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漂泊家传奇--漂魂 第13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这时候,肖骁霄接到了肖建忠的来信。肖建忠在信中告诉肖骁霄,他们已经联络好了长河县雪峰山腹地的紫坪山村小学,总共二十位未来的“灵魂工程师”准备在那里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支教一个月,实际上也是实习一个月,属于崇高目标下的一个私人目的吧。
而此时,针对高二学习压力的逐渐加重,高二阶段的会考也即将来临,肖骁霄萌生退意,准备淡出记者团。
肖骁霄率记者团前往紫坪小学,自然还有“特邀嘉宾”有刘梅,另外两位是周勿和杨思想,以及他们各自领导的“队伍”,总共共十五人。袁丹凤已经告诉了记者团各位兄弟姐妹,“老大”即将淡出,这次采访是事实上的告别活动,拜托各位一定要表现出色。一年以来,大家也堪称东拼西杀,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意,一种“散伙”情绪弥漫了记者团,大家非常留念与“老大”在一起工作的岁月。
大家汇合后,一行三十五人,租了一辆中巴,驰入茫茫长河山区。山区公路,均在半山腰绵延,一边是高耸如云,一边是万丈深渊。忽而是陡坡直下,忽而是一百八十度、半径极短之急转弯。
刘梅和肖骁霄坐在一起,她拽住肖骁霄的手,他们的手第一次握在了一起,各自掌心虚汗不断。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要挖猛料上虎山!本次采访活动之主题是“雪峰山‘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经过商讨,记者团一致认为,从“青年志愿者”眼里来看中国山村教育和从山村孩子的眼里看中国“青年志愿者”,在一个特别的地方,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谈一个特别的话题。这个想法通过电话,得到了肖建忠以及紫平小学领导的认可。
队伍平安抵达紫坪小学。五十来岁、朴素和蔼,在紫平小学教学快四十年的姜泽岁校长亲自到车站接车,他和大家一一握手,看上去对大家的到来已不是一般的高兴,而是感动。
进入校园,校舍还可以,两层楼的红转瓦房,但是桌椅板凳已经十分陈旧,少说也有十多年甚至更长之历史了。
欢迎仪式就在一间教室里,全校老师都来了,肖骁霄敏锐地发现,老师当中,年龄最小的少说也有三十多岁了。刚才在车站,姜校长为什么不仅仅是高兴而是感动,肖骁霄感觉,个中之缘由,不言而喻。
姜校长致欢迎辞:“同学们,今天是我自从担任紫平小学校长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日子,我第一次在我们的学校,看到二十位年轻的老师,还有十五位关心我们学校的省重点中学的同学,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年轻了,也感觉到我们的紫平小学年轻了……”
听到这里,肖骁霄忽觉自己的眼窝有点热,自己是从长河边陲山村小学出来的,但还是为这里的状况感到震惊,这可是教师断代啊。年轻的老师一断代,孩子们接受的思维至少是二十年的思维,那么意味着这里的孩子就要落后二十年,而孩子是未来……
肖骁霄再也听不进去姜校长说的话,感觉沉重,很想出去散散步。
简短的仪式结束了,各自散去,做晚上采访的准备。肖骁霄和刘梅漫步在紫平小学附近冬天的田埂上,四处一片冷瑟。肖骁霄将刚才的感受告诉刘梅,说:“二十年的落后,这是一个不敢想像的后果啊。”
刘梅说:“可是,现在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啊,就是我,也不想到这个地方来渡过自己最美丽的年轻时光啊?”
肖骁霄突然冒出:“大家都要是‘春光苦短、及时行乐’,那可怎么办啊?”
刘梅笑了一下:“哎,我今天终于听到你说了一句深沉的话了。”
肖骁霄苦笑:“是啊,今天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忧国忧民。”
刘梅睁大美丽的眼睛,看着肖骁霄,仿佛明白了什么,又不明白什么……
晚上,孩子们用一些简单的方式,把教室布置的五彩缤纷,这是姜校长特地安排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看看,山里的孩子同样有一个彩色的世界,他们向往着外面世界之多姿多彩,更为重要的就是,他们有这个编织这个梦想的思维能力,这才是山里教育最为动人心魄,最能打动善良人们之心弦的地方。
漂泊家传奇--漂魂(18)
肖骁霄扫视他们的有点冻红的小脸蛋,粘着泥巴,带着鼻垢,裂开嘴巴,露出牙齿,开心笑着,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这不就是当年同样在边陲小山村学校里的那一个自己么?
