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肉文小说 > 后宫最新章节 > 第11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后宫 第11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俏艺展私憬悴恢苈穑炕蚴墙憬阋丫峋牒臀易≡谝黄穑灰艺飧雒妹昧寺穑俊彼底拍昧司钭邮美帷

  海兰珠听了,不好答应,只得道:“妹妹言重了,我怎么会不愿意和妹妹一起?”

  大玉儿见她语气中已有缓和之意,遂又抱住胳膊缓缓地进言:“可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有什么法子可以让我们姐妹长长久久地在一起,永远也不分开呢?就只除了一条:就是我们一块儿嫁给大汗。只有这样,咱们才能姐妹一心,互相照顾,天长地久地在一块儿。”

  海兰珠仍然摇头,坚辞不允。大玉儿察言观色,试探道:“如果是大汗亲自提亲呢?姐姐莫非也要拒婚么?”海兰珠这方不说话了。

  第13章 弄假成真的东宫娘娘(3)

  大玉儿心知肚明,遂不复多劝,只向哲哲打个眼色。哲哲不知何意,只得先含含糊糊地道:“还是你妹妹会说话,不然你明儿个哭哭啼啼地回科尔沁,我这当姑姑的可怎么安心?快别再说这要走的话了,好歹在宫里多陪我两天,就是你真心体贴姑姑了。”也不好再提诗绢的事,只得和颜悦色打发了海兰珠回宫。

  素玛早已从迎春处得了消息,只当不负所愿,婚事有望,俟海兰珠回来,便要赶上前道喜,忽见她脸上气色不好,依稀有泪痕,倒吓了一跳,贺喜的话便不敢出口,只小心服侍她睡下,才在枕边悄悄儿地打听消息,问:“娘娘巴巴儿地叫您过去,是有什么大事吧?”

  海兰珠道:“她要我嫁给大汗。”

  素玛笑道:“这是好事儿呀,素玛一直替格格盼着这一天呢,格格怎么倒好像不大高兴似的?”

  海兰珠叹道:“你懂得什么?”

  素玛抿嘴儿道:“我是不懂,就因为不懂才要格格教着我呀。格格倒是说说看,嫁给大汗有什么不好?先前咱们还说,这件事非得娘娘出面才妥当,如今难得娘娘亲自提起,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儿,素玛恨不得替格格鸣炮庆祝才好,格格自己怎么倒不愿意呢?”

  海兰珠起先咬着被角儿不答,素玛也不敢催问,只眼巴巴等着。海兰珠思忖半晌,转眼看到素玛那一脸痴相,不禁扑哧一笑,问:“你看什么呢?”

  素玛愣愣地道:“我在等格格自己想通了好来教我呀。”

  海兰珠又笑起来,这方慢慢地向素玛道:“傻丫头,你想想看,我已经来宫里半年了,姑姑要真想成全我,早该替我筹划这件事。但她早不说,晚不说,偏偏赶在这个多事之秋来说,分明是另有缘故;再者说了,大汗心里只有绮蕾,现在绮蕾刚刚出事,我就趁虚而入,倒显得以往我对她的情份也都是假的了,那和乘火打劫有什么不同?便嫁了大汗,他因为得到的容易,也不会真心敬重我,我在宫里也没意思,倒白落了笑柄。到时候,你想想那阿巴垓的两位主儿,还有东西侧宫那许多妃子,会是些什么嘴脸?”

  素玛听了笑道:“说到底,原来格格的意思是想着要大汗亲口提亲的才肯呀。”

  且说哲哲见海兰珠心意坚定,拒婚不嫁,便也将联姻的心给冷了,仍将诗绢交还陆连科,只装自己不知道,倒要看看大汗是何反应。另一边,则得闲向大玉儿抱怨道:“又说你姐姐在宫里一住半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可怎么样?猴子吃麻花——满拧。她一竿子回绝得干干净净,还满口里嚷着要回草原。若是给她这样子负气去了,向你父亲一阵撒娇,倒让我为难。”

  大玉儿笑道:“姑姑别担心,我姐姐才不舍得走,要走也不在这一时半日。她若当真想家要去,又怎会大半年一字未提,姑姑刚说要她嫁大汗,她便说要回家了呢?依我说,姐姐这一番矫情,不为别的,为的只是个面子上抹不开。姑姑细想姐姐昨日那番话,口口声声说要回家,可是从头至尾并不曾说过一句不嫁。她呀,是不肯担这送上门的名儿,行的是欲擒故纵之招,想要先回了科尔沁,再等大汗前去提亲,风风光光地出嫁呢。”

  哲哲听了不信:“这丫头糊涂。科尔沁山长水远,说回去就回去,说回来就回来的?可不是舍近求远。况且真给她回去了,若是大汗不娶,那便又怎样?她白守在科尔沁等一辈子不成?”

