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闯王李自成新传最新章节 > 第 93 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3 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官可以开枪命令的唐军根本不能阻止饥民对粮车的疯抢。他们被淹没于人流中,根本毫无办法,许多本来迟疑地饥民见有人抢到粮食。也立马加了起来,局面马上就要不可收拾。

  赵顷此时已带兵赶到,见到混乱的局面。马上下令道:“朝天开枪。”

  巨大的枪声将正在哄抢粮食地饥民们镇住了。他们纷纷停了下来。抬头朝枪声处看去,见群唐军端坐在马上,居高临下的盯着他们,那乌黑发亮的铁棍还在冒着丝丝硝烟。

  赵顷大声命令道:“把粮食放下,退回去,不然杀无赫。”

  正在哄抢地饥民阵燥动。他们不能理解刚才那巨大地响声从哪里来,心中阵不安,却谁也舍不得放下手中地粮食,个个呆立不动。

  “我们这么多人。不用怕他,不拿白不拿,大家快抢啊,这可是白花花的大米啊。”个声间往饥民中间响起,众人又是阵马蚤动。

  饥民不挑食,土豆,番薯,玉米这些粗粮对也他们来说也是美味,唐军给他们准备的粮食也是以粗粮为主,但这次运送给李岩的二十万石粮食却全是大米,这是因为同样的重量,大米远比土豆,番薯更有营养,更能填饱肚子。

  赵顷怒吼道:“谁说的,给我站出来。”

  “就是老子说地怎么样,大家都要饿死了,有粮为什么不发”

  “砰。”的声枪响,个人捂着胸口慢慢的倒了下去,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躲在饥民中间,只说了二句话就会被唐军发现,隔着重重人影还能打到他。

  只听到声响声,自己身边的人就莫名其妙地倒了下去,他旁边的饥民顿时吓了大跳,急忙离那倒下的人远远的。

  赵顷命令身边的亲兵道:“把那人拖过来。”

  那人身强力壮,虽然全身破破烂烂,但和周围骨瘦如材的饥民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赵顷冷冷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什么要挑拨饥民闹事。”

  他中了弹,胸口的鲜血汩汩流出,口中发出微弱的声音,唐军贴进他的耳边才可以听到:“救我,救我。”

  “说出你的名字和派你来的人,我们可以救你。”

  那人张了张嘴,再想说话时,头歪,却不再动了,名唐军试了他的鼻孔下,对赵顷道:“报告将军,他已经死了。”

  赵顷扫了开枪的士兵眼,那名士兵大感委屈,他是唐军中的专业狙击手,开枪当然都是打要命部位,没有当场身死,只能说明那人生命顽强。

  得不到线索,赵顷只好再次命令刚才哄抢粮食的饥民离开唐军的粮食。

  众人看到刚才血淋淋的教训,才知道唐军手里的那根铁棍远比刀剑更会要人命,隔着那么远的地方还能伤人,他们可不知道火枪放枪便要装子弹,看着对准自己的枪口,个个都产生了惧意,只能慢慢的朝后面挪动。只挪了几步,却没有人再愿意离开。

  个带着两个半大孩子的老人怯怯的问道:“你们能放粮吗。”

  旁边的邢红娘连忙道:“大家放心,你们回去等着,排好队形后,我们马上就会放粮。”

  个声音道:“我们凭什么相信你”

  众人听到唐军的军官没有发言,反而是个女子出来说话,都纷纷置疑。

  “凭我是红娘子,凭我是李公子手下的副将,这还不够么。”

  听到是红娘子,许多得到义军救济的饥民马上相信起来,终于离开了唐军的粮车,许多不知道红娘子是何方神圣的人立刻打听起来,知道红娘子名声的人就绘声绘色的向其他人解释,不过,大多是道听途说,作不得准。

  李岩占了归府德,名声大响,关于红娘子破杞县救人的事更是传得到处都是,红娘子的名声也在豫东带哄传,得到红娘子救济的人更是把她当成了菩萨下凡,那些不知道红娘子的人听了旁边的劝说,也相信了起来。

  赵顷长舒了口气,唐军虽然在周边对逃荒的百姓救济,但在豫东,尚不如红娘子响亮,这次唐军由于处理的及时,只有十几辆粮车被毁,多数粮食散落在地上,直正造成地损失只有数石。

  稳住了局面。唐军开始按以前的流程分发粮食,虽然这次的粮食少发了半,但得到粮食地饥民依然感激淋漓。这些人连草根,树皮都吃,大米恐怕交完了皇粮就再也没有见过了。

  只是刚分到半人。前面又闹了起来。唐军以前分粮无论大人小孩。强壮老弱,都是领份粮,这次明显有人捣乱唐军就不再客气,发粮的士兵得到吩咐,将那些明显与饥民有别的人单独分开,不但不给粮。反而命人看押了起来。