刘梅悄悄地看着肖骁霄,似有所悟。
令人意外的就是,临近几所学校也来了老师,他们听说紫平小学来了师范学校的“青年志愿者”,不约而同,来了十多位,他们带着淳朴而来,期待能够有一些收获。教室分为四大块,讲台一方,坐满了老师,由姜校长带队。记者团坐在对面的位置。右侧是紫平小学的学生代表,因为年龄太小,由四个班主任带队负责补充回答他们的一些问题。左边是肖建忠的“青年志愿者”实习队。这次活动,依然由刘梅主持。
采访活动正式开始,刘梅深情说道:“老师们,同学们,说实话,我刚刚来的时候,还以为这里很好玩,但是到了这里,我才感到自己有点自责,用过去的话就是说‘动机不纯’。我真的没有想到这里会有这么艰难,特别是看到姜校长,我就想起了我得父亲,他们两个人年龄差不多一样大,但是,姜校长却比我父亲老很多,很多。我知道,姜校长是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操心、操劳过度造成的啊。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我们也许现在还没有力量改变这些现实,但是,我们至少有了在未来改变这个现实的概念。真的,我很感谢命运,让我今天来到了这里,认识了姜校长,认识了紫平小学的所有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清楚了我们未来改变这个现实的概念,使它由空白到模糊,再到清晰!”
刘梅停顿了一下,教室里很安静,几乎没有响声,好一会儿,肖骁霄带头鼓掌,大家才鼓起掌来,显然,大家受到了很大的感染。
刘梅接着说:“现在,我宣布,‘雪峰山青年志愿者在行动’采访活动正式开始,我们有请雪峰高级中学校园记者团小记者肖骁霄采访姜校长!”
大家鼓掌,采访开始!
肖骁霄问道:“请问姜校长,您教学已经有几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姜校长回答:“我先要告诉小记者,我的桃李确实很多,但是没有满天下,如果一定要说天下的话,这个天下的绝大部分应当是我们这个区的范围。也许大家很惊讶,我为什么这么说。我不想图这个虚名。在这里,我每教一个班,小学毕业的时候,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上不成乡里的初中,之后,至少又有三分之二上不成区里或者县里的高中,再以后,能够上大学又只能有三分之一甚至比例更低。大家应当知道了,说我桃李满天下,惭愧啊。我们返过来想,为什么他们走不出这个大山区的范围?不能怪他们的父母不让他们读书,而是穷啊,越穷越读不起书,越读不起书越穷,恶性循环啊。有时候我也期待,那几个侥幸走出大山区、走出长河的学生,能够返回来,带领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区,但是,我失望了,因为只要走出去了的学生,对这里就没有多少留恋。但是我也不怪他们,因为现实也不是他们所能够改变的。有时候我也教导自己的儿子,我这把老骨头就算在这里了,但是我要他走出去,再也不要回来了。心里的种种矛盾、忧虑和痛苦,时时刻刻在折磨我啊。事实上,山里的孩子,个个都是聪明的,学习也是最为刻苦的,那些层层辍学的孩子们,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差上不起学,而是家里没有钱才上不起学的啊,苦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对不起啊,我在诉苦了。但是,我还是充满希望,这里总有改变的那一天,不是吗,今天大家都来了,我认为这就是希望。只要以后大家来的多了,这里就有了更多的希望。你们知道吗,你们带来的是希望,让山里的孩子看看,要让他们羡慕,从而产生走出大山区的动力,到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里去。我相信,参加今天这个活动孩子们,将来一定会更加有出息的!”
姜泽岁就此打住,大家没有鼓掌的意思,因为这鼓掌有何意义?姜校长的话精彩、深刻、动情?不,因为大家压抑、沉重、深思!
