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25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击,退却等战术演练了遍,才回到了队列巾。等待着下个指令。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九十三章 江阴
随着郝摇旗手中蓝色的旗帜挥动,这次是两支分舰队出击,重点演练了两支舰队之间的配合,这次效果却没有第次那么好,队型发生过数次混乱,还有次有两只战舰撞在起,舰上的几名战士落入水中,好在抢救及时,倒是没有人员伤亡。
郝摇旗的面上却是发红,脸色难看之极,转头向皇帝看去,李鸿基脸上倒没有什么生气的表示,才放下了心,李鸿基当然知道舰队经过番大换血,必须会影响战力,只是现在海面上暂时还没有谁能够威胁到唐军,水师将领的忠诚才是最重要,否则即使战力最强,没有对唐军的忠诚反而会是灾难。
接下来的演练东海舰队上下都是战战兢兢,所幸并没有再发生什么意外,最后次是打靶训练,水师将数艘快要报废的船只放出,漂流出数里远,由支分舰队进行射击演习,随着郝摇旗手中的红色旗帜挥动,先是前面的小战舰首先开火,接着是中型舰只,最后是大型战舰,门门的火炮发出怒吼声,将数艘充当靶子的船只炸成了片片碎木浮在水面上。
李鸿基首先鼓起了掌,接着看呆了的唐军重臣们也跟着鼓起了掌,郝摇旗望着皇帝的笑容,心总算放了下来,这次演练差点搞砸。还好最后没有出什么大错,看来皇上还是满意。
田淑英在旁边差点小手都要拍烂,最后上百门火炮齐射的效果实在是太过震憾,周碧却是鼓了几下掌就马上放了下来,在她看来,这支舰队比起郑家以前的水师来差距还有不小,实在是不足称道,想起周家的水师现在战力恐怕还不如这支舰队,心情更是低落。
看到周碧脸上不豫的样子。李鸿基不由转头询问:“爱妃认为这支舰队和以前相比如何”
“回禀万岁,妾身以为战力比之以前不到七成。”周碧回答的毫不客气口
郝摇旗在旁边听得脸都绿了,只是对方是皇帝的贵妃。他并不好反驳,却颇为不服气,大声的“哼”了声,故意要让周碧听见。
周碧看到郝摇旗地样子。知道他不服气,却并不想多说,李鸿基笑了起来:“朕倒是忘了,周家的水师还是爱妃训练的,所说当然有根据,爱妃可否将不足之处指出来。”
周碧斜瞥了李鸿基眼:“皇上可是真心想让妾身指出来”
“当然,朕还会说假话不成。”
“最大地不足就是配合生疏,调度无法,连只小的演练还会出现两舰相撞的事故。若是两军交战,这条足以致命。”
这点任谁都可以看出来,李鸿基倒也不怪郝摇旗,他能在二个月内将支大换血的舰队统合起来,并训练地象模象样已算难得:“这条不算。日后配合久了,自然可以将之弥补过来。”
周碧见皇帝不以为然,下面就再也不愿说下去,她只是不愿让周家的舰队也象郑军这么被换血,毕竟里面有她的心血凝聚,见皇带不愿更改,她自然不愿多事。
“七成。“李鸿基念着周碧的这个评价,现在南明政权已不足虑,唐军的假想对手应当就是盘据在台湾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历史上台湾是郑成功在陆上站不住脚时才转攻台湾。自己记得郑成军攻下台湾不久就染病死去,郑成功死时三十九时,而现在他只有十五岁,也就是说至少会是二十年后郑成功才收复了台湾。
自己当然不会等那么久。至多年后就要开始准备收复台湾的战役,现在台湾的殖民者力量应该比二十年后差得远。年后,这支舰队经过磨合战力应该基本可以完全恢复,何况自己还有支南海舰队,收复台湾自然不在话下。
“郝爱卿,朕交给你个任务,你可有信心完成”
郝摇旗还等着皇帝对他的演练作出评价,没想到突然换成了任务,那自然表示现在地东海舰队已经合格,连忙回道:“禀万岁,微臣定不辜负万岁的信任,誓死完成任务。”
李鸿基笑道:“朕并不需要你誓死,而是要以最小的损失完成,这点你若不能做到,朕宁愿再等二个月,将任务让给马守应,你可明白”
