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90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0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

  乌布松了口气,以为过关,死几十名族人算什么,回到营中,忙把唐军的人员放了,并亲自押了四十人过来顶罪。

  见高立功依然没有下令大军撤围,乌布磕头道:“大将军,小人已知罪,大将军可否解除对我族的围困”

  高立功冷冷笑:“即已知罪,还敢明知故犯,屠族,个不留。”

  随着高立功声令下,唐军的火炮连发,无数的炮弹落到了阿鲁部的营寨中,阿鲁部的营地成了片火海,里面的蒙古人四散而逃,被四周的唐军个个射杀。

  乌布大惊失色,指着高立功大骂:“卑鄙无耻的汉人,我已献出人抵罪,你身为大将军,怎能出尔反尔。

  旁边高立功的亲兵马上将乌布拿下,将他的嘴封住,高立功的眼睛从西乌珠穆,翁牛特,霍林郭勒等部的族长身上个个掠过,众人接触到高立功的目光,就是阵心悸:“我已重申过汉人必须交给我军处理,凡不听者,律问罪,你们现在知道了吧,这个问罪就是灭族,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众人起跪下:“是,小人定遵守大将军的将令,若有违背,甘愿灭族。”

  唐军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干净利落的将阿鲁部的二千人灭了个干干净净,阿鲁部上下无活口,众人看得心惊胆战,若是自己的部落被围住,同样没有丝毫还手之力。

  从此各部行事都小心翼翼,生怕再有伤到汉人的举动,将整个东辽的满人剿灭空后,高立功才率军与高杰汇合。

  第七卷 博奕 第四十九章 身份转变

  若说唐军中现在最忙的人是谁,莫过于新上任的大唐户部银行第任行长了,唐军的第批六百万枚银元,二十万枚金币只够两月之用,他方面要赶快铸造出第二批银元,另方面最麻烦的是要在唐军下面的五百多个县,全部建立银行,或者至少也要有个联络处。

  人员倒是现任的,每个县都有专门的银局,银局以前只是负责将收上来的碎银融成银锭,如今改用银币了,自然不需要再设这个银局,那里的人员正好改成银行的员工。

  西安是唐军境内最大的银局,这里每月有二三十万两碎银要铸成银锭,进入唐军的库房,虽然再分散出去成了碎银,里面的银局有近百人,陈小五是银局的老人了,他在万历年间就进入了银局工作,每天干的就是融银,铸银的工作。

  现在陈小五已快到五十岁,事实上应当叫陈老五才是,可是大伙儿还是乐意叫他陈小五,陈小五的人缘极好,威望也高,这在于他在银局从不争利,老老实实的凭本事吃饭,干了近三十年,还只是名铸银的技师,不要以为只是把银子化开,铸成大锭就没有技术,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

  般刚学会铸银的新手,银子的损耗率经常在百分之二以上,那损失的都是白哗哗的银子,而熟手经过重炉,融合,银子的损耗率也在百分之左右。经陈小五铸出来地银子损耗率却经常只是百分之零点七。

  别小看这零点三个点,西安以前每年融铸的银子通常有上百万两,零点个点。就是千两白哗哗的银子,零点三个点就是三千两银子,到了唐军手上更是不得了。今年上半年西安就融铸了二百万两。尤其是六月份。

  月就融铸了百多万两。

  这银子损耗地多少,直接关系到官员们的利益,少损耗点,进入官员们荷包的钱就多点,因此,陈小五经历了三朝。又到了唐军手里,每任官员都把他当宝,陈小五每月地收入达到了五两之多,虽然比起他每月省下来地成百上千两子差得太大。但他也满足了,个月五两银子,加上每次有大宗银子融铸时,还不时有点赏赐,陈小五年地收入有**十两银子,对于那些当官的来说,他的收入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他的收入足足可以抵上十几人了。

  正是凭着这份手艺,陈小五在年轻时才击败众多的对手,娶得了巷子的最好看地位姑娘作妻子,三十多岁时经不住人窜拾又娶了房小妾,如今他有二个儿子,四个女儿,除了个小女儿还没嫁外,其余的人都成了家,有个儿子还参加了唐军,每月能拿到两多银子,比起般的小商小贩们,收入也算不错了。

  儿子说参加唐军的野战军能够拿二两半银子个月,而且也选上了,陈小五却死活不同意儿子去,野战军固名思义,要转战四方,兵凶战危,哪有当守备军好,只待在西安,他又不缺银子,何必要让儿子去冒险。