刘梅适时出来说话:“姜校长的回答很让我们深思,我相信将来我们中间也有同学会关注大山区的教育。”她的眼光转上肖建忠他们,继续说:“下面,有请袁丹凤采访!”
按照计划,袁丹凤将采访肖建忠。她说:“请问肖建忠老师,你们当初是怎么想到大山区小学来实习的,你们来这里实习的使命又是什么?而据我所知,一般实习的时候,大家都是喜欢到经济发达一些的地方去实习的,但是今天,你们背道而驰,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有没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左右你们的选择呢?”
肖建忠回答道:“说实话,其实我们这些同学,都是在都梁市找到了很好的实习学校的,但是我们响应团中央最近提出的‘青年志愿者’的号召,大家才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志同道合,才改变计划,到山区小学来实习的,同时又能够实现‘青年志愿者’的梦想。可以说,没有什么无奈的因素或者功利的因素左右我们的选择。另外,我们这一群同学当中,一半左右的同学都是农村出来的,另外一少半是城市长大的,但是对山区教育是十分关注的。我们都有一个单纯的想法,也许在将来,我们都不可能去山区教学,或者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去山区从事教学工作,但是通过‘青年志愿者’这样的活动,我们能够与山区教学工作联系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对山区教学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我并不回避这个问题,确实我们那时候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能够脱离祖祖辈辈的黄土地,不再在那里受苦。当然我们更明白,祖祖辈辈的黄土地,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够改变现状。但是,现实无法让我们做到牺牲一代人,去改造黄土地,没有积累,这个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想,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从现在开始,我们来积累这种改变现状的力量,甚至财富,到了一定的时候,水到渠成,大山区的就能够吸引很多人来了。水往低处流,是自然力量的造化,而人往高处走,则是财富的魅力,这个现实我们不能够回避,否则就是‘鸵鸟思想’,于现实的改造毫无意义。期待能够理解,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不想活的太理想化,谢谢大家!”
大家还是对肖建忠的务实和坦诚致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刘梅宣布由鲍廷玉采访。鲍廷玉说:“请问吴婷婷老师,姜校长介绍情况的时候,说你是紫平小学最年轻的老师了,尽管女性的年龄是秘密,但是这里我还是说出来,你已经三十二岁了,从你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当中,如果没有更年轻的老师,将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后果呢?”
吴婷婷回答说:“我确实感到不好意思,我都这么大了,结果还是我们学校最为年轻的老师。其实,刚才象肖建忠老师说的也不错,现代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跟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个现实。尽管每年我还有一次机会走出大山区到外面跟同行交流,我确实非常羡慕那些二十多岁的老师,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思维敏锐,眼光超前,多姿多彩。反观我们这里,有时候我确实感到压抑,也有想跟姐妹们外出打工的念头,可是,看看这些孩子们,我的心就软了,不能走啊,我再走了,隔膜不就是越来越大了吗?所以,要说道我们这里年轻老师没有了,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什么,那就是隔膜。隔膜是很可怕的,外面千变万化,我们这里一无所知,我们有无数想法,也没有办法跟外面沟通,这样一来,就象大家常说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两极分化,势必引起尖锐的矛盾,外面世界越来越看不起山里的世界,山里的世界越来越不理解外面的世界。大家想想,这对孩子们是多么一种残酷的事情啊。我也知道,现在更为年轻的老师是绝对不会到这样的山旮旯里来的,我只祈求,象‘青年志愿者’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大家能够经常到这里来活动活动,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一些山外面的东西,对他们有一些启发,有一些见识。真的,我觉得今天这样的活动,胜过我的学生一次考试人人都得了满分。如果象你们一样的老师和学生,能够经常来的话,我也就放下了一件心事,不再为孩子们见识山外面的世界而担忧。期待你们的这次采访,能够对山里的孩子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外面世界!谢谢同学们!”
