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48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打击唐军,对她们两人考不考,考什么已不关心,如果她们不参考那是最好,只是原先是陈贞慧怂恿两人报考的,此时若劝她们退出毫无道理,只好先让陈贞慧探路,若唐军检查太严就让两女放弃考试。
见方以智打出了安全的讯号,轮到顾媚时,她放心的走了进去,顾媚经过陈贞慧稍微化了下装,把她的眉毛变粗了点,盖住了她那双水盈盈的眼睛,又将皮肤变粗了点,若不仔细看是发现不了顾媚是个女子。
果然考官们只对了下她的号码牌子,再扫了眼她的体貌特征就放她进去了,唐军在报考时会根据每个人的体貌特征写上几句话,包括高矮胖瘦,年龄大小,有须无须等,顾媚作的这点小小的改变当然不会与特征不符。
顾媚进了考场看,大为惊讶,她以前曾听考生说过考场难熬,每个考生都要坐在狭窄的房间里呆上个三天不出来,唐军虽然作了改变,三天分开来考,但她以为也要在个小房子里坐上天,没想到唐军的考场竟然是放在外面,上面搭上凉棚,数千人就在空阔的地面上作答。
所有的考生都大为惊讶,彼此交换着眼神,不过,四周站满了士兵,整个考场显得分外严肃,众人虽然觉得新奇,却无人敢切切私语,许多人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号码,坐了下来。
顾媚才知道唐军为什么不用仔细搜查考生有无夹带,在这个空阔的地方考试,每个人都有数十双眼睛看着,就是有人夹带了东西也不敢拿出来。
等众人都入了场,鼓声三响后,将试场的大门缓缓关上,考官才开始发放卷子,顾媚将卷子打开,见上面只有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后面有句注释,格式不限。
所有的人都惊疑不定,怎么能用李白的诗句来作题,而且注释说明不限格式,那就等于不用作八股文也可以,但望着旁边冷冷的士兵,谁也不敢言语,若是敢在考场上大声嚷嚷,唐军有言在先,立马就会被士兵叉出去。
李鸿基虽然开进士科,但还是不乐意让这数千人都交三篇八股文上来,在后面加上了句注释,而且用这句诗另有深意,这句诗包涵了地球是圆的这个定理,尽管写诗的人自已不知道,只把他观察到的写了出来,但只有地球是圆形才能解释为什么看见船只越走越远,到最后只能看到它上面的帆,然后才消失不见。
许多人都抓耳挠舌,这句话不是太难,而是太简单了,所有人都读过这句诗,意思也浅显的很,是李白的送别诗,但这不象经义,里面有的是微言大义,老师也有讲过如何破题承题起讲入手,如何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而且也容易把他引到作人的道理上去,这句那么浅显的诗人人都可看明白,要想发挥却有难度。
李鸿基倒是没有去考场,他正在陪着邢秀娘和田玉珠散步,这几天李鸿基天天出去,只是和两人在吃饭时匆匆见过几面,让两人颇有怨言,借着今天的机会补上下也好,否则让两个孕妇生起气来,那可不能领教。不过他心里正在想这些考生拿到这个题目不知有什么反映,心里微微有点得意。
田玉珠见李鸿基心不在焉的样子,开口道:“夫君大人在想什么,莫非是记挂着考场里的士子。”
李鸿基愣:“夫人怎么知道”
邢玉珠在旁插嘴道:“这些天来,夫君天天都出去,恐怕很快唐王府就要添新人了。”她这句话说的酸溜溜的。
李鸿基却没有听明白,道:“添人,是啊,等你们两人生了小孩,王府就要热闹了。”
邢玉珠气急败坏的道:“我不是说添小孩,而是大人,又要添两个王妃了。”
李鸿基愣了愣:“此话从何说起。”
田玉珠也忍不住了,道:“从何说起,两位倾国倾城的名妓来到了西安,还要参加唐王的科考,某些人不但不阻止,反而天天出去呆就是半天,不是对人家有意是什么。”
李鸿基顿时明白田玉珠翻看到了柳如是,顾媚等人的情报,脸沉道:“你翻看这些东西干什么”
田玉珠顿时大感委屈,道:“你那些东西又没有密封,我不能看吗,你什么时候规定的。”田玉珠倒不是故意要去翻看李鸿基的东西,只是李鸿基那几天忙于科举试题,几天都没有去看过她们,连吃饭都单独吃,田玉珠忍不住去书房找他,李鸿基刚好出去了,田玉珠在那里等他时,翻到柳如是等人的情报,她颇为好奇,向李娃询问了下唐王的行踪,李娃五十的告诉了她,却隐瞒了杨隐和顾智两人是女子的事实,哪知田玉珠对两人的身份比李娃还要清楚。
她强忍醋意,把此事告诉了邢秀娘,以为邢秀娘必会冲动,那时也不用她来作这个妒妇,哪知邢秀娘竟然可以忍住,今天见了李鸿基心不在焉的样子,终于用话剌了李鸿基下,才引出邢秀娘的醋意。
