大树坐着,目光一转望向夜空,口中平静应道:“我坐在这里喝酒,你从我身边路过,然后你自己发疯,关我何事。”
李公公是好脾气,弄明白是自己吓自己也就不生气了,可很快又大惊小怪地叫道:“你怎能喝酒?”说着,弯下身子去夺李逸风手中的酒坛:“伤势还没好,喝酒不行。”
出乎意料的,李公公居然一把就把酒坛从李逸风手中夺了去,公公愕然之余,更加理直气壮:“看,连我都抢不过了吧。”
李逸风是不愿和他争抢,否则又怎会容他得手,闻言都懒得看他一眼,伸手又从身后摸出一只酒瓶:“你要再来抢,会吃大亏。”说着伸手拍碎泥封,轻轻抿了一口。
李公公想了想,估计对方不是说笑,自己再去抢酒怕是真的会挨打,不敢再妄动,唠唠叨叨地劝了几句,抱着怀里的半坛酒迈步离开了,可是才走了两步他又转回来,坐回到李逸风身边。
李公公长长叹了口气,心中郁郁,喝酒倒是个不错的排遣,举起酒坛喝了几口。
李逸风也不理他,闷声喝着自己的酒。
李公公胆量差劲酒量更怂,小坛果酒没什么力道,他却喝不到一半就头晕了,说话也没了顾忌:“我知道你一直厌烦我,出事以前每次陪陛下出宫游玩,你都像看贼似的看我,好像我会害了陛下似的……我不明白,你凭什么怀疑我,天底下不是只有你忠心。”
“你是太监。”李逸风的回答直戳肺管。
李公公气坏了,半醉中声音异常尖锐:“太监怎么了?”
“太监不要女人,也不会有儿孙,要太多钱也没用,充其量就这一世富贵。”少见的,李逸风今晚的话多了起来:“有欲望没希望,旁人在乎的东西你们都无所谓,谁知道你们想要什么?你们这种人,不是常理可以猜度的,不可信,更不能指望你们忠心。”
这番话与其说它是理由,倒不如看成是对太监的蔑视,李公公气得咬牙,质问:“你讲不讲理?”
李逸风冷哂了一声,算是回应了。
李公公本来是口齿伶俐之人,否则也不会得皇帝宠信,但李逸风一句‘你是太监’,把什么话都给他堵回去了,一时间他也找不到合适的说辞,一个劲地念叨:“太监怎么了,太监怎么了……太监也不是后娘养的!”
酒劲上头,燥热难当里李公公脱去上衣,露出身上白花花的肥肉,跟着伸手在胸口上用力一拍,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太监不要女人,但是也有兄弟!我从小跟万岁一起长大……”
李逸风再次冷哂,冷冰冰打断:“你也配和万岁称兄道弟?”
再怎么巧辞令色之人,也挡不住这样的‘聊天’,李公公气急败坏,偏偏不知该怎么说,只有怒声反诘:“我不配,你就配么?”说着,他肚子里的恶毒言语一股脑地涌上来,想也不想开始破口大骂,他自幼入宫,长在太监堆里,骂起人来尖酸刻薄,恶毒无比。李公公醉了,所以豁出去了,心里打定主意,李逸风要是敢打人我就和他拼命……
不料李逸风全无动手的意思,不仅没有恼怒,反而笑了起来,只笑了一下:“是你非得要问,我答了你又翻脸。”
刚说完,忽然脚步声传来,有红波卫靠近过来,通传道:“王爷驾到山庄。”
李逸风应了一声,起身向庄外走去,王爷驾到他们理应相迎,李公公也不顾上再骂街,扔掉手里的酒坛爬起来追在李逸风身后一并赶了过去,很快两人来到前庄,迎上王驾。
镇西王一见两人,当即一皱眉,浑浊目光上下打量着李公公,叱到:“像什么样子?你当此间是什么地方。”
李公公这才反应过来,先前喝得醉醺醺,闻讯后匆忙赶来迎驾,竟忘了穿回上衣,此刻光着个膀子,胸口还印着自己猛拍后留下的红手印,这个样子来迎接王爷无疑是天大不敬。
镇西王是南理皆知的铁血王爷,就连皇帝在位时,见了他也不敢怠慢……李公公一下子酒醒大半,脸色惨白忙不迭跪倒在地:“王爷恕罪。”
“中秋事后,李公公为求万全侍奉,求我传他武艺。”这时候李逸风从一旁开口:“圣上安歇后,李公公随我在后庄练武,忽闻王爷驾临,来得太匆忙以至不成体统……求王爷恕罪。”
虽然都是光膀子,但练武是为了保护皇上,勉强能算个说辞,果然,王爷没再追究什么,对李公公冷冷道:“起来吧,以后好好练,再就是你的根基练不了醉拳,换路子吧。”镇西王岂是那么容易蒙骗的,早都嗅出来李公公满身酒气,不过不想追究罢了,随即换过话题:“皇帝睡下了?”
