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128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在家里发发议论,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无战功,为什么他地食邑反而比我们多呢
刘邦闻知此事后,就对所有功臣说:“各位知道猎狗吗”
众人都道:“知道呀”
刘邦道:“打猎的时候,追赶捕杀野兽兔子是狗。然而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你们只能获得走兽罢了,就像打猎地时候猎狗所获得功劳样,至于萧何这样的人,他能够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他地功劳就像打猎地时候人所建立地功劳样。”
刘邦说完这番话,这些闹得最欢的功臣也不言语了。刘邦的狗论奠定了萧何万人之上,人之下的崇高地位。从此萧何可谓春风得意,人称不倒翁。
李鸿基以萧何谕周凤梧,可见周凤梧在他心目中的看重了,宋献策和顾君恩听得大为羡慕,却知自己不可能与周凤梧相比,周凤梧在皇帝还在金县时就跟随,当时李鸿基在大明的官职不过是游击将军,周凤梧已是县令,虽然职位比李鸿基低,但大明是以文统武,武将通常还要受自己低几级地文官胁持。
李鸿基当时毫无疑问也要受同县的文官监视,周凤梧却甘做李鸿基的手下,不但对李鸿基向蒙古的走私和私扩军队都睁只眼,闭只眼,还亲自协助李鸿基管理后勤,让李鸿基能专心练兵,才能在后面顺利地建立起商洛的基地。周凤梧还担任过段时间军官的文化老师,早期跟随李鸿基的将领识字的功劳也有大半要归功于周凤梧。
周凤梧再无言语,若是还要辞下去,倒是显得虚假了,分封之事就此定了下来,三人回去之后,对各省官员告诫了番,又听到皇帝的封赏很快就会下来,终于众臣停止了给皇帝上尊号的活动。
数天之后,广东的田见秀发来了奏章,道葡萄牙人已屈服,唐军开进了澳门,接管了澳门的税权和治权,不过,澳门仍然允许葡人居住,葡人正常的贸易仍可以继续进行。
李鸿基接见葡使亚马留后,就准备返回西安的事宜,并没有把澳门的葡人放在心上,毕竟双方实力相差大太,唐军收回澳门也不过是举手之劳,李鸿基没有必要花大太的时间在澳门身上,只是澳门在另个时空中被葡人割据了数百年之久,李鸿基还是关照了个田见秀,旦澳门处理完成,将快速回报。
亚马留从福州灰头土脸的回到澳门后,传达了大唐皇帝的旨意,总督马斯卡雷尼亚斯暴跳如雷,不甘心将澳门到手的权力白白交回,还想和唐军打上场,逼唐军承认他们的特权,不过,在田见秀调集了数千唐军到金山县,用大炮对着葡军的军营炮击了数十发后,总督马斯卡雷尼亚斯软了下来,接受了唐军的所有条件。
在唐军数十发炮弹的袭击下,葡人已是死伤了近百人,而葡人自己的大炮却根本打不到唐军,巨大的实力差距让马斯卡雷尼亚斯看清了形势,澳门的数千名葡军只得放下了武器,将澳门的税收和治安权利交给了唐军管理,承认了大唐对澳门的绝对统治。
看过田见秀的奏章后,李鸿基将之轻轻放了下来,叹了口气,澳门好收,难的是台湾,唐军虽然组建了东海和南海两支舰队,无论是兵员还是火炮数量都要强于荷兰人,但舰队组建后,由于撤换的中下层军官太多,并不适合马上展开大规模的海战,若是强行对荷兰人进行攻击,即使成功的收回了台湾,也必定死伤惨重。
这些海军的将士可是种子,李鸿基个也舍不得伤亡,只有等那些到商洛军校学习的军官重返舰队,并适应段时间合,才可以和荷兰人交恶。将台湾彻底收回。
何况现在唐军地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蒸汽机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火车已经在商洛跑了起来。将商洛的各个矿产区与冶炼区连接起来,大大加快了钢铁地制造,再过几年。西安的铁路就可以连接数百里。唐军在修筑铁路时。还有余力对舰队改装,等到有支带有铁甲的蒸汽机舰队出现,也用不了数年时间。到时再收取台湾也不迟,反正荷兰人已占了台湾数十年,也不差数年地时间。