  这次闹事地正是被唐军挑出来地数百人,开始他们不敢反抗,见挑出地人多,才鼓动起来。赵顷走了过去:“你们谁想闹事”

  有人小声的嘀咕:“刚才就是那人下令杀了赵老四。”

  还在鼓燥的众人安静了下来,个个呆立不动,他们虽然有数百人,但唐军在四周围了不少人,全都拿着火枪指着他们,看到刚才他们同伴死时的幕,没有人再怀疑唐军手中火枪的威力,即使没看到的也被小声地告戒,千万不要惹事生非,让唐军使用那个杀人利器。

  人出头道:“大人,同样是饥民,为什么不发给我们粮食,还把我们扣押”

  这个人身材虽然不高,但满脸横肉,四肢粗壮有力,哪有半点饥民的样子,赵顷道:“你们是不是饥民,心中有数,只要你们能说出属于哪个山头,为什么到此,我军绝不留难,否则就休怪我军不客气了。”

  “大人大概是因为我等强壮,而不认为我们是饥民了,其实也难怪大人会如此想,说起来我们也有不该,虽然都是逃荒,我们身强力壮却有优势,有时能打到些野物,有时也抢过别人手中的食物,才不如他们饥瘦,大人却不能以此为由,怀疑我们不是饥民。

  其他人也嚷了起来:“大人,我们都是饥民,还请大人明察。”

  饥民中确有仗着身强力壮,强抢别人食物,过得并不差的人存在,这个人看似粗鄙,却是狡猾无比,若是抓着这点,赵顷很难反驳他,他却不知,他地番话正好将自己暴露。

  将他们区分看押起来,正是牛金星的主意,牛金星为人贪鄙,头领却灵活,这次唐军竟然被饥民堵住,还被哄抢粮食,恐怕背后没有这么简单,饥民再多,也不可能夜之间自发聚起二十余万的道理,这背后肯定有支黑手在操动,若不揪出来,唐军下面的路程肯定还有麻烦。

  赵顷根本不相信这挑出的数百人都会是这样的人,大概那人基于以前那些冒领之人都平安无事,认为唐军没有证据,不会拿他怎样,哪知这次赵顷却根本不想讲理,也不想要证据,“说的有理,饥民确实也有强壮的,你们之中肯定会有真正的饥民。”赵顷笑的有点和蔼可亲,他身边的亲兵却全部打了个冷颤,若是将军如此说话,那就表示有人要倒霉了。

  听到赵顷的话,那人的嘴角隐隐露出了丝饥销:“大人所说在理,还请发给我们份粮食,我们手中有了食物,也不会强抢他人口中之食。”

  “放心,粮食会有的,对了,你叫什么名字。”赵顷的笑容依旧不克

  “我叫刘,哦,不,我叫陈二。”那个自称陈二的人差点说溜了嘴,连忙改口。

  “陈二是吧,我听说驻马店附近的李际遇有个四当家叫刘大,和你这个陈二倒是蛮象,不知你认不认识。”

  陈二的脸上已冒出了层细细的汗珠:“刘大的名号在这带响当当的,我陈二要是认识,也不用在这里等着大人施舍了。”

  赵顷陡然变了脸色:“拿下。”

  几名唐军走了上去,正要押陈二出来,旁边的数人却将唐军挡着:“凭什么抓人。”

  还有人在喊:“唐军要杀人了,唐军要杀人了。”

  他们想再引起灾民们的混乱,可是这时拿到米的人都陆续离去,没拿到米的人个个伸长脖子等待唐军发粮,虽然不时看到有人被唐军押了起来,但为了粮食,除了心中有鬼之人,谁又愿意与唐军冲突。

  赵顷挥手,又上去十多名唐军,将正在大叫大嚷的几人也起捆住,其他人马上都噤若寒蝉,不敢作声。

  等到唐军将这二十多万灾民打发走,天色已经不早了,再赶路也不会超过个时辰,唐军索性不走,现场还留下了千多个身强力壮之人,这些人即使不是各个杆子,土匪的探子,也是灾民中的害群之马,唐军将他们甄别,凡是可以确认是灾民的,将他们打入唐军的民夫中,免得放他们出去继续祸害灾民,若是不能确认,就当成了土匪,杆子,关押起来,开始审讯。

