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 94 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然都有舟,车代步,但每天赶路也不超过百里,从河南走过来地疲累都得到了定地恢复。精力也充分地很。
唐军对辽宁的宣传充满了诱惑,许多人对在北方扎根下来都充满了信心,黝黑肥沃的土地,免费的种子。免费的耕牛,五年的免租,甚至有唐军还语焉不详地提到有金矿,等到移民们再追问,唐军又不肯说了,搞得些移民心里痒痒的。
唐军若让灾民自愿前去,多数人是不愿意,对唐军的宣传也不愿意听,认为肯定是假的,可是旦唐军下了强制命令,他们没有选择,对唐军地宣传马上深信不疑,巴不得唐军对北方的描述越详细越好。
只是草原千篇律的风光,很快让移民们厌倦起来,数十里才有处的补给,而且,粮食也换成以粗粮为主,许多人再也没有刚看到草原时的欢喜,只是默不作声的赶路。
这次移民,称为百万大移民,但究竟移了多少人,后世直没有个结论,有人说是五十万,有人说是百万,更有人说是达到了百五十万。
之所以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唐军在这次大移民之后,直没有停止过向北方的移民,说五十万人的是根据唐军的记录,李岩部率五十万人来归,推测这五十万人被唐军全部移到东北,可是唐军在李岩来归之前已开始了移民,李岩来归之后,还有不少河南的饥民向唐军领地涌来,也并移民到东北。
这次大移民,持续了两个多月时间,胜利城作为归化城前面的最后站,城主林子卿对移民的数量和状况有简略的记录,他写道:“从八月初开始,城中的移民每天要接待三千人,到了八月中旬,移民猛增到每天四万人有余,直到九月初移民才重新降为三四千人,到了十月中旬,移民才正式结束。
他还记道移民们的精神很好,他们大多是青壮,老小和小孩较少,他们都是以村为单位,整村整村的行走,路上许多单身男女在长辈的主持下,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也有人抢着认养。
抢着认养孩子很正常,唐军在东北给移民划分土地是以人口计算的,多个人,就能多分三十亩地,事实上,等到了东北,分给他们的土地远远不止三十亩,东北太大了,又都是平原,战火起,原来的九成居民都已丧生,百万人散下去,点影都没有,负责移民的官员通常量也不量,指着大块地就让移民们自己圈起来,这地的面积通常是规定的二倍,三倍。
从林子卿的记述中,大约可以推算出此次移民至少也有七八十万人,唐军在北方都是按户数来划分土地,耕牛的,在长时间的寂寞旅行中,许多男女产生了爱幕之情,也是理所当然,更多的才是要互相寻找依靠,许多人在大灾中失去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丈夫,唯有重新组成家庭,才能掩埋旧的悲伤,迎接新的挑战。
等到移民到达东北时,高杰和刘宗敏的二路人马已经横扫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满人,鄂尔春人等原住民,唐军最远已到达库页岛的边沿,若不是天气逐渐转凉,唐军还可以走得更远。
这次唐军对满人的战争分外残酷,唐军不需要俘虏,在南方还是秋高气爽时,北方寒冷的冬季就要到了,他们的房屋需要空出来,给唐军的移民居住。
高立功在得知唐军的大移民政策后,才知李鸿基为什么对他的奏章如此生气,汉人打下来的土地是用来容纳汉人的,绝不能消灭个游牧民族,又让个游牧民族重新崛起来原来的土地上,实际上,唐军从击败蒙古人开始就如此做了,不然草原上也不会新崛起数十座大小城池
知道了唐王的意图,唐军自然不会再对当地地居民留情。除了年轻的妇女,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居民被屠杀空。近二十万人死在唐军地屠刀下。
李岩手下的义军共有三万多人,这些人在数月前也多是饥民,唐军自然不会让这些人加入军队。
更不可能给他们发放军饷。李鸿基仅让李岩可以挑选出三百人作为他的亲卫。其他人也全部迁到东北。
这条,唐军以为李岩本来是万难答应地,准备让李岩讨价还价,没想到李岩口答应,并将自己地亲族大半也迁到东北,他本人也愿到东北戍边。这条提议却让唐王否决了,李岩刚到湖北,李鸿基地旨意早已来到,让他带着手下的重要将领起到西安接受唐王的封赏。
李岩本来还想带人直护着移民直到北方。不过,接到唐王的旨意,李岩只能将这个念头打消,带着李仵,李俊赶到西安。
邢红娘本来要留在湖北协助管理灾民,只是见到唐军安派的井井有条,又加上牛金星对她不停的套近乎,也就跟着李岩直来到西安。
李岩来西安地第二天,李鸿基就在自己的书房里接见了他。李鸿基的书房是唐军重地,非般的重臣不可进入,李岩并不知道这个规矩,给他引路地侍卫却大为惊讶,不知这个小小的流民首领为什么会受到唐王的重视。
李岩在历史上曾对农民军起义有过重大贡献,正是有他的加入,农民军才能攻破北京城,可是兵败后又被自己杀了,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人,李鸿基涌上了种莫名的情绪。
李岩只比李鸿基小二岁,长得英俊挺拔,虽然是脸的书卷气,却没有弱不禁风的感觉,反而英武过人。