田玉珠怀孕后,很少到李鸿基的书房,以至李鸿基都忘了田玉珠可以随便进入他的书房,那天被李慧梅打断后,只是把数人情报往桌子里随便塞,没想到会被田玉珠看到,天地良心,自已只是稍微心思,更多是想拉笼下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没想到家里的葡萄架好象就要倒了。
见田玉珠的眼泪正在眶中打滚,眼看就要流出来,连忙安慰道:“夫人放心,为夫没有这个心思,出去只是为了陈,方两人之才而已,你看这些年,为夫不是守着你们三人吗。”
邢秀娘哼了声:“是吗,那你书房里姓朱的那个丫头是怎么回事”
李鸿基没想到此事又扯到了朱玉凤身上去,不由大为尴尬,吱吱唔唔道:“这个这个,对了,为夫突然想起还有件重要的公务没有处理,先走了。”说完落荒而逃。
田玉珠见李鸿基急忙逃走的样子,倒是扑吱笑,不哭了,两人对望了眼,叹了口气,她们只是不忿李鸿基瞒着她们偷偷摸摸而已,若李鸿基真要再娶女子,高桂英多半会赞成,他那些部下更是会怂恿,就是两人的父母恐怕也会劝她们接受,她们又怎么拦得住。
第四十三章三道试题
方以智轻轻松松的将题答完,他清楚的知道这句诗里所包涵的意思,当初西蒙与他争辨地球是否是圆形时,西蒙就是用航海时观察到远近船只的部位来说服他,不过,若不是李鸿基和他说起过地圆学说,他也不能如此清楚的知道出题者的用意,敢如此轻松的答题,只用了半天不到的时间就做完。
方以智又检查了下是否有错字后才敢交卷,这点方以智不敢麻糊,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举子就栽在错字上,据说万历年间,有位举子本来被点为头名状元,后来考官发现他有个字下面本来是横,却写成了四点,就这笔之差,不但头名状元丢了,而且还落第,虽然唐军不定会这么严,但谨慎点也是应该的。
方以智交卷后不久,陈贞慧也交了卷,他来考试只是装个样子而已,根本没打算让唐军取中,他虽知诗中所涵的意思,也照此写了,却在卷中故意错字连遍,这是源于他文人的傲气,若要参考,必定不能随随便便作答,但又不能让唐军把他取上,只好在错别字上下功夫,无论哪个考官,看到满卷的错别字,即使他答得最好,也不敢取他吧。
回到客栈后,陈贞慧发现方以智已先回来,柳如是今天没有考试,只是送他们进试院而已,见他们早早回来,也不在意,柳如是还不知道方以智已改变了主意,只是认为他们无意唐军的功名,三人在起闲聊,等待顾媚回来。
顾媚却直到最后交卷时才出场,以顾媚的才智,作遍八股文有二三个时辰绰绰有余,之所有担搁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是在作到半时才发现了诗中所涵地是圆形这个定理,她顿时不知所措。
顾媚和柳如是样,把唐军的科考看得很重,心想举夺魁,为女子扬眉吐气,她以前只认为四书五经和诗词才是通往科举的正途,但这些天,李鸿基和方以智等人的谈论她也听到了些,尤其是听到方以智说地是圆形,更是兴趣大增,她并不同意方以智的说法,只是找不到东西来反驳方以智提出的证据而已。
偏偏此时写到半途才想起与方以智的争论,又回想起李鸿基的意思,也是同意方以智的观点,李鸿基是唐军高官,这句诗好死不死的正包涵了方以智证明大地是圆形的证据,她推想唐军的题目恐怕没有表面这么简单,唐军中人肯定也是认为地是圆形,才会出如此简易的诗句。
她此时虽然看出了题目的含意,但要重新作答却不可能,她已直接答在了试卷上,若是把前面全部放弃,光个试卷涂改,考官就会把她刷下来,她只得硬着头皮答下去,但心中的想法却越来越坚定,恐怕只有那些知道此题所涵真实意思的人才会被选中,以致她后来下笔如有千钧,越写越慢,直到时间已过,才勉强写完。
众人看着顾媚回来,脸疲惫的样子,知道她答得不轻松,柳如是大为惊讶,方以智早已把试题告诉了她,按理这个问题几人刚刚还辨论过,应当不难,怎么顾媚考完后却是这个样子。
柳如是忍不住开口问道:“顾妹妹,你考试到底怎样了。”
顾媚奥恼的道:“别提了,这句诗我做了半才想起还有另层用意,这次多半是不成了,早知道那几天我仔细听你们的谈论好了。”
柳如是大讶,安慰她道:“别急,不是还有二天的考试吗。”又忍不住问道:“到底是那层意思你没看出来。”
顾媚道:“当然是那个该死的地圆说,我答到半才想了起来,考官多半有这个用意。”
方以智在旁道:“顾姑娘放心,即使考官有这个用意,谅其他考生也没几人能答出,还有另外二场,只要姑娘安心答题,机会还是很大。”
顾媚恢复了点信心:“当真”
方以智道:“当然,你到外面听听,可有人能得到这个结论吗。”