  这其中被怀疑为土匪,杆子的人有五百多人,若是这五百多人都是同股人,在饥民中骟动起来,唐军旦迟迟不发粮,非闹出大事不可,看到关押了这么多人,牛金星等人都出了身冷汗。

  这些土匪杆子都不是什么硬骨头,开头虽然百般抵赖,口咬定自己是饥民,唐军稍用刑,绝大数人都招了,他们这些人来自豫东四面八方的山头,许多人倒也不是对唐军有恶意,只是想摸清这批灾民的动向,好从他们手上抢到从唐军手中分发的粮食。

  可以想象,唐军以前分出去的粮食也肯定有许多落到土匪手里,这让知道结果的唐军上下都很沮丧,自己千辛万苦把粮食运到河南,先喂肥的竟然是些土匪杆子。

  最大的股杆子自然是李际遇的人马,这些饥民果然是李际遇招来的,灾民们虽然听到唐军在放粮,但消息前后不,唐军的行踪他们也把握不了,李际遇派出自己的兵丁四下散布消息,又给灾民引路,才能夜之间聚起如此多的灾民。

  那个陈二真名叫刘小草,是李际遇手下大将刘大的堂弟,开始刘小草死活不肯招认,无奈他的手下却没有他那么硬气,刘小草此次带了百多人混入灾民中,多半落到唐军手里,面对众多手下的指认,刘小草也硬不起来,只得五十的招了出来。

  得知详细,牛金星向邢红娘望去:“红将军,这个李际遇如此可恶,若不除去,终是大害,不知红将军意下如何”

  呵,晚了点,上午只打了二千字,外面电闪雷鸣,老茅只好将电脑关掉,安全第,是不是,雨过后才能重新开始写,今天的第二章还是会完成,不过,上传可能更晚。

  第七卷 博奕 第五十九章 骑兵突袭

  高立功的报捷公文送到西安时,尽管西安的唐军文武重臣对满人的胜利早有预感,但如此干净利落的得胜还是让大家欣喜欲狂,满人上至大汗,贝勒,下至般普通族民,不下十万人全都毁于火海,而唐军举收复了辽宁全部土地,伤亡不过数百人。

  时为高立功请功的奏子满天飞,唐军更是将满人覆灭的消息明发天下,唐军境内全民欢腾,明军在小凌河畔的胜利马上显得微不足道。

  可是李鸿基对立下如此大功的高立功却并没有加官进爵,反而对高立功擅自接受科尔沁的美女海兰珠事大加喝斥,并把他请求同意将辽宁封给科尔沁部的奏章封还,上面只批了四个字,糊涂之极。

  高立功接到李鸿基的批复,恰似飘冷水从头浇到了脚,论关系,唐王不但是自己的妹夫,还是以前的生死之交,立下大功,不但不赏,反而只因小事而被喝斥,所请都不准,心中不由郁闷。

  他身边的群幕僚看到主帅受到如此待遇,也为之鸣不平,纷纷抱怨唐王殿下此举太过,要求上奏抗辨,让高立功更觉烦闷无比,将左右喝退后,重新拿起自己退回来的奏章观看,却不知在哪里出错。

  若是以大明律,将领在前线私纳外族的美女,当然是大忌,现在朝庭的军队虽然已腐化,这条已名存实亡,但还是得避过朝庭地耳目。不能做得太明显,军队才会男风盛行。

  可是对唐军来说,在和蒙古人。满人作战中,这条却从来没有遵守过,不要说大将军。就是般士兵抢到女子也不会受到处罚。外族的女子可以作为战利品已得到唐军上下的默认。唐王为什么会如此对待自己,真象幕僚们所说,是怕自己功高震主吗。

  高立功努力将这个念头驱散出去,唐军是唐王自己手打造地,自己功劳再大,也震不了唐王。高立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奏章收回,重新攒写。

  听了牛金星的话,邢红娘考虑了半响才道:“牛大人。李际遇盘居此处四五年,手下不下四五万人马,我看是否和李公子会合后再行围剿。”

  牛全星听,此时正是表现唐军军力的时候,马上大摇其头:“红将军过虑了,这等土寇,漫说只是四五万,就是来个十万,我军也可鼓荡平,如果等到与李公子会合,刚才那些饥民地粮食又不知有多少人会被抢走。”

  牛金星所说颇有道理,邢红娘从离家之后,直流落在河南,心中对这些河南地饥民委实同情,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地乡亲,才会毫不犹豫的把本来应该全部押给李岩的粮食分给饥民,如今粮食已发放快过半,若是这些粮食全部落到土匪手中,那所做又有何意义。

  “既然牛大人有信心,那本人当然遵从。”