  野战军装备比守备军要好,衣服比守备军要好,军饷要比守备军要高,个守备军和个野战军站在起,天生要矮人家头,许多人选不上野战军都急得大哭,为此,儿子和他这个老子直呕了个多月地气,现在父子俩还有冷战中,不过,儿子还算孝顺,生气归生气,还是不敢违背他的吩咐,留在了西安当守备军,不象周老六的儿子,他老子不同意,自己偷偷离家出走,参加了野战军。

  自己的这份手艺终究要传下去,相比小儿子的孝顺,大儿子真不是个东西,竟然瞒着他老子跟着商队到达个叫什么熬死慢的蛮荒之地,整整年没有点消息,把全家都担心死了,虽然这次回来后,带了数千个那种番邦的银钱,合银子恐怕不下二千两,快抵得上他生的收入了,陈小五却不希罕,凭手艺吃饭才是本事,不过,以大儿子的态度,恐怕不肯学他的手艺,看来陈家的这门手艺,还是要靠小儿子来继承。

  只是小儿子现在还在和他呕气,若和他说肯定不会答应,还是等他消了气再说吧,陈小五边思付着边走进了银局的大门,银局尽管守卫重重,对这人西安府最器重的陈小五丝毫没有留难。

  现在快要到月底,马上就会是银局最忙的时候,陈小五还没进门,却见到周老六哭丧着脸蹲在门口,陈小五还以为周老六还在为儿子偷偷参加野战军的事生气,安慰他道:“老周,想开点,咱们唐军从来都是百战百胜,儿子只是暂时见不到而已,又不是不回来。”

  周老六抬起了头:“小五,咱们银局要关了,你不知道吗。”

  “什么。”陈小五的脑袋嗡的下子炸响,银局要关了,这怎么可能,陈小五此时才发现原来整个银局都是片死气沉沉,不时还传来压抑的哭声。

  陈小五勉强笑道:“没关系,凭我们的手艺到哪里找不到饭吃,大不了离开西安,如果你不愿意离开西安,咱们找家银楼也样过活。”

  的确,象陈小五这样的人,不管各个官府的银局都抢着要,就是各家大的银楼也是求之不得,曾有家银楼每月出十五两银子要请陈小五过去,陈小五没答应,到底银局是官府开办的,哪能不在官府做事,跑去为什么银楼做工,他的银子就是出得再多,陈小五也不愿去。

  周老六道:“不但西安的银局要关,就是唐王辖下的所有银局都要关了,而且银楼也要解雇好多银工。”

  陈小五阵晕眩。这是他听到地最恶劣的消息了,他此时宁愿听到儿子偷偷参加野战军去了,也不愿听到这样的消息:“为为什什么”

  陈小五被自己地声音吓了大跳。他此时的声音已完全沙哑,短短三个字还不能说连贯。

  周老六从手上掏出了个银币:“诺,就是这个。以后唐军境内不用银子了。全都改用银币。”这是周老六儿子临走时留下来的。每名参加野战军地士兵都会提前发放三个月地军饷,以便安置家里,周老六地儿子将十五个银币全部留了下来。

  这种银币陈小五也见过,他儿子上月发放的军饷就是三枚银币,他当时看到做工如此精美的银币时还感慨了番,不知这银币是怎么做出来的。他却没有联想到银币会和自己扯上关联,自己会因它失去饭碗。

  “那我们怎么办,直接回家吗。”

  陈小五还以为自己辈子就会在银局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然后把手艺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陈家可以将这门手艺直传下去,没想到今天的梦想下子破碎,今天不知是什么日子,难怪前段日子算命先生说自己近日有大凶,自己以为会应在儿子身上,死活不让他参加野战军,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应在自己身上,这不是大凶是什么。

  周老六抽抽潜潜的道:“听说要成立什么银行,我们转为为银行工作。”

  陈小五问道:“这个银行是谁开地,是不是官府在管。”

  周老六道:“说是由户部直接管理,最大的官员叫行长,是户部侍郎陈大人统管。”

  陈小五松了口气,只要还是官府管就可以了,他依然和官家沾边,周围的邻居见到他还得恭恭敬敬的叫声老爷,这比什么都强。至于干什么倒不要紧,银钱也无关紧要,他地银子足够自己过上辈子,大儿子也不会在意他的那点家产,小儿子有固定的银钱,虽然紧点,自已可以用积蓄帮衬二。

  他想通后,拍了拍周老六的肩膀道:“老周,想开点,不管怎么说,咱们还是官家的人,这点比什么都强。”

  陈小五的话,让周老六稍稍安慰了点,还是担心的道:“小五,我担心什么银行的事做不来,那我们哪还有脸呆下去。”