  大玉儿叹道:“姑姑还不知道我姐姐的脾气吗?她若肯事事想得周全,又怎会耽在家里一直到今天老大未嫁?当初姑姑送信去科尔沁要联姻,她还不是一样回绝了?为的就是提亲是姑姑自己的主意,不是大汗亲自求婚。姐姐自恃貌美,把满天下的人都看得轻了,把自己当成了月里的嫦娥,总要男人三催四请才肯下凡的。”

  哲哲冷笑道:“既这样,我也算白疼她了,也没心思再管她的事。留她住几日,便打发她回家去吧,我倒要看看,她终究嫁个什么后羿吴广。她便在家守一辈子,也不关我的事。”

  大玉儿陪笑道:“姑姑这说的可也是气话。姑姑心里是疼姐姐的,若是因为姐姐几句不懂事的孩子话,便推开不理,倒不是姑姑待姐姐的一片心意了。姑姑细想,那日既然已将许婚的话说出了口,现在倒又撂开不管,若姐姐真格回科尔沁白守着,可不耽误了一生。姑姑一番好心,倒把姐姐害了不成?”

  哲哲听了烦恼道:“许她婚事,她矫情不允;不管她,你又说耽误了;正是理也不是不理也不是,依你说现在却怎么办?难道真如她想的,让她回科尔沁,咱们再大张旗鼓地去草原迎她回来不成?可不是一番梦话?”

  大玉儿笑道:“依侄女儿想来,只要大汗肯亲口求婚,姐姐的面上有光,多半也就允了,倒未必真是坚持要回科尔沁待嫁。”

  哲哲想了半晌,犹疑道:“若是我出面向大汗提亲,事情八九是成功的;若要大汗自己提亲,这却由不得你我。前些日子我听说麟趾宫那位也有意思要把阿巴垓的一个什么十六岁的格格许给大汗,因为前线吃紧,耽搁下了,后来也不见再提,娜木钟还嘀咕了好些日子。如今倒想大汗主动给新妃,只怕痴心妄想。”

  大玉儿道:“那也未必不成功,只要我们见机行事,机会都是找出来的。姐姐虽说在宫里住着,其实与大汗接触并不多,如果我们多制造点机会使他两人相处,日久生情,届时姑姑再敲敲边鼓儿,大汗又不是柳下惠关云长,还怕不向姑姑提亲不成?”

  第13章 弄假成真的东宫娘娘(4)

  哲哲听了深以为是。恰好过得两日便是哲哲生日,因前朝政事吃紧,又不是整寿,便不事张扬,只命迎春在清宁宫里摆下茶桌,自己同皇太极对坐吃酒。

  皇太极心内不安,向哲哲道:“这也未免太过简略,亏待福晋了。就算福晋自己节俭克己,不事奢华,娜木钟大玉儿她们也该替你安排张罗,怎么连礼数也不知道了?”

  哲哲笑道:“如今前线战火连天,八旗将士出生入死,我还只管在宫里设宴庆生,岂不让官兵心冷?况且一早各宫已经来磕过头了,大汗不见外边炕桌上摆那许多寿礼,她们本来还要出花样儿好好热闹一番,是我嫌劳烦,不许她们借我的生日做由头大吃大喝的。难得大汗得暇,肯拨冗与我庆祝,已经是叨天之恩,意外之喜了。”

  皇太极闻言大喜,点头赞道:“还是你识大体,最知我心,无愧于中宫正妃。”遂挽了哲哲的手一同出至堂中,炕桌上果然摆满各色礼物玩器,胭脂花粉,皇太极一一捡在手中细玩,竟有大半不认识,诧异道:“这些玩物,绝非我们满人所用,竟也不是你们蒙古人的习俗,却不知她们从何处淘来?”

  哲哲笑道:“自然是向汉人女子学来,别说大汗是堂堂须眉,就是我这个做妃子的,也竟不懂得那些钗环佩饰到底叫个什么名堂呢。不止这些,往日里她们孝敬的还多着,我都叫迎春收在炕柜里,留着逢节过礼的好赏人,自己却是不大敢用,只怕穿错戴错,惹人笑话。”

  皇太极也笑起来:“你不会用,还不会问么?就算那些妃子们也不晓得,宫里许多老太监都从北京宫里过来,什么没看过听过,问他们就是了。你就是怕费事,万事图省俭。其实你身为大妃,便铺张些也是应当。就好比今儿个,虽说不是整寿,终也不能太简便了,就不惊动整个后宫,至少也要御膳房多加几味菜,请你两个侄女儿一同过来,我们四个人为你庆生,如何?”