东海舰队虽然占了先组建的便宜,但实力比南海舰队弱不少这也是事实,郝摇旗当然不能把任务推给别人,连忙回答:“回万岁,微臣明白,定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任务,请万岁指示。”
李鸿基严肃起来:“郝爱卿,你听清楚了,朕交给你地任务就是灭明。”
“灭明”两个字在郝摇旗耳边响起来,差点要把郁摇旗吓坏,自到数天后,这两个字还直在郝摇旗耳边回荡。
弘光朝的地盘被唐军隔开,直接控制的地盘虽然只有省多地,到底还是有二十多万大军,单靠东海舰队数万人想要将弘光朝灭亡,郝摇旗从没有想到这个任务会落到自己身上。
但转眼郝摇旗又兴奋起来,弘光朝有二十多万大军没错,但多数军队都分布在浙闽前线,而应天府的防守重点也放在对北面的唐军身上,他们从来没有把长江口当成防守的重点,这点随着福建和广东的舰队落入唐军手中也没有转变过来。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对于海防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就是当初在倭寇最猖狂的时候,海防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剿灭倭寇靠的竟然是陆军,更不用说现在了。
李鸿基对郝摇旗说完任务,带领着众臣在码头上巡视了圈,就回到了福州府衙,皇帝和郝摇旗说出任务时,周围除了周碧和田淑英两人就没有谁听到,否则让唐军其他大将听到让水师区区数万人抢了任务,还不知会如何着急。
整个东海舰队在准备数天后,就悄悄的全体出发了。对外宣称当然是剿灭海盗,只是大海茫茫,舰队出发。就谁也不会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十数天之后,东海舰队已到达了丹山群岛,丹山群岛上最大地岛屿为舟山岛,面积达五百多平方公里。其中平方公里以上的岛屿五十八个,舟山在唐初就已建县,此时岛上总共有居民上数万人,隶属于浙江,岛上有名县令。只有不到百名兵丁,捕快,唐军来,舟山毫无抵抗就陷落到了唐军手中。
舟山群岛是沿海航线中途的必经之地。又是浙江的海上门户,曾先后被倭寇,海盗占过,只是此地离陆地太近,无论是倭寇还是海盗都不能立足太久。但对浙江防御来自海上地威胁来讲,无疑有重大作用,可惜无论是朝庭还是浙江本身,从来没有把海上的威胁真正当回事。
整个群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到处是秀岩嶙峋,奇石林立,异礁遍布,东海观音山峰峦叠翠,山上山下美景相连。奇岩异洞处处,山峰终年云雾笼罩。可惜到这里做官地人却不会把美景放在眼中,反而当成了发配之地,只有得罪上司之人。才会到这岛上做官。
因此舟山县令对唐军的到来并不抗拒,见到唐军来到。不需要唐军强迫,马上鞍前马后的替唐军效力,给大军提供淡水,鲜鱼,尤其难得地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
岛上多数人都是渔民,但还是有许多肥沃的土地,潮流像个大搬运工样把大量泥沙搬运到群岛的隐蔽地带沉积,把几个岛屿连接起来,形成岛上地堆积平原,勤劳的渔民把这样的地方全部开垦出来,种上了绿油油的蔬菜,可惜刚刚才长成的蔬菜,就被县令与官府名义征收空,进了唐军东海舰队官兵的肚子。
在舟山群岛上休息了夜,补充完食物和淡水,郁摇旗率领舰队马上起程,而舟山群岛则变成了唐军的地盘,那个原先的县令成了大唐的官员,对面地浙江对岛上发生的情况却是无所知。
从舟山出发,若是沿着海岸线到达江阴,大概有四百余里,只是弘光朝的水师力量此时虽然弱的可以忽略不计,但为了防止被近海的渔民发现,整个舰队还是不得不离海岸上百里远前进,又多走了数百里地距离,等到达江阴时,已是四天之后。
江阴地处江尾海头,通江达海,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和重要商港,江南本以读书为尚,蔚成风气,而位于江南的江阴却反其道而行之,民众都好习拳勇。