  这么说,陈小五心头也有些忐忑,毕竟银行这个东西谁也没有听过,具体做什么事,连通知他们银局关闭要转为银行的官员们也不知道,许多官员听到银局关闭的消息都心头难受,虽然加了俸禄,可是比起损失来,这点加的俸禄相差太大,也没有心事去打听银行是干什么用的。

  陈小五突然又想起件事来,问周老六道:“你说是知府大人的官大,还是这个户部侍郎大”

  在陈小五想来,若是户部侍郎官更大,他们也就算水涨船高,反而不是坏事了,只是陈小五虽然辈子在银局工作,也见过不同的官员,西安的知府是陈小五见过最大的官,要分清这个侍郎是不是比知府更大,对他还是件难事。

  这个问题周老六也不能给他答案,今天银局都被刚宣布的事弄得人心惶惶,大家也无心工作,陈小五天则在反复的想着这个问题,到底是户部侍郎大,还是知府大

  回到家中,小儿子对他依然板着个脸,陈小五却顾不得和儿子呕气,向儿子问道:“阿立,你说是户部侍郎大还是知府官大”

  陈立惊异的望了他老子眼,这老头子转向了,自己明显给他摆着副臭脸,怎么还主动向自己说起话来,不过,看着陈小五有点忧心仲仲的样子,陈立还是回答道:“当然是户部侍郎大,而且还大了好几级。”

  陈小五听,顿时展颜:“真的”

  “当然,知府是正六品,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中间差了从五品,正五品,从四品,你自己算算差了多少级。”

  陈小五扳着指头算了遍,才喜笑颜开,乖乖,差了四级,这么说银行岂不是比银局的地位要大大要高。

  陈立不知知府和户部侍郎会和自己的老子拉上什么关系,见陈小五乐得合不笼嘴,好奇的道:“爹,什么事这么高兴”

  陈小五板起脸:“叫老爷,现在我要在户部侍郎陈大人手下工作了,身份又和以往不同,你不可在人前失了礼议。”

  陈立还以为陈小五乱言乱语,想起他不让自己去参加野战军,心中的火气顿时又起,丢下陈小五让他个人独自高兴。

  到了第五天,陈小五终于知道银行是干什么的了,原来就是给人把碎银换成银币这么简单,这个工作对他来说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让陈小五失望不已。

  随着银行的第天开张,西安的市民全部朝银行涌来用银子换取银币,整整天,陈小五和原先银局的近百人找不到丝空隙时间,经他们手兑换出去的银币足有几十万枚,陈小五从中重新找到了热情。

  唐军银行的开张,让市面上有充足的银币供应,居民们很快就将碎银抛弃,全部使用起银币,还有唐军的大钱,他们也比小的铜钱方便,每个人出门,身上带上个银币,几十枚大钱,到哪里买东西都方便,找起来又快又准。再也不会为了找零,有时还得专门跑场银楼。

  这股使用银币的热潮很快又漫延到了朝庭的领地内,百姓们纷纷喜欢上了这种方便,精美的银币,唐军的大钱也通行于朝庭境内,商家也乐于接受。

  朝庭的官员们虽然觉得银币上的图案有点犯忌,但也觉得方便好用,而且收取银币他们不会有火耗的损失,但老百姓该交的火耗文不少,这样来,使用银币对他们还有利,也乐得装糊涂。

  直到有人指出这个银币的重量虽然对,但含银并不是十足时,朝庭才有人感觉到吃了亏,下令境内停止这个银币的流通。

  唐军银币含银为标准的九成,其余成由铜锞铭三种金属构成,只是唐军同样承认这种银币可以兑换标准的半两纯银,老百姓对这个九成的含量就不在乎了,照样使用不误,在商家的推动下,银币并不因为朝庭下令就能停止流通,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朝庭境内漫延。

  第七卷 博奕 第五十章 两难选择

  李鸿基静静的坐在书房,将陈宇的奏章打开,看完后,不由赞了声”好小子,动作真快。”

  陈宇在个月内,已整合了唐军境内的半银局,组建了三十九家银行分部,二百五十二个联络处,其中陕西有分部十家,湖南有四家,湖北有五家,四川有七家,山西有五家,甘肃有四家,宁夏有二家,蒙古大草原有三家。

  在个月的时间里,有五千万枚银币铸造出来,被商家民众兑换,仅此项,唐军便获利二百五十万两之巨。即使去掉各种损耗,人工成本,纯利至少也有二百万两以上,发行银币,不但可以方便百姓,减少官员贪污,还是个巨大的财源,唐军的财力等于凭空多出了成。

