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茶酒共和国 第 4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友们愕然,他们面面相觑,并且事后告诉我说,他们从我的话中体味到了些别的含义。
酒是人类的自蔚的产物。酒是存在的痛苦的象征。酒又是生活的滋味活着的滋味的体现。
而我自己,大睡觉醒来,完全彻底干净地忘掉了这件事。当朋友们告诉我醉后说了什么的时候,我自己不但不能记忆,也不能理解,甚至不能相信。但是我看到了我的受伤的右手,又看到了被我敲坏了桌面的桌子。显然,头个晚上是醉了,真的醉了。
好好的个人,为什么要花钱买醉,醉方休,追求种不清醒不正常不自觉浑浑噩噩莫知所以的精神状态呢这在本质上是不是与吸毒有共通之处呢当然,吸毒犯法,理应受到严厉的打击。酗酒“非礼”,至多遭受些物议。我不是从法学或者伦理学的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是从人类的自我与人类的处境的观点上提出这个问题的。
面对个喝得醉,醉得癫狂的人我常常感觉到自我的痛苦,生命的痛苦。对于自我的意识为人类带来多少痛苦这是生命的灵性,也是生命的负担。这是人优于块石头的地方,也是人苦于块石头之处,人生与社会为人类带来多少痛苦追求宗教也罢,追求某些情况下艺术也罢,追求学问也罢,追求美酒的醉也罢,不都含有缓解下自我的紧张与压迫的动机吗不都表现了人们在瞬间宁愿认同只猴儿,只孔雀,只虎或者头猪的动机吗当然,宗教艺术学问,还包含着远为更高更阔更繁复的动机;而且,这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而饮酒,则比较简单易行大众化,立竿见影;虽有它的害处却不至于像吸毒样可怕,像赌博样令人倾家荡产,甚至于也不像吸烟样有害无益。酒是与人的某种情绪的失调或待调有关的。酒是人类的自蔚的产物。动物是不喜欢喝酒的。酒是存在的痛苦的象征。酒又是生活的滋味活着的滋味的体现。
撒完酒疯以后,人会变得衰弱和踏实“几日寂寥伤酒后,番萧索禁烟中”。酒醉到极点就无知无觉,进入比猪更上层楼的大荒山青梗峰无稽崖的石头境界了。是的,在猴孔雀虎猪之后,我们应该加上饮酒的最高阶段石头。
我们的酒是常常与某种颓废的情绪联系在起的。然而颓废也罢,有酒可浇,有诗可写,有情可抒,这仍然是种文人的趣味。
好了,不再做这件无病呻吟了。其实,无病的呻吟更加彻骨,更加来自生命自身。让我们回到维吾尔人的欢乐的饮酒聚会中来。
在维吾尔人的饮酒聚会中弹唱乃至起舞十分精彩。伊犁地区有位盲歌手名叫司马义,他的声音浑厚中略有嘶哑,他唱的歌既压抑又舒缓,既忧愁又开阔,既有调又自然流露。他最初的两句歌总是使我怆然泪下。“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我猜想诗人是只有在微醺的状态下才能听声何满子就落泪的。我最爱听的伊犁民歌是羊羔样的黑眼睛,我是“声黑眼睛,双泪落君前”,现在在香港客居,写到这里,眼睛也湿润了。
和汉族同志起饮酒没有这么热闹。酒的作用在于诱发语言。把酒谈心,饮酒交心,以酒暖心,以心暖心,这就是最珍贵的了。
还有划拳,借机伸拳撸袖,乱喊乱叫番,划拳的游戏中含有灌别人酒看别人醉态洋相的取笑动机,不足为训,但在那个时候也情有可原。否则您看什么呢除了政治野心家的“秀”,什么“秀”也没有了。可惜我划拳的姿势和我跳交际舞的姿势处于同
水准,丑杀人也。讲究的划拳要收拢食指,我却常常把食指伸到对手的鼻子尖上。说也怪,我其实是很注重勿以食指指人的交际礼貌的,只是划拳时控制不住食指。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光阴须得酒消磨”“明朝酒醒知何处”后二句出自苏轼我们的酒神很少淋漓酣畅的亢奋与浪漫,多是“举杯浇愁愁更愁”的烦闷,不得意即徒然地浪费生命的痛苦。我们的酒是常常与某种颓废的情绪联系在起的。然而颓废也罢,有酒可浇,有诗可写,有情可抒,这仍然是种文人的趣味,文人的方式,多获得种趣味的方式,总是使日子好过些,也使我们的诗词里多点既压抑又豁达自解的风流。酒的贡献仍然不能说是消极的。