李鸿基出外征战了年多地时间,攻下大明京师后。也没有接皇后和几位嫔妃去京师,回来时又带回了两个妃子,田玉珠邢秀娘等人难免有冤言,回到西安后。李鸿基将大部分政事都交给了周凤梧等三省首脑共同处理,自己多数时间回到后宫,难得享受了几天清闲地日子。
此时他的后宫已有后高桂英,三妃:贵妃邢秀娘淑妃田玉珠贤妃周碧三嫔:昭仪柳如是昭容顾媚昭媛田淑英,二婕妤刘秀秀朱玉凤。比之以前皇帝的三宫六院虽然少,但有品级之人却有九人之多,算是已经齐备,大臣们也可以心安理得的过自己三妻四妾的日子,而不必再操心皇帝的后宫。
田淑英本来也和柳如是样被封为昭仪,但回到西安,李鸿基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妃嫔地封号不能重复,此时的礼部在赵良极的带领下已重新抬头,他坚持皇帝不可以带头破坏礼议,否则难予治理天下。
礼法,礼法,法在礼下,唐军的法律目前有商法税法军法,对于礼议,在没有严格法律规范以前,无疑还是个王朝统治地基础,李鸿基如果破坏,那就是自坏根基,只好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把田淑英重新封为诏媛。
诏媛虽然也是九嫔之,但排在昭仪昭容之下,这让田淑英颇为不乐,但她到底从小受到父亲宫廷礼议方面的培训,不会找皇帝吵闹,只是那神态颇让李鸿基内疚。
其实以田淑英晋升的速度已是极快,若是皇帝没有下子将她提为诏仪,而是由美人提为婕妤,再由婕妤提为诏媛,田淑英恐怕非但不会觉得不快,恐怕还是会满心高兴,李鸿基记起了能上不能下的道理,在给大臣们封爵的时候就故意留了国公级不封,以便日后有大臣立下大功,无法封赏之事发生。
李杰和李智两人都已是三岁多了,不但能跑能走,他们的母亲还分别给他们请了老师进行各方面的教导,小小年纪,俨然是幅小大人模样,李鸿基回来发现两人变得如此模样,大为心疼,将他们的老师全部赶走,带在自己的身边,让他们重新享受童年的欢乐。
李鸿基走时两个孩子根本没有记事,他们两人初次见到李鸿基时,在身旁规规矩矩,点也不感逾跃,在他们刚开始记事起,他们的母亲,老师就给他们贯输了太多对待皇帝的礼议,他们小小的年纪中,虽然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做,但母亲和老师的教导却让他们不敢违背。
只是孩子到底是孩子,李鸿基将他们完全放开后,没过几天就恢复了活泼的情形,两人不但将功课完全抛下,还可以在花园中追逐玩耍,弄得身泥巴而不用挨母亲的骂。如今在他们心目中,父亲就是个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好人。
邢秀娘和田玉珠两人虽然对李鸿基把自己儿子当般农家孩子样任由他们玩耍有点不满,不过,皇帝总是皇帝,她们从小就对儿子教育也是想得到皇帝的肯定,如果她们的教育皇帝不满意,她们自然不会坚持下去,否则丢了李鸿基对儿子的喜爱可是得不偿失。
这天,李鸿基正在皇宫的后花园中和两个儿子玩耍,经过十几天的交流,李杰和李智两人对李鸿基已不再陌生,父子三人玩得大汗淋漓,邢秀娘和田玉珠两人在旁边也看得笑语吟吟,贺景走了过来,道:“万岁,高立功大将军回来了。”
李鸿基愣,连忙将骑在自己脖子上的李杰放下:“哦,快请。”
听到自己的大哥回来了,直不动声色的高桂英也连忙起身:“大哥真得回来了”
贺景连忙回道:“禀娘娘,高大将军已在皇宫门口。”
高桂英顾不得客气:“皇上,我先去看看兄长。”没等李鸿基回答,高桂英已是阵风似的向门口跑去。
高立功直在后面东征西讨,高桂英已三年没有见到她的这位亲哥哥,自然是顾不得礼仪。李鸿基摇了摇头,将李杰和李智分别交到他们的母亲手里:“你们带他们下去吧,朕要接见高大将军。”
田玉珠已将心思全部放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高立功对她并不陌生,又是皇后的至亲,听到皇帝要接见他,田玉珠不愿下去,忙道:“臣妾和高大将军也久未相见,不如陪皇上齐见见高大将军。”
田玉珠不愿下去,邢秀娘顿时也不愿走,停了下来,李鸿基自然知道她们的小心思,苦笑声:“也罢,和朕起见见也好。”
在皇帝回西安后的个月中,各地收到皇帝旨意的高官们都已陆续回到了西安,只等最远的高立功,高杰他们回来时,李鸿基才能宣布对众臣的封赏,只是辽东太过遥远,直到现在,高立功总算回来了。