  李娃轻轻的走了过来:“殿下,侍中宋大人求见。”

  李鸿基听宋献策来到,忙道:“快请”

  昨日朝堂刚刚结束,此时若非急事,宋献策不会到来才对,李鸿基心中不由猜测宋献策所来何事。

  不会儿,宋献策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他身材矮小,脑袋又比人个半还要大,以前行走江湖时常常受人饥笑,许多人称为宋孩儿,此时宋献策身为唐军的重臣,当然无人敢如此称呼,只是如此身材,穿上唐军的官服,更易引人发笑。李鸿基每次见到他都要强忍笑意。

  宋献策进了房中。向李鸿基拱手道:“殿下,大喜,大喜。”

  “何喜之有。莫非爱卿又要成家吗。”宋献策前几年直没有娶亲,今年却好象突然开窍了般,连娶了三房。所以李鸿基拿宋献策来打趣。

  宋献策没有理会李鸿基地打趣:“殿下。河南李岩遣人来投。河南半省之地。殿下垂手可得口”

  李鸿基“哦。”的声:“可是人称李公子的李岩。”

  “正是。”

  李岩原叫李信,改名后,有人还叫他李信,有人叫他李岩,不过,人人都尊称他为李公了。从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唐军地情报系统就注意到了他。

  李岩的才能李鸿基很清楚,只是若没有外力推动,李岩很难造反。开始唐军人才缺泛时,李鸿基也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把他提早拉笼过来,后来唐军越来越强大,是不是再能够得到李岩,已是可有可无,不过,听到李岩要主动归降,李鸿基还是挺高兴。

  “这个李岩为人如何”尽管李鸿基对历史上的李岩早就有过了解,但历史是真是假,还不能完全相信,通过现在地情报来了解更准确些。

  “此人仗义疏财,为人豪爽大气,头脑清晰无比,实仍难得地帅才。”连串地溢美之词从宋献策嘴里道了出来。

  “爱卿似乎对李岩此人很熟”

  “臣曾在杞县待过段时间,对李岩有过交望,上面的结论都是臣和他交往时所得。”

  “即如此,那就错不了,这次他派何人过来与我军联系。”

  “来人是他的亲弟弟李仵,还有个女的,好象叫红娘子。”

  “什么,红娘子来了”

  “正是,听说这个红娘子是李岩的副手,好象两人之间关系还很亲密。”

  宋献策见到李鸿基如此失态,不由有点奇怪,红娘子他见过面,确实长得美艳,更难得的是身豪迈之气,点也不输于男子气概,宋献策还以为李鸿基是从哪里听到红娘子美貌,动了心思,才特意加上了后面地句。

  李鸿基大为懊恼,红娘子是刑秀娘的妹妹,而且她后来跟了李岩,这些李鸿基早就知道,他以前还派人到杞县找过,只是当时红娘子却还没有到杞县,李鸿基派去的人自然落了个空,后来就淡忘了下来。

  刑秀娘开始也是到处派人寻找她妹妹,几年却点结果也没有,后来就死了心,停了下来,刑红娘在杞县拉起了支队伍后,唐军的情报人员虽然注意到了她,但这样地义军在河南没有上千,也是成百,根本不会把她当回事,自然也不会向上面凛报。

  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唐军的情报系统对这支义军大为关注,只是刑红娘成为了义军的副手,大家的目光自然放在李岩身上,以致于李鸿基现在才记起来,原来刑秀娘还有个妹妹流落在外面。

  李鸿基心里阵心虚,若是让刑秀娘知道自己早就知道她妹妹的情况,却不派人接回来,非得和他大闹不可。见宋献策满脸狐疑,此时却不想和他解释,问道:“李仵和红娘子现在在何处。”

  宋献策回道:“他们正在臣的府中等待消息。”

  李鸿基敲着桌子:“你说,现在接受河南并省之地,时机合适吗”

  河南今年受灾严重,全省人口不下半受灾,许多地方已经发生了相互食人的残剧,接近河南的唐军领地,已涌进了数十万人口,唐军现在每天都要大量调运粮食过去,唐军的粮食虽然有,不过,最接近河南的陕西,山西本身也遭受过旱灾,他们的粮食还要依靠湖北来调运。

  这几十万人,每天就要消耗掉上万石粮食,加上唐军的粮食都要从最远的湖南,四川调运,路上的损耗也要达到三成,这还是唐军大势修路的结果,否则上千里的粮食调运,如果放在以前,恐怕五成以上的损耗都不够。

