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肉文小说 > 后宫最新章节 > 第19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后宫 第19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淑慧格格?”

  庄妃道:“是我哥哥,要替科尔沁的一位新册封的贝勒提亲,倒也还门当户对,满蒙联姻也是老例,并没什么不满意处。只是我想着淑慧还小,总不舍得这么早就叫她出嫁,说好放几年再说的。”

  贵妃笑道:“小?可也有十一了吧?今年放了订,明年就好出阁了。那年你嫁咱皇上,不也才十二么?”

  庄妃眼圈儿又是一红,隔了一晌方慢慢儿地道:“就是因为这么着,我才不叫女儿再走我的路。”

  贵妃正要说话,却见福临跟着忍冬进来了,一脸悻悻,满腹心事似的,大不如往常活泼,不禁笑道:“九阿哥可回来了,你姐姐在这里等你好大一会子呢。”

  福临过来给庄妃、贵妃见过礼,脸上仍不见一丝笑模样儿,饭也不肯吃,便要回屋去睡。

  庄妃倒也不强迫他,只叫过忍冬悄悄儿地问是怎么一回事。忍冬又是皱眉又是笑,回道:“我按娘娘说的,找到十王亭后面的小屋子去,果然看见阿哥在那里,隔着门和一个小女孩子嗑牙,那女孩儿偏不理他,阿哥自个儿一会儿说笑话一会儿讲故事,可是到我去的时候也没逗到人家开心,所以在发脾气呢。”

  娜木钟听了诧异道:“有这等事?凭咱们九阿哥,谁敢不给面子?宫里这些姐姐妹妹,哪个不是上赶着找阿哥玩儿,那小女孩什么来头,好大的威风!”

  庄妃也觉意外,问素玛道:“你问明白那孩子到底是谁家的了吗?”

  第22章 相逢何必曾相识(6)

  忍冬道:“我问了,侍卫不肯说。但是我隔着门看了,里面一位老夫人,虽然穿得褴褛,可是好威风好体面的样子;那小姑娘只有五六岁年纪,眉清目秀,生得果然好看。不是咱们宫里的,也不像是谁家的亲戚,从来不曾见过,而且她们的装扮,倒像是汉人。”

  庄妃益发诧异,再问不出什么,只得搁下,命忍冬另收拾些饮食留在一旁,等会儿阿哥的气消了再哄他来吃。

  福临这一夜却只是放不下心,次日一早吃过饭,又忙忙地梳洗了往前朝来,径穿过东掖门来到十王亭后身,寻着那间屋子,隔窗看见小女孩已经起了,正拿着一本书在读。便隔窗问她:“你看的什么书?”

  女孩不答。

  福临又道:“我拿了果子来你吃。”

  女孩仍不理。

  福临无法,心想她既然读书,必然学问不错,必得如此这般或能吸引她注意。遂背手身后,仰头念道:“花褪残红青杏小,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下何处无芳草。”

  女孩儿愣愣地听着,忽然抬头道:“错了,不是‘天下’,是‘天涯’。”

  福临笑道:“你总算说话了吗?”

  女孩察觉上当,脸上一红,啐了一口,扭头不答。

  福临故意长叹一声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有情反被无情恼。’古人形容得果然不错,可惜只有一个字用得不恰当。”

  那女孩又忍不住问道:“是哪个字?”

  福临诧异道:“你竟不知道吗?就是墙字呀,应该用个窗字才恰当。你我明明是隔着一扇窗子的吗。”

  女孩终于笑了,道:“不听你胡诌。”

  福临见女孩终于肯同他说话,直喜得抓耳挠腮,不知该怎样恭维才好,问她:“你是谁?怎么会来到这里?”

  不料女孩反而问他:“你又是谁?这里是哪里?”

  福临奇道:“你竟不知道吗?这里是盛京皇宫啊。你住在皇宫,倒不知道这里是哪儿?”

  女孩愣了一愣,脸上变色:“是皇宫?他们竟把我们抓到盛京皇宫里来了?”

  福临更加奇异:“抓?他们为什么要抓你?又是谁抓了你们?你告诉我,我替你报仇。”

  女孩一双黑亮亮水灵灵的大眼睛望着他,问道:“你替我们报仇?你住在宫里,你是谁?”

  “我是九阿哥福临。”福临挺一挺身,连母亲最大的忌讳也忘了,男孩子当着女孩面吹牛是天性,这会儿他的童真天性萌发,遂大气地许诺:“我是未来的皇上。等我做了皇上,就娶你为妃。”

  “清贼的皇上?”不料那女孩竟是一脸鄙夷之色,凛然道:“我不与清狗说话!”