  哲哲见所有对答竟然都被大玉儿料中,倒有些暗暗惊心,当下默不作声,只任皇太极传令下去。迎春等听说要吃酒,知道必有赏赐的,都欣喜雀跃,忙忙地分头去传令邀请。

  稍顷大玉儿携着海兰珠盛妆来到,先给皇太极见了礼,又向哲哲拜寿。皇太极见两人一个英气勃勃,一个楚楚动人,大觉开怀,都招呼来炕上坐下,道:“今天我们四个人为你姑姑做寿,只论亲情,不论宫礼,都要放开量好好喝一回,不许藏私的。”便请哲哲坐首席。哲哲自是不肯,皇太极劝道:“你今儿个是寿星,况且我们是家宴,你要再扭捏,是存心不叫我尽兴了。”

  哲哲只得依言坐了首席,皇太极与大玉儿打横相陪,海兰珠对桌。四人坐毕,海兰珠便要执酒来敬,大玉儿劝阻道:“既是祝寿,免不了敬酒,只是这样子一路喝下去,倒俗了,也无趣。不如行个令儿,也喝了,也玩了,也热闹些,可好?”

  皇太极率先叫好,哲哲只得随声附和,海兰珠自然更没异意。大玉儿遂宣令道:“掷骰子猜对家,对了点的一个出令一个接令,出令的说一句诗,须提到眼面前有的一样东西,同时又藏着一件屋里有可是句子里没有的东西,那接令的也要说一句诗,却要把出令的句子里藏的那样东西点明出来,意思要吉利,还要应景,说的是眼面前儿的一件事,山南海北地可不成。对了令的一杯酒,错了的三杯,如何?”

  哲哲先笑道:“好不罗嗦,只怕太难些。”

  皇太极本不惯诗词,却也不在意,道:“这是存心要我喝酒呢,也罢,就醉一回让你们姑侄笑话。”

  大玉儿道:“谁敢笑话大汗?况且也未必输。”便先掷了一个三点,皇太极、哲哲、海兰珠也都掷过,四人并无相同点数,按令共饮一杯,重新掷过,这次是海兰珠与皇太极同点。

  海兰珠怕皇太极对不上令来面上无光,不敢为难,有意出个简单的,满桌上看了一回,遂吟道:“暗香浮动月黄昏。”

  皇太极听是如此熟极而流的一首诗,自然明白海兰珠是有意相让,倒觉感激,便指着瓶中供梅应道:“格格这诗是《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面上提着句暗香,实里句句说的都是梅花,可是并不提一个梅字,确是好诗。这便就还一句:‘与梅并作十分春’,幸不辱令。”

  哲哲大玉儿齐声赞喝,道:“果然是一室春色,吉利得很。”海兰珠亲自为皇太极斟了酒,两人一饮而尽,互相照杯对笑。

  接下一轮,是大玉儿同海兰珠对点,却是大玉儿出令,早胸有成竹,笑道:“这可要好好想个难一点儿的出来,不然怎么给姐姐出题目呢?”故意沉吟一下方道,“有了,就是‘香稻啄余鹦鹉粒’吧。请姐姐还令。”

  海兰珠一愣,心道这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出令诗句里隐着的乃是“凤凰”二字,倒不难应对。可是自己若是应了令,岂不自命凤凰?且有思嫁之意?遂支支吾吾,勉强笑道:“妹妹的令儿果然难对,我认输就是。”说着要喝酒。

  皇太极却阻止道:“这有何难对?不如你喝一杯,我替你接了令就是。”遂指着庄妃与大妃笑道:“这句令得罪大妃,你可别恼,就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哲哲要想一想才听明白,笑道:“我原本老了,哪抵得上两个侄女儿青春当年,花容月貌。”海兰珠与大玉儿俱忙陪笑说:“姑姑过谦,这是大汗说笑,折煞我们姐妹了。”

  第13章 弄假成真的东宫娘娘(5)

  大玉儿便向大汗不依道:“大汗这句诗虽然不错,意思也吉利,可是越俎代疱,太也偏心。难怪姑姑不乐意。大汗还不该罚酒三杯么?若是不罚,今后我的令也都是大汗代了吧。”

  皇太极笑辩道:“我替格格接令,原是因为你这个令出得好,所谓‘有凤来仪’,若是废了,未免可惜。你倒不领情么?”

  大玉儿道:“大汗要人领情又有何难?替谁接的令,自然有谁来领这份情。却是与我无干的。”说罢笑吟吟地将绢子向着海兰珠一飞。

  海兰珠只装听不见,扭转了脸,指着门外凤凰楼道:“我这会子却有了,是‘凤阙龙楼连宵汉’,如何?”

  大玉儿赞道:“好诗,且吉利。不过已经迟了,这酒还是躲不过的。”夺过壶来,连斟六杯,逼着皇太极与海兰珠对饮了。

  两人无奈,只得一递一杯地饮了。接下来又是大玉儿与皇太极对点,大玉儿有意刁难,出题道:“有了,是一句‘和烟和露一丛花’,请大汗接令。”

  皇太极连这句诗也没听过,却哪里接得下?只得认输道:“好不生僻。我这杯酒又躲不过了。”

  大玉儿却向海兰珠笑道:“大汗方才替姐姐解围,姐姐难道不要投桃报李?”