至于电影红高粱里的所谓对于“酒神”的赞歌,虽然不失为很好看的故事与画面,却是不可以当真的。制作种有效果特别是视觉效果的风俗画,是该片导演常用的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与中国人的酒文化未必相干。
近年来在国外旅行有过多次喝“洋酒”的机会,也不妨对中外的酒类做些比较。许多洋酒在色泽与芳香上优于国酒。而国酒的醇厚别有种深度。在我第次喝干雪梨些利rrr酒的时候我颇兴奋于它与我们的绍兴花雕接近。后来与内行们讨论过绍兴黄的出口前景虽然我不做出口贸易,我不能不叹息于绍兴黄的略嫌混浊的外观。既然黄河都可以治理得清爽些,绍兴黄又有什么难清的呢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葡萄酒要搞得那么甜。通化葡萄的质量是很上乘的,就是含糖量太高了。他们能不能也生产种干红黑葡萄酒呢
我对南中国带就着菜喝“人头马”“”的习惯觉得别扭。看来我其实是个很易保守的人。我总认为洋酒有洋的喝法。饭前饭间饭后应该有区分。怎么拿杯子,怎么旋转杯子,也都是“茶道”般的“酒道”。喝酒而无道,未知其可也。
而我的喝酒,正在向着有道而少酒无酒的方向发展。医生已经明确建议我减少饮酒。我又贯是最听医生的话最听少年儿童报纸上刊载的卫生规则类的话的人。就在我著文谈酒的时候,我丝毫没有感到饮之的愿望。这又是种什么境界呢饮亦可,不沾唇亦可。饮亦醉,不饮亦醉。醉亦醒,不醉亦醒。醒亦可猴,可孔雀,可虎,可猪,可石头。醉亦可。可饮而不嗜。可嗜而不饮。可空谈饮酒,滔滔三日,绕梁不绝,而不见滴。也可以从此戒酒,就像我自九七八年四月再也没有吸过支烟样。
九九三年四月写,时居香港岭南学院
.b2.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1
商人好饮酒,纣王“酒池肉林”是有名的掌故。周代,尚书有“酒诰”,告诫人不可酗酒。汉代帝王屡次赐民“大酺”,饮酒作乐百戏腾欢。
中国酿酒技术甚为发达,所以古来所酿造之酒类品目甚为繁多,我们甚至于可以说,没有悠久昌明文化的国家,必然酿造不出清醇芳香的美酒。但是,“酒文化”的范围何其浩瀚,即“制麦酿造法”,已足供化学家写作专书。笔者虽然以此杯中物倡导“人间愉快”,有所论说,但涉猎所及,实属寒俭。只是得之愚,往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拟从“酒之礼俗”“酒之祸福”“酒之人物”“酒之文学”略作观照,希望藉此聊供“吾徒”谈助而已。
中国酒之小史
“酒”这种美好的饮料精品,到底是哪个民族发明或发现的,谁也不敢说。宋人窦革酒谱已论述“酒之源”起于仪狄神农与天地并时三种中国旧说,“皆不足考据”。科学家或以为在六千年前,甚至旧石器时代,人们因浸泡于水中的水果自然发酵成酒而领悟其制法。但是就中国而言,先秦文献没有只字言及“果酒”;直到距今约三千八百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才出现不少小口大腹如尊罍盉小壶高足杯等与后世酒器同形制的陶器,其造型显然是为了保持酒味醇永,这时中国应当有了酒。说文解字说仪狄作酒醪,大禹喝后味道很美,就疏远了仪狄,恐怕自己沉酣,荒废政事。有趣的是,大禹的时代正与龙山文化晚期相近,所以仪狄造酒的传说,也许正是事实的反映。
商人好饮酒,纣王“酒池肉林”是有名的掌故。甲骨金文中,时有醴鬯稷鬯的记载,醴是甜酒,鬯是和以香草酿成的酒,稷鬯是用稷和香草酿成的酒。彝器中,盛酒的有尊彝卣壶,温酒的有爵角斝,调酒用盉,饮酒用觚胱。考古方面,藁城台西遗址中发现八公斤半的商代酵母,商代古墓所出土的青铜瓶装有酒,保存完好,时间在三千两百多年前,比起地中海沉船残骸中所发现的罗马葡萄酒要早得多,是现存世界最古老的酒。
周代,尚书有“酒诰”,告诫人不可酗酒。礼经中有酒正酒人郁人鬯人司尊彝浆人大酋等与酒有关的官职,楚辞中有酎瑶浆椒浆吴醴冻饮等和酒有关的词汇。韩非子有“宋人酤酒,悬帜甚高”之语,可见战国时代已有酒店和酒旗。汉代帝王屡次赐民“大酺”,饮酒作乐百戏腾欢。