  福临见说得好好的,女孩忽然翻脸,大觉不舍,忙叫道:“你干嘛骂人?我怎么得罪你啦?”正欲理论,却值忍冬找来,拉住他道:“九阿哥,你找得我好苦,娘娘喊你去上课呢。”

  福临虽不舍,也只得走开,人坐在课堂里,却哪里听得进书,浮想联翩,满心里只是刚才那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一时想她有多么娇俏好看,一时想她怎么对谈诗词,一时又想起她生气的模样儿,便是蹙眉怒板脸也是另有一种可爱的,后宫里的格格们也都算好看,可是总没一个比得上她,只不知为什么那么痛恨清人,听到自己是阿哥,何以会大发脾气。

  好容易等得下课,不及向师傅行礼,忙忙地又往十王亭来,却已是人去屋空,哪里还有什么小女孩老祖母,便连那些侍卫也不见了。福临这一惊非小可,呆呆地站了一回,猛然省起什么似的,一气奔回宫中,撞进大玉儿怀中,抓着手问道:“额娘,那小女孩儿呢?那女孩儿去哪儿了?”

  庄妃一脸无辜:“什么女孩儿?说过你几次了,还是这么慌慌张张的,瞧这一头一脸的汗。”

  福临急得跳脚:“就是十王亭广场后面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呀。她跑到哪里去了?早上还在呢,我上完课她就不见了。”

  庄妃笑道:“我哪里知道?从头到尾我也只是听你说,从来没见过什么小姑娘。”

  “忍冬见过的,忍冬知道的,是有那么一个小姑娘,忍冬今天早晨去找我的时候她还在呢,一定是你们趁我上课的时候把她弄走了。她说她是被抓进宫里来的,是不是你们又把她抓走了,她在哪儿?”

  福临叫着,并且生平第一次大哭起来:“我要那个小姑娘,我要和她玩儿,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

  然而不论他怎么哭,怎么求,庄妃只是不为所动,自始至终坚持自己不知道什么十王亭的小姑娘,没有人知道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没有人知道真相。

  福临就这样断送了他生平第一次懵懂的初恋,爆发了生平第一次的伤心和叛逆。而从开始到结束,他都不知道,那个他渴望誓死捍卫的小姑娘究竟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他甚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第23章 参汤是一柄双刃剑(1)

  崇德七年(1642年)初,皇太极率兵入关,占领蓟州,深入河北、山东,破三府十八州八十八城,掳百姓二十六万,夺金银一百二十万余两,牛羊五十五万头,并生擒明朝大将洪承畴得胜还朝,并囚于宫门之外不远处的三官庙内,只隔着几步远的地方,押着他的母亲和女儿。

  这真是决定江山意气飞扬的一战。金銮殿下,群臣跪服,三呼万岁,庆贺皇上得胜还朝,开疆扩土——松锦冀鲁先后攻陷,明朝山门已破,直捣黄龙也就指日可待了。贝勒额真们想着不日就要打进紫禁城去,见识真正的金銮殿,俱摩拳擦掌,喜形于色。

  皇太极论功行赏,自又是多尔衮居头功,其余豪格、阿济格等也都有赏赐。赏谢既毕,复求计于群臣道:“此次擒得洪承畴、祖大寿等明将还朝,究竟该如何处治,还望众爱卿献计。”

  文武百官七嘴八舌,也有说斩首祭旗的,也有说游街示众的,也有说零割了交镖局送回北京城给崇祯老儿送礼,吓他一个屁滚尿流的。惟多尔衮早知皇太极心思是要收服洪承畴以为己用,见百官提议俱大违圣意,遂投其所好,上前一步禀道:“祖大寿松山战前已经降了我们的,其后又反悔,此次再度被擒,这等出尔反尔的小人,留他何用?即便他肯再降,也须杀一儆百,斩草除根;至于洪承畴,确是一员猛将,若能为我朝所用,来日之战,必建奇功。”

  皇太极深以为是,捻须笑道:“十四弟所言甚是,只是那洪承畴对崇祯死心塌地,我听侍卫说自从他被解来盛京,关进三官庙,已经绝粒数日,意欲以死明志,却派何人劝降?”

  多尔衮低头思忖,也大为迟疑。沙场之上,是他亲手活捉了洪承畴献给皇太极的,原以为皇太极必先问及战事,大出所料的是,他却像个女人一样,解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还婆婆妈妈地嘘寒问暖。当时几乎没把多尔衮看傻了,想了一想才明白皇太极这使的又是怀柔之策,然而洪承畴却毫不领情,只是肩上一振便将裘氅抖落在地,是个软硬不吃的好汉。说到劝降,谈何容易?遂笑道:“让我带兵打仗可以,这动嘴皮子劝人斗志的活儿却不敢当,但臣愿推荐一人,请圣上量度。”

  皇太极笑问:“是谁?”

