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最新章节 > 第 2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不可不知的49个史记人物 第 2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齐威王这回服了,淳于髡的隐语简直无处不在,炉火纯青。于是齐威王从此后就取消了长夜之饮,封淳于髡为接待外国使节的宾礼官。

  个性点评红楼梦里,贾宝玉曾经讽刺过“文死谏,武死战”:文官拼死进谏,武官拼死作战;即使没有任何效果也要拼死留名。淳于髡是个提意见的高手,他不是直通通地批评国君的过失,而是用别人的幽默故事间接劝说,在古代这叫“讽喻”,是**社会中下级对上级的典型态度,讲究的是温良恭俭让,温柔敦厚而不触怒统治者。

  周总理的工作人员集体来到总理面前,说:“总理,我们要给您提意见”总理问:“什么意见”工作人员气愤地说:“您太操劳,不注意自己的身体”这种提意见的技术比淳于髡更高筹,如今给领导提意见,都要向淳于髡和周总理的工作人员学习。

  邓通:我就是佞幸的“行业标准”1

  邓通能进入汉文帝的视野,并且深受宠幸,简直是上天赐予的机会。

  对于人类来说,梦是个十分奇特的心灵感受。梦的五光十色,似乎与现实有着某种对应,梦的光怪陆离,似乎对现实又有着某种暗示。梦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种对应和暗示显得十分难以把握。也因此,当梦中的切如果和现实的切能够联接在起之时,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

  汉文帝就遇见了这样的事情:某晚,熟睡中的汉文帝梦见自己努力奋力地往天上攀登,开始爬得还算顺利,后来就越来越艰难了,甚至举步维艰。他气喘吁吁,几乎用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再往上移动半步。就在此时,他感觉有人从后面推了他把,梦中的汉文帝感激异常,完全可以想像,他回过头去,想看清那个帮助自己上天的人。他看见了那个帮助自己的人,原来是个黄头郎,正在自己的背后使劲地推着。醒来后,他记不清那个黄头郎具体什么模样,但记住了那人衣衫的特征在他衣服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

  第二天,汉文帝按图索骥,不动声色地搜索那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眼之下就发现了个人和梦中的那个人很相像,更为关键的是,那人的衣带也在身后打了结。切都和梦中模样。这时宫中的草坪音箱里轻轻地响起了邓丽君的歌声:“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开在春风里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时想不起啊在梦里梦里梦里见过你甜蜜笑得多甜蜜是你是你梦见的就是你”是他,就是他我们可以理解汉文帝的激动。

  那人叫邓通,蜀郡南安人,因善于划船当了黄头郎。汉文帝那个甜蜜的梦,让邓通受益非浅,自从汉文帝见到他之后,天比天地更加尊重和宠爱他。邓通是个老实人,并没有因为皇帝对自己特别恩爱就忘乎所以,而是心扑在皇帝身上,从不喜欢和外人交往,即使皇帝给予休假的恩赐,他也不想外出。

  于是,邓通夜成名,从草根阶层迅速上升到大红大紫的程度。没过几天,他得到的皇帝赏赐就达到了上亿的金钱,官职也升到上大夫。

  汉文帝对邓通特别满意,经常偷偷跑到邓通家玩耍。邓通没有别的爱好,从来不会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厚爱来达到个人目的,也从没有因此为他人牟取非法利益。他所做的只有点,那就是谄媚皇上。这点更令汉文帝心里特别踏实,他几乎是怀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邓通的,是啊,哪个人能像邓通这样没有点过分的要求呢

  令汉文帝刻骨铭心的是这样件事:有次,文帝曾经得了痈疽病,患病部位难受无比,药石无效,文帝辗转难眠。邓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时时在思考如何能帮文帝解除痛苦。于是就经常为文帝吮吸脓血。经过邓通的吮吸,文帝果然感到清爽无比。

  这不禁令文帝感慨万千。为了检验太子对自己的爱戴能不能达到邓通的程度,就让前来探病的太子也为自己吮吸脓疮。当然,太子也做到了,只是细心的汉文帝从太子脸上看到了明显的难为情,汉文帝因此更加宠爱邓通。