不但李鸿基,高桂英在等三人回来,就是基他大臣也在苦苦等待三人,只要他们回来,才会知道皇帝对自己的封赏。
崇祯十年河南大旱,唐军从河南移民百万到了辽东,如今的辽东慢慢已恢复了元气,居民人数达到了二百余万,粮食也可以自给。加上有数万大军长期在辽驻守,如今的辽东已稳如泰山,再过数年将会成为大唐的另个粮仓。高立功高杰刘宗敏等人功不可没。
李鸿基带着邢秀娘和田玉珠到达皇宫大门口时,高桂英已和他哥哥说了会儿话,高立功本只比高桂英大四岁,只是经过二年北方寒风的吹砺,脸上粗犷了许多,和高桂英在起,两人更象是相差了十几岁。
李鸿基哈哈大笑:“高大哥,恭喜你归来了。”
见到皇帝和两位贵妃,皇子都来到了大门口,高立功顾不得和自己的妹妹叙话,连忙跪下:“臣高立功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连忙将高立功扶起,笑道:“你我兄弟,又何必多礼。”
第九卷 帝国 第三章 北方之议
“兄弟,”高立功心中回嚼着这个词,在李鸿基自立为王时,高立功还可以把他当成兄弟看待,如今他已是皇帝了,除非自己脑袋坏掉,否则再也不可能当真拿皇帝当兄弟看待。
“臣不敢。”高立功把挣脱了李鸿基的搀扶,又向邢秀娘和田玉珠行了礼,才恭敬的站在旁。
李鸿基叹了口气:“高大哥可是怪朕直让你待在辽东。”
高立功忙道:“皇上让臣待在辽东,自然有皇上的道理,身为臣子,微臣不敢有丝毫冤对。”
若是说高立功对直待在辽东二年没有丝毫不满的话,那纯粹是言不由衷,辽东年四季倒有上百天是在冰天雪地里渡过,由其是越深入北方越是如此,若非唐军现在的物资丰富,有各种充足的棉衣棉裤,还有各种皮衣御寒,不要说在那里开疆拓土,恐怕待在屋里也会被活活冻死。
那里的土地虽然广阔,但多是荒无人烟之地,隅尔有人也多是些蛮人,唐军的普通官兵根本不知皇帝要那些地方有何用处,但却不得不按皇帝的命令直往前推进,二年时间,他们何止拓地千里,若是在中原地带,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在北方这个蛮荒之地,他们却毫无开疆拓土的兴奋。
李鸿基知道高立功心中有冤气,无奈此时的北方实在蛮荒,加上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以现在地水平,过了黑龙江区域,除非是那些以打猎。捕鱼为生的野女真,否则汉人很难生存下去,李鸿基自然不能告诉他们口以后那些地方会变得暖和点。暖和到足可以种植季粮草的地步。
“朕知道高大哥对朕不满。这次回来,高大哥就待在西安如何”
高立功不愿意再去辽东,可是更加不愿意回到西安,作为个大将军,如果不能领兵作战,非他所愿。可是要拒绝,又怕皇帝认为他有二心,时之间不知如何接。
高桂英在旁见到李鸿基和高立功两人时僵住,忙道:“皇上。大哥,你们也真是,怎么在门口就说个不停了。”
此时已是六月天气,他们所在地皇宫门口虽然有阴凉,但阵阵热风袭来,整个人还是觉得闷热难当,李鸿基拍了下自己,忙道:“朕看到高大哥高兴得差点把这点忘了,来,快请进”
见李鸿基让开前面,高立功如何敢先跨进大门,忙道:“皇上先请。”
李鸿基知道高立功无论如何也不敢走在前面,把抓住高立功的手:“那咱们起走吧。”说完,拖着高立功的手向前先行,高桂英田玉珠邢秀娘等人反而落在了后面。
高立功不敢强行挣脱皇帝地手,只得随着皇帝来到了后花园,坐到了阴凉地树荫下,李鸿基忙叫人端上了冰镇地西瓜,高立功咬了几口,顿觉暑气全气,全身舒畅起来。
他这两年待在北方,长时间久于冰天雪地,就是夏天也是凉爽的很,这次接到皇帝的旨意,马不停蹄的往回赶,他在图拉纳山的驻地尚到处是冰雪,越往南行就越暖和,到了内蒙大草原时已是春暖花开,等进了陕西,更是酷暑难奈,让他这个从小长在陕西的汉子都几乎感到不适应。
看着高立功舒缓了口气,李鸿基不知是忘了还是故意如此,没有再提把高立功调回西安之事,而是命人拿出了那幅世界地图,向高立功询问道:“不知爱卿现在已推进到了哪里。”
高立功见皇帝不提刚才地事,当然不会再提,他在去辽东之前,皇帝曾给了他幅模样的地图,见皇帝拿了出来,高立功立即指了出来:“回万岁,臣在东面已到达锡霍特山,北面已到达努尔干省。”