接着顾月月提问:“请问三年级的小朋友陶小花同学,你的学习成绩好吗?你觉得自己努力读书,将来是为了什么什么呢?”小学校很担心陶小花是不是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过当初设计这个提问的时候,凡是向小朋友的提问,事前都是经过准备的。想必跟陶小花和她的班主任应当有些准备的,所以也就放下心来,静静等待陶小花的回答。
陶小花红着脸,站了起来,低声说到:“我……我……我……”班主任在一旁鼓励她,不要紧张,慢慢说,终于,陶小花比较顺畅地表达准备好的答案:“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在班上前三名,还到区里面参加过数学比赛呢。我妈妈跟我说过,女孩子读书就是能够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说小学毕业以后,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的话,就不让我读书了,因为我还有弟弟要读书,家里太穷了。我也不知道将来做什么,但是我还是要读书,读初中,读大学,我知道,如果不读大学,我是没有出息的,我要读书……”
不知道为何,陶小花的班主任在一边干着急,显然,陶小花的回答不时当初准备的答案。而陶小花却哭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面临小学毕业后辍学的命运,总之,对她的采访没有再继续下去,班主任就把她领了出去,安慰去了。而对于肖骁霄而然,下面的继续采访,尽管小记者们表现十分优秀,但是这是他预料当中的事情了,因此,没有太大的成就感,一来这里沉重的事实和气氛,二来这是自己决定淡出以后最后一次组织活动,心中不免感伤。一个多小时后,大家在热烈的掌声当中结束了这次活动,各地赶来的老师纷纷和肖建忠他们互相认识,邀请他们有空也到他们的小学去看看,并商谈以后介绍新的“青年志愿者”来这里活动。总之,在肖骁霄看来,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也许,很多人将在这里埋下希望的种子和某些希望的开始。大家深深知道,希望并不是在人们心中死亡,那是因为希望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来表达他的存在。现在,希望在这里开始走上崭新的明天,犹如这长河茫茫群峰,一样秀丽和壮观。
当晚,姜校长将两间教室的桌子拼凑好,乡民门送来了很多洗的干干净净的棉被,并在四周生好木炭火,转眼教室变成了温暖的卧室。男女各一间,大家在这里渡过了一个特别的夜晚。
第二天一大早,小记者团趁还没有学生来上学之际,告别姜校长和肖建忠他们,肖骁霄就带领大家离去了,返回了学校。
由记者团袁丹凤和广播站负责在《雪峰青年》和校广播站做本次采访专题报道。
肖骁霄则写了一篇《长河‘青年志愿者’在行动》的通讯稿,投到县电视台,当晚,肖骁霄就收看到了县电视台播了他的通讯稿:
“本台通讯员肖骁霄报道,十一月二十一日,雪峰师范学校二十名同学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在肖建忠同学的带领下,来到我县大山区紫平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这是我县教育领域第一次开展此类活动。“青年志愿者”得到了紫平小学姜泽岁校长和广大师生以及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大立支持,并想方设法解决同学们刚刚到来的各种生活不便。同时,此次活动得到了我县省重点中学雪峰高级中学团委会和学生会的大力支持,并派出了校园记者团进行了跟踪采访,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祝愿本次‘青年志愿者’活动取得成功,并相信会有更多领域的‘青年志愿者’走入我们的生活。”
这条新闻,使得肖骁霄在校园知名度再度飚升。
第二天,班上以及邻班凡是在县城居住的同学都向肖骁霄表示祝贺,有稿件在县电视台发表。但是肖骁霄忽然明白了一个问题:原来,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身边的或者是距离自己范围越近越好的新闻。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现,人们不喜欢天上神仙、远离自己之虚无缥缈的事情,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生活,才是生活。然而不象自己,关注的新闻至少是全国性的。
肖骁霄忽然不明白,自己是不是脱离长河的一个“怪物”?那么自己到底想的是什么呢?忽地,肖骁霄感觉自己陷入滔滔不绝、绵绵不已的迷茫之中,并陷入到茫茫无边、源源不断的苦思当中。不过,肖骁霄还是明白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定是此状。
但是,转过头来一想,肖骁霄灵光一闪,异想天开:为什么“一号首长”不到雪峰山地区来“山巡”一番,说不准雪峰山就发达了。但是,为什么“一号首长”就是不来雪峰山地区呢?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也是一个马克思经典政治经济学里面也难以找到正确答案的深奥问题了。
肖骁霄把这种异想天开的疑虑告诉了刘梅。刘梅明显地成熟了很多,说道:“骁霄,我真没有想到你所想到的这些。从紫坪小学回来之后,我一直想的是以后怎么发财,然后给紫坪小学捐款。但是,那毕竟只是个人的力量而已,治标不治本的。现在我觉得,你的想法才是先治本再治标的有效方案,尽管你的想法有些荒诞不经。”
肖骁霄嘿嘿一笑,说:“梅子,不对。其实我这种想法还是一种‘救世主’的思维,我以为领袖和领导才是民众的‘救世主’,其实这充其量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而已。”
“为什么?”