  有次,皇上让善于相面的人给邓通相面,那人相面以后说:“邓通当贫饿而死。”文帝不以为然地说:“天下的财富由我来支配,能使邓通富有的就在我,怎能说他会贫困呢”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人不受贫饿而死,文帝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赐给了邓通。由此,我们也可以说,汉文帝也是个性情中人。有了性情中人汉文帝的慷慨,邓通富甲天下。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慷慨的汉文帝后来还是驾崩了,把邓通个人孤零零地撇在了人世间。

  太子即位,是为汉景帝。当年吮吸脓血的场景历历在目,汉景帝知道,自己之所以被爸爸叫过去吮吸脓血,全是因为邓通这小子的缘故。邓通真他妈害人啊,因为他吮吸了脓血,害得太子也要尝尝脓血的味道。这个仇太子直记在心里,即位不久就将吮吸脓血的邓通免职。不仅如此,还找了个借口,将邓通家的钱财全部没收充公。曾经大富大贵的邓通最后竟然寄食在别人家里,凄凉死去,果然应了当初卜者的预言,看来也许是天意。

  个性点评

  当然,邓通是个不足挂齿的佞幸。然而,他身无技之长,居然曾富甲天下;不思权谋权术,居然可以让汉文帝深深宠爱。邓通的卓异之处表现在,即使深受汉文帝的宠幸,他也没有因此狮子大开口,也没有任何人能通过他获取任何不正当利益。他似乎从来没有非分之想,更没有利用皇帝的信任干扰朝政,因此,邓通也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受到皇帝的宠爱,邓通只知尽全力为皇帝服务。我想,邓通对皇帝的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皇帝的体贴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否则,他怎么能做到吮吸脓疮而不皱眉头呢

  佞幸应该怎样做,邓通提供了个良好的榜样,并树立了个良好的行业标准。虽然司马迁发自内心地厌恶这些佞幸之人,并诅咒他们万年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是邓通的下场悲惨,并不能否定邓通所树立的行业标准的价值。真正能达到邓通那个高度的佞幸,天下之大,有几人欤

  东方朔:敢笑李敖不撒娇1

  东方朔保持了很多项个人纪录:

  他是第个以东方为姓的人。据说东方朔的父亲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亲生下他三天后也去世了。因为他出生之时,东方刚亮,所以就被兄嫂命名为东方朔。因此,他是东方姓氏的第人。

  大隐隐于朝,这是后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句话,但真正对这话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也是东方朔。当时他和别人辩论,不留神就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言。后人对这句话推崇备至,尤其是那些腆颜拿着俸禄,却又标榜自己拥有高尚情怀的人。后人甚至还将这句话延伸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谪仙”这个名字最早也属于他,只是李白后来居上,将这个名字独占了。

  东方朔是以种特别个性的方式让皇帝记住的。

  他本来是齐地人,酷爱读书,为了有更大的发展,就兴冲冲地来到了首都长安。到了长安之后才知道,长安人才济济,想博个出人头地还须恶搞才行。于是,他决定直接给皇帝上书。当时最高领导人是汉武帝,汉武帝提倡读书人通过上书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所以给皇帝上书算不上多有创意的举动。东方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只给皇帝写了封信就让皇帝彻底记住了。他采用的方式我们今天才明白过来,那就是恶搞。

  东方朔刚到长安时,到公车府那里上书给皇帝,这封信那可是写得汪洋恣肆,轰轰烈烈,他口气用了三千个木简才把这封信写完。三千个木简是个什么概念就是公车府的两个年轻人刚刚好抬得起来。

  于是,武帝在宫内开始阅读东方朔的上书,连读了两个月才读完。我们不知道这封需要两个月才能读完的信水平如何,反正读完了信之后,汉武帝就下令任命东方朔为郎官,让他经常在皇上身边侍奉。东方朔这人很机智,经常让汉武帝高兴得傻笑不已。他最著名的段子是对下面两个词语的“考证”。

  在去甘泉宫的路上,汉武帝看到了个红色的虫子,头目牙齿耳鼻都有,随从都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武帝就让东方朔来辨认。东方朔回答:“这虫名叫怪哉。从前秦朝时拘系无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叹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叹息感动了上天,上天愤怒了,就生出了这种虫子,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监狱所在地。”武帝就叫人查对地图,果然。武帝又问;“那怎么除去这种虫子呢”东方朔回答:“凡是忧愁得酒就解,故以酒浸这种虫子,它就会消亡。”武帝叫人把虫放在酒中,会儿,虫子果然靡散了。