  海兰珠含羞,答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满面飞红,掩唇而笑。

  皇太极见她靥生红云,压赛桃花,哪里把持得住?便借酒盖脸,深施了一礼道:“便请海兰珠格格救我一救。”说得众人都笑了。

  海兰珠无法,只得应道:“姐姐这句诗出自吴融《卖花翁》,原诗是‘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花。’大汗只往这‘宫城’、‘春花’里来想便是。”

  皇太极一想果然不错,笑道:“谢格格指点。”遂回了一句:“有了,便是‘春城无处不飞花’。我是得格格指点自己对的,可不是格格替我答的,不算违令吧?”

  大玉儿点头笑道:“不算违令。”

  四人喝了酒,如是又联得几轮,面上已俱有酒意,哲哲先告了饶,道:“这令虽好,酒量却不足,不如换个罚规,输了的人随对家出个题目,歌也好,舞也好,总之有命必从如何?”

  众人俱无异议。于是再掷过骰子,却是哲哲与皇太极对点,皇太极见哲哲满面桃花,目饧口滞,知她已不胜酒令,便欲出个浅显的容她过关,遂道:“牧童遥指杏花村。”

  哲哲明知暗藏的令核是酒,一时脑里有无数诗句涌过,什么‘金樽清酒斗十千’,‘劝君更尽一杯酒’,‘兰陵美酒郁金香’,意思虽对,却都不应景,不由语塞。

  大玉儿有意打岔,笑道:“大汗错了,这屋里哪里有什么牧童?又哪里来的杏花?除非您给清宁宫换个名儿叫‘杏花村’。便是明天就改,今天这酒可还是要喝的。”

  皇太极笑道:“这你可说错了。杏花村虽然没有,牧童这里却现成儿的有一个。”

  大玉儿听了更加笑道:“在哪里呢?在哪里呢?”说着故意满屋乱看。

  皇太极咳嗽一声道:“不就是大汗我了?我们草原上长大的巴图鲁,哪个没有放过牧,骑过马?就叫一声牧童也不为过吧?”说得众人越发笑起来,连地下侍候的丫环宫女也都笑成一片。

  皇太极得意道:“这下你没得说了?还不替你姑姑喝三杯呢?”

  不料大玉儿早趁乱在哲哲耳边提了一句,哲哲一愣,心想明明无酒,岂不错了?但见大玉儿暗地里猛使眼色命她照说,只得笑道:“急什么?我都还没认输呢。”遂举起酒杯来,吟道:“欲饮琵琶马上催。”

  皇太极果然叫道:“错了!我的令原出自‘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是酒家,故而这里的谜底藏着一个‘酒’字,你的‘欲饮琵琶马上催’虽然有喝酒的意思,可是没有点明‘酒’字,况且也不应景儿。”

  大玉儿笑着辩道:“大汗自己刚才说过了,‘牧童遥指杏花村’,您骑过马放过牧,所以是牧童,那么这句诗也可以说是藏着个‘马’字,姑姑对了这句‘欲饮琵琶马上催’,诗里有马,岂不是对了?”

  皇太极喝了声彩,笑道:“是你辩得有理。我认罚便是。不过那不应景又怎么说?”

  大玉儿笑道:“若论战事紧张,大汗日夜牵系前线,连喝酒吃宴也不能安心,姑姑这句接令倒也不算不应景,只是意思谈不上大吉大利而已;不如这样,大汗错了,罚酒三杯;姑姑半错,出个节目抵酒可好?”说着向哲哲大打手势。哲哲会意,笑道:“都是这句‘欲饮琵琶’的错儿,也罢,就是珠儿给我们弹一曲琵琶罢了。”

  皇太极一心要热闹,自然满口说好,道:“这个有趣。”

  海兰珠为难道:“是姑姑输了,怎么倒要罚我?况且这里也没有琵琶。”

  哲哲笑道:“这个不难,关睢宫里不是白放着一付琵琶?就叫迎春去取了来。”

  皇太极听得“关睢宫”三个字,微微一愣,顿时感慨起来,原已有了三分酒,当下更不用人劝,便自斟自饮地,登时将三杯酒一一饮尽,长叹一声,半晌无语。

  哲哲不安,正欲相劝,却见大玉儿给自己使眼色不许,也不知她是何意思,只得别转了面孔假装不见。

  第13章 弄假成真的东宫娘娘(6)

  须臾迎春取了琵琶来,海兰珠调柱拨弦,定一定神,便弹奏起来。她所学之歌,原本俱是绮蕾口传身教,如今怀抱琵琶,扣弦而歌,活脱脱就是又一个绮蕾。

  皇太极痴痴相望,那海兰珠眉目间原本就有三分像绮蕾的,再看她抱着绮蕾的琵琶唱着绮蕾的歌,哪里还把持得住?不禁恍惚痴迷,心旌动荡,一时间勾起多少旧事来。不知不觉,将一壶酒喝了大半壶下去。