在明朝前期,汉人已征服苦兀库页岛,在黑龙江入海口的庙街建立努尔干省,管辖黑龙江流域。在万历晚年1616年,黑龙江土著女真人摆脱明朝独立,建立后金。
当时,大兴安岭东侧是海西女真三江平原是野人女真,吉林省是建州女真。锡霍特山脉和库页岛是赫哲族,从鄂霍茨克海沿岸南沿乌第河外兴安岭线直至额尔古纳河居住着鄂温克人索伦人雅库特人。
结雅河则居住着鄂伦春人。
他们都是当地的土著,通古斯民族,归后金管理。贝加尔湖以东则住着布里亚特蒙古族人,不受后金管辖。
如今后金已为大唐所灭,黑龙江以南地区地各族都被高立功高杰刘宗敏率领的大军横扫空,其余之人除了归附唐军以外,就继续向北逃去,如今经过二年的时间,高立功等人才刚刚到达前明建立的努尔干省,连鄂霍茨克海和库叶岛都没有到达。
李鸿基不由摇头,太慢了,他却忘了,大明是倾数十年之功才到达鄂霍茨克海,而且管理也十分松散,根本不象唐军这样,可以说只要驻军不撤,这些地方已完全属于唐军的领地。
不过,李鸿基知道,俄罗斯人早已对西伯利亚垂涎三尺,现在许多地方都还是无主之地,若是唐军不取,等到俄罗斯人来到,再想将西伯利亚全部划入大唐的疆域,不知要增加多少难度。
事实上从俄罗斯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派人与曾被沙皇处以重刑的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联系,鼓动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亚汗国为沙皇拓殖疆土效劳开始算起,俄罗斯人进入西伯利亚已达半个多世纪,如今俄罗斯的势力才到勒拿河附近,西伯利亚实在是太大了。
见到皇帝摇头,高立功忍不住将心中地疑问问了出来:“皇上。这些地方不能耕种,无非是产些木材,野味。得之并无大用,既然世界如此之大,何不将精力放在皇上所说的美洲澳州等地。”
对于李鸿基拿出的世界地图。高立功等人第次见到时。更多地是惊奇。原来中原竟是这么小,虽然也有怀疑这图的真实性,却谁也不会宣诸于口。
中原之外,还有其他大地,古有流传,准南子墬形记道:“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分天下为九州,“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九州之外更有四洲是指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些虽然和皇帝地图上所标明的地名不同,但所谓地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谁也没有见过,自然不会质疑皇帝地说法。
而且随着高立功对黑龙江以北进入地越深,越知道皇帝所持的地图正确无比。只是不知此图从何而来,有人大着胆子问过皇帝,李鸿基却从来不说。众人只得作罢。
“朕之所以要爱卿等人先拿下西伯利亚之地,实在是时不待我,北方的俄罗斯正在西伯亚利大踏步的前进,朕不取,这些地方就要落入俄罗斯人手里。”
“俄罗斯,皇上所说的可是数年前,礼部郎中李淮庸和骁骑上校欧阳杰出使的俄夷之地。”听到皇帝提出俄罗斯,高立功马上反应过来。
“正是,如今他们已出使数年,还未见回转,朕估计此番是出使凶多吉少。”李鸿基说完,还颇有几分后悔之色,当初不该见到那些俄罗斯人,便未作考虑就派人出使,俄罗斯人虽然入侵到了蒙古大草原,但真正地俄罗斯都城莫斯科却与唐军相隔万里之遥,路上更是部落众多,强盗成群,哪能说出使就出使。
“彼等俄夷,万岁又何必放在心上,若是敢和我军抢夺,到时将他们打回去就是。”
不必放在心上,李鸿基不由苦笑声,后世的北极熊对土地无比贪婪,就是在沙皇快要破产的边沿,也咬紧牙关要修西伯利亚铁路,就是为了将这块不毛之地圈入自己怀中,通过数百年的努力,俄罗斯从个小国成了世界上国土面积第地大国,在他们全盛时期,占了中国两倍以上的国土,若是落入了他们手里的土地,再想要他们交出来,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李鸿基可以不怕后世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不怕强胜时的德国,却不能不防备北极熊,这些当然不能同高立功解说,只是道:“美洲太远,现在并不适合开发,至于澳州不必急于时,当务之急是抢占西伯利亚,此地虽然荒蛮,但想以后大汉子民繁盛,总有日会用到此地,爱卿若能将这片国土全部拿下,当为后世子孙造福。”