这个客栈里住的大部分是士子,此时大家都考完回来,定会争论试题所含的意思,顾媚饭也顾不得吃,连忙跑到外去听听其他士子怎么议论,过了会儿,顾媚沮丧的回来了,道:“外面争论的很利害,已有许多士子同意只有大地是圆形,才能在远处只见到孤帆。”
三人对望眼,大吃惊,他们住在独立的后院,为了不暴露柳如是和顾媚两人女子的身份,般很少外出,有人进来向他们攀谈,也只是由陈贞慧,方以智出去挡挡,两人开始并无功名之心,自然不会出去交际,对其他士子的动向都漠不关心,这时听到外面有许多士子答了出来,大为惊讶。
他们却不知道,能答对此题之人,多是唐军开办学院中的士子,李鸿基通过安尼安多两人,早已和澳门的葡萄牙人搭上了线,西方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翻译了过来,又让孙元化的小儿子孙和京负责整理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教给学生。
现在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已在唐军的书院里得到了普及,加上李鸿基不时心血来潮想起了些,然后再交给孙和京这些人验证,可以说,现在唐军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有些地方已超过了欧洲,从唐军学院出来的学生,得到这个结论当然是再正常不过。
李鸿基之所有能看重方以智,是在大多数人都对那些自然科学不屑顾时,他还能坚持自己的研究,而且能箸书立说,取得成就,比之在唐军学院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要胜上筹。
方以智顿时收起了小觑他人的心思,自己靠与西洋人交往,才得到这条结论,没想到参加唐军考试的人却许多人知道,当是他拿到卷子看到题目时,还以为那个李本就是出题的主考,否则何以能和他谈起地圆说,没想到唐军中的士子也是人人尽知。
柳如是只好百般安慰顾媚,准备好下场考试才为要紧,顾媚平静了下来,她并不服气这次考试的失利,暗暗下决心要在后两场考试中板回来。
第二天,顾媚强撑着眼皮起身,她昨晚并没有睡好,相反,方以智,陈贞慧两人却睡得踏实,顾媚没考好,对他们来说是福不是祸,若是考完试,顾媚和柳如是两人都不中,自然不用担心她们会暴露身份,也省了为她们担惊受怕。
有了第天考试的经验,大家都按号码整整齐齐排队进入了考场,等待考官发下试卷,就在大家以为唐军的考题又会标新立异时,考卷上面的这句话却是正正经经的四书五经内容“尽信书,不如无书。”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仓促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战俘,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和周军相比悬殊很大,但忠于纣王的将士们都决心击退来犯之敌,展开了场异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来,尚书.武成篇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在读到尚书.武成这篇时,颇有感慨,说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
尽管所有读书人都读过此句,但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谁又真正能够把这句话用到实处,不要说怀疑书中所说了,许多腐儒更是把复古当成至礼,事事要依古礼而行,若有改变,便抬出祖宗家法,这种事到了清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家要亡了尚对变革推三阻四。
许多士子见唐军总算没有完全离经叛道,进士科到底用上了四书五经内容,心里都松了口气,答题速度比昨天明显加快,大多数考生都提前交卷,顾媚也松了口气,用了半天时间将文章做完。
第三天,顾媚已恢复了信心,今天是最后篇了,万万不可大意,她展开试题看,这次的题目是“天圆地方。”另外还要求就此题作诗首,顾媚大喜,这次她可不会错答了。
天圆地方来自于古代中国对宇宙模式的三种认识:是盖天说,二是宣夜说,三是浑天说。