在另个时空中,江阴在顺治二年时投降了满清,可是等满清剃发令发布全国,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时,江阴诸生何茂邢敷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等人谐曰:“头可断,发不可剃”于是将满清派来逼迫众人剃发的知县方亨杀了,江阴遂反。
当时众人推举典史县派出所所长陈名遇为县令,带领大家抗清,陈名遇自知军事才能不足,推荐了有军事组织才能的江阴前任典史闫应元来统率军务。
闫应元初任江阴典史时,当时的海盗顾三麻子率军来袭,闫应元在岸上连发三箭,射杀了三名悍匪,顾三麻子心胆皆丧,马上率队退出了江阴,从此各个海盗都传江阴有个三箭退顾的典史,闫应远任典史期间没有海盗再敢打江阴的主意。
此时闫应元已经离职回家侍奉老母,接到陈名遇的邀请,明知江阴危险重重,闫应元毫不犹豫的到了江阴,指挥全城军民守城。
江阴城中军民男女老少加起来总共只有二十万余人,而清庭发大军足有二十五万,将江阴小城团团围住,江阴人却团结致,毫不害怕,闫应元下令城门用大木塞断,十人守城垛,百人大旗面,红夷炮门。城下设人供应饭食昼夜不停。拆毁无用房屋,将砖瓦移于城上杀敌。
弩师黄鸣岗与其徒千余人赶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支,专射攻城者手。又将季从孝所合毒药敷箭头,射人见血立死。徽商程壁更是倾家荡产前后共捐十七万两白银作为守城之资。
清军二十余万人连攻江阴十余天不能下,反而死伤万人,清将博洛令南明降将刘良佐劝降,闫应元以:“古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回应。
清军劝了降不成,只得下令强攻,连攻八十余天,在小小地江阴城下,清军二十五万大军损失七万五千人,其中包括清庭所封的七王翼王十王都死于城下,大将以上更是高达十八人。
到巾秋节时,城中已守近八十日,城墙到处岌岌可危,城巾百姓携酒登城,面对城下乌牙牙的清军营寨,坦然赏月。掌管军粮的许用作曲,制弓箭地黄弩师弹琴,众百姓集体高唱:
宜兴人把枪,
无锡人团团股香,
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
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
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城将破时,闫应元留下副对联:“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遂率千人进行巷战,闫应元身中三箭,自知难以突围,拔刀刺胸跃入湖中。忽然有几双手把他拉了上来,那是敌军的。他被俘后,汉刘良佐抱着他就哭,博洛亲自劝降,闫应元骂不绝口,英勇就义。
城破后,恼羞成怒地清军屠城泄愤,城中军民奋起反抗,无投降,等到清军封刀时,二十余万江阴人,仅留下五十三名活口。
当然这个时空,满人连老巢都被唐军所战,自然再也不可能发生此事,郝摇旗选择到达江阴的时间为太阳刚出来不久时分,江阴的民众望着海上突如其来的宠大舰队,都是惊愕万分。
此时江阴的知县为林之骥,他在另个时空中,满清占领应天府后就挂印而去,属于那种无多大能力,但对气节还是看重的书生,听到唐军从海上铺天盖地而来,顿时慌了手脚。
主簿莫士英向他劝道:“大人,唐军势强,不可相抗,何不早降,仍不失富贵。”莫士英却是个软骨头,在林之骥挂印而去之后,他当起了代理的县令,马上投降了清军。
唐军到底不同于清军,大势已去之后,林之骥无法可想,只得答应了投降,唐军兵不血刃的进入江阴,应天府的门户就此向唐军趟开。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九十四章 大战重