再就酿酒而言,西汉扬雄方言已知制饼状曲;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始见酒药,发展为大曲和小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用专卷论“造神曲并酒”之法,可说是世界最早的酿酒工艺学。至宋代,朱翼山北山酒经,更成为专书,又有“干曲”之法。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高濂遵生八笺宋应星天工开物亦莫不有制曲造酒之论。而我国白酒起于何时其说不。以文物为证,目前已发现套金代铜制烧酒锅1975年河北青龙县出土,经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和蒸酒实验,可以确认起码在金世宗大定1189之前,中国已有蒸馏酒。
就因为中国酿酒技术甚为发达,所以古来所酿造之酒类品目甚为繁多,见于宋人者如李保续北山酒经即有四十六种,张能臣酒名记所记府邸酒楼地方之名酒近二百种宋伯仁酒小史更载历代名酒百余种;而今人曾纵野所编著之中国名酒志,分白酒黄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四类,计收名酒二十二种,优质酒五十八种;而台湾之啤酒金门之陈高,亦有口皆碑。则中国酒文化真是垂数千年而煌煌乎彰明较著。我们甚至于可以说,没有悠久昌明文化的国家,必然酿造不出清醇芳香的美酒。
但是,“酒文化”的范围何其浩瀚,即“制曲酿造法”,已足供化学家写作专书。笔者虽然以此杯中物倡导“人间愉快”,有所论说,但涉猎所及,实属寒俭。只是得之愚,往往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拟从“酒之礼俗”“酒之祸福”“酒之人物”“酒之文学”略作观照,希望藉此聊供“吾徒”谈助而已。敢从“酒之礼俗”说起。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2
饮酒四部曲
1拜祭啐卒爵
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
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
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礼记王藻说,君子饮酒,饮了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察觉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失态惹是非,酒爱怎么喝都可以。
2酒兴酒胆酒量酒德
由以上可见,“酒”简直成了“礼”的附庸,虽然也有“无算爵”的豪纵和孔子“唯酒无量”的达人之观,但毕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设限”。若吾党之徒党,尚人也;黨,尚黑也。吾党尚人,故不作“黨”字。,亦有所谓“饮酒四部曲”,而旨趣则与之悬殊远甚。
凡我党徒,随时随地要有喝几杯的兴致,因为古人说“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所以合欢也。”有这许多好处,焉能不喝几杯;所以第要有“酒兴”。其次要有“酒胆”,如果饮酒像东坡那样,止于“把盏为乐”,怎能“飞扬跋扈”起来因此要充实胆气,勇于尝试,勇于畅饮。但是假使牛饮三两杯即玉山颓倒,则如何算得豪迈所以第三要培养“酒量”。君不见古谚说:“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榼。”看样子要做圣贤,也须得酒量好。然而即使千杯不醉,酒后却乱性,则不止酒的趣味全失,而且为恶往往不小,也因此吾党最服膺孔子在“唯酒无量”之后,特别强调“不及乱”;这也是吾党以“酒德”镇压殿后的原因。总而言之,无兴而饮,其酒必苦,必然“酒入愁肠容易醉”;也就是说,“酒兴”是饮酒的自然动力,是酒趣味的,而“酒胆”“酒量”则是酒趣味的推波助澜,“酒德”才真正是体验酒趣味的至高境界。饮酒而“四部曲”具备,才可以言酒,凡我党徒必须有此认识。也因为“四部曲”中皆含“酒”字,所以吾党比照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定为“四酒主义”,凡我党徒自然要奉行不二。