盖天说最先认为:“天是圆形的,像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样过往天空,因此这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后来虽然大家否认了天与地相连,认为天地之间为八万里,为此还有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八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八万里有直接关系。
到了唐时,盖天说已经破产,但天圆地方中的圆符合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因此天圆地方的说法还是被人接受,而浑天说中的地是圆形反而没有人相信。
其实地是圆的,早可以在张衡浑仪注找到,张衡浑仪注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又中分之,则半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顾媚相信唐军出此题的意思就是要否认天圆地方,认为地也是圆的,她很快答完,用了半天时间就交了卷,出来后轻轻松松,无论如何,都已考完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
唐军的这次大考共用了十天,除了进士科用了三天外,其它每科用时最长不超过二天,而且每科的时间都错开,其中明字科最为简单,只需考生照书抄字就行,不过规定了时间,到时自然比的是抄字的速度和齐整。
唐军并没有限定考生报考的门数,有的考生为了增大自己录用的机率,竟然七科全参加,这样的人到最后只能累个半死,连考十天,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柳如是参加的是最后天的参谋科考试,这科太难,而且不小心有触怒唐军的危险,又是分在最后,所以只有区区数百人报考,也只有天的时间,考生只要交篇时事的策论即可。
考试完毕后,士子们都轻松了下来,无论考得的如何,考试已经过去了,中与不中,要等放榜的时候才知道,不如趁机给自己放松,因此,西安境内这段时间的青楼,酒楼生意特别火爆。
唐军放榜的时间定在二十天后,各科统放榜,考生经历二十天轻松的时间后,这天终于到来,所有的士子大早都挤到了张榜的墙壁前,要在第时间知道自己是否得中的消息,方以智等人也不倒外,四人大早就挤到了榜前,柳如是和顾媚都紧张万分。
李鸿基生怕大家太过拥挤,会发生踩踏事件,特意令人抄写了数十份榜单,在西安士子最为集中的地方张贴,但大多数人还是挤到了试院门外观看,这个地方对士子们来说自然有特殊的意义。
第四十四章唐王赐宴
巳时整,唐军的榜单准时贴了出来,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名字,足有四五百人之多,每个人都在竭力搜寻着自己的名字,找到的人都兴高彩烈,找不到的人不死心,又重新遍遍的寻找,找过数遍才完全失望,垂头丧气的离开。
陈贞慧看到方密之的名字排在甲第三名时,心中也不知是喜是忧,方以智果然得中,进士第三名,就是探花郎,很快这个名字就会传遍天下,知道方密之就是方以智的人不在少数,那时恐怕方以智会遭到许多南方士子的唾骂,而且他的父亲方孔炤也会受到责难,怒之下,不知会不会把他逐出家门。
陈贞慧突然呆,他竟然在三甲第十名上看到了陈定生的名字,这怎么可能,自己三道题虽然都答了,但里面错字连篇,连他自己都不忍读下去,而且最后首诗词他根本没写,这样的试卷也会中,他拼命的揉着自己的眼睛,希望这是错觉。
他见顾媚在旁边,对顾媚道:“你看看,那个名字是不是陈定生。”
顾媚却双眼含泪,差点要哭出来,进士科,唐军只取了六十四名,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名字,而两个在她认为不想中的人却赫然在目,方以智更是高中甲第三,怎不让她大受委屈,见陈贞慧问她,还以为是故意嘲笑她,甩衣袖道:“我不知道。”转身朝后面挤去。出了人群,快步朝客栈走去。
柳如是看到参谋科没有她的名字,唐军这科只取了五人,让她心里好受点,不由暗怪自己要强,若是当时多报考门,参谋科没考上,能考中其它科也好啊,这其中就有许多士子报考了数科,自己本要考的科目未中,却被其它科取中了,这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陈贞慧又转向方以智道:“密之,你帮我看看,那上面是不是有我的名字.”