  不过,救济这些人,对唐军来说不是没有好处,唐军在草原三年的移民结果,现在整个大草原的人数还不到五十万,唐军理想的人数是整个大草原能达到三百万汉人,现在连各城的实际所需人数地六分之都没有达到。这五十万汉人还包括从满人手中救下来的十多万,加上唐军驻城的数万人。

  事实上唐军每年全力移民地结果,只能换得草原上不到十万人的增加。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减少,如果按这个速度下去,唐军再过数十年也完不成草原上生活三百万汉人的目标。可是河南场大灾下来。唐军已往草原上输送了二十万地人口。达到了以前数年地总和,而且现在人口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中。

  可是唐军旦把河南接下来,那就不是几十万人的事了,而是几百万人,唐军哪有能力下子救济那么多人,若李鸿基没有记错的话。今年河南的旱灾还不是最大,接下来的三年,河南会受到连续大旱与蝗灾的夹击,年比年厉害。唐军没有那个实力每年都要救济几百万人。

  宋献策早年游走于民间底层,深知民众在灾年地疾苦,面对河南的饥荒,朝庭决不会救济,就是想救,他们也没有那个实力,唐军若不伸出手,这数百万生灵就要倒毙于沟渠之中,荒野之外了,若宋献策还是那个游走于江湖的郎中,自然会毫不犹豫的让唐军接下河南这个场手地山芋。

  可他偏偏是唐军的重臣,不得不为唐军的整体考虑,草原上虽然需要三百万汉人,可那是在十年以上的基础上,若是下子把数百万人迁到草原,那无论是对唐军还是对那些迁栖之人都是场灾难。

  唐军进入河南,白白替朝庭来解决这个包袱,那根本不符合唐军的利益,而且河南不是第年遭灾,几乎每年都有灾情,只不过没有今年这么重而已,即使唐军救了今年,难道明年还要救下去。

  宋献策到底不是铁石心肠的人,想了半刻,毅然道:“还请殿下能够大发慈悲,救上这数百万人。

  老实说,这人李鸿基也想救,毕竟只要能够渡过灾年,唐军的回报远比付出的要大,只是如何安置这数百万人,着实让人头痛,河南在数年之内都会有大灾,民众根本不能从土地上获得收益,除了草原,可以在短时接受上百万人的安置外,其余数百万人又往哪里安置,陕西,山西本身也灾害严重,根本不能安置灾民,除非把他们安排到湖广和四川,只是这两个地方人口本来就密集,再安排个数百万人,万引起冲突就得不偿失了。

  李鸿基苦笑:“不是孤王不肯救,而是实在救不了,数百万民众,若是几年都要靠救济,唐军再富,也要垮了。”

  宋献策刚才的兴奋全然不见,是啊,唐军为什么要接下河南,此刻河南成了大负担,面对各地烽涌而起的义军,朝庭拿不出半点办法,只有龟缩在大的城池里,唐军若接下河南来,不但要救济灾民,还要出动军队应付那些大小不的杆子,土匪。

  李岩虽然占了河南三分之,但他的地面上照样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杆子,李岩真正的地盘只有归德府方圆百里能够确实控制,其他地方都是为了对抗官军,依付于李岩而已,否则李岩本事再大,也不能在二个月之内拿下河南三分之的地盘。

  何况朝庭在河南的力量并不弱,光是左良玉在南阳就有十万人马,将李岩的人马与唐军隔开,唐军若想接管李岩的地盘,还得将左良玉的十万人马击败。

  现在河南的灾民都把唐军当成了救命菩萨,他们都知道,只要逃到了唐军境内,那就会得到救济,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力量逃到唐军的领地,许多人走着走着,在路上就倒下了,剩下的般都是精壮才能逃过去。

  这种方法是残酷的,但唐军也毫无办法,目前只能救这么多人,与其老弱起救,不如只救精壮,当然,如果有老弱能够进入唐军的领地,唐军也不会拒绝救治,只是这样的人极少。

  唐军若接下了河南,所有人都成了唐军的子民,若是不能全部救援,反而于唐军的名声有大损,大家不会记得唐军进来之前就遭了灾,只会说唐军救济无力,到时灾民中有人煽动,暴动起来,那反对的就不是朝庭而是唐军了。

  宋献策苦涩的道:“那是不是回复他们,我军暂时不会接受他们的投诚。”

  李鸿基拦住道:“不,我军只是不接受河南之地,如果他们的队伍能够拉出来,我们唐军欢迎他们加入。”