  李际遇起兵多年,向对辖下的民众吸骨敲髓,家底极厚,剿灭李际遇,不但可以获得部分粮食补充,还可以震摄其它杆子和土匪,无论是对饥民,义军,还是唐军都有好处,正是举三得之事,牛金星既然有把握,邢红娘当然不反对。

  李际遇出身于嵩山少林,他的身武艺出神入化,后来参加朝庭的武举,得中武举人,在登封做了朝庭地个小官,崇祯初年,河南已是旱灾不断,而官府的租税点也不下降,差役们如狼如似虎,不知有多少交不出粮的小民被活活烤打至死。

  这催税的差役中,就有李际遇指挥地小队人马,也许是出身于少林的原故,李际遇对交不出粮的百姓总是有几份不忍心,他交上去的租税自然最少,多次被上官喝斥,李际遇忍无可忍,和自己的朋友蒋发相商,不如反了。

  这个蒋发也是了不起的人,武艺和李际遇相差无几,据后人考证,现经流传的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就是得传于蒋发,清兵南下时,李际遇不作抵抗,投降了清军,得授总兵之职,后来却被清庭借故诛杀,蒋发逃了出去,隐名于李际遇的好友陈王庭家中为仆。陈王庭即是陈氏太极的始祖,据说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

  两人说干就干,他们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当夜就杀进登封县衙,将县令和他的仆人全部处死,李际遇和蒋发平时为人豪爽仗义,不但得到他们部下的敬重,其他衙役也和他们交好,得知两人杀死县令后,其他人马上推举两人为首,高举反旗,时之间饥民从者如云。

  少林寺的方丈得知李际遇造反后,为了不连累少林寺,马上宣布将李际遇逐出少林,并派人告戒李际遇,让他带人马退出登封县,登封到底是少林寺所在,寺中有数百武僧,李际遇不敢违抗,率军离开了登封,他路南下,攻破多座县城,很快人马就发展到了四五万人,就在驻马店内驻扎了下来。

  两人手掌重兵,尝到权力的滋味后,很快就忘了当初起兵的初衷,变得贪财好色,追求享受起来,手下的军纪也败坏的无以复加,对周边的百姓盘剥比起朝庭来更是变本加励,这次竟然打起唐军发给灾民们手中的粮草来,这时的李际遇,已由原来反抗朝庭租税的义军变成了最大的股土匪。

  此时李际遇将人马藏在天中山附近,正在焦急的等线报传回来的消息,天中山号称天下最小的名山,仍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亲自筑土垒石建造而成,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据说此地为天下之正中,故名为天中,在每年的夏至之日,中午时分。整座山无影。

  天中山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亲自写下了“天中山“三个字而闻名于世,唐时又在此地建无影塔得以证实。天中山旁边地河流为蔡水,周时此地受封蔡国,正是有了蔡水注。李际遇才能在大旱之年立足驻马店。

  李际遇的人马越多。胆子越小。开始只有二人就敢杀上县衙,据城造反,后来以不到千的乌合之众就敢攻打县城,将来剿地官军杀的屁滚尿流,可是占了驻马店,安定下来后。李际遇却再也不敢打仗,每次官兵来剿时,他都通过厚礼送给带队的军官,换取平安。实在是避不过去是才打仗,却多半能赢。

  官军见如此,也不敢过分对李际遇进行逼迫,反正驻马店属于两府管辖,两府管辖地结果就是有好处都可以伸手,有责任都可以推委,李际遇也就在驻马店逍遥快活地做了四年五地土皇帝。

  若说李际遇敢打万增备精良的唐军主意,再借他两个胆子也不行,李岩在归德府举起义旗时,李际遇就备了份厚礼送过去,以换取李岩不攻他的承诺,当时李岩的人马不过万,全是刚加入的饥民,可见李际遇的胆子小到何等地步,李岩地力量根本不足以攻取他,当然乐得收下礼物。

  只是这次唐军送来的粮食太过诱人,而且全是白哗哗的大米,不能打唐军的主意,饥民地主意那就毫无顾忌了,李际遇的人马从饥民手中抢过几次大米之后,再也忍不住贪念,和手下相商数日后,才定出了这个计策,自认为做得万无失,没想到却引来了群死神。

  定下剿灭李际遇之策后,牛金星留下二千人马和民夫看守粮车,其余八千人马在刘小草等深悉李际遇情况的土匪带领下,直向李际遇的大本营天中山朴去。

  眼看着眼线久候不至,而斥候回报,许多饥民已领米散去,蒋发感到不耐,对李际遇道:“大哥,再不动手,饥民们都要走了。”

