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百合小说 >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最新章节 > 第 11 部分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第 11 部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快捷c作:按键盘上方向键←或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enter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可回到本页顶部!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收藏到我的浏览器”功能和”加入书签”功能!喻嘉言说:“接诊一个患者,您要先写下接诊的年、月、日、地点,还要记录患者的年龄、体形(连胖瘦都要记录,还有个子的高矮)、肤色、皮肤的枯燥或者润泽、说话声音的清浊、说话声音的长短、情绪如何、什么时候发病的、服用药物的历史、以前服药的效果、病情白天重还是晚上重、身上寒热如何、饮食如何、大小便如何”等等。

  顺便c上一句,这个病历的格式绝对在今天都不过时(当然,除了里面没有西医的内容),而且其中有些内容甚至比今天的更加完善,比如,关于患者说话声音状态的,一般情况下今天就不记录了,但是实际上这个闻诊(是用耳朵听的,不是用鼻子的那个闻)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现代研究认为说话的声音的确是诊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澳门大学就研究出来一个声音诊断仪,录下声音后经过分析,居然和我们用其他方法诊断得到的结论几乎相同,这个仪器我参观过,当时令我感慨万千。

  “这回内容可真够多的了!”弟子们纷纷想。

  喻嘉言老师用粉笔头打醒了一个有点走神的弟子,然后很耐心地告诉大家:“别急,还不够!”

  “啊”

  “你为什么要写下接诊的年份啊,为的是你要了解患者患病那年的天干地支,所以要标注上该年的运气(别误会,不是我们说的好运气的运气,而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天体运行导致的气候大格局变化的理论);为什么要写下月份啊那是要记录春夏秋冬四季对患者发病的影响,这也要写下来;为什么要写下接诊的地点啊那是要考虑到地理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的影响,要记录下来”等等,喻嘉言老师规定的那叫一个多啊,我就不给您细说了,以下省略若干行。

  弟子们心想:如此详细,这回总该可以了吧

  喻嘉言老师脸一板:“告诉你们,这还不够!”

  弟子们都晕了:“我的天啊还有什么”

  喻嘉言规定道:“你们在开方子之前还要写下用的是什么方子,根据什么组方的,方子中的药都是什么性味的,要用来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够见效,什么时候能够痊愈,都要事先写下来。”

  最后,喻嘉言老师望着同学们惊愕的眼睛,做了训话:“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要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否则就会耽误患者,你自己也会成为你们最痛恨的庸医!好了,散会!”

  多亏当时政府工作一团糟,否则如果真的按照喻嘉言的这个格式来要求医生了,那就坏了,可以想见,一半的医生该立马关门,回家赶快报名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重新学习去了,因为没点儿水平根本就写不出来那么多的分析。

  应该说,现在也可能做不到这些了,很多医生会说如果写这么多内容,那我们一天就甭看病了,光在那填表了,现在有的医生一上午要看几十个患者,平均十来分钟一个,根本就没有时间来问这些内容。

  但是,我们却不能不知道这些内容,如果有一天,中医的诊疗环境改善了,诊室外面有像国外的诊所那种专门接诊的人员了,那就可以让接诊人员先把这些内容填上了,留下最关键的内容,进去由医生自己填。

  另外,比如服我的药什么时间见效,见到什么效果,这个现在医生一般都不说了,怕没达到效果人家跟你打官司,可是古代好的医生是一定要说的,人家手下有谱儿,甚至有的情况下把这个作为衡量一个医生水平的标准。

  这些标准,虽然在当时无法全部推广,但是喻嘉言要求自己的学生们都要这么做,而且把这个规定写进了《寓意草》的开篇,作为规范。

  几年以后,喻嘉言蓄发下山,重新走进了世间。

  从此,一个崭新的喻嘉言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也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阶段!

  在喻嘉言下山后,先是到了江西的靖安县行医,因为此时他的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喻嘉言自己也一辈子没有结婚,他只有一个姐姐嫁到了靖安县一个姓舒的人家,于是喻嘉言就来到了姐姐住的地方。

  此时的喻嘉言已经达到了医学的至高境界,不再像以前那样浮躁,而是强调治病与调心并重,因此获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靖安县志》用了一个很生动的细节来记载当时的盛况,它说喻嘉言家“户外之履常满焉”,也就是说门外摆满了进屋的患者和家属的鞋,估计蔚为壮观的。

  这种治病与治心的方法现在我们已经不大讲了,或者把一部分活儿干脆推给心理医生了,现在您在看病的时候如果见哪个医生给您瞧完病,还跟您推荐佛教思想,估计您的心里会犯嘀咕的。