  宋献策道:“明白了,我军要人不要地。”李岩能够拉出来的人毕竟有限,唐军完全可以接纳他们,至于河南这个地盘,只好放弃了。

  送走了宋献策,李鸿基闷闷不乐,不进入河南,等于白白看着数百万人死去。

  贺景匆匆赶了进来:“殿下,高立功将军发回来八百里加急。”

  李仵和刑红娘在宋献策府中焦急的等待着,这两个月来的时光对他们来说如梦般,义军在河南东部势不可挡,已经拿下了河南三分之的地盘,可是接下来,义军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再向西,是左良玉的地盘,义军根本不能和左良玉的十万大军对抗,向北,是开封,郑州,洛阳这样的坚城,义军也无力攻下,旦义军失去了进攻的能力,加上义军裹胁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的问题终于暴露了出来。

  义军搜刮了领地内所有的大户,他们的粮食虽然堆积如山,可是依然满足不了义军领地内百多万人的胃口,李岩只能尽量保持军队的口粮,每攻下个地方,当地的饥民只能有十天半月不挨饿,河南是整省遭灾,地主家的余粮供出来并不能满足宠大的饥民胃口。

  官军并没有派人来围剿义军,可他们做得更绝,无论是左良玉,还是李风仙,他们都把饥民往义军这边赶,这下义军的粮食更是雪上加霜,看着饥民经常成群的倒下,李岩满不是滋味,自己本要带着他们闯出条活路来,没想到舍家造反了,照样救不了他们。

  李岩只能放弃以前的打算,快速派人和唐军接洽,希望唐军能够进入河南救济,李仵和刑红娘只带着数十名精兵,路晓行夜宿,到了唐军领地时,他们看到整个唐军系统都在运送粮食救济过来的灾民,对此行的把握又大了些。

  第七卷 博奕 第五十章 炮灰比拼

  宋献策阴着脸走进了他的门下省侍中府,今天得到的结论令他全身不舒服,侍中府的下人看到宋献策的脸色都下意识的避开,没有个人敢靠近。

  李岩在宋献策当初派人要他投唐军时,虽然提出要与宋献策割袍断义,但毕竟只是因为理念的不同,李岩怕宋献策派人纠缠而已,对宋献策本身的为人却没有什么看法,所以李岩想到要投靠唐军,还是想到要宋献策引见。

  李仵以前也见过宋献策,这次与唐军的联系,关系到义军数万人和上百万饥民的生死存亡,李岩不能抛下军队的统领亲来,所以派出了他的弟弟和红娘子前来,以示诚意。

  宋献策回府的声音惊动了刑红娘和李仵两人,他们急忙迎了出去,见到宋献策的脸色,两人都是怔,李仵与宋献策相熟,没有什么顾虑,问道:“宋大人,莫非唐王殿下不答应我等的归顺。

  宋献策摇了摇头:“不是,你们的归顺殿下已答应了,不过”

  听到这声不过,两人刚放下来的心又紧了起来,刑红娘还以为唐王会提条件:“大人,莫非殿下有什么条件,只要我们能做得到,都可以答应。”

  “不是什么条件,只是我军现在不会进入河南,如果你们要归顺,可以把队伍拉出来。”

  刑红娘呆:“那怎么能成,难道要我们留下所有地饥民。自己独自逃走不成。”

  宋献策也是满脸无奈:“不是我军不愿意救济饥民,实在是我军也无力承担数百万人的口粮。”

  刑红娘和李仵两人从归德府路出发,沿途所过。简直是触目惊心,归德府因有黄河水浇灌,虽然遭灾。百姓尚来勉强过日。出了黄河水能灌溉到的地区。路上到处是焦黄片,连大树地叶子也都死了,有点绿色的东西都被饥民用来裹腹,路上到处是倒毙的饥民,许多就这么暴尸于荒野。

  出了河南,到了唐军领地内。又是另外番景象,陕西也可以看到旱灾地迹象,却无人逃荒,唐军在各地组织灾民又是兴修水利。又是整修道路,大家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却免了挨饿之患,而且每日还有工钱,虽然比平常做工要少,可是比起河南地饥民来,陕西无疑是天堂,只是过了条分割线,同样是遭灾,饥民地生活却是两重天。

  在刑红娘和李仵看来,饥民只要有口吃的就可以了,生活不必要这么好,唐军对领地内的饥民如此大方,那分明是有余力,此时却百般推脱,不肯顾虑河南的灾民了。

  想及此,刑红娘顿时怒气冲冲:“既然贵军不愿救,那我们回去同灾民共死就是。”