  多尔衮道:“便是范大学士范文程。范先生也是汉人,又口才了得,请他劝降洪承畴,或可奏效。”

  皇太极苦笑道:“这一计还须你说?那三官庙,朕早令范大学士去过两回了,还不是碰壁而返?前日让他与老母弱女相见,实指望可劝得他回心转意,不料那老夫人更是忠义耿直,反说了许多迂腐道理给他。这一家人,无论老小,竟都是铁打的骨头。”

  范文程也上前一步笑道:“臣有辱圣命,愧悔不及。然而臣察言观色,却发现那洪承畴意志虽坚,却并非全无软肋。”皇太极忙问何以见得。范文程道:“臣闻洪承畴血衣铁甲,每日向着明朝方向三叩九拜,原也以为他心坚如铁。然而他每次拜过起身,必然仔细拂去膝上尘土。皇上试想,一个一心要死的人,连性命都可不顾,又怎么会顾惜一件衣裳呢?故而臣由此断言,那洪承畴其实口硬心软,眷恋红尘。”

  百官听了,俱不以为然,只道范文程因不甘失败,才说了这些遁词出来,却也不便指破,都顾左右而言他,仍旧互相吹捧功绩,谀词如潮。

  皇太极下了朝,心事重重地往关睢宫来,方进门,不及太监通报,小公主已经尹尹呀呀地早在屋里叫起来:“皇阿玛,阿玛抱抱建宁!”

  “建宁,阿玛来了。”皇太极开心地叫着,一步跨进门去,抱起建宁来,高高举起,“建宁今天乖不乖?想皇阿玛了没有?”

  小建宁拍着小手,咯咯地笑着,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她的神情和声音分明都在说:她很开心,很想皇阿玛。皇太极抱着她,只觉一天的烦恼都散了,在这个小女儿的面前,朝廷琐务、劝降洪承畴、甚至开疆拓土,究竟又能算什么呢?他只想抱着建宁,陪着绮蕾,一生一世,好好地过日子。

  “绮蕾,”他痴迷地看着他至爱的妃子,那朵不会笑的桃花,看了十年,仍然觉得她是一个谜。“绮蕾,如果我不是皇上,而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你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们一夫一妻,带着建宁过日子,你会不会高兴一点呢?”

  绮蕾一震,抬起头来,何等熟悉的言语哦。曾经有一天,有一地,有一个男人,也曾这样对她说过的,说要带着她远走高飞,男耕女织,过最平凡的日子。当年,她拒绝了,为了她的察哈尔;现在,她可以接受么?她的身体早已重新接受皇太极,成为他的妃子,他女儿的母亲,为了天下;然而,要到什么时候,她可以真正为自己活一回呢?难道真要像他所说,直到远离了皇宫,做一个普通的女人,嫁一个普通的男人,她过的,才是自己要的日子吗?

  “皇上,”她低下头,委婉地说,“您坐一坐,也该去各宫走走才是。大家都等着您呢。”

  皇太极笑着叹了一口气,仿佛早已猜到会是这样的回答。他着迷地看着她,如醉如痴,即使是她的拒绝吧,在他眼中,也是这样地委婉温柔,令人心动。他亲一亲建宁粉红饱满的小脸蛋,笑着说:“那好,我便不烦你,去别的宫转一转吧。如果那些妃子能够亲耳听到你的话,不知该多庆幸呢。”遂放下女儿,往麟趾宫来。

  第23章 参汤是一柄双刃剑(2)

  娜木钟欢天喜地地接了,问道:“皇上是顺脚儿来逛逛呢,还是就歇在这里?”

  皇太极笑道:“你这一天里从早到晚,不是吃就是睡,怎么我刚进门来,脚还没踩实,你倒先问起歇不歇的话来了?”

  娜木钟也笑道:“若是皇上只不过来稍坐呢,我叫人沏茶就好;若是歇在这里不回去呢,就该传膳了。怎么关心皇上,倒关心错了不成?”

  皇太极道:“错是没错,只太性急了些。”一时奶妈抱出博果尔来磕头。皇太极接过来抱了一回,仍复交到奶妈手中,向娜木钟道:“十阿哥只比建宁小一个月,怎么建宁已经会说话了,他还只是哑巴一样。”

  娜木钟听了大怒,挂下脸来道:“我说呢,原来是在关睢宫呆过了才来的。只是关睢宫那位又会弹又会唱,生下的女儿又会说话,皇上何苦又到麟趾宫来跟哑巴生气呢。”

  皇太极蹙眉道:“你这几年里就说不得话,但凡见你,总有一肚子牢骚,竟越来越难相处了。”便不肯多坐,只用了半盏茶,仍命摆驾。

  娜木钟倒又后悔不迭,自个儿守着灯生了半夜的气。

  是夜,皇太极仍宿于庄妃处,于枕间聊起朝廷之议,叹道:“满朝文武,竟无一计良策,这洪承畴倒是一块哽了喉咙的鸡骨头,咽不下,吐不出了。”

  庄妃笑道:“我原先听说洪家母女被擒来宫中住过几日,就几次想偷偷过去看看来着,到底也没敢轻举妄为。现在洪承畴本人被抓来了,更叫人好奇,臣妾便当面请求皇上,可不可以让臣妾悄悄儿地去三官庙会会他。”

  皇太极笑道:“你一个妇道人家,去看他做什么?天下哪有妃子劝降敌俘的,传出去岂不让人笑话?”