李公公站起身,小心翼翼地回答:“是,我去帮您喊醒……”
“不用了,带路吧,我自己去看他。”镇西王一路来到丰隆的寝室,屏退旁人之后,老头子推开房门、迈步进屋……
丰隆睡得早,但一直没能睡着,听到门轴响动还道是李公公来探望,他懒得出声,免得又会引来唠唠叨叨的劝慰,是以躺在床上不做稍动,可片刻后,他就从脚步声中听出来,来的人是个瘸子。
红波府的山庄,能够不惊动卫士就进来的瘸子还会是谁,丰隆立刻起身下床,迎上前想说什么,可完全不知该怎么开口。倒是镇西王先问道:“怎么,没睡着?”
丰隆深吸一口气,压下汹涌的心绪,勉强露出一个笑容:“以前都睡得晚,现在……还没习惯过来。”
镇西王不置可否,话锋一转:“真的不想再做皇帝了?趁我没入京前后悔还来得及,我会想办法。”
丰隆摇了摇头。
“若你不再回去,入京后我会设辅政大臣、扶持桐儿登基。”镇西王口中的‘桐儿’就是丰隆幼子,王爷沉声继续:“国无二主,一旦桐儿登基,你就真正再没机会了,以后你要后悔了,再站出来的话……我会杀你,以免国家动荡。”
沉默片刻,镇西王再度开口:“自己想清楚。”
王爷的话说得很不客气,但他的态度却再明白不过。
若现状不变,丰隆儿子登基,南理幼皇帝;
若丰隆现在后悔了,镇西王全力出手扭转局势,总有办法让他重返龙庭,但不管用什么办法,其中的最大前提都是要推翻无鱼的‘丰隆已死’之说,无鱼声望大跌便等若是宋阳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被彻底毁掉,要知道宋阳可是他的女婿;
不论坐上龙椅的是丰隆父子中的哪一个,红波卫都只会辅佐,不会争位;
镇西王会竭尽全力护佑南理安宁,父子两位皇帝里只能选一个,一旦选定就绝不会再更改。
四重意思,一层比着一层更重,丰隆认真点头:“早就想清楚了,有劳叔父护佑桐儿,护佑南理。”
“明白了,我走了。”镇西王点点头,起身离开,待走到门口时脚步放缓,又转回头道:“皇帝是‘龙命’、平民是‘人命’,换过了身份,就等若换了一条性命、换了一世轮回,既然是新的性命,前生里那些懊恼便扔掉吧,当时从头来,好好活。还有……明天给你送几个女人过来,晚上再睡不着时,好歹有些事情做。”说着,镇西王笑了笑,再度迈步出门而去……
转过天来,镇西王入京。
叛逆已平,但大统未立,镇西王的到来象征着刚刚经历一场风波的南理国将重新平稳、重新励精图治,京中百姓人人期盼,早早就涌上大街迎接王驾。皇室成员和朝中百官更加周到,由几位大员和皇族元老护着小皇子,与京中权贵、各部官员一起,来到城门外相迎。
佛门信徒也有表示,以无鱼师太为首,各个寺庙的主持或重要弟子聚集,随着官员的队伍一起出城。他们抵达时,镇西王尚未抵达,众人都耐心等候着,不料这个时候,无鱼师太突然身子一晃,咕咚一声,面向大路跪倒在地。
众人都大吃一惊,她身旁的孤石和几位女尼赶忙伸手搀扶,可没想到的是,无鱼双膝于地仿佛生了根一般,任凭她们如何用力,师太都纹丝不动。再看无鱼的神情,也一样惊疑不定,全然不知为何会如此。
孤石老尼姑心中骇然,暗道师兄莫非是中了邪,正琢磨着该念什么咒来帮忙,手上又告一轻,无鱼已经身上‘压力’尽散,自己站了起来。孤石急忙追问:“师兄怎了?”