  但是日本人学去了,前些日子碰到了一个日本体检医院的院长,他说在日本,在体检以后,除了正常的体检数据外,还会根据心理学量表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如果是过分关注于工作,压力太大的人,就给他推荐佛家思想;如果是很消积的人,就推荐给他儒家思想;如果是杂乱无章,对自己的身体很不在意的人,就给他推荐道家思想,这样下来,各得其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多说一句,由于这些体检工作做得好,日本近些年在医疗经费投入下降的情况下,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却也在不断下降,这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我们国家似乎有点失控了),所以有个网友说,日本的医生到中国吓了一跳,这么严重的病在日本早就不存在了!原因是在萌芽阶段就消除了。

  在靖安行医若干年后,喻嘉言接到了来自常熟的一个当时著名人物的邀请,这位著名人物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是何许人也

  此人还不得不讲,因为后来他与喻嘉言的关系太密切了。

  这位老兄是个大才子,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曾经官至礼部尚书,明末的时候是东林党人的首领,当时东南称为“文宗”,此人前期深得众望,但行事亦常离经叛道,曾经做过的最不靠谱的一件事情是,在近六十岁高龄的时候,迎娶了当时秦淮名妓中的头牌柳如是做夫人,显然这位柳如是非常的出名,连我手中的电脑在打“钱谦益”的时候都要重新组词,而打“柳如是”则顺利出现,可见她影响之大。据说她不但容貌出众,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词填得那叫一个好,在挂牌出台的时候超红,许多大家公子都争相预订。至于她为什么要嫁给一个老头子谁也搞不清楚。

  当时许多学人都觉得钱谦益娶一个妓女做正房,太给读书人丢脸,尤其过分的是,在娶亲的时候还弄了一条漂亮的大船,招摇之极,搞得两岸的读书人纷纷向河里扔板砖。

  但是清兵来的时候,情况却变了。柳如是天天劝钱谦益以身殉国。

  钱谦益很尴尬:怎么碰上这么个夫人,真是有苦难言啊,但也只好故意做出大男子汉的样子。

  于是有一天,两人盛装划船来到湖中,准备很严肃地投湖殉国,结果历史上最搞笑的场景出现了,只见钱谦益用手在水中探了探,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这水太冷了,怎么跳啊。”于是就不愿意跳了,倒是这位柳如是,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里,好在立刻有人把她救了上来,没死成。

  清兵来了,钱谦益就投降了,文献记载他还献了许多古玩给清朝将领。

  柳如是估计是感觉很不爽。然后清朝让钱谦益到京城去做官,柳如是穿着一身白衣服送行。钱谦益到了京城,被清政府给耍了,只给了他一个极小的官职,于是他又很失意地回到了常熟。

  他请喻嘉言到常熟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喻嘉言到了常熟不久,这位老兄还真的出事了,而且患的还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疾病。

  起因是这位老兄受人家邀请去喝酒,结果喝完以后,在回来的路上,这帮轿夫在路过迎恩桥的时候一个不小心,把这位学究给从轿子上颠出来了,跌倒了地上,结果起来后患了一种奇怪的病,就是躺着还可以,只要一站着,眼睛就向上翻,同时头往地上扎。

  这病把柳如是给吓坏了,请来诸位医生,这些医生一看,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

  于是赶紧去找喻嘉言,此时喻嘉言到外郡去给人瞧病去了,听说后赶紧走了几天的路才返回来。

  此时的喻嘉言治病已是天马行空,信手拈来,他用了一个很奇怪的方法治疗这个病。

  他看到这个症状后,就很有把握地说:“没问题,很容易就可以治愈。”

  啊大家都不相信。

  喻嘉言说了,要是治疗,我一个人可不行,需要八个身强力壮的轿夫,于是从府中选来八个人,然后喻嘉言让备酒菜,给这些人大吃一顿。

  柳如是都晕了,心想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找这帮人狂吃,跟治病有什么关系啊

  可既然这位喻嘉言先生是老公请来的,遵照执行吧。

  等这八位吃饱了,喝得了,喻嘉言让他们分别站在院子的四个角落那里。

  大家都目瞪口呆,不知道喻嘉言要干什么。

  喻嘉言让其中的两个人,架着钱谦益的胳膊,从院子的一个角跑到另一个角,然后接力,另外两个壮汉架过去,接着跑,又到另一个角落。

  喻嘉言在旁边不断地催促:快!加快!