“共产主义不是一直高唱‘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么?所以,老百姓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自救。”
“嗯,有道理。可是,紫坪山区的老百姓们怎么自救呢?我感觉到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自救的条件。”
“对,表面看上去他们确实是黔驴技穷了,所以只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加上现在的‘一号首长’恢复了高考制度,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科举取仕制度的沉渣泛起,死灰复燃,而这个恰恰就是为紫坪山区的‘自救’提供了一条唯一可以选择的路子。”
“看来,老祖宗是那么的腐朽罪恶,并且堕落卑下,但是居然还被人当做救命稻草在使用,难道我们今天的人从伟大的领袖到微不足道平民,就找不到一条新的出路吗?”
“不是,其实还是为了愚民的需要吧。其它的,鬼才知道呢!巴金说得好啊,中国没有什么高尚伟大的使命和任务,而最紧迫和最需要的就是反封建主义,现在想起来,真是一针见血,痛心疾首啊!”
“巴金?巴金是这样说的吗?”
“是的,虽然我说的不是他的原话,但是一定是他原来的意思!”
第十五章 战略退隐
肖骁霄已经召开了会议,向全体记者表示了自己即将离任的想法,并说自己已经向肖剑云老师提出了请辞记者团团长、《雪峰青年》主编两个职务的口头报告。会后,肖骁霄和袁丹凤进行了简短的谈话。
袁丹凤说:“团长,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吗?”
肖骁霄空空地说:“要什么建议啊?如果说要给你什么建议,那就是,作为一个小记者的领导者,一定要天马行空,大胆尝试。”
“毕竟,在我看来,你已经是一棵大树,在雪峰中学未来的数十年内将无人能够超越你今天的建树。”
“不能够这么说,我很快将成为雪峰中学未来十年的‘反面典型’教材。”
“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只要是这个腐朽的教育体制还能够活下去,那么我永远将是雪峰中学的反面典型教材,而且,雪峰中学不是数十年无人能够超越我,而是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将无人能够超越我肖骁霄。”
“团长,别说了,你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的骄傲?”肖骁霄喃喃反问了一声,不再言辞,告诉袁丹凤,说:“好好干,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领导记者团。”
袁丹凤点了点头,看着肖骁霄远去的背影,流下了晶莹的泪花。
这时候,肖剑云做出了决定,对肖骁霄做出了新的任命,任命他代理团委会第一宣传委员,同时把袁丹凤调至宣传部任副部长,代替肖骁霄原先的职务。这样一来,肖骁霄就能够直接管辖校园小记者团和《雪峰青年》。
刘梅已经正式出任《雪峰青年》的主编,肖骁霄用会心的微笑表示他的祝贺。可是刘梅说道:“骁霄,你还是如愿以偿的,因为都是你的副职接任了你一手统管的职务,看来,肖老师也是看出来了,这些工作要想保持现有的这种局面,还是离不开你啊。”
肖骁霄轻轻地反问道:“为什么,梅子?”
“其实,我觉得根本的原因不仅仅是你的才能出色,而且是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在里面。”
“品质?什么品质?”