唐军还没有大规模的统计过人口,只是根据各省自己报上来的估算,现在大唐人口之数当在亿三千万左右,而在崇祯三年全国人口统计时,当时为亿九千万,十年的战乱,使汉人减少了六千万人,而大明开国之时,人口不过二千万,数百年下来,已翻了十倍。
高立功虽然是武将,但知道了此为皇帝考虑以后人口大增时作的预备,自然不好再反对。
李鸿基将高立功留下聊了半天的时间,李鸿基将自己对辽东的想法完全告诉了高立功,以后辽东的数万名唐军将不会调回,以他们为基础,大唐还会组建批军队,加强辽东的军事力量,而辽东军人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北,向北,直向北,直到穿过这片茫茫的冰雪大陆,到达皇帝地图上所划的北冰洋为止。
而辽东的人口还是太少,相对于这片辽阔的土地,二百万人口实在是微不足道,皇帝雄心勃勃的拍着高立功的肩膀道:“人口,爱卿能否直向前推进,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素,朕要在十年之内,让整个辽东的人口增加到不下千万。”
千万人口是什么概念,那足可以比得上内地最富裕的省份了,单靠这二百万人自已繁衍当然不行,若以十年为期,意味着每年至少要从内地迁入五十万以上的人口,才能确保十年之后达到皇帝所说的数字。
此时李鸿基完全忘记要将高立功调到西安之事,高立功已确认皇帝刚才在门口所说的话恐怕只是随口之言,松了口气,比起待在西安无所事事,他宁愿待在寒冷的北方,虽然自己不认为那些地方有太大的意义,但至少是为国家开疆拓土,若真能如皇帝所说,每年向北方移民数十万,高立功相信,十年过去之后,北方肯定会整个大变样,而不是象现在这么荒凉。
高立功小心翼翼的问道:“在十年之内增加到千万人,万岁是否太过心急,不知国家能否承担如此大规模的移民”
崇祯十年的大移民,不过向东北迁移了百万,已花费了唐军数百万两之资,当时因是灾民,他们不得不迁移,只要有口吃食,就可以咬牙坚持到东北,如今全国已基本上统,就是有灾荒也会等着朝庭救济,若是要迁入数千里外的北方,恐怕没有更优厚的条件,大部份人都不会乐意,移民五十万,恐怕耗资还要大于当时的移民百万。若是进行个两次当然没有问题,十年下来,年年如此,整个耗资量太大了,高立功想想都觉得难度太大。
“这个爱卿不用担心,朕会将此定为项国策,每年拨银三百万两用于移民。”
李鸿基挥挥手,毫不在意,按历史,现在还是崇祯十二年,小冰河时期还要五六年才能结束,整个中原地区天灾不断,今年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四省都有灾情,唐军虽然推广了红薯土豆玉米等耐旱作物,使灾民不至于大面积逃荒,但只有要宣传得当,还是有人愿意往北方迁移。唐军虽然用钱的地方多,紧紧,拨银三百万两还是没有问题。
第九卷 帝国 第四章 试探
高立功回来,就得到了皇帝整整天的接见,尤其是在封赏还没有公布的时刻,更是让人浮想连翩,他们谁也不知道,其实对各人的封赏早在皇帝回到西安数天后就定好了,还以为皇帝要等高立功回来征求他的意见,不过,高立功能得到这个待遇,众人也不觉得忌妒,无论是高立功本人所立的功劳,还是他与皇帝的关系,没有人敢自认比高立功更强。
果然,高立功回来的第二天,皇帝就宣布举行大朝会,局时在朝会上公布各人的封赏,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六十二人,除了李双喜吴三桂等人开始进入广西贵州两省围剿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张献忠外,其余人都悉到场,加上各部其他的低级官员,时之间,皇宫大殿内人头济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二百多人。