  柳如是差点没晕过去:天哪,这是运动会啊!这是奥林匹克啊!这跟治病有关系吗

  再看那位钱谦益老兄,也是痛苦不堪,直喊停,可是喻嘉言告诉大家:继续!

  于是就这么一圈又一圈地跑着,钱府上下都很兴奋,纷纷前来观看这场表演赛。

  轿夫们在喻嘉言的敦促下,越跑越快。

  最后,喻嘉言终于下达了命令:停!

  轿夫们都累晕了,钱谦益也很愤怒地走过来:兄弟你也太不够意思了,这不是让我当众出丑吗!

  然后他发现大家都瞪着自己,怎么了我有什么好看的

  大家都用手指他的眼睛。

  钱谦益这才注意到,咦我的眼睛怎么不向上翻了也不栽倒了

  高人啊!这是什么治疗方法啊!

  从此钱谦益对喻嘉言终生服膺,称他为“圣医”,直到喻嘉言去世后,还把喻嘉言当作神仙给供奉起来。

  这些在场的医生也极其好奇,在上前祝贺的同时,也顺便问问,这到底为什么啊

  喻嘉言的解释是:在跌倒的时候肝脏的叶片折叠了,现在给“抖擞经络”,同时把肝叶给抖搂开,令木气调达就可以了。

  这个解释现在看上去当然很费解了,但是古代确实有很多这样的解释。

  其实,这是蒙古医生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蒙古部落中,经常有骑马从马上跌下的情况,他们的医生总结出了一种奇怪但有效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是众人骑马,将患者在各个人之间来回地抛(别再掉下去就行了),然后这个患者就会好的。

  在清朝,清宫太医院里的外科都是蒙古医生来c作的,因此在清宫里就有这样的记载,这说明此种治疗方法非但不是虚构,而且还很有效果,只是现在因为机理不明,大家不大敢用罢了。

  从此以后,喻嘉言就经常出入钱谦益家,而且还自己盖了房子,在常熟居住了下来。

  这里面有一个谜团,那就是喻嘉言在江西姐姐家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这位钱谦益一招呼,他就来到了常熟,而且还在这里居住直到去世,这个常熟有什么吸引他的呢

  【开门办学】

  原来喻嘉言这样做,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情:传播医学理论。

  喻嘉言在寺院的修行中已经悟到,不能像以前那样自己一个人仅仅是埋头看病了,医学的道理必须讲出来,让其他的医生知道,让老百姓知道,就像佛教的传法一样,要加大传播的力量,让所有的人水平同时提高,这才是正道。

  用喻嘉言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

  但是,如果要做这样的事情,在江西是不大适合的,因为当年江西的信息还是比较闭塞的,而常熟一带文化基础比较好,而且有钱谦益这样的大文人给打好了人脉基础,相信做起事来会容易得多。

  因此喻嘉言选择了来到常熟开始他的新事业。

  他的新事业就是,开门办学,广招门徒。

  这在当时可绝对是一件新鲜事儿,为什么呢因为中医传授知识,历来都是一个师父带那么几个徒弟,也不正经地讲什么课,就是给你几本书,让你晚上背,然后白天跟师父出诊,碰上愿意讲的师父还能问问,师父给指点几句,碰上那不爱说话的师父,人家都不愿意搭理你,这边瞧着病呢,您问师父:“师父,您这里为什么要用熟地啊”师父头都不抬地回答:“自己琢磨!”您说,这能学到多少东西啊所以,经常是跟了师父几年了,心里还一片茫然呢。

  喻嘉言现在可不这么想了,他希望的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医学的道理才好呢,在生命面前,有什么可保守的啊有什么可保密的啊

  于是,他采取了佛教讲经的方式,让很多学生坐在下面,他在上面弄一个讲台,自己在讲台前面讲(不知道当年有没有黑板),然后用自己写的书做教材,学生们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同时还可以提问(好多提问的内容现在都可以看到),然后喻嘉言回答(现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回答的情况都少见)。

  天哪,这不就是现在医学院上课的方式吗

  是的,各位记住,现在公认喻嘉言是中医界第一个采用课堂式教学的人,也就是说,喻嘉言老师办的中医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医学院,现在的中医培训班、中医学院、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形式都是从人家喻嘉言那里开始的!