  庄妃道:“女人心细,说不定我去劝劝他,还能替皇上解了心头之忧呢。”

  皇太极更是不信,道:“你去劝他?朝中那么多文武百官都拿他没办法,你有什么办法劝他?你是没见过,那洪承畴的骨头不知多硬,战场上我绑了他的儿子要胁他,他都敢眼睛不眨地把亲生儿子一箭射死,他会听你的劝?”

  庄妃道:“皇上刚才不是说过,范大学士劝降的时候,洪承畴虽不理不睬,对着明朝的方向不时叩头明志,却每次起身,必然拂拭膝衣吗?”

  皇太极道:“那便如何?这更说明他心意已定,志怀故国,要誓死以殉朱由检呀。你不知道,他那一身盔甲满是血渍,但他却死都不肯脱下来更换清军的服饰。宁可穿着又重又脏的明军战衣夜以达旦,真是一个钢铁汉子。”说罢不时叹息。

  庄妃摇头道:“皇上疏忽了,一个真正想死的人,怎么会在乎衣襟干不干净呢?他连一件已经浑身是血的衣服上的灰尘都无法忍受,可见活得有多么精致讲究,强忍着不换衣裳只是一种矫情造作,其实他心里不知多么想脱下那件衣裳。这样的人,绝不是真正无隙可寻的钢铁汉子。只是没有人能够找到他最柔软的地方一剑刺下去,否则必会奏效。”

  皇太极诧异起来,沉吟道:“你说的话竟和范文程如出一辙,今日在朝上,范大学士也说过洪承畴必有软胁。只是,谁又知道他的软胁是什么呢?”

  “请皇上允臣妾前往。”庄妃进一步请求道:“我相信只要能和他面对面地谈一次话,一定能找出他的死穴,把他献给皇上。只是,如果成功了,皇上赏我什么呢?”

  “赏你?等你成功了再说吧。”皇太极哈哈笑道,“不过你可以先说说看,你想要什么封赏?”

  “就赏我可以带着福临一起,陪您批阅奏章。”

  “什么?”皇太极一愣,顿感不安。

  庄妃见时机不利,忙改口道:“就是您扔掉没用的一些旧折子,想请您赐给福临,让他学习一下,也知道些君臣道理的大规矩。他毕竟是皇子,只读些孔孟之书又怎么能成大器呢?”

  皇太极和颜悦色,笑道:“你想得很周到,好,朕许了。不过这也不算什么赏赐,还是那句话,等你真正立了功再说吧。”

  “那么,皇上是许我去三官庙看热闹了?”庄妃笑着谢恩。其实在她心里,绝对不像她表面上说的那么轻松,她不是去看热闹的,她是去立大功夺皇权的。这次的三官庙对她而言,是一场不见刀光的战争,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如果败了,她再也等不来第二个介入国事的大好良机;一旦成功了,她就可以踩着洪承畴的头,一步步地向那个金銮殿上的玉玺伸出手去。

  三官庙。明朝大将洪承畴已经整整三天未进水米了。

  然而他无惧,亦无求。只盘膝而坐,对着大明的方向,阖目待毙。

  屋里静得坟墓一样。忽然门外一阵骚动,有士兵高声唱礼:“请庄妃娘娘安。”

  接着传来一个女人娇媚的声音:“我奉皇上之命,来给洪将军送参汤。”

  庄妃娘娘?洪承畴心里一动,这又唱的是哪一出呢?送参汤,和披貂裘一样,又是皇太极怀柔政策的新招术吧?说实话,当他第一次把貂裘解下,披到自己身上时,自己的心里未尝没有几分感动,可是,爱国壮志,报君忠心,又岂是一件貂裘可以收买?

  洪承畴决定以不变应万变,血衣盔甲岿然不动,盘膝闭目,如老僧入定。

  庄妃进来了,莺声呖呖:“洪将军,我亲手为你制的参汤,喝一碗可好?”