皇帝还没有到场,整个大殿上顿时乱哄哄片,很多少都在相互打听自己到底能得到什么封赏,心中有数的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不慌不忙,却并没有什么人向他们三人打听,反而是高立功身边围了大帮人,都想从高立功身上提前知道自己的封赏。
昨天皇帝跟他谈了天的北方规划,何曾提过什么封赏之事,高立功自然问三不知,众人还以为高立功保密不肯说,高立功虽然是正二品的镇国大将军,但许多武将和高立功多是布衣之交。自然不用顾忌太多,纷纷要高立功提前透露,好做到心中有数。
高立功被众人说得大汗淋漓。只感到比打了仗还累,正不知如何推脱时,李娃地声音传了过来:“皇上驾到。”
高立功大为松了口气。和众人起跪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万岁”
看到殿下脸兴奋的众臣。李鸿基自然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清了下喉咙,开口道:“众位爱卿跟随朕转战南北,九死生,十年时间,才有我大唐天下,自古创业难。守业更难,今天朕在这里封赏百官,并不是表示天下就此太平无事,反而是要各位更加精诚团结。才能保得我大唐不蹈前朝覆泽,朕不寄望于本朝能够千秋万代,永远传下去,只希望从此之后,我大唐子民能够永远不受异族入侵之苦,我汉人的军队能够始终将刀口转向外部地入侵。我中华民族能永远走在其他民族之前例。”
众臣越听越是奇怪,不由引起片马蚤动,哪个朝代不是希望千秋万代永远传下去,皇帝如此说,未免太过不吉。只是众人不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只得窃窃私语。
听到下面传来的窃窃私语声,李鸿基才意识到自己跑题,重新咳了声:“下面朕就开始宣布此次封赏的名单,李娃,你来念。
李鸿基说完,将早已拟好地名单交给了李娃,众人顿时竖起了耳朵,刚才地窃窃私语全都消失,大殿上根针掉下来都清晰可见,只有李娃地声音在大殿上响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郝摇旗马守印卢象升李岩”
叫来名字的人都个个站了出来,跪在大殿中央,回道:“臣领旨。”
李娃看也不看,个个名字继续念下去,念完后松了口气,继续道:“以上二十五人,忠心可嘉,功不可没,朕特赐封开国男爵位,年俸六千银元,封地”
说到封地,李娃故意顿了顿,若有爵位没有封地,那只相当于可以领份干俸的虚衔,旦有了封地,那就是实封,意味着自己可以在封地横行无忌,众人更是不敢漏了句,心里不停的催促让李娃快点念出来,对李娃故意停顿不由恨得咬牙切齿,却没有个人敢在大殿上发火,只能眼巴巴的望着李娃。
见到众人脸上焦急的神色,李娃不忍继续捉弄:“封地每人万顷。”
众人顿时哗然,万顷是什么概念,换成里那就是封地百里,足可以够上汉时地个侯爷了,这还是最小的开国男爵,上面的子爵伯爵候爵国公亲王等自然更多。
深知大明番王之害的洪承畴赵良极卢象升等人马上就站出身来想反对,李鸿基摆手:“众位爱卿不用心急,如果有异议等朕封赏完毕再提也不迟。”
洪承畴等人只好退下来,不过,他们都奇怪地看了周凤梧宋献策顾君恩三人眼,见他们毫无反对的意思,心中不由嘀咕不已,皇帝此举分明是大唐以后的祸乱之源,他们三人身为事实上的宰相而不加以提醒,莫非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叫到名字的李岩陈宇等人对自己的封地之多也大出意外,而左良玉刘良佐班有封赏的降军更是惊疑不定,封地太多,对他们来说是祸不是福,若是以后稍有风吹草动,有人告发他们谋发,那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只是皇帝有言在先,他们的疑虑暂时只能憋在心里,谢过恩后,退了下去。
接着李娃将封为子爵的二十人名单念出来,宣布每人年俸七千银元,封地二万顷,众人已经有了免疫力,不再惊讶,许多人都在盘算,皇帝到底是何意,自己的封地要不要领取。
等到全部六十二个爵位封了出去,众人都张大了嘴,周凤梧的封地达到了五万顷,而宋献策顾君恩等人的封地也有四万顷,那些想反对皇帝分封的人心中都恍然大悟,莫非是三个执宰贪图自己的封地才不反对,说不定还是他们自己推波助澜。