  汉武帝曾到上林苑游玩,看到了棵好树,问东方朔这是什么树。东方朔回答:“这树名善哉。”汉武帝暗地里叫人识别了这棵树。几年后汉武帝又问东方朔这是什么树,可这次东方朔却回答:“这树名瞿所。”汉武帝立即说:“东方朔欺骗我好久了。树名前后不同,这是何故”东方朔说:“大的叫马,小的叫驹;大的叫鸡,小的叫雏;大的叫牛,小的叫犊;人小时候叫儿,长大后就叫老。这棵树过去叫它善哉,现在叫它瞿所。长少死生,万物败成,岂有定数”

  东方朔习惯于以自己奇怪的行为方式给大家惊喜。由于汉武帝时常下诏赐他御前用饭,饭后,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怀里带走,把衣服都弄脏了。皇上屡次赐给他绸绢,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然后,他就用这些赐来的钱财绸绢,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少女为妻。然而,他又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娶来的美女他最多保持年的兴趣和“性“趣,之后就再娶,因此,他的钱财和精力都用在了物色小美女迎娶大美女抛弃老美女的工作上,弄得同僚们半是嘲弄半是嫉妒地称呼他为“疯子”。他却反唇相讥:“笨蛋,你们没有明白我这样的人是在朝廷里隐居吗”

  他喜欢撒娇,尤其是在汉武帝的背后向汉武帝撒娇。有天,东方朔又在为自己的满腹才华自吹自擂,公开扬言在大汉王朝,学问的前三名定是东方东方东方同僚起发难:“你如果说苏秦张仪水平高我们承认,因为他们偶然遇到了大国的君主,便能混个卿相。至于您,我们却不敢恭维,因为我们已经清清楚楚地看到您在朝廷里奋斗了数十年,官衔不过是个科级侍郎,这难道没有您自己的原因吗”东方朔的回答堪称经典:“不要乱说什么张仪苏秦的往事,时代不同了,高低都样。周朝十分衰败,诸侯王得到士人的帮助就能强大,失掉士人的帮助只能自取灭亡,所以士人可以身居高位,子孙长享荣华。那显然是非正常年代的非正常事件。在如今正常和谐的年代,贤与不贤,凭什么来辨别呢古书上常说: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我做小官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呢”

  这段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打击了他人,又抬高了自己,同时还拍了朝廷的马屁。这娇撒得绝对空前绝后,依仗自己的智力,东方朔成了隐居在朝廷中的撒娇派教主,弄得汉武帝天不见东方,就会觉得哪里不舒服。面前无人撒娇岂不是空有江山于是汉武帝也不时地给东方朔提供表演的舞台。

  天,建章宫后阁的双重栏杆中,有只动物跑了出来,它的形状像麋鹿。消息传到宫中,汉武帝亲自到那里观看,问身边群臣中熟悉事物而又通晓经学的人,没有个人知道它是什么动物。汉武帝就兴奋地下诏叫东方朔过来。

  东方朔果然不负众望,马上开始撒娇:“博学如我,怎会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名字,但只有让我吃好喝好之后,我才愿意说出来。”吃饱喝足之后,东方朔又开始撒娇:“我知道某处有公田鱼池和苇塘好几顷,只有陛下将这块公田赏赐给我,我才愿意说出来。”得到汉武帝肯定的答复后,东方朔突然大叫道:“恭喜皇上,恭喜皇上我认得这种动物叫驺牙。它的出现,预示着不久的将来必然有人过来投降”过了不长不短的年多,匈奴混邪王“果然”带人来归降汉朝。东方朔料事真如神

  因为料事如神,东方朔再次得到了赏赐,这些赏赐又够他娶几个美女的了。

  到了晚年。东方朔临终时,规劝汉武帝说:“诗经上说飞来飞去的苍蝇,落在篱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听信谗言。谗言没有止境,四方邻国不得安宁。希望陛下远离巧言谄媚的人,斥退他们的谗言。”汉武帝说:“如今回过头来看东方朔,仅仅是善于言谈吗”对此感到惊奇。过了不久,东方朔果然病死了。古书上说:“鸟到临死时,它的叫声特别悲哀;人到临终时,它的言语非常善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个性点评