方以智看到自己名字后,就放下了心,自己总算完成了第步,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能不能顺利得到唐军火器全部制法的秘密,就看老天帮不帮忙了,听到陈贞慧的话,连忙朝下面看去,果然看到陈定生赫然在目.
两人对望了眼,都明白不妙,这样来,陈贞慧中了唐军的科举,必定不能轻易返回,若两人都留在唐军境内,那谁来接应.
见陈贞慧脸沮丧,方以智忙道:“回去再说.”
陈贞慧点了点头,两人回到客栈,这时柳如是和顾媚两人都已回来,两人没有考中,大受打击,亏以前自己看不起那些落榜的举子,原来自己也不行,坐着发呆,见陈贞慧和方以智回来,四人对望了眼,都有点被捉弄了的感觉,心想考中的人榜上无名,不想中的人却偏偏都中了,柳如是还以为陈,方两人都没有心思参考,对他们拱了拱手,苦笑道:“恭喜两位高中了。”
陈贞慧也是苦笑:“有何喜可言,我本以为不中,我现在也百思不得其解,唐军何以会选中我,现在都不知该如何自处。”
柳如是见方以智不答,不由问道:“方兄高中进士甲,是想留下来做官么。”
方以智望着柳如是的眼光,不敢对视,低下头道:“嗯,我看唐军蒸蒸日上,大有可为,我会留下来的。”
柳如是听得惊,方以智是不是吃错药了,平时连他父亲半句话也不敢违背,这时说要留下来做朝庭的叛逆,以为他是为自己才如此,忙道:“公子还是回去吧,在朝庭公子会有远大前程,如是不值公子如此付出。”
方以智见柳如是会错了意,忙道:“姑娘误会了,我愿意留下来是确定是因为唐军值得我为之效力。”
柳如是心中喜,还是问道:“那公子如何与令尊相处。”
方以智道:“从今往后,家父是家父,我是我,我们虽是父子,但只能各为其主。”
柳如是心中涌起股喜悦,若方以智真象他所说和父亲各为其主的话,两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结为夫妻,但柳如是并没有昏头,她在青楼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对方以智突然如此转变颇为怀疑,并不敢真心相信。
柳如是又问陈贞慧道:“那陈兄作何打算。”
陈贞慧道:“我只想马上回江南,可如今只怕唐军不肯放人,只好走步算步了。”陈贞慧知道两人没有考中时,和方以智两人都松了口气,见柳如是问到自己的打算,不由反问道:“两位姑娘又何去何从。”
柳如是和顾媚对望了眼,道:“这次是我们大意了,我打算在西安呆上年,明年再考。”
陈贞慧和方以智都吓了大跳,这两个女人还要留在这里再考,这太危险了,就是她们不出事,旦方以智事败,也会连累到两人,起道:“不可,两位姑娘还是尽早回去为好。”
顾媚大为生气,道:“有何不可,是不是担心我们会连累到你”
方以智顿时支支唔唔,他的事又怎能说给她们两人听,陈贞慧忙道:“两位姑娘要留下来也无不可,只是我们怕日子久了,两位的身份暴露,等到明年再来,岂不更好。”
柳如是和顾媚两人却都不想回去,她们若是回到南京,只能重操旧业,如此还不如留在西安,落个自由之身,陈贞慧和方以智见两人劝不动,也无可奈何,他们有更为难的事,还有三天时间,陈贞慧也得参加唐王给中举的士子举办的琼林宴,宴会后就会给各人分派去处,如今两人都被困住了,如果陈贞慧悄悄出走,恐怕又会牵连到方以智,那时他们的大计如何完成。
李鸿基正在翻看唐军此次取中的士子名单以及他们的资料,此次科举唐军共录取了四百五十八人,唐军共考了七科,下子就有了七位状元,其中明法科取士最多,共百三十名,明算次之,取士百十五名,明史第三,取士九十八名,进士科排在第四,共取士六十四名,明字排在第五,取士三十六名,明经取士十名,参谋科最少,只有区区五名。
明算科状元为陈宇,让李鸿基大为惊讶,本以为明算科前三名都会被唐军学院培养的士子夺得,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明算科中,前十名有九个出身于唐军自己学院中的士子,偏偏状元让别人抢去。