想到这里,许多人心中马上兴奋起来,若能凭借此事向三人发难。让皇上看清他们地私心,纵然板不倒三人,也必定会在皇上面前留下深刻的映象。以后加官进爵也不是难事。
有人很快算出此次皇帝封出去的土地总共有百二十二万五千顷之多,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大明地田亩总数在最高时只有八百余万顷。到了崇祯未年。因官绅番王大势圈占土地。加上用各种手段瞒报漏报,田亩总数更是减了半,在册数只有四百余万顷。
大明的赋税正是全压在这四百余万顷的自耕农手里,加上不时地天灾,才使全国到处烽火四起,最后轰然倒塌。当然封地和耕地不可比,但就算封地里十分之是良田,也是个了不起地数字,皇帝总不可能把大臣地封地都弄到穷乡僻壤去吧。
这么想。大殿上顿时哗啦啦的跪了大片:“请皇上收回成命,万不可如此分封。”
他们万没有想到,皇帝倒不是要把大臣们的封地弄到穷乡僻壤,根本就是要弄到国外去,那些已得到封地的功邸们也是心中不安,见许多人跪了下来劝皇帝收回成命,只得也马上跪了下来,表示不能因自已使大唐日后陷入内乱中。
李鸿基笑咪咪的看着殿上跪着的那些人,除了周凤梧宋献策三人依然站在殿上不动声色外,其余地人已经全部跪下,就算有些人不想皇帝真得收回成命,在大势之下也没有个人敢站着。
“众位爱卿平身,朕倘且没有公布你们的封地,现在推脱是不是太急了点,难道朕就没有考虑过诸位所说的问题吗,还是以为朕现在就糊涂了。”
皇帝的话说得挺重,部分人马上就趁势起身,只有洪承畴卢象升等人坚持不肯起来。
“无论万岁将功臣们地封地定在哪里,都是国家的祸乱之源,明太祖当初给各位皇子封王时,许多有识之士就以指出番王不可封,明太祖却执意不听,才有后面明成祖的靖难,而明成祖之后,番王之权大部都收回,尚还有后面的宁王之乱,皇上不可不察,皇帝现不封皇子,而封功臣,臣以为,皇上千秋之后,本朝的祸乱将远甚于前朝。”
洪承畴将此番话说出来之后,整个殿下顿时哑雀无声,都为洪承畴捏了把汗,李鸿基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的道:“你如此说话,莫非就甘心不要朕的封地。”
洪承畴的头磕得咚咚作响:“皇上赐给臣封地,那是天大的恩典,臣也心动,但臣却不能因为己私利,至大唐的千秋大业不顾,臣肯请皇上将臣的封地收回。”
李鸿基的脸不由转向其他人:“你们呢”
“臣肯请皇上将臣的封地收回。”有封地的五十多人马上跪下了大半,其中高立功高功田见秀贺小风李劬李过李万成刘芳亮田见秀贺珍贺景都在其中。
而拓养坤黑虎星刘希元高杰李守信袁宗第还有二十余人却站在那里不动,他们明显舍不得自己手中的封地。
李鸿基看得头痛,跪在下面的人未必真心,站在上面的人才是他们的真实体现,没有人会无缘无故会将到手的利益丢掉,自己真是多此举啊,想要试下群臣的忠心,现在反而更加麻烦,自己是该对未下跪的人信任更多些,那是对那些跪了下来,口口声声要自己收回成命的臣子信任更多些。
“各位爱卿平身吧,朕分封的决议不会更改。”
听到李鸿基如此说,那些站着的人明显松了口气,而跪着的众人却更是坚决:“请皇上收回成命,否则臣等决不敢起身。”
这种群臣大规模抵抗皇帝旨意的事,在李鸿基登极以来从来没有发生,如今却是开了个头,李鸿基也不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想要后悔也是无用,他不再强令众臣起身,而是转身周凤梧:“周爱卿,你来告诉大家,各臣工的封地位置。”
见到周凤梧出头,跪着的群臣更是激动,分封之事果然是三位执宰鼓动皇帝作出的,时之间大殿上声震动天,矛头直指周凤梧宋献策等三人。
周凤梧大感吃不消,皇帝今天好象是玩过火了,转眼向李鸿基看去,李鸿基向身边的李娃连丢了几个眼色,李娃才反应过来,大声叫道:“皇上有旨,不得喧哗。”
李娃连叫数遍,大殿上的声音才小了下来,周凤梧得到机会,连忙大声道:“各位同僚,尔等的封地并不在国内,所以各位担心日后会有内乱之事可以休了,大家对皇上忠心耿耿,皇上自然心中有数,也不能亏待了大家,所以给大家实封,但前车之鉴,不能不谨小慎微,所以将各人的封地特设在大唐境外。”
众人顿时反应不过来,将封地设在大唐境外,人家会同意都傻愣着看着周凤梧,周凤梧忙道:“取图来。”