“很古怪,”无鱼双眉紧皱语气踌躇:“心里忽然觉得要跪,来不及想什么,人便已跪下去了。”
孤石‘啊’了一声:“这算什么道理?”
无鱼摇头苦笑:“我也不晓得为什么。不过不用担心,肯定不是邪物滋扰,感觉明白得很,是一份慈悲之意。”
她的解释不明不白,孤石和旁人面面相觑,完全理解不来,正疑惑的时候,前方大路、刚刚无鱼跪拜的方向上,传来一阵脚步声响,有行路人越走越近,一个年轻和尚,步履从容面带微笑,长相美艳无双、白衣纤尘不染……在场众人至少有一半认得他,另一半虽然以前不曾见过他,但一见他的五官和举止,也都能猜出此人是谁,无艳大师,施萧晓。
显然,施萧晓只是路过此处,适逢其会,一见城门外聚集了大群佛徒与贵人,他也微微一愣,随即走上前和众人微笑着打招呼。寒暄之中,有个胡大人麾下、自诩风趣的年轻官员笑道:“刚刚无鱼师太失神而跪,本来我还纳闷,现在才明白,原来师太拜的是无艳大师。”
说完,还没来得及笑声几声,左丞相就冷声训斥:“胡说八道!不会说话就闭上嘴巴!”
旁人也都无奈摇头,小官把玩笑开到两位出家人身上,的确够二百五的,何况无论身份、威望还是修持,无鱼都比这漂亮和尚高出一截,说无鱼去拜无艳,干脆是把两个人都羞辱了。小官此刻也觉出自己说错话了,想解释可丞相大人明言,不许自己再开口说话,憋在原地无所适从。
胡大人又狠狠瞪了手下一眼,拱手对两位出家人苦笑:“年轻人言语唐突,是老夫疏于教导,两位法师万勿见怪。”
不料无鱼笑了起来,摇头道:“无心之言,却一语中的,不见怪,不见怪。”
话一说完,包括施萧晓在内全都面露疑惑,大家一起变成了‘丈二的和尚’,可师太自己不去解释,旁人也不知该怎么发问,无鱼自己则面带笑容,显得高深莫测。
不久之后,大路上烟尘渐起,镇西王终于抵达。
还未到城门,王驾一行远远就收缰带马,以镇西王为首,郡主、常春侯和其他随行者全部落鞍下马,向前走上一段,在距离小皇子九丈之地站定,王爷朗声道:“老臣惶恐,安敢劳动太子天驾相迎。”说完,双膝落地行跪拜大礼。
丰隆还未立太子,但小皇子是他唯一的儿子,此刻镇西王以‘太子’相称,无疑公告天下,南理的龙庭就由这个小娃娃来做了。老头子不止说,行礼时更一丝不苟,对小皇子三拜九叩、以觐君之礼相待。
因为还想着‘丰隆也许反悔’,镇西王进京之前始终不曾说过一句‘拥戴皇子登基’,至此他终于表明态度,一件大事总算是有了着落,所有人都送了一口气,接下来便是百官相见、佛徒与百姓献礼,王爷进京,着实是一场大热闹。