二歌舞助兴
穿插吾党“四酒主义”之后,应当言归正传,续说礼俗。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人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就拿“歌舞助兴”来说,仪礼中,乡饮乡射大射燕礼四篇,都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无算乐等节目。也就是说,在礼仪进行饮酒之际,有乐工唱歌演奏笙曲唱歌笙曲间隔上场和交响乐大合奏等的演出。“无算乐”是对“无算爵”说的,即纵饮为欢之时,音乐也随着尽情地演奏。
而宾主筵席,酒酣耳热了,也要继之以舞蹈。且举史记两件事来看看。
项羽本纪记载鸿门之宴,范增要项庄入内敬酒,然后“剑舞”,趁机杀刘邦于座中。项庄对项羽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时和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看情形不对,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致项庄始终无法下手。项家叔侄这场“武舞”,虽然教刘邦如坐针毡,汗流浃背,但所借的题目正是筵席间助兴为欢。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3
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魏其侯窦婴宴请武安侯田蚡,等到饮酒半酣,将军灌夫起来跳舞,舞毕,请丞相田蚡接舞,田蚡竟不起身,灌夫觉得很失面子,便说了许多冒犯的话,主人窦婴在旁排解致歉。后来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太后下诏列侯和宗室都前往道贺。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蚡向宾客敬酒,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不久窦婴起身敬酒,只有那些旧交“避席”,其余的人照样坐着,连膝都没有离席。灌夫看在眼里,心中不快,也离位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蚡坐着不动,说:“不能再饮满杯了。”灌夫气极了,却嬉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还是请干杯吧”田蚡不予理会,灌夫有气没处发,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跟程不识交头接耳,又不“避席”,灌夫便破口大骂起来,终于弄得不可开交,被田蚡当场扣押。从此窦灌和田蚡结下深仇大恨,窦灌终于被田蚡诬陷而死。
灌夫“使酒骂座”的结局虽然古今为诫,但由此也可见汉代人敬酒和席间的礼俗,那就是:可以跳舞助兴,人跳毕,被邀的人必须接续;敬酒时敬人的和被敬的都要离席起立,而且要彼此饮干满杯,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傲慢失礼”。
像这种“歌舞助兴”的礼俗,真是脉相传,发展为娱乐侑酒优伶调弄,甚至于扩大为戏曲搬演。当今之世的“卡拉”岂不犹有古风。
三酒吏与酒令
1酒吏执法
饮酒“及乱”生祸害,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严重的会像殷纣王更始刘玄后秦苻生那样终至国灭身亡,轻微的也可能像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那样,“醉不能受命”“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爵安乡侯。而古来讲究礼仪排场的公家筵席,如果动不动就有像灌夫那样“使酒骂座”的人,那还了得所以宫廷官府举行宴会,早就有监酒的酒吏。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话语。