李鸿基看到过陈宇的考卷,不但上面所有的算学答案全对,篇财富论更是写的发人深思,对明朝的财政分折切中时弊,而且可以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李鸿基惊呼发现了宝。
陈宇本是江西九江府所属县下的个小史,平时管着县的钱粮,九江本身富裕,下面的县也不差,按理这个钱粮油水很足,陈宇却不甘心在个小县埋没才华,数次参加科考不中,这次偶然见到了唐军的招贤榜,不惜辞工,千里来投,没想到举中了状元,这恐怕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
进士科的状元也是江南的名士子,叫李淮庸,本来,周凤梧认为方以智才是状元,李鸿基对方以智的用心有所怀疑,不愿把他拔的太高,只给了个探花,让第二名的李淮庸递了上去。
明法科的状元叫江浩,是唐军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这些年,唐军虽然颁布了很多法令,却没有形成个有机的系统,所以这次唐军取士,明法科为最多,李鸿基想用他们能完善唐军的法令。
明史科的状元也是江南人士,叫桂仲明,他报考了数科,本来进士科也录取了他,李鸿基看中了他在史料上面的造诣,把他从进士科划去,特意提他作了明史科的状元。
明字科的状元叫黄宗明,是南京人士,手字写的又快又好,他在明史科中的考试也不差,但还是让他做了明字科的状元,其实在这些考生中,黄宗明的字并不是最好,但其他人考中了其余科目的前几名,才取了黄宗明作状元。
明经科十人都是从朝庭境内过来的士子,状元叫张盛,这些人对经学方面非常狂热,李鸿基取他们也没想过有什么大用,只是作作样子罢了,下科就会取消明经科,他们十人将会是唐军中第批明经中的士子,也会是最后批。
相反参谋科中举的五人全都是唐军自己培养的士子,柳如是虽然报考了,但她若是报考其它科,李鸿基还要犹豫下,是不是考官录用了她,自己要不要再刷下来,但参谋科,柳如是的眼光不可能比唐军特意培养的人才长远,省了李鸿基的道手术。
这次科考,唐军境内的士子考试人数占了六成,录用的比例却只有半,状元更是有五个被夺走,西北的教育毕竟落后,李鸿基拼命追赶还是比不上江南来的小部分人,怪不得后来在取士方面都要对西北特别照顾,否则,西北官员录用的比例比江南要少得多。
能取到二百多名朝庭境内过来的士子,李鸿基还是很满意,这些人都是有真材实学,只要培训数月,建立了对自己的忠心,有这数百人充实到各级官员中,唐军下面的政务水平应当会有进步的提高。
转眼三天已过,到了唐王给新科进士赐宴的时候,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商量了数天,还是没有找到安全脱身的办法,若要两人都走,无论是陈贞慧还是方以智都不甘心,柳如是和顾媚都没有考中,他们就是想借此打击唐军也无可能,现在走,只有两手空空,等于白来场,而且柳如是和顾媚两人也不肯起走,还要把她们陷在里面。
陈贞慧只好也跟着方以智来到唐王府,他们总算决定了,既然走不了,那就起留下,多个人,多份力量,这样或许能尽快撑握唐军火器的制法,能更早回到江南。
整个唐王符热闹非凡,数百名士子济济堂,他们都是天之骄子,马上就要成为人上人了,每个人都兴高采烈,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尽量靠在墙边,他们在江南时已名满天下,这些士子中难免会有认识他们的人。
尽管唐王府就是原先明朝的秦王府,占地广阔,但还是没有那个大厅能容下四五百人同时举办宴会,李鸿基吩咐在块空地上举行,四周点满了明亮的火把,照的整个唐王府亮如白昼,侍卫突然声大喊:“唐王驾到。”