  海兰珠一曲唱罢,抬起头来,莺声呖呖地道:“粗鄙之音,有辱圣听。”说着缓缓跪拜下去。皇太极心头恍惚,酒气上涌,痴痴地伸手出去,亲自扶起来,脱口道:“爱妃请起。”

  一言即出,众人俱是一惊。海兰珠惊愕抬头,与皇太极四目交投,一时愣住。大玉儿早翻身下炕,跪下禀道:“恭喜大汗,贺喜大汗。谢大汗恩宠,纳我姐姐为妃,大玉儿代姐姐叩谢龙恩。”竟将皇太极一句醉语坐实。

  海兰珠起先见大玉儿每句话都似有深意,又每每以出令暗示自己,早已猜到三分,如今见她以讹传讹,弄假成真,顿时羞得满面通红,低了头一言不发。

  哲哲随即也反应过来,一边心内暗赞大玉儿心智迅敏,见机得快,另一边却也不由惊心,此时方知她叫自己念起“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深意,竟是伏线千里,如此布局巧妙,算无遗策,倒也叫人心寒。然而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遂也只得随之向皇太极与海兰珠道喜。底下人见状,也都不知所措,见庄妃跪了,便也都随着跪下来,满口乱喊着恭喜祝福的话来。

  皇太极被这一番动作言语,早惊得酒醒过来,自思金口玉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原无抵赖之理;且看着海兰珠眉聚春山,眼横秋水,满脸都是情意,庆幸尚不及,又哪里有一丝半毫抵赖的意思。遂顺水推舟,嘿然笑道:“大妃贤德,此为后宫之事,就请大妃代为筹措吧。”

  附注:

  史有传闻,皇太极于天聪六年(1632年)曾娶过一位东宫娘娘,而且是自己亲选的,到了天聪八年,又娶了宸妃海兰珠后,这位前东宫娘娘被逐出宫门,而由海兰珠取而代之。这是清初宫闱之中颇具戏剧性的一段婚姻,也算是奇闻轶事了,无奈详情无处可查。惟《满文老档》真实地记述了当年皇太极亲自选美的戏剧性活动,并述娶此女时阵势颇隆,但于天聪九年产后被逐,原因不详。今笔者因此女经历与绮蕾多有吻合处,故大胆猜测,将二人合为一人。

  至于海兰珠何以二十六岁始嫁皇太极,考诸史料文献均无记载。虽有轶史称其此前实曾出嫁,因夫早亡而改嫁皇太极,但不能为据。另关于贵妃娜木钟、淑妃巴特玛来历,史闻亦有诸多传言,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此二人皆是察哈尔林丹汗之妃,归降后为皇太极所纳。于此种种,今皆不取,只当四宫早已归属皇太极,免去一一叙述大婚情景,重复描写之累。

  第14章 皇太极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1)

  天聪九年二月,多尔衮亲任统兵元帅,岳托、萨哈琳、豪格为副帅,以正黄旗固山额真纳穆泰为左翼,以吏部随政图尔格为左翼,深入青海,却只围不攻,秋毫无犯,怀之以柔,耗时半年,而终使察哈尔十万兵马投诚,遂率林丹汗的后妃与其子额哲班师还朝。

  九月五日,凯旋大军班师过辽河,皇太极亲自率领众福晋、贝勒、以及文武群臣出迎数十里,于阳石木河南冈筑坛、设幄、置案、焚香、吹螺、掌号,举行盛大隆重的凯旋式。

  他没有忘记,特意传旨掖庭,令绮蕾一同随众出迎。

  绮蕾已经奉旨出家、戴罪事佛整整一年了。这一年里,皇太极刻意地让自己忙于战事,而不去过问绮蕾的近况。他接受大妃的建议,纳了海兰珠为妃,并赐住关睢宫,将当年给过绮蕾的所有恩宠都给了她,视她为绮蕾的替身。

  同绮蕾的无求无欲相反,海兰珠极其爱哭,而且她有多么爱笑,便有多么爱哭,她常常可以因为一个冷落的眼神而流泪不已,但又随时可以因为一句俏皮的哄媚而破啼为笑。没有一个成年人可以笑得那样纯净,欢畅,毫无阴影,可是他的确从她那里听到了那种只有婴儿才会有的,属于天使的迷人笑声。他越来越迷恋于她,并且因为她的活色生香知情达意而渐渐对她充满了比当年对绮蕾更加充盈的人间爱恋。

  对绮蕾的爱,从来是欣赏多于亲昵的,但是海兰珠却不同,她完全懂得他任何一个爱意的眼神,也充分了解他随便一句亲密的话语,她把他的恩宠看得比任何事物都重,对他的依恋跟随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她就像一个婴儿贴恋母亲那样贴恋着他,喜怒无常,予取予求。

  如果比绮蕾做花,海兰珠便是如花解语;如果说绮蕾是玉,海兰珠则是比玉生香。皇太极享受着这贴恋,这痴迷,并尽力地满足她的任何请求。他是因为海兰珠的酷似绮蕾而移情于她的,却同样因为这酷似而在面对海兰珠时,会往往联想到绮蕾:如果当年绮蕾也可以这样地对自己,该有多好呢?