  第23章 参汤是一柄双刃剑(3)

  他不语。她便自顾自坐在他身旁,一股说不出的幽香细细传来,跟她的发丝一起被风拂向他,粘向他,攸地便直钻到心里去,拔也拔不出来。

  他怎么也没料到会是这一手,不禁面红耳赤,却强自镇定,不语不动。不是没想过皇太极会用美人计来劝降,他忍受过苦肉计,拒绝过高官厚禄,又岂会对付不了美色这一招?但是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是庄妃,皇太极再大方,也不可能送个枕边人来给他享受吧?难道因为他害怕自己不原谅他逼死自己妻子的仇恨,竟派了庄妃来偿还他?如此胡思乱想着,身体便再不如先前僵硬。况且那样一个暖玉温香的身子依偎着他,厮磨着他,也不许他僵直下去。

  半晌,忽听得她“哧”地一笑,声音幽细不可闻,却是就响在耳边:“你不喝,我来喂你。”

  她当真要喂了,噙一口参汤,凑过唇来,口舌相哺。那温软的唇压在他暴裂干结的嘴唇上,是一种心悸的难受,又是那样舒服,仿佛有一种声音从心底里发出,像是呜咽,像是呻吟,更像是无言的呐喊。

  他犹豫着,踟蹰着,要不要张开嘴来,接受了那一滴甘露,这样冷硬,是否太绝情了。女人小小的舌尖伸一点点在唇外,于他结了痂的唇上轻轻舔逗着,太难受了,他就要叫出来,“哦……”

  方启唇处,一口参汤蓦地滑入,鲜美啊!

  不等他回味,第二口汤又送到了,他毫不迟疑地喝下去。喝下去,同时噙住了那送汤的矫舌,那哪里是舌,分明就是蛇。蛇妖娆地舞,妖娆地舞,舞在他的口中,翻腾跳荡,如饥似渴。

  “将军,我热……”衣服忽然绽开,露出酥胸如雪。双臂如藤,抱住他,缠住他,女人整个的身体也化做了蛇,在他怀中不安地扭动,太不安份了,一只手,在他身上游走,捏一捏,揉一揉,微微用力,不至于疼,可是痒,痒从千窍百孔里钻出来,受不了,受不了了!

  那只手,忽然插入胯下,蓦地一抓,盔甲下,一柄尘根不由自主,腾地跃起如旗。

  旗到处,丢盔弃甲。

  所有的坚持、主张、节义、忠烈都顾不得了,宇宙间只剩下这方寸之地供他驰骋,冲杀。

  他猛然翻身坐起,将女人掀至身下,这就是他的战场了,那高耸的双乳便是丘陵山峰,微隆的小腹是平原旷野,接下来草原茂密,水源充足,他竭尽最后的力气、全部的意志拼搏着,发泄着。

  逐鹿中原。他要征服她,占有她,享用她,从而也被她征用。

  风住尘香,空气中弥漫着轻微的腥气,一种冶艳的味道。女人已经重新妆裹停当,他的盔甲也回到了身上,于是那股气味便成了他们刚刚宣淫过的唯一物证。

  还有,便是女人脸上不谢的桃花,和他自己的面如土色。

  他败了。他败了。他败了。

  不仅仅败在战场上,更败在了床上。

  女人对镜整理珠钗,一边斜睨着他:“你一定在想,不如死了的好。”

  洪承畴一愣,蓦地抬头,那女人是这样直命要害地说出了他之所想。不错,这一刻,他的确在思酌,太丢人了,已经没脸再活下去,只等这女人一出门,他就要血溅壁板,不复偷生。可是,这想法竟被她看穿了,于是这丢人就更甚三分。他不仅仅在她面前赤身裸体,更连自己的思想都袒露给了她。丢人,太丢人了!

  女人收回眼光,专注地向镜中打量着一枝金步摇从发间挂下来的摇荡,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可是,如果你想死,为什么不死在昨天,死在前天,死在被俘的时候呢?你绝食三天了,以此来表明不降之志。既然不食周粟,却又享用了满洲的女人,这可不是比食周粟更厉害?做都已经做了,现在却又要后悔,来得及么?除非你杀了我这个人,就当刚才你什么都没做过。你下得了手么?”

  干干脆脆几个问题,如同锋锋利利四柄长剑,刺得他毫无还手之力。

  求死的念头,忽然就散了,灰飞烟灭。

  原来,他是连死也来不及的,没资格选择了。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他懂得了,他现在懂得什么叫死也艰难了。

  她转过身来,已经梳妆停当了,重新妖艳如桃花。可是他的眼中却再也没有了精气,那里是茫茫大漠,一片荒凉。

  他的眼睛,已经死了,他的斗志,也死了,可是,偏偏他的廉耻还活着,像一堆烂肉里的一根骨刺,除了处处同自己做对,使自己疼痛难当之外,已经完全支撑不起那个腐烂的身体。

  不,他杀不得她,不是因为心软,而正是因为那最后一点羞耻之心。是她勾引了他,可是,并不是她强暴他,他是一个男人,做已经做了,悔又何为?