几名侍卫将幅地图抬了上来,大唐的周边已经划上了许多红圈,周凤梧指着那些红圈道:“大家请看,我大唐周围有无数小国,这些小国在中原强盛时俯首贴耳,极尽卑微之事,旦我中原势微,则如同饿狗抢食般朴了上来,皇上立下壮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图中所画之地,都是我大唐可取之地,然打这些地方易,守这些地方难,所以皇上才有分封之举,将各位臣工分封到各地,就是要将这些地方牢牢守住,使他们日后真正成为我大唐的屏障,而不是祸害。”
众人才回味过来:“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对于这些地方,中原王朝不是没有收取过,只是打下来之后却不好管理,最终又退了出来,如安南,早在始皇帝统中原以后,为巩固南方已经将安南归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公元前214年,秦将安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并向安南北部大量移民。直到此后千多年,安南到归于中原政权管辖,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受到当时的宋太祖册为交趾郡王,建大瞿越国,定都华阁,安南才算正式独立
而到了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又重新攻取了安南,设交州,下辖思陵思明江州龙州四郡,将安南牢牢掌控在大明手里。可是在明成祖死后三年公元1427年安南复叛,从此大明王朝就再也没有管辖过安南之地。
皇帝既然要收取这些地方,用分封的形势管理,当然是再好不过。时众臣心花怒放,能名正言顺的拥有自己的封地,又何乐而不为。
第九卷 帝国 第五章 定都之争
此次分封,到最后还是皆大欢喜,虽然有武将对五个侯爵中有三位文官感到不舒服,论议纷纷,但皇帝把刘邦所持的猎狗论抛起,有意见的武将也闭上了嘴。
六月的西安,已是骄阳似火,大街上却是人来人往,仿佛人们根本不在意那酷热的太阳般,随着唐军的节节胜利,到现在统全国,西安以肉眼看得见的速度天比天繁华。
这里孕育出统六国的强秦,汉唐的盛世,但整个陕西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昔日成片的森林被砍伐营建宫室,唐朝未年的黄巢之乱更是将魏娥的长安都城数次焚毁,以至于到了宋,昔日百万人口的长安再也担不起国都城的重任,使北宋代只能定都在无险可守的开封。
如今的西安经历过数百年的恢复,到处还是可以看到裸露的黄土,渭河浩浩的水流也日渐萎缩,每到冬季就成了小流,唐军攻下西安以来,虽然每年都有植树造林,皇帝也没有大建宫室,还严禁民众大量砍伐森林。
但百姓的柴禾却是件大事,西安已经恢复到了五十多万居民,这些居民每天要消耗的柴禾就是个天文数字,若是由外地来提供根本就不现实,李鸿基除了让官府劝居民尽量多用煤炭外,别无他法。
而煤炭也不是所有的居民都能用得起,烧柴的居民还是占大多数,树木地长成却不是朝夕之事。唐军的大量植树,效果要显现出来,至少也要数十年之功。
西安适不适合再作为都城。在李鸿基封赏完各大臣后,就在唐军高层开始流传,唐军的重臣难得全部都集在了起。分封后。李鸿基准许了他们每人三个月地假期。可以留在西安。这些人每天聚集在起,自然是呼朋引伴,高淡阔论,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普通民生,无不在他们的淡话当中。
李鸿基本身是陕西人。而手下的重臣有大半都出自于陕西,唐军初时崛起依靠地也全是陕西精兵,以西安为都,在还没有统全国时当然是理所应当。只是攻下北京之后,已有部分人产生了转变。
大明数百年京师地繁华当然非西安可比,只是当时还有南明在应天府未灭,虽然有人向皇帝提起过定都在北京之事,但统全国才是大事,皇帝也并没有理会,定都之事就此搁了下来。
等到弘光朝覆灭时,唐军中地许多重臣又起了心事,只不过大家都分布在天南地北,皇帝身边的大臣比留在西安的人还少得多,自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