  李际遇只是道:“再等等,没有唐军的消息,我军终究不能轻举妄动。”

  旁边的个秀才模样的人道:“大哥,恐怕事情有变,我军不如撤走吧,万被发觉,唐军找上门可就不妙了。”

  这个秀才模样的人在李际遇军中权力排第三,姓严,本是登封县的师爷,李际遇杀了登封县令后,本想也杀了他,严师爷苦苦哀求活命,李际遇想着造反后,军中也不能没有个通文墨之人,就留下了他,后来却得到了李际遇的信任,被提升为第三把交椅。

  听到严秀才的话,李际遇心中已有了退意,万事安全至上。

  这几乎是李际遇进入驻马店后行事的准则。

  排第四的刘大马上反对:“不可,大哥,那可是大米呀,那些穷鬼怎配吃大米。”

  刘大是李际遇,蒋发两人连破数县后才加入的,他本身是驻马店附近个山头的寨主,李际遇对驻马店的攻克,刘大取到了很大的作用,才被提升为老四的位置。

  若是粗粮,李际遇的仓库里有的是,他不希罕,可是大米,在洛阳卖到斗米五钱银子,那还是月前的价,现在大米的价格还在唆唆往上涨,七钱,八钱银子都没有人肯卖,涨到两银子也不是不可能。

  以唐军以前放赈的额度,人斗,运到洛阳那就是两银子,只要能抢到半,就是十万两银子,不能不让李际遇心动,刚想同意严秀才的话,马上又打消了念头。

  蒋发也在旁边道:“大哥放心,唐军路过来,都没有听到他们剿灭过什么人,他们不过是想捞取点名声罢了,河南如此穷困,恐怕唐军也不会想占有,他又怎么顾得上咱们。”

  刘大道:“强龙不压地方蛇,唐军虽然是强龙,但我们也不是吃素的,他们若真敢和我们动手,我军数万人涌而上,未必不会赢。

  李际遇被两人左右的劝说,安下心来,不过,没有得到唐军离去的消息,李际遇却不肯发出兵卒抢粮。蒋发只得停止了劝说,希望细作能够快点回来。

  刘大更是面上无光,这次的事都是由他的堂弟负责,眼看饥民要走光了,刘小草的身影却迟迟没有现身,若是抢不到大米,他们这些天来所作的努力全部白废。

  李际遇旁边的个亲兵突然指着前方道:“奇怪,前面怎么会有那么大的风沙,这里却热得要死。”

  蒋发闻言,忙向亲兵指的方向看去,他反应过来:“骑兵,是骑兵”

  大规模骑兵冲击扬起的沙尘,十里外就可以看到,为了不惊动李际遇的人马,唐军只能下马步行,在内线的带领下,将李际遇布下的岗哨除去,直到被人发现,才全体上马,展开了突击。

  在蒋发叫出骑兵时,李际遇的前部已和唐军接上了线,这些人久处中原腹地,何曾见过骑兵冲击的威势,远远听到如雷般的马踏声时,已经吓破了胆,唐军开始还用火枪射击,后来嫌装弹太过麻烦,全部抽出长刀,对着已吓的直愣愣的敌手砍去,在向唐军冲上去的小队勇敢者被踏成肉泥后,所有的人就没有心思抵抗,全部转身就跑,个个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

  这些步兵又如何跑得过唐军的马蹄,唐军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地,留下了地血路。

  听到蒋发叫出骑兵,李际遇马上哆嗦,在这里有大规模骑兵的无疑是唐军了,见自己的人马连让唐军稍停都做不到,李际遇马上翻身上马:“唐军来了,大家快走。”

  见到了骑兵的威势,刘大没有了刚才的豪言壮语,几乎在李际遇上马时,他也同时上马,跟着李际遇身后:“大哥,我保护你。”

  他这句讨好的话却没有得到李际遇的回应,李际遇的马早已跑了起来,留给刘大脸灰尘,蒋发见事不可违,也随后跟着,唯有严秀才马术不精,又心慌意乱,非但没有爬上马背,反而差点摔了个狗吃屎。

  严秀才大呼:“帮我上马。”

  却没有人回应,他朝四周看,早已没有了人影,严秀才心中大骇,力量陡生,跳脚,往日非在要借助踏马石才能上去的马背既然被他跳了上去,只是却顾不得调整位置,在马上歪歪斜斜的跑了起来。

  蔡水,后世的宿鸭湖,它是亚洲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1958年始建。水库大坝全长3529公里,高58米,蓄水面积239平方公里,人称北方“人造洞庭“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章 强权