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时,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喝赏赐的酒,有执法在旁,有御史在后,我淳于髡恐惧战憟低头伏地而饮,不过喝斗酒就醉了。”又齐悼惠王世家记载汉代朱虚侯刘章,曾经入宫侍奉吕后宴饮,吕后命他监酒,他说:“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当酒喝得有点醉意时,刘章进献歌舞。过了会儿,吕后家族中有人喝醉,避醉逃席,刘章追上,拔剑把他斩了。吕后和左右的人都非常惊讶,但既已授刘章监酒以军法从事之权,“逃席”有如“临阵脱逃”,当然要“杀无赦”,所以吕后等也无可奈何。
2游戏酒令
像刘章这样执法如山,“所以已乱而备酒祸”的“监史”,诚然教人不寒而憟;但是后来宴会时,以游戏方式,定饮酒次序,以人为令官,众人皆听其号令的所谓“酒令”,就教人兴意盎然了。
诗经“宾之初筵”有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是说射箭中目标的人,可以叫不中的人喝酒。这和“射狭”“投壶”“藏鉤”“赌棋”“掷骰”“猜枚”乃至于时下“划拳”样,都含有赌赛为欢的性质。另外像“传花”“拍七”“筹令”等则纯为游戏作乐性质。譬如“筹令”所用的筹是种特制的罚酒工具,举“水浒人名筹”为例,如系“武松”,则“力大者饮,行二者饮。”因为武松力大能打虎,排行老二,所以此筹出,座中沾上这两点之的人就要喝酒。但是,“酒令”到了文人手中,就逐渐成为逞机智斗才学的“风雅之事”了。
3风雅酒令
文人在酒席上逞机智斗才学,左传中屡见记载的列国间君臣参加朝享盟会时的所谓“赋诗明志”,应当已见其端。而“酒令”词,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说是始于东汉贾逵。其后文人有所制作的很多。譬如褚人获坚瓠二集记有“欧阳酒令”,说:欧阳修在筵席间行“酒令”,限定作诗两句,诗意须犯“徒刑”以上的罪。有人作:“持刀哄寡妇,下海劫商人。”又有人作:“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而欧阳公作的是:“酒粘衫袖重,花压帽簷偏。”有人问他,这怎能算是犯徒刑。他说:“在醉意浓重美色当前的时候,徒以上的罪也就做了。”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4
欧阳修的“酒令”表面不合格,但实寓机趣别出心裁,所以能博人笑。文人“酒令”形式多端,有时简直极尽中国文字游戏之能事。譬如明朝郎瑛七修类稿所记的个例子:陈询因忤逆权贵被贬官,同事为他送行,饮酒行令。陈循说:“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高谷说:“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杯酒。”陈询则说:“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行焉往而不三黜。”
从这个例子看来,可见陈询和他同僚的酒令是限用[离合格”,再以诗句或古语作结,而结句末字必为“合文”之字,而叠用三字者必为“离形”之字,且离形之字必与合文之字同韵。约制之严,直是难上加难。更难得的,是陈询于此时此际也能借酒令抒发己之牢马蚤。所谓“离合格”是“离形”和“合文”之格。“离形”即将字拆开其结构,例中如“轰”字拆成“车车车”等是;“合文”即将两字以上之形体合成字,例中如“余”和“斗”两字合成“斜”字等是。
再就褚人获坚瓠九集,举其“四书陈二”如下:明代末年,苏州有位妓女名叫陈二,四书记得很熟,大家就称她“四书陈二”。有天,她和群名士饮酒行令,规定说出来的要“有此语无此事者”。名士们都引用俗语谚语,陈二说:“缘木求鱼。”众人都很叹赏。座中有少年故意要挫折她,说:“乡下人安置木栅在水中,又从栅上拉网以捕鱼,岂不有缘木求鱼这样的事”于是罚陈二饮酒,陈二满饮之后,又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这来,名士们竞相称赞,少年也心服口服了。