  宋献策没想到刑红娘的脾气如此刚烈,忙道:“刑将军暂慢,听我言如何”

  刑红娘停了下来:“宋大人,我刑红娘本是个江湖卖解的女子,被官府所逼才不得以走上了造反这条路,可李公子他本是豪门之后,为了灾民,不惜拿出了自己所有地粮食,还得罪了本地的大户和官府,才会有牢狱之灾,被迫起义,今日我军诚心归顺贵军,又岂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如果唐王殿下不肯答应救河南的灾民,又还有何好谈。”

  宋献策道:“刑将军,李公子地高义我宋某人也是敬佩,只是事以至此,只能救人则救人,还请刑将军不要意气用事。”

  李仵在旁边也道:“红将军,是不是再考虑下。”

  刑红娘在军中直被称为红帅,只是她让位给李岩后,以军中只能有帅为由,不乐意别人再叫她红帅,自己改称为红将。

  刑红娘沉默了半响:“不必再考虑了,义军没有丢下百姓,单独逃命的道理,你大哥也定不会同意,既然唐军不接受,我们回去另想办法好了。”

  宋献策见到刑红娘和李仵向府外走去,想叫住她,又想此事唐王已经定了下来,唐军对河南之事也确实在无能为力,嘴张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出挽留之言。

  李鸿基的亲卫匆匆赶来:“宋大人,殿下让大人带着李公子的使者到唐王府进见。”

  宋献策忙叫住刑红娘:“红将军,殿下要见你们,或许事情另有转机。”

  宋献策其实是怕刑红娘不愿去才如此说,根本没有想到真会转机。刑红娘闻言,抱着万的希望,点了点头,李仵和宋献策都松了口气。

  望着城外连绵不绝的大军,辽阳无论兵民都是脸色发白,这些天来,高杰的二万人马虽然没有攻城,却将辽阳与外界的消息全部断绝,满人最擅传的骑射能力,在唐军的火枪和工事构成下,根本发挥不出来,唐军虽然攻不进城,但满人也休想出城,双方只能比拼耐力。

  辽阳城中足有年的口粮,并不怕围攻,外面的唐军虽然得到了东京城的粮食,但至多能支撑二个月,满人担心的不是唐军的围城,而是担心唐军的援军,果然怕什么来什么,唐军的援军不但来了,还出突忽意料的强大。

  此时满人已重新推举岳托为新大汗,叶臣,篇古两人为新的议政大臣,多尔衮,多铎两人因与岳托的关系较为亲近,重新册封为和硕贝勒,多尔衮得以重掌兵权,不过,他的手下除了贝勒府的百多家奴算得上是精锐外,其他数千人都是辽阳城中临时征集起来的精壮。

  满人的精锐部队还是牢牢撑握在岳托,叶臣,篇古三人手里,三人的力量相差无几,大汗的产生是相互妥协的结果,而叶臣,篇古两人撑握着议政之权。

  旦联合起来,样可以推番岳托地命令。

  此时满人最尊贵的三人在城头看到唐军的威势也不由气丧,岳托此时才后悔当初没有听从索尼等人地意见。若是能推到太子河防守,就是守不住辽阳也可以逃走,如今却只能坐困愁城。等着唐军来攻。

  唐军并没有担搁时间。很快把火炮推了除来。高立功与高杰汇合后,唐军此时的大小火炮有百五十多门,炮弹更是带得充足,高立功得知辽阳的情况后,将草原上各城地炮弹几乎都搜集过来,整整带了五万多发。

  没有任何前奏。唐军地大炮开始发射了,上百发炮弹起向辽阳飞去,砸在辽阳地城墙上,溅起团团焰火。任何被焰火吞到的满人都被炸得粉身碎骨。

  有几颗炮弹就在岳托,叶臣,篇古三人身边炸了开来,他们的亲兵大吃惊,连忙将自己的主帅推倒,用自己的身躯护住,炮声过后,三人才重新爬起来,刚才爆作的地方倒下了十几名满人,多是断腿残臂,有几人地脑袋还被飞溅起来的弹片削去了半边。

  篇古脸声发白,他几乎是嘶声彻底的喊道:“我们的大炮呢,快反击,反击。”

  岳托连忙拦住:“慢,我们地大炮不能开。

  篇古怒视着岳托:“为什么不能开。”若不是岳托是新任的大汗,篇古马上就要把他揣下去

  岳托道:“我们的大炮射速太慢,移动又不便,若是此时开炮,只能给唐贼当靶子。”