  一切正像她所说的,不食周粟,却享用了旗人女子,没有死在战场上,却用三分余勇驰骋床笫,就算他把她杀了,别人不知道他的窝囊,他自己的心气却已经散了,从此,他没有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再报效朝廷,再自称顶天立地大男人。他只是女人裙下的一条狗,输得没有半分立场。就是死,也已经太迟了。

  迟了。

  女人姗姗立起,俯向他,轻佻地在他颊上一抹,昵声说:“我告诉皇上,就说你降了啊。”

  他又是一震,却没有反驳,头垂得更低了。

  第23章 参汤是一柄双刃剑(4)

  当洪承畴降清的消息传出,最震惊的人不是皇太极,而是洪承畴的母亲洪老夫人。她决不相信儿子是这样贪生怕死的人,决不相信洪家会出了一个叛臣逆贼。

  然而洪承畴跪在母亲的面前,亲口承认了这一切。

  其实即使他不说一句话,他剃成葫芦瓢的头发,他小帽轻裘的清人服饰,还有那些堆在她面前的美食华服也足以向她说明了:洪承畴已经变节,再也不是那个刚烈的明朝大将,再也不是她忠义节孝的儿子了!

  洪老夫人张开口来,不待相问,却猛地一口鲜血喷出,几乎不曾跌倒。洪妍忙扶住了,叫道:“奶奶,你别着急呀!”

  “妍儿,我们走!”洪老夫人被孙女的这一声叫醒了,她不能再在这儿呆下去,她已经有了一个叛徒的儿子,不能再有一个叛徒的孙女儿,她看着她的小孙女儿,那年仅六岁的小小姑娘:“妍儿,你是跟你这个猪狗不如的爹锦衣玉食,还是跟着你白发苍苍一贫如洗的老奶奶相依为命?”

  “我跟奶奶走!”洪妍断然答,然而又狐疑地望着父亲,“爹,你真的变了吗?”

  洪承畴简直没法面对女儿清澈的目光,他扭过头,嗫嚅着:“母亲,何必太固执?留下来,让儿子服侍您……”

  “呸!”不等他说完,洪老夫人早一口唾在他脸上:“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你忘了,你的儿子是怎么死的?你忘了,你老婆又是怎么死的?现在,你降了,你叛国了,你还配做我的儿子吗?我就是乞讨为生,就是死,也不会吃一口嗟来之食的!”

  那一天,大清的满朝文武都看到了,往昔威风凛凛铁骨铮铮的洪承畴是怎样跪在他母亲的面前,被骂得狗血淋头的。他磕着头,流着泪,一言不发。他是那么萎缩,那么怯弱,哪里还有一点点驰骋沙场时的英武刚烈?

  当他看着年迈的母亲拉着六岁的女儿的手一步步走远,他那灰败的样子,真像是一条狗。

  人们自动为洪老夫人和洪小姐让出一条路来,眼看着她们走出大清宫殿,没有一人阻拦。她们没有再回头,仿佛当洪承畴已经死了,再不须看他一眼。

  所有人都觉得匪夷所思,有这样的娘,这样的女儿,洪承畴怎么就会降了呢?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劝降洪承畴,说破了三寸不烂之舌,许遍了天花乱坠之恩,却始终不见奏效。怎么一夜之间,他就降了呢?

  洪承畴的降清带给八旗将士的不是成功的喜悦,反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之情。他们觉得失落,一个钢铁将军就这样变成了走狗,真正令人抱憾。倒反而是洪老夫人和洪小姐的割袍断义,更令他们觉得钦佩而有真性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议论不休。

  是年五月癸酉,洪承畴正式剃发易服,投诚大清,皇太极赐宴崇政殿,并许以重任。

  此后,洪承畴戴罪立功,堪称清军入关的“引路人”,替皇太极建下不世功业。然而,与其说洪承畴是在为大清效力,倒不如说是在为庄妃娘娘大玉儿效犬马之劳,或许更为恰当罢。

  庄妃得到了她梦想的赏赐:皇太极特许福临可以随母亲习阅奏章,甚至常常将国事与他母子谈论讲解,俨然将永福宫当成了小朝廷。她知道,目标已经一天天地接近,生了格格的绮蕾再也不是她的心腹大患,然而建宁公主却仍然是横在她心头的一根刺——因为,皇太极未免过于疼爱她了,远远超过了对福临的重视。她可以不再为自己争宠,却不能不为儿子妒忌。

  建宁已经三岁了。她一生出来,他父皇的基业就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一般地兴旺,而他又把兴旺都归功于建宁身上,说她是父皇的开心果、幸运星,对她宠得如珠如宝,无法无天。