很快,王驾城门下跪拜皇子之事就传遍京城,一时间被引为佳话,人人都道镇西王忠心义胆、红波府护国为民,而伴随王爷的佳话,‘无鱼师太遥拜无艳’的趣闻也一起流传开来。这件事宋阳事先不知道,不过真相不难猜,以前的假无鱼会‘炒作’,现在的真无鱼也毫不逊色,已经开始着手为‘转世尊者施萧晓’造势。
镇西王入京当天,就一头扎入政务中去,顾不上理会家人,更没空来搭理宋阳;无鱼与无艳的‘尊者之计’是佛门中事,两个出家人早都有了算计,完全不用宋阳操心,常春侯一下子成了没事人,算了算去,手上能做的事情只有‘两个病人’。
第一位当然是罗冠,大宗师在别来禅院的激斗中遭遇重创,现在还在恢复之中,于情于理宋阳都不敢大意,亲手为他施针换药;另一个病人则是任初榕了,承郃没病但之前太疲惫,不光得有药物调养,精神也要彻底放松才好,常春侯以‘治病’之名,每天里拉着郡主在京城内外游玩,这个大夫当得还真是逍遥了。
另外宋阳还传了一套养气的法门给任初榕,与武功无关,只是中医练气补身的套路,用处不大,但坚持不辍的话,能保精神健旺,对身体终归是有好处的。
其实养气还在其次,宋阳有自己的小心眼。任初榕不谙武功不懂医术,对经络岤位什么的一窍不通,宋阳想要借这个法子,让任初榕先对身体脉络有个大概了解,给将来的‘神仙果子’打个基础。
任初榕再聪明也想不到这事的背景,反正宋阳教什么她都愿意学……学得又快又好。
第四十八章 便宜
随后十天里,宫城广场前与京城四门设置的皇榜台异常忙碌,朝中不停传出消息,张榜公告天下,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宣布皇子郑桐继位,镇西王、左丞相等六位当朝大员为辅政大臣,辅佐幼帝掌管南理。
再就是宣布靖王谋反的诸多罪状、对涉案官员的严惩、新官员的提拔补缺、外卫牙门军将领遣调轮换等等,另外对无鱼、孤石、无羡这些护法有功的高僧提出嘉奖,分别封下个响亮的法师头衔。
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没有奇怪之处,真正‘有趣’的,是另外两个消息:
其一,皇子的登基大典定于两月之后,刚巧不巧,正是燕国景泰‘三九’大庆之日……任谁都能觉得出,这个日子选的,很有些‘对台戏’的味道;
另一条政令则更直接一些:驱逐南理境内所有燕人,同时召回所有燕境内的南理子民。宋阳和承郃也从城门口看榜,看到这一条的时候,两个人同时笑了。
任初榕的眼睛亮晶晶的:“你笑什么?”