由陈二之例,可见风气所及,即使妓女亦有才学,能将酒令应对巧妙。此外,我们在诸如红楼梦等小说里,也很容易看到有趣的酒令,只是民国新文动以后,这种文人的酒席游戏好像就销声匿迹了,而今即使吾党之徒也只行“五拳宪法”,虽然豪迈畅快有余,但风雅韵味就不足了。
四曲水流觞
文人饮酒的风雅之事,除“酒令”外,尚有“曲水流觞”。
1修褉的风俗
“曲水流觞”与“修禊”的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修褉是古代种清除污秽的祭祀。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袚除浴。”郑玄注:“岁时袚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看样子最初只是熏香洗澡祭神。晋书束晳传说:“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两汉直缘,皆为盛事。”虽然“金人奉剑”是有意造出来的神话,但由此可见,“流觞”的源头始自西周早期;而引水成曲使成“曲水”,人们列坐两旁,“流觞”以饮酒的所谓“曲水流觞”,则是秦昭王所建立的;而两汉以后,相沿成俗,逐渐发展为节令盛事,时间也因昭王“三日置酒”而定为三月三日。
2兰亭雅集
三月三日成为重要节令以后,人们反而重在赏玩景物,饮酒作诗,祭神洗澡的原意慢慢消失。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名流四十人修禊事,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引曲水以流觞,饮酒赋诗,因此作序,是极有名的掌故。当时作五言四言诗各首的,有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十人;作诗首的,有郗昙等十五人,作诗不成的,有谢瑰等十六人。唐人刘笃上巳日诗有云:“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杜甫丽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都可见唐代曲江禊游的盛况。唐代以后,这种风俗仍然流行在文人之间。民国初年,梁启超在北平农事试验场还举行过大规模的修禊。政府迁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严先生尚邀集先师台静农教授等友人在外双溪“风雅”过番。据说大陆为发展观光,而今在兰亭故址犹有类似的举动。但无论如何,“曲水流觞”的风气其实早已不存
因为当今之世,那有多少俊雅闲逸的人 小说上传分享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5
五浮以大白
而无论酒席行令或流觞赋诗,如果犯令或作不出诗都要“罚酒”。但“罚酒”的情况不止于此,而且自古有之。
周礼谓“觥其不敬者。”是说对无礼不敬的人要罚酒。礼记檀弓说“杜篑扬觯而酌师旷李调。”因为师旷李调未能及时匡君之过,所以杜篑罚他们饮酒。说苑记魏文侯与大夫饮酒,命公乘不仁为“觞政”,监督饮酒的规矩,而且下令说,凡不满引干杯的,就“浮以大白”。“浮以大白”这句出于魏文侯的成语有好几种说法,鄙意以为即“满饮大白之巨杯作为处罚”。又史载陈后主命张贵妃等先作好五言诗,在宴会时令孔范等狎客唱和,如果时作不出诗的就罚酒。又李廌师友谈记说,东坡有次和他的僚属宴会,东坡举起大白之杯罚欧阳叔弼陈伯修二校理和常希古少尹
道:“你们三位都喝这酒,喝干了,才告诉你们为什么受罚。”三人饮罢,东坡说:“你们三位担任主管,却没有举荐李方叔这样的人,即此就可以罚你们。”他们三位都感到惭愧,忙着道歉。那时张文潜也在席上,却也举起大白之杯,对东坡说:“先生也应当喝这杯酒。”东坡说:“为什么呢”文潜说:“先生从前主持贡举,也错失了李方叔,岂不和他们犯了同样的错误。”举座不禁大笑。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见古人罚人饮酒,除魏文侯有点霸道外,都是很有道理很有意思的;尤其东坡以“遗贤”之过罚所属三人,没想张文潜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像这样的“罚酒”风雅俊逸,难怪宾主尽欢,举座大笑。