  东方朔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人才,在伟大而**的年代里,他学会了如何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学会了如何最大限度地用知识换取物质利益,并学会了用这些东西去换取其他方面的享受。因此,他看透了做官的虚妄,看透了金钱的虚妄,看透了知识的虚妄,看透了人生的虚妄,于是,他利用虚妄的知识,换取虚妄的官职,换取虚妄的金钱,再用金钱换取实实在在的肉体享受,以此度过虚妄的人生。

  知识就是力量,这话难道是骗我们的吗

  窦太后:不要不要1

  从进宫的那天起,窦氏从来没有抱什么奢望。

  据考证,窦氏的名字叫猗房,窦猗房是河北清河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知道自己是个极其平常的女孩,唉,何止是平常啊,简直是有些丑陋。窦猗房从小有些秃头,因此,很受家庭和同龄人的歧视。七夕的夜晚属于女孩,她们在星空下尽情地玩耍,尽情地幻想自己的未来,然而,这切都和她无缘,头秃的窦猗房被关在屋内。头秃不详。是啊,“秃头歌女”,作为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名字是有点酷酷的,但是生活中哪个女孩秃头了到底不是件特别诗意的事情。好在窦猗房只是微秃。

  因为不受家庭的欢迎,稍微长得大点,微秃的窦猗房就被送到皇宫里作了吕后的宫女。

  她大喊着:“不要不要”但没有个人在意。

  和她同时入宫的大都是罚没过来的罪犯或战俘家的女孩,因此,窦猗房还有个身份良家子,以区别于那些罚没过来的女孩。

  因此,对于皇宫,她从来就没有任何感觉,甚至还有些委屈,别人都是因为家庭有了变故才被弄到了这里,而自己却是被送进来的,和那些“黑五类”的子女在起,她找不到丝毫的共同语言。看来人们说得对:生活就是被强,与其作无谓的反抗,不如逆来顺受。因此,她对宫廷生活采取了种不对抗不合作的态度,心如古井,慢慢打发每天。

  有天,突然来了机会,吕太后想把身边的批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诸侯王,每个诸侯王可以分得五人,窦猗房就在这批宫女之中。这时,她突然感到有些想家,如果能被分配到家乡附近就好了,即使同样不能回家,但在家乡附近毕竟心里感觉不会那么凄凉。于是,她盼望最好能被遣送到赵国,因为她老家清河县最近的就是赵国都城。她是个有主见的女孩,旦有了这个心思,就私下拉关系找到了主管遣送的宦官,恳求那位宦官将她分配到赵国去。

  于是,她开始了度日如年的等待。然而,主管此事的宦官患了健忘症,三搞两搞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小分队中。名册上奏,诏令许可,满怀希望的窦猗房还被蒙在鼓里。她喜孜孜地等待宣布名单的那刻。

  该启程了,名单公布,窦猗房大惊失色,痛哭流涕,少女这点渺小的期望被击了个粉碎。

  “不要不要”整个后宫似乎都听到了她无助的哭声和哀告。那天,在窦猗房的记忆中布满了阴霾。

  皇命难违,路长哭,窦猗房被送到了代国,望故乡,山高水长。

  也许是她那种落寞的神态,也许是她那种楚楚动人的表情,也许是她绝望之后那种平静反正不知哪点,代王被她深深吸引。

  她不懂男女之爱,代王拉她上床的时候,“不要不要”她又次大喊起来。

  她的喊声刺激了代王般,代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意。

  后宫佳丽几十人,几十宠爱在身,落落寡欢的窦猗房成了代王的最爱。很快她就为代王生下女两男。

  后来,国家发生了件大事:掌握朝政的诸吕被周勃陈平设计诛灭,经过民主推荐,汉高祖的四儿子被确定为接班人,这个老四就是代王,被后人称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几个月之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因为在汉文帝的诸子中,窦姬的长子年龄最大,于是被立为太子。母以子贵,窦姬窦猗房也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自然也就成为了公主。第二年,窦猗房窦皇后的小儿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不久又迁徙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就这样,在“不要不要”的背景音乐声中,窦猗房的两个儿子个成为了太子,个成为了梁王,女儿也成了公主,她本人呢,也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皇后,母仪天下。