在郝摇旗到达江阴时,唐军已完全撕下了与弘光朝和平共处的面纱,唐军大将刘芳亮拓养坤和左光先三人分别在扬州和和州今和县方向对弘光朝发起了进攻。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嬴政元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
和州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滨涂环于北,这里有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
无论是扬州还是和州,都是应天府的最后道屏障,无论何处丢失,南京马上就直接面临着唐军的进攻,弘光朝上下顿时紧张起来,谁还顾得上身后江阴的丢失,毕竟从江阴到应天府,水道还有四百里,比起扬州和和州迫在眉睫的危急来,差得太远。
此时王泽的使团还在浙江境内,根本就没有到达福建,听到如此大变,只得停下了脚步。而弘光帝还抱着丝希望,派人分别到刘芳亮和拓养坤两人军中,要求解释误会,并愿向唐军赔款。
刘芳亮对待弘光朝的使者颇为客气,亲自接见,不过句话就将使者的脸吓得发白:“本督此番是为灭明而来,弘光朝不灭,本督决不收兵。”
而拓养坤出身绿林,性情火爆,为将多年还难改本性,听到弘光朝使者过来。直接吩咐士兵将其割耳驱逐出去。连左光先的求情也毫无用处,使者只能用手掩着失掉的双耳凄凄惨惨的回到应天府。
弘光朝上下顿时死了求和的心思,只是扬州有史可法还可以抵抗。和州却面临兵力不足,无大将应对的局面,唐军已在和州城下集起了二万大军,和州的兵力不足五千,如果不派兵救援,只怕数天之后就会被唐军攻下。
弘光朝在应天府还有四万大军。但能领兵之人却几乎没有。班文臣策手无策。最后兵部尚书阮大城无奈,只是亲领了二万人前往和州救援。
首先发起进攻地是扬州地刘芳亮大军,刘芳亮本来以淮安府吸引住史可法的大军,史可法的军队屯于城下月之久,早已疲惫不堪。只要派出数千人就可以击溃这支明军,刘芳亮正准备如此做时。却被李鸿基派出地特使制止,最后功亏篑,被史可法发现了谁安城中有异,及时逃离。
等到刘芳亮发现史可法大军逃走时,再想追击已经是来不及了,淮安府苦守个月的成果顿时化为乌有,让刘芳亮颇为郁闷,只是不让他先前出击,仍是皇帝亲自下的命令,刘芳亮虽然不甘心,也无可奈何。
李鸿基不让刘芳先前对史可法出击,自然是不愿打草惊蛇,弘光朝在浙江的实力还是不弱,刘芳亮就是消灭了史可法的数万大军,也不会对弘光朝的实力减弱太多,反而给了弘光朝从容退到浙江地机会。
李鸿基自然不愿在浙江再和弘光朝大战场,浙江此时有二十万大军,就是再无战力唐军也得付出不小代价,再说在浙江大打出手地话,把浙江弄地惨破,更非是李鸿基所愿,只要在应天府战成功,将弘光朝先灭了,再迫降浙江的明军才能将损失减到最小。
只是要将弘光朝消灭在应天府,非要有奇兵不可,否则就这么直愣愣的攻过去,弘光朝抵抗不住,逃跑的速度可不会慢,郝摇旗的东海舰队就被当成了这支奇兵,李鸿基才不让刘芳亮对弘光朝打草惊蛇。
唐军养精蓄锐数月之久,眼看到手地肉又飞了,自然憋了肚子火,刘芳亮到扬州城下,便率军每日强攻,城下每天都大炮轰鸣不止。
这次唐军准备充分,城下大小火炮近百门,唐军已经不再需要那些乱七八糟的各种攻城器具了,除了大炮,唐军连云梯也很少用,其它撞车,楼车之类统统被唐军抛弃。
因扬州靠江,唐军并没有选择四面围困,只是分攻北门和东门,每面墙下,唐军都准备了五十多门大炮,对城墙进行轰击,打开缺口后再出动步兵进入城中。
扬州被攻地第天就险象环生,被唐军的火炮打开了数个缺口,密密麻麻的唐军向缺口涌去,而明军被唐军的火炮之威轰击的仿佛丢了三魂七魄,城中空有数万兵军,竟然无人敢上去迎战唐军。
眼看扬州就要被唐军轻易攻破,史可法不顾自己文弱之躯,亲自杠着大旗守在个缺口旁,大喊“杀贼杀贼”
他的亲兵为了保护他,奋不顾身的挡在史可法的前面,冲上来的唐军毫不客气,用火枪向着史可法猛烈射击,明军在史可法前面死了层又层,最后缺口竟然被明军用自己的尸体堵了上来。
后面的官兵才如梦初醒,用早已准备好的各种砖石将缺口重新堵上,刘芳亮见失去了机会,怕接下来唐军会有无畏的伤亡,鸣响了撤军的信号,唐军如潮水般退了下去,扬州城才堪堪守住。