所有的士子马上停止了交谈,跪了下来,喊道:“参见唐王,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每个人都低下了头,不敢抬眼向李鸿基看去。
唐军的士子大多数人都已见过李鸿基,对他是发自心中的敬意,自然不会失礼,而在朝庭境内过来的考生,对李鸿基却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些还是负面的,李鸿基开始起兵时,大家认为他虽然孝,却失去了忠,多次击败朝庭的军队后,尤其是李鸿基通过褚家谋反案,将辖下大部分壕绅田地财产剥夺,送到草原啃荒时,许多人都把他当成危害朝庭最大的反贼,对他恨之入骨。
直到李鸿基击败满蒙联军后,对李鸿基的看法才改变,甚至有人认为李鸿基是汉人的英雄,但无论是恨他的人也罢,认为他是英雄的人也罢,都对李鸿基的赫赫武功有所认识,这些来参加唐军科举的士子除了别有用心之人外,当然不会是恨他之人,但也不敢轻易向李鸿基注视。
唐王的声音传来:“各位免礼。”
陈贞慧和方以智心中都震,这个声音好熟,但只有区区数字他们又怎能分辨得出,众人听到唐王吩咐,又磕了三个头道:“谢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才敢起身,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也随众人站了起来。
方以智心中总觉这个声音是那么熟悉,他抬眼望去,却相隔太远,怎么也看不清唐王的面容,他深知马上唐王就有话要对他们讲,忙坚起耳朵来听,心中象锅煮开的水,正在,个念头不停的在方以智心中转着,唐王的声音我怎么会觉得耳熟。
第四十五章刺客来临
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恍若梦中,从唐军的科考开始以来,李鸿基再也没有到过他们的客栈,就是两人高中后,陈,方两人认为这个李本定会来拜访,可是等了三天,李鸿基的人影也未见到,两人到外面打听过唐军高级将领的名字,并没有个叫李本的人,由于李鸿基没有给他们留下地址,他们虽然奇怪李鸿基为什么不来,却没办法找到李鸿基,等到前面的唐王第二次开口时,陈贞慧,方以智两人马上判断出唐王竟然就是李本。
这个与他们言谈多日的李本竟是唐王,从确定李鸿基身份时起,他们两人就开始恍恍忽忽,李鸿基后面说了什么,他们个字也没有听清,心中只是在想:难怪他能轻易给柳如是和顾媚两人找到客栈,又能出动数百人帮她们找人,原来他就是唐王,可是唐王和他们交往又有什么目的,是看中柳,顾两人的美色吗,那两人岂不危险。整个宴会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都心乱如麻,根本没有心思吃喝,恨不得马上飞出唐王府,带着柳如是,顾媚两人远走高飞。
等李鸿基宣布宴会结束,两人正要随人潮出去时,被唐王侍卫拦住,李娃对两人道:“你们两人留下,唐王有请。”
士子们顿时大为羡慕,所有的目光都朝他们两人聚来,已有人认出了他们的身份,不由惊呼出声,连朝庭如此高官的公子都来参加唐王的科举了,可见朝庭和唐军相比,已经是日薄西山,不由庆幸自己明智的选择。
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对望了眼,都露出无可奈何的神色,跟随侍卫来到了大厅,见李鸿基身王袍,坐在正中间,两人看了眼,连忙跪下:“臣参见唐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两人伏下头,半响却没有听到什么声音,正想抬头时,李鸿基的声音传来:“方密之,原名方以智,今年二十四岁,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八年五月出任湖广巡抚,方爱卿,孤王可有说错”