  个从小备受白眼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如同做梦样,窦猗房成为了窦皇后。很快久违的亲情就将她包围。

  皇后有个弟弟叫窦少君。少君四五岁的时候,家境贫穷,被人掠去后出卖,家里不知他被卖到了何处。又转卖了十几家,卖到宜阳。他为主人进山烧炭,晚上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山崖崩塌,把睡在下边的人全都压死了,只有少君脱险,没有被压死。于是他就辗转来到长安谋生,刚到首都,就听说刚被册封的皇后姓窦,祖籍清河,禁不住勾起了他酸楚的往事。记忆中他曾和姐姐起采桑叶,那次从树上掉下来的疼痛似乎刻在了脑海中,他把这些事作为证据,上书自陈身世。窦少君很快就被召见,他详细说明了情况,果然丝毫不差。皇后又问他还能用什么来验证,他说:“姐姐离开我西去的时候,和我在驿站宿舍里诀别,姐姐讨来米汤给我洗头,又要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才离去。”

  窦后把抱住弟弟痛哭不已,泪下如雨。

  后来,汉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封窦少君为章武侯。

  吴楚七国叛乱时,窦太后堂弟的儿子窦婴领兵平叛,因有战功被封为魏其侯。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寿终正寝,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依据窦太后遗嘱,公主刘嫖是太后所有遗产的合法继承人。刘嫖就是被“金屋”给“藏”起来的那个叫阿娇的女人。

  个性点评

  从普通到有些自卑的小宫女,再到王妃,再到皇后皇太后,窦猗房取得了出乎自己也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成功。和别人不样,她的成功是伴着“不要不要”的声音取得的。相较于别人的用尽心机,无所不用其极,窦太后的经历可能会令所有的后宫女人艳羡到嫉妒的程度。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难道是形容窦太后的吗

  第二部分

  范雎:从厕所里爬出来吧,给你自由1

  魏国人范雎,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带上范雎起去。齐王听说范雎辩才无碍,很想结交他,派人赐给范雎十斤黄金和肉食酒馔。范雎辞谢了。没想到须贾知道后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情报提供给了齐王,齐王才会这么优待他。回国后,须贾把自己的怀疑告诉了魏国的丞相魏齐。魏齐派人把范雎抓起来,大刑伺候。范雎不堪忍受,就装死。魏齐的手下以为范雎被打死了,用席子卷起来,暂时放在厕所里,准备扔掉。

  魏齐命令赴宴的宾客如厕时都要向范雎身上撒尿,以杀儆百。范雎趁没人的机会,哀求看守放了他,许诺定重重酬谢。看守贪财,就去禀告魏齐,请求把范雎搬出厕所,埋到荒野里去。刚好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就答应了。范雎逃出来后,投奔了个叫郑安平的人,郑安平把范雎藏匿了起来,更名为张禄,以躲避魏齐的追捕。

  这时,秦昭王正好派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假装是差役,服侍王稽。王稽时刻不忘刺探魏国的虚实,随口问郑安平:“魏国有没有贤人愿意跟我起去秦国效力”郑安平回答说:“我有个同乡叫张禄,想求见您,聊聊天下大事,可是他身上有仇,不敢大白天现身。”王稽说:“那夜里你带他起来吧。”

  郑安平夜里带着范雎前来拜见,才说了几句话,王稽惊觉范雎胸怀天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机立断,立刻和范雎约定时间,约好在饯行时必经的三亭冈会面。

  到了约定的时间,魏国送行的官员们在三亭冈与王稽饯行。王稽辞别后,经过范雎的藏身之处,赶紧把他藏进车里,很快就到了秦国国境。经过湖邑时,远远地望见远处来了队豪华的车骑。范雎问王稽是谁,王稽说是秦国的丞相穰侯照例巡视。范雎说:“听说穰侯专权,而且非常讨厌别国的人士投奔秦国,他要是看见我非得折辱我番不可,我得藏起来。”