接下来唐军又用大炮重新打开了不少缺口,不过,明军经历过次炮火,已不象初时那么震憾,在军官的严令督促下,明军的官兵冒着唐军的炮火直坚守在城墙的最前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各个缺口堵住。唐军再也找不到第次可以轻易进城的机会。
双方的战事成拉据之势,史可法慢慢稳住了战线,不过,扬州每天在唐军的炮火之下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而唐军只是消耗些炮弹而已,很少再出动大规模的步兵攻击,只是慢慢给扬州的明军放血。
唐军对和州的攻击却是另番景象,唐军地两个主将拓养坤和左光先两人分攻北门和西门。两人仿佛比赛样。个比个攻得猛烈。炮弹象不要钱样雨点般落到了和州地城墙上,和州城小,五千名官兵守城已算得上重兵云集。
偏偏唐军的火炮射程极远,全城都在唐军炮火的覆盖下,明军竟然找不到个可以躲藏地安全之所,唐军炮击了天都没有停止,和州的城墙已是大段大段塌陷,守城的官兵更是死伤惨重。士气全无。许多人打定主意。只要唐军攻进城,就投降了事。
唐军看到城墙破败,却没有出动步兵攻击的意思,到了天黑炮击就停了下来,第二天。又开始了炮击,明军走投无路。投降无门,个个叫苦连天,总不能对着唐军的大炮投降吧,只得苦苦坚守。
等到阮大铖率军到了和州时,和州西北两面城墙完全塌陷,城中也是坑坑洼洼,明军五千人马伤亡大半,说不出的凄惨,阮大铖和身后地明军看得暗暗惊心,阮大铖差点想丢下大军就此逃回应天府,想到若是丢了和州,应天府也不定安全时,才止住了逃跑地念头。
发现明军来了援军,唐军停止了攻击,拓养坤派人进城,要求明军全体投降。
和州原先地守军都恨得咬牙切齿,援兵没到之前,你若随便派个人来,大家肯定没有二话,投降了事,现在援军到了,这里作主的人也换了,敢情你以为援军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投降啊。
际大铖面对唐军劝降的使者也是为难,他看到和州的惨状已是心惊,不过,自己的两万大军到了战场兵未动就投降,实在也说不过去,他只能添着脸道:“不如请贵使向拓将军回复,给本部堂三天时间考虑如何”
那名唐军使者在军中地职位不过是名最小的武官,却颇有胆识,面对弘光朝地兵部尚书毫不客气,喝斥道:“要降便降,不能等我大军攻城,尔等再想降也无机会。”
际大城到底身处高位,被唐军这么个小兵喝斥再也拉不下脸:“好,本部堂就在城中等你们来攻,来人,将使者送出去。”
那名唐军使者哼了声:“敬酒不吃吃罚酒告辞”说完,头也不回的向城外走去。
阮大铖的几名家兵看得大怒,他们跟在主人身边,什么时候不是耀武扬威,如何受得到了唐军个小卒的羞辱,其中人向阮大铖劝道:“大人,唐使太过无礼,不如杀了祭旗。”
他满以为能得到自家主人的赞赏,哪知却被阮大铖个大耳光刮了过来:“胡闹,如此来就和唐军不死不休,我们哪还有退路。”
阮大铖的亲兵只能无语,搞了半天,自家的大人还是想投降,却是不肯爽快。
他们哪知道阮大铖的心思,大唐和弘光朝之间孰强孰弱,他清二楚,眼看唐军撕破了脸,他料想弘光朝很快就会支撑不下去,如今唯的出路就是向唐军投降。
只是刚到这里就投降,他却怕身后的名声难听,好歹也要支撑半天,成全下自己的名声,到时再降,就是为了保全将士们的性命,迫不得已,反正投降的人多了,大家也不会把目光集中到他个人头上奇书网,有此打算,那名唐军的话再难听,他也不敢如何。
阮大铖既然不肯投降,唐军就再也没有二话,使者回到营中,马上重新发起了炮击,雨点般的炮弹重新落入城中,将刚来的二万明军炸得哭爹喊娘,四处寻找躲避之地。
见到唐军炮火的威势,阮大铖暗暗心惊,他赶紧命令亲兵帮他找到个稳妥的藏身之所,只是唐军的炮弹毫无规律,到处可以打到,挨不挨炸,全凭运气,城中的民居也没有处能够挡住唐军炮弹的攻击,让阮大铖叫苦不迭。
好不容易阮大铖的亲兵在家大户人家找到了个地下室,相对安全,他毫不客气的将原来的主人赶出来,自己和亲兵住了进去。
等挨到了天黑,阮大铖再也没有勇气抵抗下去,趁着唐军的炮击停止下来,赶紧派出人员向唐军请降。