方以智背上冷汗淋淋,没想到自己的资料这么快就被唐王查了个清二楚,抱着丝侥幸心理道:“殿下明见万里,臣并无隐瞒臣家世的意思,否则不会以方密之的名字来参考,臣的父亲是朝庭重臣没错,但臣直敬仰殿下北击满人,蒙人的伟业,才会千里来投。”
“是吗”李鸿基的声音好象轻描淡写,“孤王还没有念完,你听听下面的资料,方以智为复社中人,崇祯六年,方以智在苏州虎丘大会言道:日后乱大明天下者必是闯王,朝庭若不及时将之扑灭,奇书网.整理提供大祸不远矣。”
方以智低头道:“臣该死,那时臣不知殿下有扫除鞑子的大志,才会抵毁殿下,自从殿下率军横扫鞑靼以来,臣无时无刻不想为殿下效力。”
李鸿基并不想继续逼迫方以智,而是转向了陈贞慧,道:“陈定生,原名陈贞慧,今年三十岁,复社中人,父陈于廷,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陈爱卿,孤王没有说错吧”
陈贞慧到底年长,又先有方以智在前面挡着,知道自己的身世瞒不了李鸿基,神情比方以智镇定的多,回答道:“殿下所言半点也没有错,家父虽是左都御史,但臣向仰慕殿下为我汉人大长雄凤,消除了汉人数百年的边患,又听到殿下在草原筑城,要将游牧民族永远限制住,使之不能再为害汉人,此实仍千秋伟业,臣才甘愿来投,为殿下献上绵薄之力。”
李鸿基大笑:“好,两位爱卿既愿为我唐军效力,孤王又焉有不纳之理,从今往后,不管你们的父亲做出什么对我军不利之事,你们都是孤王的臣子,只有能尽心办事,孤王不吝封赏,你们平身吧。”
陈贞慧和方以智松了口气,道:“谢唐王殿下千岁,臣以后定鞠躬尽瘁,报答唐王殿下。”两人起身后,才敢小心翼翼的抬头朝李鸿基看去。
李鸿基脸上似笑非笑,也不知对他们两人的话信了几成,两人更是打起精神,不敢有丝毫差错。见两人不安的样子,李鸿基道:“两位请坐,不必如此紧张,就当我还是那个和你们谈论地圆说,小孔成像的李本。”
两人心中诽谤:“信你才怪。”战战兢兢的坐了下来。
李鸿基道:“既然两位如此忠于本王,本王也不能亏待你们,这样,有三个月的时间会让所有的士子来熟悉我军的制度,三个月后,陈爱卿就留在孤王的身边,为孤王起草各类文告,方爱卿就到孤王的科学院为孤王研究火器如何。”
两人愣,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学习,这在以前可没说,不过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齐向李鸿基拜谢道:“多谢唐王。”
李鸿基又留两人聊了会儿,才放两人回去,临时告戒两人不得向柳如是和顾媚两人透露自己的身份,两人暗暗叫苦,唐王八成是看上两人了,否则何必不告诉她们的身份,却不得不答应下来。
等两人出去后,贺景道:“唐王,这两人说话不尽不实,何不把他们拿下来。”
李鸿基笑道:“拿下来干什么,两人既然来了,就要被我所用,拿下他们,万不肯投诚,岂不损失两名人才,现在他们为了能得到我的信任,反而会尽量做事,这样岂不更好。”
陈贞慧和方以智失魂落魄的回到了客栈,他们的样子让柳如是和顾媚两人吓了大跳,询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两人不敢乱说,只能推脱参加琼林宴喝多了,柳如是和顾媚只能狐疑的看着他们进了房间。
第二天,所有的士子都到吏部报到,有些昨天认出他们的士子纷纷来给陈贞慧和方以智两人打招呼,许多人还隐约提出要让他们多关照自己,显然认为他们两人得到了唐王的垂青。
两人只得含含糊糊,对每个人的招呼都给予回应,负责接待他们的户部郎中李劬,李勉原是正五品的宁远将军,自从李劬在临县以千人挡住曹文诏数万大军而不破,李劬的名字就引起了李鸿基的注意,加上他又是自己的门生,升官速度自然不慢。
吏部侍郎许鼎臣手下只有二个员外郎,下增加了四百多官史要安排,许鼎臣实在忙不过来,向唐王要人,李鸿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