  要说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教学模式和佛教的讲经有什么联系,您可能不大相信,但是从源头上来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喻嘉言老师当时在学校里被称为“上堂师”,估计和现在称呼的教授差不多,从文献上来看,他显然还请了当时一些其他名家来给讲课,这叫“会讲”,比如在《尚论后篇》的“上堂师嘉言老人第三会语录”中,喻嘉言提到“诸公会讲,大举温证,以建当世赤帜”,可见当时他举办了一些规模不明的温病学术思想研讨会给学生们听(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形成,就是在喻嘉言的影响下开始的,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而且这种学术会议好像还不止开了一届,似乎是经常举行。

  您该吃惊了,这位喻嘉言搞出了中医第一个完善的病历模式,又办了中医第一个学习的课堂,又搞了中医的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这个历史上应该记录一下,意义重大,现在整天开研讨会的朋友应该感谢人家),又给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形成开了个头,这位喻嘉言教授很不简单啊!

  没错,这些内容里面搞出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对中医有很大的贡献了,可这位高人喻教授一下子搞出了若干个,这可不是一般的猛啊。

  显然,当时的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同学们经常提问,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现在的《尚论后篇》这本书里就记载了一位从杭州来的叫做“程云来”的同学的提问,他就《伤寒论》中自己搞不懂的十六个问题进行了提问,然后喻嘉言教授很认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些回答的最后,喻嘉言教授对这个同学居然看出来王叔和同志的错误而大加赞赏(王叔和,西晋医学家,整理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喻嘉言教授对他很有意见,认为他整理得不好),喻教授认为该同学“具过人之识矣”,然后用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句子“敬服!”来结束了这次回答。

  “敬服!”这是老师对学生说的话吗您见过现在哪位教授在听说您有什么创见的时候说过“尊敬而又佩服”吗喻嘉言教授的这个行为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一跳三尺高,压不住火头的意气用事之人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位胸襟开阔,境界高远的大师了,在这种大师的眼里,没有谁会超过我,我会嫉妒谁这种问题,他们想的只是如何让所有的人都尽快地提升到这个高度,尽快地拥有和他一样的学识。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真正的大师,都谦虚而又和蔼,他们会把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他们想的是如何使学问传承下去,如何使各位都变成大师,这和一般那种小专家捂着盖着自己那点经验方有着天地之别。

  【温病思想的萌芽】

  在这种活跃的学术气氛下,新的思潮不断涌现,当然,主要的贡献者还是我们的喻嘉言教授,喻教授本来就对《伤寒论》有着很深入的研究,我们在讲述《寓意草》中的医案时就发现,他使用的方药主要是仲景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喻嘉言可以算作是经方大家了。

  但是,他在对当时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版本进行研究时,却发现了一些编次上的问题,这个问题较喻嘉言稍微早一点的医家方有执已经提出来了,喻嘉言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伤寒论》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的竹简已经都散乱了,王叔和在把这些散乱的竹简整理到一起时,好多地方给排错了(这让人冷汗直冒),应该按照仲景方子中显示出的法则,把这些错简再给排列一下,这就是《伤寒论》研究史上著名的“错简派”,此派影响甚大,后世的许多医家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研究《伤寒论》的。

  为了更好地给同学们讲述这个理论,喻嘉言教授把这个思想整理了一下,写成了两本书:《尚论篇》四卷、《尚论后篇》四卷,作为教材,发给同学们学习。

  虽然此时的喻嘉言已经心境平和了,但是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显得激动了一点,对王叔和同志说了些过头话,他说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是“碎剪美锦,缀以败絮,盲瞽后世,无由复睹黼黻之华”等等。当然,在喻嘉言教授晚年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自己做了深刻的检讨,向王叔和同志做了道歉。

  在这两本书中,如何使用《伤寒论》中的方子在我看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毕竟经方俱在,大家按照自己的心得去使用就可以了,这两本书中最为重要的,是喻嘉言教授突出地讲述了温病的思想。

  温病什么是温病

  现在的中医对外感病的治疗分为两大派,一个是伤寒派,他们认为仲景论述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统称,伤寒方可以治疗一切外感病;另一派就是温病学派,他们认为仲景只是讲了寒邪侵袭人体的情况,世界上还有一种寒邪之外的温热之邪,这种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后,治疗方法与伤寒是不一样的,这一学派到了清朝逐渐发展成熟了,现在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治疗外感病的各个领域,这个温病学派的出现,是中医学说进步的表现。

  那些说中医从来都没有进步的说法是错误的,中医理论在历代医家的艰苦努力下,一直在不断地完善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那么温病理论是怎么出现的呢这里面就有我们喻嘉言教授的一份功劳,喻教授提出温疫之邪由口鼻而入(一开始温病是和瘟疫在理论上联系在一起的),直入中道,流布三焦,对于上、中、下三焦要分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