  主帅的逃走,没有指挥的李际遇部更是混乱不棋,从头到尾,唐军没有受到点象样的抵抗,唐军就象砍瓜切菜般的轻松,只付出了数十人的伤亡,就将李际遇的数万部队打散,歼灭,整个蔡水之滨染成血般的红色,无数的尸体倒在河旁。

  这些人,本来也是各地的饥民百姓,只是跟着李际遇造反之后,就变成了兵痞,虽然不是无恶不作,可敲诈勒索样样在行,李际遇本身只是个少林出身的武僧,若要比武功,能打过他的还真难找,可是练兵,民政却非是他所长。

  他由个小军官,下子成为数十万民,数万兵的大当家,加上他本人又醉心于享乐,虽然守着蔡水这个宝地,却也是治理的乱七八糟,不但辖下的百姓困苦,就是他的士兵也经常有饿肚子的时候,不得不变成兵痞,他们抢劫百姓,饥民还行,遇上唐军这种剑练有述的军队,就是有防备也很快会兵败如山倒,何况唐军又是突然袭击。

  唐军将李际遇的主力击溃后,稍为打扫了下战场,留下千人押解俘虏,其余人马上朝驻马店进发,李际遇倒是跑的快,他和蒋发,刘大三人都回到了驻马店,至于那个严秀才,则不知是走丢了,还是被唐军杀了,反正没有回来,三人刚刚喘了口气,手下马上来报,唐军杀来了。

  李际遇经营驻马店四五年之久。城中兵力尚有万人,唐军全是骑兵,他若能稳定心神。守上几日还是完全可以办到,到时唐军没有时间,自然会解围而去。可是他带出去地数万人。连半个时辰都没有挡住唐军。李际遇早已吓破了胆,听唐军追来,马上胡乱收拾了点细软,往唐军的反方向奔去。

  主帅如此,蒋发和刘大二人也只好跟着,唐军还没有攻城。李际遇的部队已乱哄哄地朝另面逃跑了,城中的百姓则不知发生了何事,有些人也跟着跑起来,另些人则无所谓。可笑的是唐军什么攻城器械也没有带,驻马店地铁门太厚,唐军时撞击不开,只得用人搭人地方式爬上城墙,从里面将城门打开。

  等到唐军进城,李际遇地部队已跑得只剩个尾巴,赵顷还想追击,牛金星连忙拦住了他,此行的目的又不是定要剿灭李际遇,既然已击溃他的大队,又夺了他的老巢,追不追已经无所谓了,唐军不能再在李际遇身上担搁时间。

  李际遇走的太匆忙,他地大部分财物都没有带走,起兵时,李际遇破了好几座县城,他搜舌的财物至少值数十万两,全落到了唐军手里,让邢红娘惊喜的是李际遇的存粮足有二十多万石,虽然大部分是粗粮,可是对义军和饥民们来说,这些粮食无疑远比银钱有用。

  驻马店有二三万居民并没有逃走,唐军进城时,这些居民只是冷漠地打量着这支军队,没有敌意,也没有欢喜,他们这些年,直在李际遇的统治下,早已被李际遇盘剥的苦不堪言,见李际遇逃走,又不知唐军会如何对待他们,才会有这种表情。

  不过,这于这些居民,唐军没有留难,反而拿出了李际遇的部分存粮,分发给他们,驻民店的居民得到了实惠,心中的疑虑不安马上去除,拥护起唐军来,不过,对于驻马店和唐军手里的俘虏如何处里,唐军还真是头痛。

  唐军手中有二万多李际遇部的俘虏,对这些人若杀,太过残酷,若是在战场上杀了,大家都无话可说,可是若次处理掉二万多名俘虏,唐军的名声在河南马上就会变臭,这种事牛金星如何敢做。

  可是放又放不得,若是放,唐军走后,这些人马上就会占据驻马店,重新为恶,难道唐军回来时还要重剿次,要是带他们同行,更加不可行,他们只会白白消耗掉本来要运给李岩部的粮食。

  最后还是钱项提议,干脆在驻马店留下队唐军防守,这样,李际遇也不可能重新回来占据此地,俘虏也可以在唐军的临视下,老老实实的干活,作好迎接义军和饥民的准备。

  虽然这样来,可能会分薄唐军的兵力,可是经过这仗,无论是官兵还是各地的杆子,恐怕都不敢轻易打唐军的主意了,这里最大的股杆子,唐军说灭就灭,大米虽好,可是没有命享受,怎么算也是不划算的买卖,自然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做。