刚才唐军的炮击中,已有两枚炮弹落到了这户人家中,虽然离他的地下室较远,阮大铖却着实下了大跳,唐军的炮弹落到哪里就是个大坑,谁又能保证这个地下室绝对安全,万被活理,更是连棺材都省下了,哭都没处哭去。
见到阮大铖请降的使者,拓养坤并没有为难,马上答应了下来,并派人通知了左光先,起进到和州城中。
际大城总算松了口气,亲自到城门口迎接唐军的大军进城,见到了拓养坤的大旗,跪在地上动不动,口里道:“罪官阮大城参见大将军。”
拓养坤见到阮大铖身锦袍玉带,腰悬美玉,虽然人过中年,全身细皮嫩肉,保养极好,倒也是仪表堂堂,只是滑异常,名声早已臭不可闻,弘光朝任用这样的人做兵部尚书,不亡也难。
他对阮大铖心中说不出的厌恶,只是对方竟然是诚心归降,也不好太过无理,阮大铖跪在地上,他却不愿伸手去扶,只是淡淡的道:“你能归降我军,也算有功,本将自会向皇上禀报,起来吧。”
际大城听得心中大为欢喜:“多谢将军抬爱,小人定对皇上和将军忠心耿耿。”正要再拍几句马屁,拓养坤不等他起身,已是夹马肚,走到了前面。阮大铖抬头不见拓养坤的人影,只得讪讪的起身,跟在唐军的身后入城。
和州投降,应天府的外围直接面对唐军的攻击,整个弘光朝大为振动,许多人都认为应天府已无兵力固守,商议着要再次迁都。
只是此时迁都已经晚了,郝摇旗的水师在江阴就分出了五千人马改走陆路,这五千人都带了马匹,骑兵何等快捷,早已绕到应天府的身后,将弘光朝逃路的路线彻底封死。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九十五章 南巡之议
此时郝摇旗的舰队已逆流而上,到达了号称长江第矶的燕子矶,并在燕子矶成功登陆,燕子矶山石直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因称燕子矶,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应天府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
可是此时整个弘光朝都在惶恐不安,如此重要的渡口竟然除了衙役没有个兵丁守卫,那些衙役见了唐军庞大的舰队逆流而上,吓得脱下身上的号衣就溜走了,连给应天府报信的人都没有,直到数个时辰后,唐军的舰队直抵应天府城下,弘光朝才知道燕子矶被唐军所占。
弘光帝听到燕子叽被占,唐军的水师已直抵城下,慌忙召集内阁大学士高弘图马士英和重臣姜曰广赵之龙钱谦益等人相商。
朱由崧近段日子过的并不好,田成被处死,再也没有个太监敢胆大妄为替他在全城搜集美女,也没有人半夜派人出城替他捕捉癞蛤蟆,朱由崧只得把精力全部放在吃喝上,如今更是肥胖的走几步路就会气喘如牛,弘光朝的重臣甚至怀疑皇帝哪天如果不小心摔在地上,他还能不能再爬起来。
在太临王坤的帮助下,朱由崧坐进了龙椅,众臣参拜完毕,朱由崧喘匀了几口气,迫不及待的道:“唐贼已兵临城下,何去何从,还请各位爱卿速给朕拿出个主意。”
马士英开口道:“万岁,唐贼势大,如今和州已失,长江天险又不足凭,应天府只有区区两万兵马,守城已是不足,万岁不如起驾前往浙江巡视。”
朱由崧听得连连点头:“好。好,爱卿等皆可以随驾前往。”
朱由崧还不笨,他自然知道前往浙江巡视其实是逃跑,怕在场的大臣担心会被留下来守城而阻止他去。他故意说让大家起走,那就皆大欢喜口
姜曰广连忙阻止道:“万岁不可听从马大人之言。”
朱由崧睁圆了他的双小眼,将姜曰广后面的话打断:“姜学士。朕也知应天府是太祖定都之地,不可轻弃,可是现在应天府已不可守,你难道要朕象崇祯爷样被唐军所擒,蒙受耻辱吗”说完,朱由崧还挤下了几滴眼泪。
姜曰广连忙跪了下来:“微臣该死。臣非是要阻止万岁出巡。实在是唐军已将出巡之路阻断。若是在城中,将士用命,倘可以等待浙江兵马救驾,若是万岁出巡,臣怕离城不远。就要落入唐贼之手。”
唐军的骑兵出现在应天府的后方,也是近几日之事。朱由籁向来不关心这些军国大事,全部交给了马士英处理,马士英得知后,不敢将此事呈报上去,转而扣压了下来,朱由农直不得而知,姜曰广此言出,朱由崧顿时惊得脸色发白,转向其他重臣:“果真如此否”