罚人饮酒,自古多限以三杯。譬如韩安国作几赋不成,罚三升。兰亭之会,王子敬诗不成,罚三觥。景龙文馆记御诗序云:“人题四韵,后者罚三杯。”又郝隆不能诗,罚依金谷酒数,是三斗。所以吴谚说:“客来迟,罚三钟。”显然是有根据的。其中所云觥杯钟斗升,只是容器大小之名而已,其为三则也。至于杜甫所谓“百罚深杯亦不辞”,只是诗人夸大之辞而已。
六劝杯强饮
上文说过古代有“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榼”的谚语,用以说明圣贤无不豪饮。对此孔丛子早就假借平原君和子高的对话否定这种传言,说那不过是喜饮之人造出来以“尽其劝励奖戏之辞”,王充论衡更煞有介事地加以批驳,说:“饮酒用千钟,用肴宜尽百牛;百觚,则宜十羊。文王之身如防风之君,孔子之体如长狄之人,乃能堪之。”意思是以文王孔子如常人般的身材是装不下那么多酒肉的。如此来,圣贤豪饮之说,自然不攻自破。但是自古劝人饮酒的“奇技妙招”乃至泯灭人性的举止,则不而足。
1以恶道强酒
譬如汉书游侠传说陈遵好摆大场面饮酒,等宾客满堂时,就关闭大门,命人把宾客的车辖丢到井里去,宾客虽有急事也无法离开。车辖是古代车辆使车轮不脱毂的关键,拿掉的车辖比现代人失去钥匙还严重,因为驾起车定发生车祸。又如晋书王敦传说有次王恺请王敦王导宴会,王恺命美人给宾客斟酒,客人如果没喝干,就杀美人。王导酒量不好,但恐怕斟酒的美人遭惨祸,勉强喝干了;可是王敦却故意不喝.连酒杯也不拿,还作出不屑顾的样子,任凭美人恐懼悲啼血溅樽前。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石崇的酒席上,王导“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王敦则“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王导为此责备王敦,王敦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王恺石崇斗富以豪侈相尚,古今所同恶;而王敦王导虽是从堂兄弟,而肝肠性情判若天壤,也难怪王导早就料到王敦“若当世,心怀刚忍,非令终也。”
2劝酒妙方
但是像唐代殷文亮那样的“劝酒法”就很有趣。张朝野佥载谓殷文亮在做县令时,好饮酒,手工艺极为巧妙。他雕木为偶人,使偶人穿锦绣衣裳为宾客斟酒劝饮,举动有板有眼;又雕刻作妓女模样,使之唱歌吹笙,都能合乎节奏。如果宾客没把酒喝干,则木小儿不肯再斟酒,而木妓女则歌管连连催促。傀儡戏在唐代已经很发达,但殷文亮的技法实在神妙莫测。他以此劝人饮酒,料想座客必为其巧夺天工,拗不过木人殷勤,饮而尽,而且尽兴到底吧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6
然而劝人饮酒,如果不论青红皂白勉强将事,往往好意也会变成恶意。因为酒量因人而异,随人之量以相劝,必可尽宾主之欢,否则就好像政府抽税不管百姓收入多少般,就有人会不胜负荷不堪其苦。
现在不喜饮酒或量浅的人,与人酬酢,常说“以茶代酒”;这原本也是从古礼衍生出来的,只是古人“以水代酒”罢了。礼记玉藻说:“凡尊必上玄酒。”这里的“玄酒”指的就是水。因为上古没有酒,水又是酒之源,水色属玄,故祭祀行礼时以“玄酒”最为尊贵。如果好强人饮酒的人也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当人“以茶代酒”时,也应当足以为欢了。
七妓女侑酒
酒筵之间所以要劝饮乃至于强饮,原本之意都是为了尽欢。而尽欢之法,古来每以妓女歌舞或行酒。
1妓女始于何时