  唐军在驻马店留下二千人后,又留下了半的粮食,另外八千名唐军和二万民夫则押着近十万石剿获的粗粮还有原先的大米重新上路,留下来的唐军马上开始对这群俘虏进行整编,充当驻马店的守卫,这些人对李际遇的忠诚有限,人虽然比留下来的唐军多得多,但也无人敢反对唐军,或者重投李际遇。

  各地的杆子听到李际遇被灭,再也无人敢打唐军手中粮食的主意,唐军顺利的到达了归德府,除去路上的损耗和分发的粮食,唐军给李岩带来了十万石大米,六万石粗粮。

  李岩得到报告后大喜,亲自出迎十里,将牛金星等人隆重的迎入了归德府,现在归德府已了聚集了二十万人,其中十万人需要义军救济,每天消耗的粮食不计其数,现在义军已改成每天吃顿,饥民更是二天才有顿,义军的存粮却还是日渐减少,眼着就要支撑不住,唐军的到来,犹如场及时雨,马上解决了义军的困顿。

  李岩早已从李仵口中知道了唐军境内的情况,今日的陕西早已不是汉唐时期的山青水秀,到处是黄沙漫地,陕西为朝庭所有时。到处是饥民四起,到了唐军手中,灾荒并没有减少多少。可是能做到各地无流民,这推广新式作物是方面,唐军将大部分土地从豪户手中收回。重新分给了无地少地地农民又是另方面。加上限制了最高地租。多种措施实施下来,才有如此效果。

  知道了唐军的实际情况,李岩巴不得唐军能早天来到归德,唐军暂时放弃河南,李岩也能理解,牛金星和李岩以前是乡试同年。两人叙上此点,交情又胜了几分,李岩招待唐军住下后,马上开始准备迁移。

  李岩还没有来归。路上得到唐军救济的饥民就波波往湖北而来,他们全靠唐军分给他们地斗米才能坚持到达,许多人依靠这点米,支持了十几天,徒步跋涉数百里走到唐军境内,虽然还是有人倒在了路上,但大部分人却安然到达。

  这批人来得不多,正好可以给唐军个实习的机会,他们在湖北停留天后,马上就被安排北上,汉人故土难离的情结太重,他们虽然逃荒,又得到了唐军地救济,依然打着旱灾结束,就返回家乡地主意,竟然有大半地人听到要走数千里,到达寒冷的北方种地,不愿按唐军的安排迁走,千万百计要赖在湖北。

  这让唐军的官员不知所措,毕竟河南这些年是十年九灾,唐军给移民的条件又极为优厚,每个到达的移民都可以领取三石粮食,三十亩地,每二户免费发放头耕牛,头年所有粮种免费发放,移民所种之地五年赋税全免,这么优厚地条件,唐军的官员从没有想过会有人不愿去,而且不愿去的还占大多数。

  负责移民的官员急火了眼,唐军为此耗费了无数地人力物力,若是饥民不愿去,那就白费劲了,唐军好说呆说,许多人干脆躲起来,他们散入到湖北各地,宁愿讨饭也不愿接受唐军的救济,为得就是不去北方。

  许多本来听到唐军官员对北方介绍想去的人见到如此情况,也马上动摇了起来,唐军将北方说得如此好,不会是骗我们过去守边吧。

  这种情况让主持迁移的刘芳亮差点要急白了头,他只好派人快马加鞭将情况送到西安,让唐王指示下步如何行动。

  报告递了上去,让心以为河南填东北之事会水到渠成的李鸿基愣了半响,中国的农民有时固执起来还真是可怕,件本来是你情我愿的事会搞成如此,让李鸿基恼火之极。

  他马上给湖北的官员下严令,移民东北的事情不容改变,若是不愿去,官府强执也要实行,若因此流血,官员有功无过,若是担搁了移民,官员有过无功。

  此令下,湖北省的官员全都上阵,刘芳亮更是出动各地的守备军,指定灾民每日必须行走多少路程,否则不给救济,若是还不愿意前行,则直接驱出湖北。

  时之间,本来对唐军全是感激的灾民颇有怨言,他们若能留在湖北,或替人做工,或讨饭,总能养活自己,若是驱到河南,十有**会被饿死,只是在唐军的押送下,即使有怨言也不得不前行,唐军向东北的移民才重新正常运转起来。

  这次移民,估计至少会有上百万人之多,唐军在北上的路上,每隔十里便设下个居点,供移民饮水,吃饭,休息之用,从湖北,陕西,大草原,这样的居点唐军设了上百个之多,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统计,为的就是确保移民在路上不要出事,不过,大草原上的居点就没有这么密聚,常常要三四十里才会有个。