高弘图钱谦益等人自然早已知道了这个消息,只是他们也是束手无策,干脆谁也没有向皇帝禀报,个个转头等着看马士英的好戏。
马士英见众人都不回答,知道大家是想让自己来出头顶罪,他以前有阮大诚地支持,两人个把持内阁,个把持兵部,将权力牢牢撑握在手中,如今阮大诚去了和州,半天时间不到就投降了唐军,让马士英颇受责难,只是皇帝对他还算信任,高弘图,钱谦益等人还是奈他不何,如今唐军已兵临城下,这些东林党人念念不忘抓自己的把柄,马士英心中不由对几人鄙视了番。
只是他身为内阁首辅,此事也不可能躲过去,见众人不回答,只是硬着头皮道:“禀万岁,城外不过是些小股的唐贼虚张声势而已,臣以为,以万岁天威,唐贼必不敢阻挡,万岁不必太过顾虑。”
马士英打定主意,你们想给我扣个隐瞒军情的帽子,我偏不如你们所愿,拼命也要鼓动皇上出城,若能逃到浙江当然最后,逃不出去大家要死就起死。
朱由崧听到只不过小股唐军,果然松了口气:“如此甚好,此次出巡就由马爱卿全权负责,朕就定在明天离城。”
马士英还没有回答,高弘图等人已是大急,皇帝若是出城,凶多吉少,十有**会落到唐军手中,高弘图马上道:“万岁,城外地唐贼绝不是马大人所说的小股队伍,臣有准确消息,唐贼在城外的骑兵就不下万人,万岁万万不可出巡。”
听到高弘图所言唐军骑兵就有万人时,朱由崧顿时骇了大跳,高弘图也不是故意夸大其词,唐军骑兵从江阴北上,沿图经过不下七八州县,才绕到应天府地身后,面对唐军滚滚而来的骑兵,没有个州县敢出兵拦阻,自然分不清唐军到底有多少人。甚至说唐军有数万人地都有,只是高弘图故意漏掉了唐军步兵没说,其实唐军并没有名步兵,高弘图话中之意却不免让人联想到步兵更多于骑兵。
若是唐军有如此多的人绕到了身后,自然是马士英的责任,至少个失职不报是肯定的,马士英当然不肯承担这个罪名,大声对高弘图地话反驳,口咬定唐军不过是小股人马,高弘图是故意危言耸听。
朱由崧自然希望马士英所说是实,如此他还有逃到浙江地希望,如果照高弘图如此说,他除了在城中等死就无法可想了,只是高弘图地说法得到了钱谦益和姜曰广两人的支持,让朱由教实在难予相信马士英所言。
朱由崧想到自己马上就要步崇祯的后尘,最好的结果也是囚禁生,不由哭了起来,连对马士英欺骗自己的处罚也忘记了。
众人看着也是心酸,姜曰广大声说道:“万岁,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微臣愿前往城墙,领兵守卫应天府,只要臣在,必不让唐贼进城。”
朱由崧哽咽道:“城中只有区区两万兵马,如何能与唐贼千军万马相敌,不如放下兵器投降,朕只要能做个逍遥地国公足矣。”
众人顿时面面相觑,没想到经高弘图这么吓,朱由崧胆气皆丧,既然有投降之意,高弘图连忙大声道:“万岁不可,唐贼狼子野心,万岁若是投降,恐怕”
“恐怕什么,唐贼既然对崇祯爷没有无礼,对朕自然也不会太柯,只是朕从此失去了自由,再想拥有美酒佳肴亦不可得。”朱由籁说完,眼泪流得更急。
众臣都作声不得,若是投降,唐军对皇帝的处置多半是如此,唐军既然没有杀崇祯,也没有杀各地擒获地番王,自然不会杀弘光帝,只是如此来,大明三百年来的江山就彻底完了。
高弘图放声大哭:“太祖爷,当年你南征北战,张士诚,陈友谅何等英雄,大元更是残暴无比,被太祖剿灭,后世子孙却如此窝囊,还没战就想着要投降,太祖爷,老臣无能,到了九泉之下也愧见于你。”
朱由崧被高弘图指着鼻子大骂,却是作声不得,什么尊严,脸面,哪比得上性命重要,若是不降,万自己没于乱兵之中才真是冤枉。
姜曰广被高弘图翻话所激,却是顾不得其他,豁然道:“启禀万岁,臣有言起奏”
朱由崧此时也是心乱如麻,听到姜曰广有事起奏,忙道:“爱卿请讲。”
姜曰广慨然道:“臣愿保万岁出城,南行浙江。”
朱由崧疑道:“爱卿刚才不是说城外已有唐贼的大股骑兵,不宜出城么”
姜曰广心道:“此时,彼时,刚才是想说服你坚守城池,可是你既然要投降,那还不如出城博,冲出去固然好,冲不出去,个死难的君主总比未战而降名声要好的多。但此话当然不能直说。姜曰广连忙措伺应对。