宋阳学她的样子去眯眼睛:“明知故问。”
任初榕少有的不讲理,笑:“你管我知不知道,我就是想问。”说着,她好像‘照镜子’似的,对着宋阳也眯起了眼睛,月牙儿弯弯。
宋阳不矫情,伸手指着皇榜上最后一道公告:“这个,坏得很。”
祈福法事中靖王当场‘认罪’,叛逆之事有燕国在背后主使。对此燕国当然不会承认,天底下也没有打这桩官司的地方,但当夜道场内外凤凰城千万百姓共同见证,不管燕国是否认账,南理朝廷都要拿出个态度……对燕国的不满态度,否则何以安抚民心。
而真正让宋阳两人发笑的是,最后一条告示,乍看上去没什么,仔细琢磨却能发现,它‘坏’得很。
“南理驱逐燕民,燕国不会无动于衷,多半也会依样而为,通告全国驱赶南理国人。”说着,宋阳又笑了起来:“可皇榜上说得明白,朝廷召回在燕所有南理子民,到时候大燕再怎么赶人,咱们南理人也是应召而回……”
他说话的声音不小,周围有不少看榜的百姓,闻言全都笑了起来。
承郃笑得尤其开心,她喜欢看他出风头的样子。
这一天过得和前几天一样轻松自在,在城中四处闲逛,黄昏时分他们身处南城,又特意跨过大半个京师跑去北城去吃西鳜鱼馄饨,直到天黑两人才心满意足返回红波府。
刚一进门,就有红波卫迎上来,对两人道:“侯爷、三小姐,王爷请你们过去。”
承郃一喜:“父王回府了?”说着,一拉宋阳袖子,两个人加快脚步去见王爷。自从进京后,镇西王就没离开过皇宫,今天才回府,估计是政事告一段落了……
镇西王的眼中泛着细细血丝,显然休息不足,不过老头子的功底扎实,精神还算不错,一见任初榕就先露出了个欣慰笑意:“气色好了很多。”随即一摆手,对宋阳道:“免礼吧,座下说话。”
任初榕把功劳往宋阳身上放,回应父王:“宋阳传了我一套养气的法子,还不错,明天我抄录一份给您。”
镇西王摆手笑道:“我不用,你自己留着练吧。”
听着父女聊天,宋阳忽然心念一动,看王爷的样子,肯定是‘老当益壮’,应该还能用得上那套双修的法子……就是女婿教老丈人双修法门,这事想着好像有点混账。
王爷父女没注意宋阳的古怪表情,又谈笑了一阵,镇西王转目望向了女婿,全没铺垫和客套,直接问道:“看到皇榜公告了?你觉得如何?”
国内的事情自有辅政大臣做主,王爷犯不着来征询他的意见,宋阳明白镇西王的问话,指的是针对大燕的‘措施’,当即回答:“表面上,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
凭着南理的国力,当然不能真的去和大燕刀兵相见,这里需要掌握个分寸,既不能把大燕真的惹恼,也要给国内百姓一个交代,‘对台戏’和‘驱燕民’这两条措施,算是中规中矩。
“表面上?”王爷一下子抓住了重点,又问:“那实际里呢?”
这一次,王爷没等宋阳回答就径自说了下去,措辞也毫不讲究:“我家的皇帝被他们搞了,朝廷险险颠覆、南理差点亡国,吃了这么大的亏,不想办法找回来,我是睡不着觉的。”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两年多前的涝疫大灾,本王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次大家两败俱伤,南理不算太吃亏,可终归是他们作恶在前,所幸老天有眼,秋时赏了景泰一场大火,烧焦了他的燕皇宫。”说话的时候,镇西王的目光牢牢盯在宋阳脸上。
宋阳哪会听不出王爷的话中之意,痛快点头:“我听说,燕皇宫两年重建,现在又有了些规模了。”
镇西王总算对宋阳露出了一份好颜色,点着头笑了起来。宋阳则继续笑道:“再过两个多月,景泰登基三九,燕境举国大庆。”
老王爷笑容更盛,不料这个时候,一旁的任初榕忽然开口,语气坚决:“不行!”
镇西王满脸无奈。
宋阳也挺意外,想笑,忍住,转头望向任初榕,一个劲冲她使眼色,示意她别逆反老人家的意思。其实这把火宋阳自己就想放,自从一品擂后,景泰、燕顶都太安逸了,常春侯早都等得不耐烦了。
任初榕不为所动:“选‘三九’之际不妥,那个时候城中卫戍可想而知,真烧起了大火,咱们的人难以全身而退,放火的话,”看着父亲和宋阳的样子,承郃叹了口气,稍作让步:“放火也不是不行,不过日子要改一改,或者提前,或者错后。”
郡主说的有道理,‘三九’放火的确是够轰动,但相比之下,逃跑也更困难得多。王爷点了点头,宋阳也同意:“那就争取提前,反正燕宫失火的消息传回凤凰城也得需要几天功夫,小皇帝登基盛典时,消息传过来,南理更添欢喜……明天我就带着火道人去大燕。”
承郃还有些犹豫,秀眉微蹙:“记得你说过,上次放火你只是出主意的那个,真正去做事、点火的都是旁人,这次……也不用你亲自去吧?”