  他知道她奉大妃懿旨侍奉萨满神座,一则为己请罪,二则为金祈福。从早到晚,不是操石杵舂米,就是敲木鱼诵经。这是哲哲的主意,也是一直对绮蕾怀恨的其他妃子们的促狭。她们常常想出一些新的花样,指着名字叫丫环拿一些最难堪的差使交给绮蕾去做,以此羞辱她,捉弄她;她们甚至把砂子掺在半生的米里赐给绮蕾吃。这些,皇太极都很清楚,但是他逼着自己不闻不问。

  他不忍心亲自下令给她任何的惩罚,却也不愿意再去保护她,怜宠她。惟一的留情,只是果然遵守当年不对察哈尔赶尽杀绝的承诺,命多尔衮出兵青海,以德降之。在等待前线消息的时候,在面对着海兰珠那张酷似绮蕾的脸时,他常常会想起她。想她从前的绝情寡义,也想她现在的处境凄凉。带罪出家的绮蕾,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她对自己的行为觉得忏悔吗?从一个尊贵荣宠的妃子贬为任人役使的罪人,将稻草垛换去龙凤榻,舂米杵代替黄金碗,青灯古佛,劳作无休,她总会有一点悔恨的吧?

  现在,他终于看到她了,于是,所有的谜团都有了答案。

  阳石木河旌旗蔽空,金鼓动地,帷幄闪烁,霞冠交辉,然而当睽隔一年的绮蕾再次出现在皇太极面前时,他觉得连阳光都忽然暗了一下。

  一年的苦役,并未能夺去绮蕾一丝一毫的美丽,即使在最暗无天日的碾房里,操持着最低贱繁重的舂米苦役,缁衣芒鞋,素面朝天,却仍然冰清玉洁,令人惊艳,霜菊难喻其傲,星月难夺其华。两部的嫔妃福晋仿佛在瞬间一齐消失了,变成庸脂俗粉,那些金碧辉煌的凤冠霞帔在绮蕾的一身素衣面前,显得多么繁而无当。

  皇太极在绮蕾的面前,忽觉嗒然若失。当年绮蕾求海兰珠转交的诗绢词句潮水一般流过心间:

  在河之洲兮水一方,溯洄从之兮阻且长。若得君王兮全素志,愿将黄庭兮换红妆。

  那是只有他和绮蕾才能懂得的诗句。是他和绮蕾初巡关睢宫时的对话,当时他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诗句对绮蕾表白爱意,绮蕾却还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如今,他们两个人,可真是近在咫尺,远在水一方了。

  皇太极仰天长叹,连察哈尔归降这样的天大喜讯都不能完全驱走他心里的失落和无奈。他可以征服全天下,却为什么不能征服一个弱女子的心?她宁可执拂尘都不愿戴凤冠,视封号荣宠于无物,在这样的女子面前,帝王之尊又有何意义呢?

  鼓声响彻云霄,一阵密似一阵,八旗将兵忽然欢呼起来,喊声震天。连福晋和亲王贝勒们也忍不住踮起脚尖,极目遥望,那驰骋在队伍最前面、头戴簪缨、手挥白旗的,不正是凯旋功臣多尔衮吗?

  大玉儿陪着哲哲站在女眷队伍的最前面,远远看到驰马而来的多尔衮,英姿勃勃,矫健不凡,心中忽觉百感交集,泪盈于睫。她和他,已经有多久没有见面了,更有多少隔阂使他们越来越远,仿佛隔着千山万水。自从睿亲王妃不瞑而逝后,他恨上了她,开始回避她,躲着她,即使在家宴中遇到,也都侧身让过,不肯正面相对,整整一年,他和她,甚至不曾有过一个对视的眼神。然而,在她心底里,却仍然当他是最亲最近的人哪,她是那样深沉地爱着他,而他,怎么竟可以恨她?

  第14章 皇太极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2)

  泪珠滚落下来,大玉儿在这一刻忽然觉得深深的忏悔,如果可以弥补多尔衮的怨恨,如果可以让她和他回到亲密无间的少年,如果他们在今生还有缘再一次握手,并骑驰骋,纵马荒原,什么样的代价她不可以付出呢?多尔衮,多尔衮,她在心底里默念着,多尔衮,在你胜利的光环下,在你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时候,可以转过脸向我望上一眼吗?给我一个四目交投的瞬间,让我知道,你的心里还仍然有我,毕竟,曾经我们是那样灵犀相通,心心相印的呀。