“能够完全投入,而且专业和执著,这种品质是这个浮躁社会的稀缺资源。”
“哦……”肖骁霄的声音极其轻微,他觉得迷茫,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将要做什么。
刘梅微笑的美丽大眼睛深情地凝视着肖骁霄,心里默默地说:“骁霄,你这个傻小子,你知道吗,这就是我对你入迷的原因啊。”
深秋沉静的美丽,是如此的清澈单纯,人类灵魂深处无法不能因此而感动。肖骁霄知道,刘梅也知道,这一切美好的时刻,不知道能够保存到什么时刻。你看看河床干涸的平溪江上,唯见绵绵无尽的沧桑和落寞。
袁丹凤抱着极大的热情召开了记者团的会议,她说到了这么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她袁丹凤现在算是第三届校园小记者团的团长了,当然这个离不开上任团长肖骁霄的悉心培养,同时也离不开当初同仁们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层意思是,她将尽力做到最好,无论能否超越肖骁霄与否,她将和大家奋力一搏,干出本届记者团的特色来。
第三层意思是,她要求大家组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邀请肖骁霄参加,作为一种告别纪念。同时,因为在肖骁霄的任上还有一场校团委会和学生会的采访活动没有完成,届时,将仍邀请肖骁霄参加。
“众小记”对此没有什么异议,毕竟和肖骁霄有了深厚的感情。大家开始分头行动,赶在期末考试决战前夕将活动组织完毕。
袁丹凤决定联系位于长河东西部大山深处的山门镇桐山小学。原因有二:
一是上次紫坪小学之行,大家内心深处受到了深深的震颤,长河地区百分之九十是山区,可见还有很多痛苦的孩子需要大家的认识,虽然连绵薄之力也尽不上。
二是传说中桐山的风景很不一般,袁丹凤想带领大家进行一次带有游玩性质的野外拉练活动,从桐山小学深处步行返回山门镇。她记起肖骁霄曾经对她说过的,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强悍的人?那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所以,她期待自己带的队伍能够是这样一群强悍的人。
但是,按照一种“潜意识”规则,袁丹凤知道,这样的活动,如果没有刘梅,肖骁霄是不会太原意参加的,即使这次因为特殊性他也会参与,可是心里必然有不舒畅的地方。但是一想到要邀请刘梅,袁丹凤就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最后还是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所谓理智,袁丹凤还是象往常一样,邀请这位在她们看来是“记者团第一准夫人”的刘梅姐姐。但是袁丹凤心里恨恨地对肖骁霄说:“肖骁霄,你这个混蛋,我时时刻刻都在考虑你的感受,满足你的感受,可是,你明白我的感受吗?”
周六清早,按照预定计划,在袁丹凤的带领下,肖骁霄和刘梅一行十二人,赶往桐山。桐山,属于长河地区大瑶山准原始森林地带一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古人对大瑶山开发较晚的一部分地区。在人类完全依靠自然资源的年代,这里山民们的生活是很滋润的,一片莽莽苍苍的森林,可谓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民打猎伐柴,自给自足,正所谓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算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然而,大自然的返过头来终于惩罚人类,桐山的山民们终于发现,野猪没了,飞鸟尽了,猛虎跑了,豹子逃了,树木也开始变得纤细了……
所谓穷则思变,山民们毕竟是敏锐的,他们在寻找出路,要突围莽莽群山的包围圈,可惜,这里居然变成了先进文明“遗忘的角落”。
山民们需要突围的资源,没有!
山民们需要突围的知识,没有!!
山民们需要借助的外力,没有!!!
怎么办?山民们在经过痛苦漫长的思考历程之后,终于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时代,无非就是拜了孔老二,苦读若干年,参加科举取仕,梦盼金榜题名时。在今天的所谓文明时代,就是参加比科举更加高级的高考,只要不名落孙山,即可鲤鱼跃龙门,光宗耀祖了!
这一切,犹如桐山这万年常青的花草树木深深扎根这块土地一样,更加深深地烙印于山民脑海里的每一个可以思考的细胞。即便如此,直至今天,才听说是在去年的高考当中,桐山大地,终于走出了自人类历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而在今年的高考当中,桐山居然有了三个子弟考上了大学。创造这个奇迹的,山民们将其归功于桐山小学的狄龙杰老师。
这次,袁丹凤联系采访的正是狄龙杰老师。外界的盛传,使得狄龙杰老师蒙上了传奇色彩,因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袁丹凤。她告诉大家,比较起来紫坪小学,桐山可能更加艰难,毕竟紫坪小学早早地走出了大学生。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来,桐山小学的巨大潜能令人刮目相看。而为什么会有这种决巨大的潜能?这在当前看来,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谜。所以,袁丹凤决心一探究竟。
抵达桐山小学很顺利,先花四十分钟左右,从县城先乘坐中巴车到山门镇,然后转换乘小四轮,在盘山公路上旋转前进,花费一个半小时左右,就见到了“传奇老师”狄龙杰!