  小小的建宁虽然只是一个庶出的格格,然而这宫里却并没有第二个格格像她这样得到过皇太极如此强烈的宠爱,他对她的纵容几乎是无限的,便是她要天上的星星,只怕她的皇阿玛也说什么都要替她摘下来。这叫大玉儿,以及所有的嫔妃,都不能不为之妒恨。

  就连皇太极自己,有时也会觉得惊异,不知为什么,每次拥抱这个娇艳如花的小女儿,他的心中就会涌起一种无可名状的温柔痛楚,就仿佛看到一朵即将消逝的春天的花,或者看到一抹天边的霞一样,感到一种不能久长的深沉悲哀。

  他来不及地要疼爱她,带着一种近乎赎罪的心,一种悲哀的情绪,一种不属于满洲巴图鲁的缠绵悱恻和柔情伤感。他也曾同范文程私下讨论过,范大学士说那是多情的人面对完美事物时固有的一种无奈,是正常的。可是皇太极不信,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他对待自己别的儿女时没有这种悲哀和心痛呢?难道他们不够完美吗?难道自己不是一样地疼爱着他们的吗?

  于是范文程又说,那是因为八阿哥早逝,皇上是把对已逝儿子的爱也一并给了建宁公主,所以才会在爱怜之余同时感到伤心。

  皇太极接受了这解释,可是仍然闷闷不乐。他不想让建宁弄得自己这般多愁善感,不像一个威严的皇上,倒像汉人闺院里的小姐。他说,我是那种一辈子不可能吟诗作赋的人,我敬重学问人,可是讨厌他们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腔调。我不要那些无谓的情绪,它们会消磨斗志。要是每个人都为了一朵花儿一只蝴蝶落泪,还有谁去拿起武器来打仗呢?

  第23章 参汤是一柄双刃剑(5)

  可是现在他看着小女儿感到的那种悲伤,正是一个文人面对一只美仑美奂却挽留不住的蝴蝶所感受到的那样,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痛。

  他变得絮叨起来,不管建宁听不听得懂,每次见到她,总要将她放在自己膝盖上说很多很多话。

  那可是皇上的膝盖啊,是一对龙膝。作为普通平民家的孩子,坐在父亲的膝头上也许不算什么,可这是在宫里,嫔妃无数,皇子众多,建宁从来都记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兄弟姐妹,更不记得皇阿玛有多少正侧庶妃,只听说光为皇阿玛生儿育女的妃子就有15个,那么父亲的妃子该有多少啊?

  但是可荣耀的是,那所有的阿哥格格中,只有自己才有权坐在皇阿玛的膝头,抚摸着他青青的胡茬,同他说很多很多的话。一切正像是小户贫门的一对普通父女一样。

  在普通人中间偶尔不平凡一次容易,可是在不平凡的人事中想偶尔普通一次却是难比登天,而建宁,就是登上了天。她坐在天子的膝盖上,也就等于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坐在万民的头顶上了。

  她的荣光,是无以盛载的,连半疯半傻的素玛都常常自言自语说:“这样的福份,也不知是好事坏事,享福太过,只怕伤了天和啊。”她曾亲眼目睹了旧时皇上对于八阿哥的宠爱,也撕心裂腑地经历了八阿哥的惨死。如今建宁过分的尊荣,又会带来怎样的殊遇呢?

  绮蕾更是益发地长斋礼佛,虔心诚意地为女儿祈祷一生的平和安顺。她那么灵幽透剔,怎么会看不到女儿的将来?一个盛载非凡福份的人,必定也会承受非凡的折磨苦痛。自从女儿降生后,她便拒绝再与皇太极同枕席,而只肯做他名义上的妃子,做他女儿的好母亲。她从不肯与他单独相处,然而每当他抱着建宁喁喁叙话,她却常常耽在屋子一角,默默地看着他们父女亲昵,可以一看就是一整个下午。

  他抱着那如花的小女儿,笑容慈爱得近乎凄凉,对她说:“你将来总有一天要出嫁,要离开我的,那时候我将多么哀伤。”他说:“可是我不会将你嫁得很远,我要你嫁给八旗中最英勇的青年,最显赫的贵族,让你继续停留在我的视线里,让我仍然可以常常见到你。”

  可是,他没有来得及看到他最爱的小女儿出嫁,他甚至没有来得及看到她长大。就在说这些话的那年,他的命运遭遇了极具戏剧性的一次强大打击,一次来自后宫的,来自床笫之上,因而毫不设防的打击。