  过了会儿,穰侯到了跟前,向王稽道过辛苦,又问:“你该不会带着什么说客起回来了吧那种人有害无益,只会凭借张三寸不烂之舌给国家添乱。”王稽赶紧回答说:“不敢不敢”穰侯走了之后,范雎说:“听说穰侯足智多谋,而且又多疑,刚才就怀疑车里有人,可是忘记搜查了,待会儿肯定会回来搜查的。”于是范雎弃车步行,边走边嘟嘟囔囔:“穰侯啊,今天你这样对待我,以后会后悔的”

  走了十多里地,王稽从后面追赶上来,告诉范雎,不出他所料,穰侯果然回头来搜查,看到车上没人才罢休。

  回到咸阳,王稽觐见秦王,报功说:“魏国有个张禄先生被我请来了,他是著名的辩士,曾经对我说:秦国现如今危如累卵,得到我才会安全。希望大王您接见他,和他面谈。”战国时期,辩士很受欢迎,因此有许多骗子假借辩士的名头到处招眼撞骗,秦王肯定早就听够了这种大言不惭危言耸听的话,根本没当回事,只把范雎安顿在旅馆里,日三餐只供应最低等的饭食。如此过了年多。

  当此时,秦国国事强盛,在南面,夺取了楚国的重镇鄢和郢;在东面,攻破了齐国;还数次围攻韩赵魏三国。因此秦昭王非常自负,对天下的辩士概嗤之以鼻。

  穰侯和华阳君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昭王的舅舅;泾阳君和高陵君都是昭王母同胞的弟弟。穰侯是丞相,那三个人都官拜将军,都有封地,依靠着宣太后的权势,这四个人的私有财产竟然超过了国库昭王早就心怀不满,碍于太后的面子不好说什么,这时范雎看准了昭王的心病,上书说:“家资殷实的,肯定是取之于国;国家殷实的,肯定是取之于别的诸侯国。如果诸侯豪富,毫无疑问是侵削国家的利益而中饱个人的私囊。我想跟大王您说的类似的话还有很多,您为什么不愿接见我呢”

  昭王看这封书信,大喜,赶紧召范雎前来。

  昭王在离宫召见范雎。范雎去得早,到了宫门口,假装不知道内宫的通道就往里闯,刚好这时昭王走了进来,宦官很生气,使劲把范雎往外赶,边赶边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大叫大嚷:“秦国哪来的什么秦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范雎想用这个办法让昭王醒悟。昭王看见这种情形,赶紧上前迎接范雎,再次谢罪。

  正式会见开始,昭王屏退左右,长跪三次向范雎请教,范雎连续拒绝了三次。这种你进我退的仪式做够了,范雎才鼓动如簧之舌,搬出周文王礼遇姜太公等著名事例数落了番昭王,意思无非就是“以前你为什么不待见我,我好委屈啊”。昭王赶紧又谢罪。

  范雎向昭王献的计策,无非仍是合纵连横那老套,即拉个打个,如此这般,最终把别的诸侯国全部吞并。而且范雎又趁机中伤穰侯,说穰侯对秦国不忠。昭王于是拜范雎为客卿,对范雎言听计从,果然大见成效。

  几年后,范雎又给昭王支招儿,说太后穰侯家会对昭王的帝位造成威胁,昭王于是废太后,把穰侯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都驱逐出关外,拜范雎为丞相,封为应侯。因为秦国在诸侯国中最强大,范雎至此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不过,这时他的名字仍然叫张禄。

  魏国听说秦国即将征伐韩魏,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衣衫不整地单身前往须贾的住处拜见须贾。须贾乍见范雎,大惊,问:“原来你还没死啊”范雎回答:“是的,我还活着。”须贾问:“你在秦国做说客吗”范雎回答:“没有啊,以前我得罪了丞相魏齐,逃亡到了这里,哪有资格做说客啊”须贾又问:“那你现在在做什么”范雎回答:“替人打工,给人家当差役使唤。”须贾听了很怜悯范雎,留他吃饭,送给他件自己的粗袍,叹息着说:“唉,你竟然穷到了这个份上。”

  须贾又问:“听说秦王很信任丞相张禄先生,天下大事都听他的,我这次来的使命都取决于他,可是我没有门路拜见,你交往的人里有认识他的吗”范雎回答:“我家主人跟他很熟,就是我也能够求见他,我帮你安排吧。”