乍一看,狄老师四十左右,穿着当前公务员那种中山装,头发整齐有形,但是毛质缺乏光泽感。他的脸色很白,甚至因此感觉到他有点弱不禁风的模样。他很和蔼地和大家打招呼,首先是袁丹凤和他握手。
之后,袁丹凤将肖骁霄以及其他小记者介绍给了狄老师。一番寒暄之后,狄老师带着大家参观桐山小学,学校很小,就两排红砖瓦房,外加附属杂用瓦房。中间是泥土操场。整体环境虽然简陋,可是总觉得很舒服,没有那种破败和落寞的感觉。
肖骁霄和刘梅很惊诧于这种感觉。一个环境建设或者维护的好坏,直接折射出一个人的心灵环境好坏,看来,狄老师的心灵是舒服和美好的。所以,才有这样的环境,进而才能在他的手上结束了桐山没有大学生的历史。忽然间,不知道怎么地,下起大雨来了,一阵阵寒意袭击着大家。于是,狄老师赶紧招呼大家进入一间教室。
教室里很暖和,原来是细心的狄师母在里面生了两盆木炭火。教室了悬挂了很多书法作品,可见是同学们自己的。刘梅看着狄师母,深深地感觉到了她的细腻和默默关怀,这是对狄老师某种意义上的巨大支持,也许是她某种意义上为了狄老师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尽管她还不知道狄老师成功背后有她多少功劳,可是按照一般原理“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坚强的女人”而言,面对这么能够深入细微深处照顾人的举措来看,给狄师母这种结论十有###是不会错的。而肖骁霄看着刘梅的神往,似乎明白了什么。
狄老师的教室里还有几个周末没有回家的学生,狄老师告诉大家:“平时周末他们都是要回去的,今天因为天气原因,所以没有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回家了。因为学校有比较符合自身要求的规定,周末学生必须上山打柴,一部分柴火供家里和学校使用,一部分好好劈好,每个月集中卖到山外面去,得到的钱一部分贴补家用,另一部分作为学费预先存入学校财务处,这样他们就不怕未来有失学的可能性了,更为重要的就是,不能让他们忘本,他们是山民的儿子,他们是靠自己砍柴火成长起来的山里孩子!”
肖骁霄敏锐地问道:“狄老师,您说的‘比较符合自身要求的规定’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而且我还要问,这个规定是不是符合人权的基本要求?”
面对肖骁霄不动声色的挑战,刘梅和袁丹凤暗自担心,用人权问题来衡量一个学校的规定,在这种环境下,恐怕有点匪夷所思,不知道肖骁霄葫芦里卖什么药。更为可能糟糕的就是,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引起狄老师的内心不满,说不好,今天的整个交流活动就这样砸了。但是,话已经出口了,水已经泼出,没有收回的可能性了,大家只好紧张地看着狄老师。
狄老师确实感觉到有点以外,但是他很快明白了,这就是走出了山里的孩子和还在山里孩子的最本质区别的某种表象的锐利表现。但是他确实也感觉到迷茫,这个人权的基本要求,可能连提问者也搞不清楚是什么内涵,他当然也是无从准确地回答?怎么办?