  队伍停下来,多尔衮滚鞍下马,皇太极缓步出黄幄,行以抱见礼相迎,并恭请苏泰太后与额哲下辇。多尔衮亲自骞帷引见,苏泰太后于辇中冉冉而出,仪态万方。皇太极见她一脸贵气,举止威严,俨然有天后之态,不敢轻慢,亲自让座于御座之右。

  绮蕾原本站在福晋队伍最后面的,此刻忽然排众而出,奔跑着迎向旧部主人,口称“参见太后”,跪地不起。苏泰太后早已在多尔衮口中得知绮蕾两次刺杀皇太极以及自愿出家为察哈尔祈福的义举,心中铭感不已,此时见她一身粗服,顿觉伤心,连忙拉起来抱在怀里,泪流满面,叫道:“好女儿,你的忠心,我已经尽知了。”

  绮蕾忠心效主,为了报仇这几年里吃尽苦头,家破人亡,连孩子也不能保住,所有种种委屈惨痛,尽藏在心底,隐忍许久,此刻终于重新见到旧主人,又得到尊贵无比的苏泰太后亲口叫她一声“女儿”,但觉三年来所受委屈尽已得值,不禁将素日之矜持尽掷脑后,流下泪来。察哈尔部中女眷甚多,见状也都将手掩面,放声痛哭。

  苏泰太后亲自替绮蕾拭去泪水,眼望皇太极,慨然道:“绮蕾入宫以来,屡行不敬,而能得大汗饶她不死,足见大汗仁义感天。察哈尔如今举部来降,再无异心,今有一宝奉与大汗,愿辅大汗以得天下。”说罢自怀中取出一只黄绫包裹的宝物,双手托出。

  察哈尔兵士见状,突然一齐跪倒,大哭三声,又大笑三声,以示弃暗投明。

  皇太极既震动又惊疑,他曾遭绮蕾两次刺杀,深知察哈尔女子之刚烈不驯,敢爱敢恨,生怕这又是一招诱敌之举,惟恐苏泰要于己不利;然而不接,则未免显得胆怯心虚,有负一代君王威仪;若命侍卫代接,又觉不敬,因此一时犹疑不决。

  而绮蕾早已代为接过,款步走到皇太极面前,双膝跪下,举宝过顶。

  皇太极大为感激,他先前见到绮蕾哭着伏在苏泰太后怀中尽诉相思之情,又听太后谢她对绮蕾的不杀之恩,已经觉得愧然,再看到绮蕾冰雪聪明,端庄识大体,在关键时刻替自己解围,轻而易举地遮掩了自己的尴尬,更觉羞惭。这一年里,他实在是太委屈绮蕾,也太亏待绮蕾了。在绮蕾的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女人的英勇和忠义到底可以做到怎样的坚决和彻底,绮蕾对察哈尔的付出一切的决绝是一个最优秀的武士身上也难以看到的卓越品质,这样既美且慧的绝代佳人是千载难逢的尤物,他何幸曾与她耳鬓厮磨,又何其狭隘不能真正欣赏她的忠心,宽容她的叛逆。而当绮蕾从苏泰太后手中接过黄绫包裹对他感恩地璨然一笑时,他竟然有种晕眩的感觉。

  那是怎样欣慰的、诚恳的、毫无保留的一个笑容呀。当她欢笑时,耳边所有的声音都不存在了,所有的颜色都哗然褪去,天地间只剩下了绮蕾娇艳万端的笑容,以及她手中托举的黄绫包裹。

  皇太极觉得窒息,这个笑容,他等待得太久了。他许她对察哈尔永不发兵从而终于得到她处子之身的时候,她没有笑;他赐她住进关睢宫封为静妃的时候,她没有笑;而就在他以为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得到她的笑容时,然而她,却在最不可能的时刻如此璨然地笑了。

  她的笑容让他忘记了天地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她手中的包裹,直到她再一次轻轻地笑着催促:“请大汗笑纳。”他方如梦初醒,遂深吸一口气,整顿颜色,自绮蕾手中从容接过包裹,徐徐展开,不禁大吃一惊!那裹于黄绫之内的,竟是一方宝光玲珑,雕龙刻螭的印石,通体碧绿,惟印面一层鲜血,篆刻着四个朱红大字:制诰之宝。

  制诰之宝!这就是二百年来湮没无闻,天下群雄踏破铁鞋无处觅的失踪玉玺吗?这就是那个天命帝王的象征,一统天下的标志,皇嗣储君争相抢夺的天符瑞器吗?这真的是那个“得宝者得天下”,历代帝王承天之瑞的天锡之宝吗?

  二百年来,不知多少人为了它抛头颅洒热血,百死莫辞,原来它流落在大漠深处,藏匿于察哈尔部落,如今因缘际遇,竟由苏泰太后亲自献出、绮蕾转手奉上,最终落在自己的手里!