“人间妓女,始于何时”清人袁枚随园诗话曾探讨这问题。据他考察,起于春秋,在管仲之前。而梁章钜称谓录,所举“妓女”名目,多达三十六条,由此可得知“御妓”供奉内延,起于晋代;“官妓”服侍官府,始于唐代;“营妓”则“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汉武帝开其端。而宋代以后,官妓有“乐籍”,称“乐户”,必须嫁给士农工商等良民所谓“从良”之后,才能脱离乐籍,出于苦海。元代夏伯和青楼集记载当时妓女事迹,其中擅长杂剧搬演的不乏其人。从元明两代之“妓女剧”,可以看出她们由教坊管领,并征收税金,做的是“迎官员接使客”,“应官身唤散唱”;或是“着盐商,迎茶客”“坐排场做勾栏”。则妓女在元明两代,除席间侍候官员商客歌舞侑酒之外,也从事戏曲演出。
2酒纠与录事
妓女在席间侑酒,有时也担任所谓“酒纠”或“录事”,因之亦以此称妓女。据陆游老学菴笔记,唐代已有此称。“录事”本为官名职掌总录文簿,举弹善恶。大概妓女在筵席间对于遭犯酒令的人,有“投旗于前”命人饮酒的“职掌”,其事有如官府“录事参军”之“举弹善恶”,故以“录事”称之以抬高其身份;而“酒纠”词,则显然就其席间任务而命名。
3奇杯异盏
再说饮酒之器皿花样繁多,自为意中之事;而好新奇风雅的,史典论谓汉末荆州牧刘表有所谓“三爵”,大的叫“伯雅”,其次叫“仲雅”,小的叫“季雅”。分别容受七升六升三升。又朝野佥载说曹魏陈思王曹植有“鹊尾杓”,柄长而直。把它摆在酒樽里,曹植要劝某人饮酒,呼叫它,它的柄尾就会指向某人。又逢原记载唐代宰相李适之有九种珍奇的酒杯,其“蓬莱盏”有象征蓬莱方丈瀛洲的三仙岛,注酒其中,以山没为限;其“舞仙盏”设有机关,酒注满,则仙人出舞,而瑞香毬子弹落盏外。
而更有“奇杯异盏”对人行怪异之饮酒的,两般秋雨随笔举出以下三例:唐代虢国夫人把鹿肠悬挂屋梁之间,将两端结住,其中实酒,要喝的人就打开其结,用口去吸吮。金章宗用种薄如冬瓜片的软金叶,做成酒杯,使人喝时越吸越不尽,名叫“醉如泥”。宋人杨某,谄事卞绘,命令自己的妻子用两手捧酒,捧到卞绘的嘴边请他喝,说那是“白玉莲花盏”。
这些人已够无耻无聊,但尚是时人之“异行”;而最莫名其妙,却在宋元以后的文人间大行其道的,有所谓“鞋杯”。
4鞋杯行酒
敝帚斋余谈说元代杨铁崖好以妓鞋小的行酒,是用宋人的先例。倪元镇认为秽臭不堪,每次碰到这种情形,就大怒离席而去。明代何元朗觅得南院歌妓王赛玉穿过的红鞋,每每在宴会中用来行酒,座中必有多人因此喝得酩酊大醉,王世贞甚至作长诗来歌咏。坚瓠集也载有,“瞿士衡饮杨廉夫以鞋杯,廉夫命宗吉咏之,即作沁园春词。”又载有许少华与冯惟敏之鞋杯词。文人既然再三形诸吟咏,则普天下逐臭之夫何其多也
而所谓“鞋杯”,据陶宗仪辍耕录所云“杨铁崖之法”,是把席间妓女之鞋脱下,将酒杯置于鞋中,以此轮番斟酒而饮,谓之“金莲杯”,因为凡“鞋杯”必用“三寸金莲”所着之鞋乃可。我无法想象,个中滋味如何;也许有点“臭豆腐”的味道吧,否则怎会教这么多的高人雅士“上瘾”呢
曾永义:酒史酒话酒文化7
八饮酒结社
“高人雅士”饮酒也好聚朋结社,如西晋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饮酒酣畅,为世所称的“竹林七贤”,以及唐天宝间,孔巢父李白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在竹溪结社,诗酒流连,当时号称的“竹溪六逸,”可算作文人结社饮酒的话,那么所谓“酒社”就应当有长远的历史。
1明清酒社
降及明清两代,集结同好饮酒作为风雅团体,似乎相当流行。譬如明代袁宏道为其酒社著觞政黄周星亦有酒社言,方面表达他们的饮酒观,也方面设定他们的条件和规矩。清稗类钞记载赵味辛司马洪稚存太史张船山太守吴山尊学士同官京师,约定每遇大雪,无须招邀,即会集南下洼之陶然亭,饮酒赋诗,规定迟到的请客。又记载王懿荣每逢春秋佳日,便与潘文勤与等十九人轮番作诗酒之会,“壶觞无虚日”。这两条记载可以看出清人“酒社”或“酒会”之类的雅集,他们主要借酒论诗文。
2“酒帝”顾嗣立
但是康熙间有“酒帝”之称的顾嗣立,他的酒社但论酒量不论诗文,要想加入,就没那么容易了。阮葵生茶余客话说江苏长洲人顾嗣立,是江左第酒人,于所居秀野园结酒社。家里有三个酒杯,仿刘表称作“三雅”,大的容酒三十觔,其余两个依次递减。凡是想入酒社的,要先喝尽这“三大杯”,然后才有资格入座。他因此在门口写下这样的告白:“酒客过门,延入与之雅,诘朝相见决雌雄。是者毋相]意思是说:酒客过门,请到里面喝干三大杯,明早与我相见再比个高下。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