  范雎回去后,套好四匹马拉的豪华大车,亲自替须贾赶车,前往丞相府。须贾发现府中的工作人员看见范雎就恭敬地躲避,很奇怪。到了丞相的办公室门口,范雎对须贾说:“你先等会儿,我去禀报丞相。”须贾在车里等了很久很久,还没见范雎出来,就问看门人:“范雎怎么还不出来他在干吗呢”看门人回答说:“哪里有什么姓范的”须贾说:“刚才赶着车带我进来的那个人啊。”看门人回答说:“他哪是什么姓范的,他就是我们的张丞相”

  须贾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范雎诓骗了进来,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跪在地上,央求看门人替自己向范雎谢罪。

  范雎登堂升帐,把大堂布置得十分的豪华,帐幔都用丝绣的,招来大批侍从,派头摆足之后,才召须贾进来。须贾进门就口称死罪:“没想到您能青云直上,须贾我有眼无珠,从此不敢才读书做事。我犯了该下锅煮的大罪,要死要活全凭您句话”

  范雎说:“你有三宗罪。我范家的祖坟都在魏国,你却诬陷我有二心,向魏齐进谗言,这是第宗罪。魏齐把我扔到厕所里糟践,你却不阻止,这是第二宗罪。你们喝醉后竟然忍心往我身上撒尿,这是第三宗罪。论罪死有余辜,不过你送给我你的粗袍子,还算有故人之情,权且饶了你吧。”

  范雎为须贾饯行,大摆筵席,把所有诸侯的使节都请来,坐堂上,独独让须贾个人坐堂下,在他面前摆放了堆喂马的饲料,派两个受鲸刑脸上刺字涂墨的犯人夹持着他,像喂马样喂他。边喂范雎边威胁说:“赶快滚回去告诉魏王,让他交出魏齐的头来否则我将屠尽魏国的首都大梁”魏齐闻讯赶紧逃到了赵国,后来自杀,赵王把他的头献给了秦国。

  报复羞辱了须贾之后,范雎举荐王稽为河东守,举荐郑安平为将军,然后散尽家财,报答所有那些处于困境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正所谓“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个性点评

  看范雎报复须贾的全过程,会发现范雎真是个做戏的天才,如果搁在今天,范雎定可以胜任全中国演技最佳的男影星。陈凯歌当年拍摄荆轲刺秦王的主角应该由范雎出演,秦相范雎刺杀秦王,定好看煞人

  樊哙: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吃肘子1

  项羽何许人也那是响当当的西楚霸王,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

  樊哙何许人也个杀狗的屠夫,因为和刘邦是老乡,跟随刘邦四处征战,才得以参加著名的“鸿门宴”。不过樊哙没有资格入宴,只能站在营外守卫。

  这两个身份悬殊的人,在鸿门宴上碰撞出了幕好戏。

  项羽在戏下今陕西临潼东北摆下鸿门宴,邀请刘邦赴宴。

  此时的形势是:项羽亲率40万大军,驻扎在新丰鸿门;而刘邦只有10万人马,驻扎在霸上今西安东,居于下风。此前刘邦已经率先攻破咸阳,以“关中王”自居,丝毫不把项羽放在眼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劝说项羽要得天下,必须先灭掉刘邦。

  就在项羽准备向刘邦进攻的前夜,项羽的叔叔项伯连夜赶往刘邦营中,因为他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朋友,要带张良离开刘邦大营。张良不愿抛弃刘邦,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张良出主意让他面见项伯,申说不敢背叛项羽,要项伯在项羽面前替他说话。项伯答应了刘邦,请刘邦第二天早上亲自去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早,刘邦就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招待刘邦。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坐。这就是鸿门宴诸人的座次格局。范增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数次示意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沉默不语。范增走出去召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软,你以祝酒的名义进帐,伺机杀掉刘邦。刘邦不死,我们所有的人最终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进帐祝酒。祝酒已毕,说:“大家都在喝闷酒,也没有音乐相伴,我来舞剑给大家助兴吧。”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承诺过刘邦,于是也拔剑起舞,时时用身体遮挡住刘邦,项庄因此无法击杀刘邦。