  大清朝的历史,就此改写了。

  那是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八日,皇太极赴睿亲王府家宴。舞姬歌女的表演和金樽清酒的频进使他觉得晕眩——这晕眩是自从锦州战场上回来就开始了,近日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每日里时常心悸,身上虚汗沁出,夜间也往往惊梦不断。然而召太医来诊脉,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只开些宁神滋补的药来交差。他自己便也当是劳累太过,长年征战不得休息的缘故,便也不认真当一回事,只随意调养着,不过想起来吃几副药罢了。

  因这日又觉迷糊起来,便要退席小息片刻。多尔衮无法可想,令侍女扶皇上往自己房中休息,叫好好侍候。然皇太极寝时是不许有人在身边的,便叫侍卫与侍女都在门外守候,随时听召,自己抱枕闭目歇息。不一刻朦胧睡去,恍惚见一女子走来,像是海兰珠又像是绮蕾,欲语还休,目光带泪。

  皇太极初时以为是绮蕾来接自己回宫,忽一想又觉不可信,再看那女子满眼深情,再无怀疑,知是海兰珠鬼魂来见,忙上前执手叫道:“爱妃,你想死我了。”

  海兰珠泣道:“皇上,自臣妾去后,无一刻不思念皇上,如今我夫妻团圆日近。然我虽渴望与皇上重逢,却又不忍看皇上英年早逝,因此前来与皇上见上一面,请皇上勿以臣妾为念,擅自珍重,不可轻信身边人,免使奸人得计。”

  皇太极听了不懂,问道:“爱妃这说的是哪里话?怎么不可轻信身边人,又是什么奸人得计?”

  海兰珠叹道:“天机不可泄漏。臣妾如今身列钧天部女史,本应跳脱红尘外,斩断儿女情,然而臣妾不能相忘当年皇上待我一片深恩,今见皇上有难,特瞒过天兵天将来见皇上一面,实为担心皇上安危。这便别过了。”说罢施礼欲去。

  皇太极哪里肯舍,追上喊道:“爱妃莫走!”身子向前一挣,却把自己挣醒过来,手里尤自扯着海兰珠半截衣袖。一时内心酸痛不已,便拿那袖子拭泪。忽然醒悟过来,既然是梦,哪里来的衣袖?

  定睛看时,却并不是什么袖子,倒是一块诗帕,想是搁在枕下床边,被自己无意中扯出来的。帕子是绿缎湖锦,上面字体娟秀中透着英气,写道:

  莫向春雨怨春雷,水自风流花自飞。卓女情奔司马赋,虞姬血溅霸王旗。

  笛声吹彻锦边夜,乡梦飞凌凤殿西。赠我青丝挂鹿角,为君金鼎煮青梅。

  绢子一角,绣着着小篆的“玉”字。皇太极看了,浑身冰凉乱颤,将那帕子收在袖中,往望便走。侍卫丫环在门外站了一地,见皇上醒来,吓得扑地跪倒磕头不迭,皇太极顺起一脚,将个侍从踢倒,一言不发,径自去了。唬得其余一干仆从惊疑不定,一边磕头求饶,一边悄悄儿地使眼色叫外边侍候的人赶紧往前堂报信去。

  第23章 参汤是一柄双刃剑(6)

  待到多尔衮得了信儿,并不知为着什么,只好整顿衣帽忙忙追来,皇太极已将出府,直追到殿门廊下方赶上了,多尔衮因紧着行礼问候:“皇兄怎么这便要走?是臣弟哪里招呼不周?”

  皇太极看也不看他,只打鼻子里愤愤地“哼”了一声,甩袖子便走。倒把多尔衮惊了个愣,立得旗杆样儿,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皇太极去了,究竟不知到底是哪里得罪了他。

  皇太极回到后宫,径自往永福宫来。大玉儿率着一众宫人跪接了,皇太极点一点头,面无颜色,只道:“玉儿,你跟我进来。”又叫:“忍冬出去!”

  忍冬不明所以,只得带着所有服侍的人一同出去,既不敢捱近,也不敢走远,怕随时招呼着,只得都坐在房檐儿底下听宣。

  庄妃看到皇太极这般做作,又知他是从睿亲王府里来,便已猜到三分——此情此景梦里心里也不知过过多少个遍儿,倒也并不惊惶,只温婉地笑道:“皇上将人都遣去了,只得臣妾亲自服侍您。皇上先略坐片刻,我外间刚煎了参汤,这便端一碗来给皇上醒酒。”

  参汤?皇太极听着刺心,益发想起另一宗往事来。当下倒不急着先问帕子的缘故,只向庄妃道:“玉儿,你老实说,那年你到底是用什么办法劝降了洪承畴?”

  庄妃不意于此,倒吃了一惊:“怎么?”

  皇太极淡淡地道:“没什么,我只是想听到实话。当初,你告诉我是用一碗参汤唤醒了他的思乡之念,求生之志。我信了你。但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不会的。”

  庄妃献上参汤来:“皇上,喝一口吧。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