反正任初榕就是不想让宋阳去冒险。
宋阳摇头,兴高采烈:“不点火,但是我得看着那火烧起来,要不没味道。”说完又笑着安慰:“放心好了,和一品擂不同,这次我只去放火,不做其他事情,全无危险可言。”
在父王面前,任初榕不好多说什么,而且宋阳此行仅只放火的话,避开‘三九’的大日子,风险也的确不会太高,勉强点点头,又问道:“那这把火……会不会把大燕烧急了?”
对此镇西王胸有成竹:“急,一定会急,但把握好一个关键,就什么事情都没有。”说到这里,王爷收住了话头,抬头看了女婿一眼。
宋阳会意,接口道:“不留痕迹,不落口实,大燕就不会来找咱们拼命。”
放火的后果还是要归结到中土五国的局势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燕国敢欺负南理、敢暗中颠覆,但不会真的大举来攻,那样做平白便宜了北狼西豺。
如果这场火放得不留把柄,即便燕国朝廷猜到是南理所为,为了大局多半也还是会隐忍下来;可要是留下了痕迹,被燕民得知‘南理放火烧我皇宫’,燕朝廷也就被逼到绝路上,非打南理不可了,不打就没法向国民交代。
宋阳明白镇西王的意思,不能把大燕逼上绝路,给它吃个哑巴亏就好了。
王爷长舒了一口气,对宋阳点了点头,再开口时又把话题引回最初:“谕令已下,不久之后南理辖下各座州府,就要开始驱逐燕人。这个态度必须要有,可是这样做,对南理何尝不是自损……当知,要被赶走的,大都是燕国的商人。”
最近这几十年里,南理与大燕通商频繁,交易规模越来越大,现在驱走商人商贸自断,朝廷的岁入也小小的受了些影响。
宋阳开始眨眼睛,余光望向任初榕,发现郡主的眼睛眨得比自己还频繁,镇西王则放缓了语速,绝对是漫不经心的语气:“听说,你在封邑中,找到了一条来钱的路子……土里生金,这钱来得可容易得很。”
任初榕忍不住了,小声问:“您老是听谁说的?”
老头子望向女儿:“反正不是我女儿说的,丫头外向,指望不上……两个都这样。”
任初榕哑口无言。
胡大人送葡萄去封邑那次,任初榕曾向父王借了一个巨大数目,当时只说能还得上,但并未提及前朝洪皇的藏宝图。不过镇西王知道这件事倒也不值得奇怪,封邑中不只筱拂、初榕两姐妹,还有不少红波卫,其中自然有王爷的眼线。
老丈人开口,宋阳一定给面子,当即应道:“这个钱是和朋友一起挣的,已经说好三三开,旁人的我动不得,我自己那份里,分一半给您。”
“分一半,落在总数里虽不到两成,但也是很大一笔钱了……呵呵,不错。”镇西王手捻须髯,不置可否。
任初榕立刻就要急眼,咬牙又咬牙,总算把那句‘不行’吞回了肚子里,倒不是说她不想着娘家,而是她知道红波府根本不缺钱,试探着问:“家里出了什么事情,需要用钱么?”