高弘图钱谦益等人也想到了此点,见皇帝询问,钱谦益忙道:“禀万岁,城外虽然有大股唐贼,然只要将士用兵,拼死战,未必不能保皇上出去,若是冲不出去,皇上再另作他想也不迟。”
朱由崧大为意动,如果能到浙江继续享受皇帝的生活,他又何尝愿意做唐军的俘虏,至于浙江再能做多久的皇帝,他却不愿多想。
只是朱由崧想起路途颠簸难行,他平时连从后宫到朝会的大殿都难得走路,从河南到应天府的路程他倘且记忆犹新,路上吃尽了苦头,虽然大路分时间都有马车代步,却还是被颠得全身酸痛,更别说马车通不过之地他不得不走路时,脚上肿起的硕大血泡,至今想来还心有余悸。
朱由崧迟疑道:“爱卿可知,从此地往浙江,道路好走否”
钱谦益等人顿时哭笑不得,没想到此时皇帝还掂记道路是否好走,其他文臣对兵事都是知半解,也无人到过浙江,自然不知浙江的道路如何。时也不好回答。
姜曰广怕朱由农退缩,连忙回道:“请万岁爷放心,从应天府到浙江路畅通无阻,车马可以直达。”
姜曰广统过兵,朱由崧对他的话总算有几分信心,终于下定了决心:“朕意已决,明天前往浙江南巡。”
第八卷 统中原 第九十六章 逃亡之路
“轰隆隆”的声音响起,整个皇宫都好象在晃动,朱由崧此时正在宫中用膳,想起明天就要出城逃亡,望着他原先喜爱的满桌饭食,朱由崧却难予下咽,巨响来后,放菜的桌子都好象跳动了数下,朱由教手抖,筷子拍的声掉到了地上,向太监王坤问道:“这是什么声音。”
王坤更是脸色煞白似雪,牙齿都打着颤:“回万万岁爷的话,好象是大大炮炮的声音。”
“炮声唐贼已经对应天进攻了吗”
“奴才不不知。”
“来人,来人,”朱由崧咆哮起来,几名小太监连忙跑了过来:“万岁爷有何吩咐”
“快出去给朕打探下情况回来。”
“是。”几名小太监又是连滚带爬的走了出去。
朱由崧再也没有胃口,他有气无力的挥了挥手,数十个小太监和宫女赶忙进来,将桌上的菜肴端了下去。
他在椅子上动了数下,却是起不了身,王坤连忙过去将朱由藉扶了起来:“万岁爷,你当心点。”
朱由崧这才颤魏魏的起身,将全身肥肉压在王坤的身上,王坤苦着脸只能尽力支撑着朱由崧的身体,向身后的几个太监连使眼色,几个小太监连忙上前起扶住朱由崧的身体,王坤才轻松下来,不由抹了把冷汗,这万岁爷的身体也委实沉重了些,恐怕都可以当得宫中五六个小太监的体重。
在几个小太监的扶持下,朱由崧总算坐到了为他准备的锦榻上,刚才出去打探消息的几个小太监走了进来,扑通声跪下:“万岁爷,是唐军在江上的舰队打炮。”
王坤在旁边笑道:“万岁爷放心,江上离皇宫有数十里远,敌人的大炮打不到这儿来。”
朱由农点了点头,微闭着眼:“传歌舞吧。以后不知朕还有没有机会再观了。”
“遵旨。”王坤使了个眼色,几个小太监连忙出去,不会儿,队宫女进来,在大殿上载歌载舞起来。
“轰隆隆”又是几声炮响,朱由崧感到座下的锦榻连着跳了数下,正在起舞的宫女惊声尖叫起来,朱由崧地耳朵都感到嗡嗡作响。这个爆炸声绝不是王坤所说的离皇宫还远。
门外几名锦衣卫已走了进来:“禀万岁,贼军的炮弹落在了前殿,这里已不安全。请万岁爷移驾。”
朱由崧大惊失色:“不是说敌军的舰队离这里有数十里远么”
名锦衣卫回道:“禀万岁,这不是敌人舰队上打过来的炮弹,唐贼在燕子矶上架起了火炮,正好可以打到皇宫。”
说话间,又是几声巨响。这次离得更近,房檐上的灰尘扑扑的掉落下来。朱由崧大为惊惶:“快,快抬朕的软轿来。”
由十六名太监杠着地大桥抬了过来,朱由教的身手芟得敏捷起来,推开了扶着他的几个小太监,步跨上了软轿,不停地催着身后的太监:“快。抬朕出去”
等朱由崧从皇宫里出去时,唐军的炮声已经停止,皇宫的前殿挨了颗炮弹,地上留下个大坑,现场还留下了斑斑血迹,那是几个倒霉的宫女所留,朱由崧看得更是提心吊胆,拼命地催促身下的太监快走,直到离皇宫数里远才停了下来。
此时燕子叽上,唐军水师从船上拆下来的数门大炮还在冒着热气。刚才就是这几门大炮对着皇宫射出了十几发炮弹,由于相距太远,只有三枚炮弹落入了皇宫上,正当炮兵想再接再厉时。却被自己的指挥官停止。
名炮兵不解的问道:“大人,为什么不让再打炮。”
燕子叽上负责的人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