  皇太极久久地注视着手中的玉玺,屏息静气,所有的福晋、贝勒、八旗将士也都凝神瞩目,鸦雀无声,一时间,连天上的云、阳木河的水似乎也都凝滞了,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多尔衮站在皇太极身后,眼看着绮蕾将宝物献与皇兄,仿佛被一道闪电直贯心胸。看到绮蕾的笑容,他所感受的震动绝不亚于皇太极。她曾经说过:她决不要对敌人笑。即使面对他的威胁时,她也倔犟地抗拒:我是不会笑的。她的刚烈曾令他气恼,也令他敬服。然而现在,她笑了,对着皇太极。这令他怎不动心动容?

  更惊心动魄的,是那个笑容之后的制诰之宝。

  第14章 皇太极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3)

  制诰之宝,和绮蕾的笑容,这天地间最不可能的两件珍宝,同时呈在了皇太极面前。

  多尔衮的心里忽然有一种灰飞烟灭的落漠。是他亲口答应绮蕾舍却性命也要维护察哈尔人的安危的,是他亲自恳劝皇太极以怀柔为策,深入青海招降苏泰太后,并率领察哈尔大军班师还朝的,而长途跋涉中,这方传国玉玺竟然一直就在自己身边,近如咫尺,却错之交臂。难道皇太极即位真的是天意吗?

  他再一次与帝位擦肩而过。

  苏泰太后的声音昂然响起:“启禀大汗,此为历世皇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自汉代以来,流传至元,代代相传,密藏深宫内苑,因元顺帝携入大漠而湮没无闻二百余年,不见于世,今明朝庭原是没有玉玺的朝庭,明皇帝也是没有玉玺的皇帝,实非真命天子。今我察哈尔诚心归顺,特献此宝于大汗,俗云得宝者得天下,祝大汗登基为帝,一统天下。”

  此语一出,举众震惊。大学士范文程与庄妃大玉儿率先跪倒,高声呼:“祝大汗登基为帝,一统天下。”

  多尔衮身不由己,也随着众福晋与贝勒一齐跪倒,口称天子,一声递一声,片刻传遍八旗大营,顿时数十万兵将跪了一地,山呼万岁,声若滚雷地呐喊:“祝大汗登基为帝,一统天下。登基为帝,一统天下。”

  整个天地都震动起来,上穷碧落下黄泉,都在排山倒海地重复着同一道神旨:登基为帝,一统天下。这是万众的欢呼,也是上天的旨意。

  万籁俱寂,四海咸服,那一刻,皇太极踌躇满志,撒目四望,他知道,天地历史将要在这一刻被改写,一个新的朝代开始了,一个新的帝王诞生了!他不再是大金国天命汗皇太极,而要做一统天下的大清国开国皇帝清太宗!

  皇太极要登基了!皇太极要称帝了!皇太极要建立大清国了!皇太极要做大清国的太宗皇帝了!

  满洲八旗欢欣鼓舞,盛京城里锣鼓喧天。登基大典马不停蹄地筹备着,而代善大贝勒的礼亲王府里,却是一片惨淡情景。

  原来,代善的三子萨哈琳这次也有随多尔衮出征,却在青海染了不治之疾,已经病入膏盲,命悬一线。多尔衮与萨哈琳并肩作战许多年,名为叔侄,情同兄弟,闻讯天天过府探望,与代善朝夕相见,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父母刚刚去世那会儿。

  这日,两人上朝回来,坐在萨哈琳床前,告诉他皇太极已经拟定要封他为颖亲王一事。萨哈琳惨然笑语:“可惜我无福享受。”一语未了,倒咳嗽了数声。

  代善黯然神伤,安慰说:“别太劳神,太医不是说你这病也并不是什么大病,过了春就可望大好了吗?”

  萨哈琳惨笑道:“那都是太医酸儒文诌诌的绕肠子客套话,我们武夫不来这套,谁不知道所谓开春就好,意思就是过不了这个冬天呢。”

  代善闻言,心酸喉咽,不能出语。多尔衮慨然道:“萨哈琳,你有什么心愿,跟我说,所有的事,包在我身上。”

  萨哈琳眼望老父,叹息不语。多尔衮已经明白了,点着头说:“这件事,你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吗?俗话说:长兄如父。我自小由大哥抚养长大,为大哥养老送终那是义不容辞。这件事,就是你不叮嘱,我也是责无旁贷的。”

  萨哈琳复又眼望多尔衮,半晌,忽然叹息:“十四叔,我对不起你,你不恨我吗?”

  多尔衮诧异:“你我既是叔侄又是伙伴,出生入死,肝胆相照,是过命的交情,哪里有什么对不起,又怎么谈得上一个恨字呢?”

  萨哈琳阖目不语,许久,眼中沁出泪来。代善看着儿子,心中感伤不已,“知子莫若父”,萨哈琳的未尽之言,多尔衮不明白,他却全已了然在胸了。

  原来,当年老汗王努尔哈赤突然病逝,虽有遗言命多尔衮即位,但除四大贝勒知晓外,并无公开诏示,遂使皇太极有机?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