  篇古顿时泄了气,唐军的大炮最快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十发,以般的速度也可以达到每分钟三四发,而满人自己的大炮,无论是青铜炮,还是缴获的红衣大炮,用最熟练的炮手,也只能做到二分钟发。

  纵使满人居高临下,纵使满人的红衣大炮威力无穷,但旦暴露出炮位,只能成为唐军的靶子,你发出炮,人家早已发出了十炮,如何能对攻。

  “我们什么时候开炮。”篇古无奈的发问。

  “等他们冲锋的时候。”

  “那现在怎么办。”

  “撤,全体撤下城头。”

  “撤”篇古圆睁着双眼,疑惑的望着岳托,外面近十万大军对辽阳虎视眈眈,岳托说撤,他不是害怕了吧,那岂不是将城拱手相让。

  叶臣在旁边也道:“不错,把人撤下去。”

  岳托马上对身边的亲兵传令:“让大家都撤来了,除了每隔百米留人看守外,城上个不留。”

  篇古茫然的望着二人,不解其意,他打仗直猛打猛冲,篇古镶蓝旗固山额真的职位全靠刀枪拼出来的,脑筋却不是很灵光。

  唐军的炮火虽然密集,但使用的都是小炮,小炮的开花弹对人有极大的杀伤力,对城墙的伤害却不大,数米厚的砖石城墙,唐军要想炸开,没有十天半个月想也不要想,此时城头站人,只是白白呈受唐军火炮的打击。

  篇古还想发问,若是后面的唐军冲上来怎么办,又有几颗炮弹向他们所在的地方飞来,这次他们来不及反应,炮弹已在他们附近炮炸,股强大的冲击力将三人狠狠的摔倒,等他们爬起来时,看到离他们不过二三米的地方,又倒了地的人体碎片,三人也是胸口隐隐作疼。

  这下篇古也不反对撤退了,他带头向城下走去:“快,撤,全撤下去。”

  短短十分钟的炮击,唐军向辽阳城倾泄了数千发炮弹,直到城头再也看不见人,唐军的首轮炮击才停下来。

  看到大炮停了下来,吴克善在高立功身边知趣的道:“大将军,让我手下的勇士先冲击阵吧。”

  高立功摇了摇头:“别急。”

  转而望着西乌珠穆,翁牛特,霍林郭勒等部的头领道:“你们根据族人的比例,先奏齐五千兵力,攻击辽阳。”

  各人明知唐军此举是让他们打头阵,却也无人敢反抗,只能暗骂吴克善拍马屁,连累他们,望着吴克善露出了丝丝凶光。

  他们其实也知唐军肯定会让他们打头阵,这中间未必有吴克善什么事,他主不主动结果都是样,只是他们不敢怨恨唐军,自然把恨意转到吴克善身上,对众人的忌恨,吴克善却毫不在乎,他只要得到高立功的信任就足够。

  各族很快凑齐了五千人,由出的人数少的翁牛特部首领带队,翁牛特的首领望着高立功,只要高立功声令下,这五千蒙古大军就要向辽阳城头冲去,奇怪的是高立功并没有向他下令,而是向身边的亲兵说了几声。

  那名亲兵跑下去后,营帐中还剩下的上万名满人被赶了出来,他们扛着各种攻城器械向辽阳走去。

  刚才还肚子闷气的蒙古人刹那间心中就得到平衡,原来还有人比他们先打前锋。

  这些满人都是抚顺和原东京城的满人,高杰见攻不下辽阳后,并没有再驱他们送死,得以保留到现在。

  这万多满人麻木的朝辽阳冲去,整个辽阳城静悄悄的,连点动静也没有,仿佛城中已空无人,城下的满人重新燃起了丝希望,对他们来说,只有城破才有生存的机会。

  许多人加快了脚步,云梯已搭了上来,城门下的撞车也快接近了,刚才空无人影的城头突然到处冒出了人头,满人的数面旗帜在空中摇动,各种石头,弓箭,毫不怜悯的朝城下射去,丝毫不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族人而手软。

  这种事,满人已做过无数遍,唐军在城下也不是第次使用,辽阳城中的满人不需要将领动员就知道应该怎样做,这时,即使城下就是他们的子女,父母也不能手软,满人数十年的崛起,都是建立在杀戳抢夺汉人的基础上,旦城破,想也不用想,会面临着汉人怎样的报复。

  高立功此时才向翁牛特部首领点了点头,翁牛特部首领会意,声令下,五千名蒙古人的骑军向离弦之箭样朝辽阳城冲去,隆隆的蹄声响起,将前面正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