但是很快间,狄老师自信地回答说:“我深信一点,不同环境下,思考人权的基本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我看到一片文章写到过,说是一个住在省城的年轻作家随同采风团到西藏边疆体验生活,看到边防战士们头发丢了,脸肿了,体形变异了,等等。他认为这个是违背人权准则的,于是就要生气地离开。可是一个战士对他说,如果没有他们作为战士的头发丢了,脸肿了和体形变异了,那么,全国人民都要头发丢了,脸肿了和体形变异了。他们是牺牲了个人的小人权,而成就了全民族的大人权。”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深为感动。狄老师继续说道:“我们桐山小学根据同学们的特点,并没有把升学率作为学校根本宗旨。当然,我并不否认,确实我们桐山本来就没有大学生,反正到了我这儿出不了大学生也没有什么丢脸的。所以,我决心塑造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灵,就是让他们从考上大学的桎梏里面脱离出来,正确地对待自己深处山区的现实。也就是在不忘记自己本份的前提下,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文化,做一个与祖辈们不一样的山民。”
这一点,肖骁霄心里是很明白的,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今天的伟大社会主义,很多读书人最终的结果是,大学考不上,农活做不了,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废人一个。
狄老师继续说道:“所以,我做了桐山小学的校长之后,我没有要求,至少没有明确倡导要求从小树立考上大学的要求,我就是要求桐山小学的学生,每天学会一点知识,每周砍一担柴,每月学会唱一首歌,每学期学会一样乐器,每年给父母一个惊喜,毕业时学会了一样有用的技能,还能写出一手好字。”
这是何等务实的教学宗旨,肖骁霄明白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在这种没有什么“雄心壮志”的无为教学条件下,经过狄老师悉心栽培的苗子,一部分顺利地上了初中,又一部分上了高中,于是这时候,浪海淘沙,有桐山小学毕业的学生考上了历代以来祖宗们梦寐以求的大学,终于结束了桐山人类有史以来没有大学生的局面。
这些还是不足为道的,狄老师更为彪炳千秋桐山的功勋是,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会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安心地留在了山区。即使外出南下打工,他们也拥有了一定的资质,不会因为没有知识而受到无缘无故的歧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华人书香吧
漂泊家传奇--漂魂(19)
狄老师继续说道:“所以,根据我们这些具体规定,我个人认为,应当是符合人权的基本要求的。不知道这个回答,是不是让小记者们满意。”说罢,狄老师向大家微笑着点了点头,结束了自己一次比较艰难的发言。
接下来,袁丹凤和其他小记者们一一提问,向狄老师问明白了自己心中的各种疑虑。之后,几个桐山的小学生还向大家表演了二胡、电子琴、笛子、风琴等等乐器表演,最后他们挥毫泼墨,表演了书法作品。正在这个时候。狄师母来了,她招呼大家去吃饭。原来雨已经停了,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
狄师母把大家带入一间房子,摆着两张桌子,旁边的灶火熊熊,传递过来不少暖和的气息,十分惬意。很快,一桌子菜就上来了,全是山里货,有晒干的蘑菇炒肉,刚刚熏制好的腊肉,还有刚刚捞出池塘的新鲜鱼,冒着香气的白花花米饭,还有其它叫不出来只有山里人才知道的山货。怎不能叫大家胃口打开,食欲猛增?狄师母一直提醒大家慢慢吃,煮了很多的,不要那么急。但是面对如此美味,还有谁能够顾及斯文呢?
饭毕,狄老师说还要赶去外面做事情,他和两个学生带着锄头、箩筐等工具就出发了。肖骁霄一行也就告别杨师母,准备步行出山。
到了外面的一家小商店,大家买了饼干和汽水等干粮,打点好行装,前前后后,走上桐山河边的小石径,开始了大约四十里征程。小记者当中,很多都是县城的,而且是第一次走出县城。开始的时候,他们十分活跃兴奋,可惜步行还不到十里路,就有人走不动了,而且脚也磨出了泡泡,十分地不爽。大家无奈地看着肖骁霄,等待“老大”发话。
肖骁霄知道,只要他还在雪峰中学,只要他还出现在记者团的活动当中,一切都还得听他的。但是他还是比较照顾袁丹凤的面子,跟她商量了一下。之后清点人数,总共有三位小记者实在是走不动了,有两位虽然也很累,但是对“老大”说,今天就是爬也要爬出桐山,精神实在可嘉。
袁丹凤要求鲍廷玉带着走不动的三位小记者,翻上半山腰的公路拦车,约好在山门镇去县城的车站会合。顾月月写了一个地址,要他们去自己姨妈家里等待一下,因为她们不可能在车站等待三四个小时啊。这种安排很周到,肖骁霄深深为记者团的兄弟姐妹们高兴,在野外,大家的思想是十分努力和认真的,特别是这种互相照顾的友爱精神,是团队最为可贵的精神。
剩下的小记者们就在原地休息了一会儿,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