镇西王摇头道:“家里没事。”
承郃先松了口气,随后把语气放得更委婉了些:“您晓得,现在燕子坪穷得那个样子……要不是实在不得已,前阵我也不会和您商量那件事。至于土中生出的‘金’,暂时还落不到手中,是远水……”
‘那件事’指的是向王爷借出、连红波府一时都难以筹集、要暂时挪用西线军费的巨款。
王爷忽地笑了:“放心了,知道封邑现在没钱,也没打算马上压榨你们,以前说好的事情不会变,现在只是想和你们谈个买卖。”
任初榕精神大振,宋阳还在假仗义:“您老说啥是啥,什么买卖不买卖的。”
王爷才不去拾宋阳的话茬,只是望着自己女儿说道:“你在封邑里开铁矿山、办军器场,不单是为了赚钱吧。”
和‘土里生金’一样的道理,任初榕的小算盘终归瞒不过王爷,承郃郡主笑眯眯地:“父王神眼如炬,什么事情都能一眼看透。”
镇西王不理宋阳的示好,但全收女儿的巴结,露出个慈祥笑容,又继续道:“太祖开国后,在西、北、中各选中一地,封了三座大库,其中藏置大批军器以备不时之需,朝中定律,库中军器七年一换,旧器就地销毁。”
“这许多年下来,无论铁器锻造的工艺,还是分库存器的手段,都比着开国时高明了一大截,七年之限的律例却因为是太祖亲笔谕令,始终没有更改过,前几天我们几个老家伙刚刚商量过,准备延长……”
“扯得远了。现在又有一批军器到限,除了铠甲之外,大都是些重砍大锤之类的力士兵器,据我所知全是上好的家伙,陈放七年但是和新器也不见什么差别。我是觉得,就这样毁掉未免太可惜了些,不过新器已经完工启运,旧器存放多余,倒不如把它们用起来。”
话说到这里,任初榕已做大喜,作势欲谢。
镇西王一摆手:“先别忙谢,听我说完。不是白给白拿,要花钱买的,价钱不错的,不会比你们自己造的更贵。”说着,从怀里取出一份带有报价的清单,递给了任初榕。
任初榕声音轻若蚊蚋,但能确保父王听得一清二楚:“反正要毁掉的,白来的便宜……”
“的确是白来的便宜,”镇西王不以为然:“不过它是南理的便宜,我不想你们去占,买军器的钱也和红波府没关系,是要上缴国库的。何况这桩买卖里你们也没吃亏。”
国家没有重大战事,以前的镇西王权位虽高也无权去打大库的主意,但现在做了辅政大臣,这件事他可以做主了。
任初榕又开始小声嘀咕,这是宋阳第一次见她撒娇,觉得又新鲜又好笑,王爷显然司空见惯,根本不吃这套,开门见山:“怎么样吧,是买下,还是不要?”
任初榕脆声回答:“买下了!”说完,搬起椅子往父亲身边靠近了些,笑眯眯地,一改往日‘父王’的敬称:“阿爹,能不能再便宜点?”
镇西王不为所动,稳稳摇头。
任初榕心中暗叹一声,可惜筱拂不在,若她出马,撒泼打滚耍无赖的,肯定能划下个新价钱……
这桩买卖对封邑而言,唯一的好处仅在于‘周转’,但这个‘周转’正是封邑最最需要的。
‘南威’初建不久,眼前所有匠人都在忙碌着西线新军的军器生产,先不说蝉夜叉,就只提石头佬、山溪蛮,想要靠‘南威’把他们全部装备起来,实在有的等了。何况任初榕已经看过了清单,价格比着自家场子的成本差不多,既然如此,又何必费心费力去自己造。
王爷此举,倒卖军器在前,装备私军在后,听上去干脆就是叛国行径……可前一项,要销毁的军器换了银子充公国库,自不必说了;而装备出来的私军是他女婿的队伍,镇西王没把握控制宋阳,但能笃定宋阳不存叛国之心。更重要的是南理和大燕仇恨渐深、敌对加重,宋阳视景泰、燕顶为死敌,装备了他的私军,便等若南理多出一支对抗大燕的武装。
两利之事,封邑占些小便宜,南理真正得了大实惠。
至于买军器的银钱,王爷刚刚明言,‘以前说过的一切照旧’,他答应借给女儿的款子会如期送到,用这笔钱来付账就是了,一码归一码,等盗墓的财富进来再把钱还给王爷。
意向达成,剩下的便是确认细节了,任初榕把清单小心收好,对王爷道:“具体数量,我现在定不下来,回封邑找人商量过后再答复您。”
王爷给出的军器数量,足够把蛮人和夜叉全都装备起来了,蛮?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