  开始由于迁移的人不多,每日只有数千人,唐军应付自如,灾民除了每天行路赶到疲累外,比起他们以前的逃荒,不知好了多少倍,唐军不但沿途供给大米,隔三差五还有肉食,这让被强制迁移的灾民心里的怨言大为减少。

  毕竟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如果没有唐军,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就不知倒在哪里了,即使有少部分人还是不满,但出不驯之词,立马被身边的长辈喝斥,这些长辈经历过许多灾荒,那次不是死里逃生,能得到唐军如此照顾,已是邀天之幸,若是还要怪罪,那就不知好歹了。

  这让严阵以待的唐军守备军松了口气,唐军的移民虽然开头有波澜,但在唐军的强令下,立马顺畅起来。

  只是李岩带领的人到来,却让唐军的移民政策真正受到了次大考验,归德府本身有近二十万人,大概有十五万人左右愿意跟随李岩到唐军领地,可是出了归德府,各地的灾民纷纷过来归附,到了驻马店时,这支迁移的人员已翻了番,达到了三十多万人。

  到达南阳郡附近,这支队伍已扩大到了五十多万人,各地的官府对这支队伍唯恐避之不及,谁也不敢派兵阻止这支队伍,只能保佑这支队伍千万不能经过自己的境内,而路上经过的些县城,直接淹没在人流中。

  虽然有唐军运来的粮食接济,但面对宠大的队伍,依然显得力不从心。

  这支队伍路经过之处,将切可以吃掉的东西全部吃掉,当地的居民也只能逃离,加入到逃亡的队伍之中,路上不断有人倒毙,又不断有人加入。

  到了南阳时,左良玉紧张万分,他虽然有十万部队,可是分散在各县,若是唐军不怀好意,挑唆这群饥民攻打南阳郡,那南阳即使能守住也会元气大伤。

  幸亏唐军好象没有这个打算,特意让饥民从南阳旁边而过,自到饥民过去数十里,左良玉才松了口气,不过,他的南阳郡也被饥民也生生卷掉了数个县。

  唐军路行来,其实最顾忌的也是左良玉,若是左良玉派兵袭击,唐军只有万人马,可顾不过来这数十万人,那饥民不知会死伤多少,所以唐军也是小心翼翼,才从南阳郡旁边而过。

  这数十万人迁移数百里,路上可以说是伏尸累累,劳累,饥饿,中暑,袭击这支队伍,不过,大家都有个希望,只要进入唐军境内,就能得救,大部分青壮年还是挺了过来,可是许多老弱和儿童却死在迁移中。

  这让后世对唐军的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移褒贬不,后来有人统计,从河南归德到湖北的谷城,丹江口,数百公里的距离,路上至少死了二三十万人,许多人指责唐王见死不救,如果唐军能够迅速出兵,占领河南再迁移的话,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就不会死去,毕竟从湖北迁到辽宁,数千里的距离,才死了不过千人。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章 任卿选官

  若说唐军接手河南,就能避免迁移中死去的百分之九五灾民活下来,那太高看当时唐军的能力了,湖北迁到辽宁,死去的人口如此少,固然很大部分原因是唐军上下高度重视,准备周到的原故,另部分原因则是唐军绝对不愿承认的,唐军可能有意借迁移之机,淘汰部分老弱,确保迁入东北的移民以青壮为主。

  这种淘汰当然不能在唐军境内进行,漫说唐军此时出兵河南不合时宜,就是冲着这条唐军恐怕也不会出兵,毕竟如果把太多老弱迁到东北去的话,唐军的移民成本花费远比现在要多。

  这样来,能够到达湖北的人,大多经过了河南段路程的严禁考验,在那种半饥不饱,缺衣少药的状态下,能够坚持过来的人身体素质都不会太差,数千里迁移,才能让唐军创下伤亡率如此低的原因。

  随着大队的饥民来到,整个湖北与河南交界之地,填满了河南过来的饥民,不过,整个湖北水利便利,灾民们被唐军派出的军医检查过身体后,马上被输送出去,从湖北到陕西,以前用来运送物质的丹江水道全部塞满了运送移民的船只。

  到了商南,移民们才要下来走路,等到了潼关,又可以重新利用水路行走,沿着黄河北上,其他走陆路的移民也大多有马车赶路,陕西的这段路移民们毫不费力。真正需要考验他们地是出了陕西,正式踏上大草原的历程,这里没有水道。唐军也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马车,除了妇孺,青壮年律要靠两脚来走路。

  唐军在大草原上地第座城是得胜城。这些移民。多数人都是第次来到大草原。开头看到大草原的风光满心高兴,他们在陕西的这段时间,虽然br >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