  张良眼看事态紧急,赶忙出营。樊哙听,立刻带剑拥盾进帐。把守帐门的卫士阻挡,樊哙侧过盾牌撞,卫士仆地。樊哙闯进大帐,撩开帷帐,向西而立,瞪圆了眼睛直视着项羽,头发根根竖起,眼角都裂开了。项羽见之下,手按在剑柄上,坐直身子,问道:“这是谁”张良回答说:“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羽说:“真乃壮士赐他卮酒”卮酒约四升。侍者递给樊哙大卮酒。樊哙拜谢,饮而尽。项羽又说:“赐给他只肘子”侍者递给他只整猪肘。樊哙把盾牌倒伏于地,把猪肘放在上面,拔剑边切边吃。项羽说:“真乃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回答说:“我死都不怕,卮酒算得了什么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草木都不敢动,专待大王您前来。如此劳苦功高,您却听信谗言,想杀沛公,和暴秦又有什么两样”

  项羽不答话,只是说:“请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过了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召樊哙出。项羽让人叫刘邦回去,刘邦问樊哙:“我没有辞别就出来了,现在怎么办”樊哙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辞别什么呀,赶紧走吧”刘邦顾不得准备车子,遂单身独骑,樊哙等人步行在后,间道回到营中。

  这次鸿门宴,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帐,当面责备项羽,估计刘邦性命难保。

  汉定天下,樊哙被封为舞阳侯,娶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和刘邦做了连襟。

  大将鲸布造反时,刘邦病得正重,不愿意见人,躺卧在宫中,令守门人不得放进群臣。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去禀告鲸布造反的事。就这样过了十几天,樊哙终于忍不住了,排闼直入,推开宫门就进去了,群臣都跟在后面,眼见刘邦正枕着个宠爱的宦官睡觉呢。樊哙流着泪说:“想当年陛下和我们起从丰沛起兵,百战而定天下,何其壮哉而今天下已定,陛下您又是何其惫懒陛下您重病在身,群臣都惶惶不安,您不见群臣商议国家大事,难道独独和个宦官诀别吗难道陛下忘了赵高的故事了吗”

  刘邦听了大笑,遂起身。

  其后卢绾造反,刘邦命樊哙任相国,去镇压卢绾。这时刘邦的病越发严重了。樊哙在外,有人造谣说樊哙和吕后族结党营私,俟刘邦驾崩,樊哙就会马上起兵诛杀刘邦最心爱的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个谣言击中了刘邦的心病,刘邦勃然大怒,派陈平用车载着绛侯周勃火速赶去取代樊哙,密令陈平就在军中斩了樊哙。陈平非常畏惧吕后,不敢擅杀吕后的妹夫樊哙,只是把樊哙抓起来,送回长安。

  樊哙运气真好,刚刚被押回长安,恰恰刘邦驾崩,吕后自然放了樊哙,官复原职。

  个性点评

  英雄相见,惺惺相惜。项羽和樊哙都是壮士,因此见之下,项羽就非常喜爱樊哙,赐酒赐肉。可以说鸿门宴上最引人注目的刻就是樊哙闯进大帐后演出的这幕好戏。假如樊哙不是刘邦的老乡,假如樊哙没有跟随刘邦而是跟随了项羽,这两个壮士携手,不知还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好戏上演。樊哙后来虽然封侯,恩宠非常,但是当他看见流氓出身的刘邦不思进取,整天和宦官鬼混的惫懒样子时,不知是否有过丝后悔。尤其是和刘邦相比,项羽身上的勃勃英气和霸气,难道从来没有打动过同为壮士的樊哙吗

  历史当然不容假设,可是幻想着两个壮士之间的碰撞,是件多么让人心潮澎湃的赏心乐事啊

  范蠡:失去西施之后怎么活1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献给吴王夫差的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个千古之谜。

  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史记中并没有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请注意,这里出现了种奇怪的东西:“鸱夷”。鸱夷,就是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越王勾践把西施装进“鸱夷”,压上石头,投之于江。至于民间盛传的西施和范蠡相恋的故事,惟的记载是东汉越绝书:“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西施到底是鸱夷沉江,还是与范蠡同泛五湖,像童话中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似乎成了个谜团。善良又善于自欺的民间选择了后者。于是“美人计”西施故事的大团圆结局,抚慰了中国民间的好奇心。

  可是,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范蠡的结局却与同泛五湖的传说迥然不同:“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请注意,这里又次出现了“鸱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