在李鸿基打量李岩时,李岩已拜倒:“参见唐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李鸿基连忙示意旁边的侍卫将他扶起:“李爱卿请起,孤王等你多时了。”
李岩还以为李鸿基说得只是客套话,却不知李鸿基此话另有意思,忙又拜了下去,李鸿基连忙摇手:“爱卿不必如此,孤王不喜别人动不动就下拜,就坐着说话好了,来人,赐坐。”
李鸿基的话说完,个女子拿过来张椅子,李岩只能斜着身子坐下,屁股却还有边悬空,李岩虽然没有做过官,但他的家教很严,在他父亲李精白面前,也只能如此坐着。
李岩对那名搬椅子的女子虽然只是惊鸿瞥,心中却涌起股惊讶的感觉,那女子姿色再美,李岩也不会感到奇怪,唐军已占有全国半之地,辖下人口数千万,要找几个美女服侍唐王当然容易,只是那女子身上却有种过人的贵气,如此贵气的个女子怎么会出现在唐王的侍女中。
李鸿基看着李岩如此坐势,倒没有想到他的心思到了自己的侍女身上:“李爱卿今日来归,孤王不能薄待于你,以爱卿自己看来,适合何种位置。”
李岩大讶,把刚才对那个侍女的怀疑马上抛开,疑神思对起来,自己来时,已想到唐王会封自己个官做,可唐军此语竟好象要自己来选择,这从来没有想过,李岩不由试探道:“岩不才,愿到北方为殿下守卫边匿。”
“这个孤王已驳了,你再选个,三省,八部之内,四品之下的官职由你挑如何”
李岩这才吃了惊,唐王让他挑官职竟然是真的,初投唐军,不但寸功未立,反而让唐军接受上百万的饥民,李岩自付唐王若能给他个五品的官已是不错了,没想到竟是四品,唐王何以对自己如此重视,他还以为是宋献策的推荐,心中对宋献策暗暗感激,可是自己刚来,不能锋芒太露才好,想到这里,李岩定了定神:“臣愿为名游骑将军。”
李岩话说口,李鸿基大为惊讶,李岩父亲是文官,他自己也是苦读诗书,按理应当对武夫看不起才对,怎么会想当将军,而且唐军的游骑将军只是从五品,与四品相差了三个等级。
李鸿基略思索,已知道了李岩的用意,他在归唐之前,定已经知道了唐军中武将的地位并不比文官要低,而且此时天下尚未统,武将更能建功立业,有四品高官不选,那是不让别人认为他是不劳而获。
李鸿基微微笑:“既然爱卿要做武将,孤王成全你,不过游骑将军太小,孤王就封你为定远将军,如何”
定远将军为正五品,李岩思付也未尝不可,连忙拜谢,李鸿基又留他谈了会儿,李岩还是初次见到李鸿基,涉及唐军的些政策,即使有意见也不敢多谈,李鸿基很快就倦了,让李岩退了下去。
李仵和李俊两人在门口焦急的等待着,他们没有得到李鸿基的接见,自然不能进唐王府,而邢红娘本来也在门口等着,只是会儿就被她的姐姐邢秀娘叫进了王府。两人只能独自等待,他们都知道李岩进去唐王肯定就会提出对李岩的封赏,只有李岩的官封得大,他们才能水涨船高。
李岩出来,李仵就急不可奈的问道:“大哥,殿下封你什么官”
李俊却道:“殿下为人如何”
看着两人热切的望着自己,李岩微微笑:“殿下见解独到,我等远远不及,至于官吗,我现在已是唐军中的定远将军了。”
李仵深了口气,他们数月后尚是介白丁,李岩也不过是个举人身份,如今成为了唐军的定远将军,日后唐军取得了天下,前途更是不可限量,李仵拍了拍些自己的胸口:“那就好,那就好”
李岩见自己的弟弟如此在意官位,不由摇了摇头,若是说出唐王要封他四品官,被他拒绝时,不知李仵会如何反应,不过,此事他只能埋在心里,免得传了出去,惹起闲言碎言,为官之道,他父亲教过他很多,虽然他不定都认同,但初到唐军境内,谨慎小心点总没有错。
李仵高兴了会儿,又忍不住问道:“不知殿下封我为何官职。
李岩只好道:“殿下尚未对你们册封,不过,吏部尚书许大人昨天已将你们的名单拿了去,估计你们的册封也会马上下来。”
得不到唐王的亲自封赏,两人都有点遗憾,不过,很快就猜测起自己的官职,副兴高彩烈的样子。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二章 镜子
李岩见到两人如此高兴,心中也愉悦起来,从进杞县的大牢,到现在已是四个多月了,在牢中时,自己万念成灰,却怎么也想不到会被饥民所救,更想不到自己读了辈子圣贤书,竟然会成为名反贼,虽然是被迫无奈,午夜梦回时,却不免长息短叹。
自己被推为主帅时更是战战兢兢,当时义军受到两面夹击,若不是李仙风胆小如鼠,义军在雕县就要被击败,攻下归德后,各地饥民四面八方的归附更是让义军上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若不是得到唐军的接济,义军自己就会被饥民拖累得崩溃。
李岩还有杞县时,对朝庭的现状就忧心仲仲,但那时还不知唐军实力如何,如今到了唐军领地看,两者高下立判,至此他对唐军最终能够取代大明毫不怀疑,以前的顾忌早已扫而空,只是不见了邢红娘,有点奇怪,向他兄弟李仵问道:“红将军呢”
李俊已抢着回答:“红将军已被唐王妃请过去了。”
李岩听到邢红娘被她姐姐请走了,心中阵怅然,估计刑红娘时半刻不会回来,只好道:“那我们先走吧。”
李仵看自己哥哥的眼中突然好象有丝失落,忍不住道:“大哥,红将军武艺高强,容貌,品性皆是时之选,大哥千万不要错过才对。”
李岩斥道:“你胡说什么,你大嫂刚刚去世。怎可谈及其他。”
李仵低咕了声:“你若再矫情,当心被别人抢走,现在红将军可是唐王地小姨子。热得很。”
邢红娘住在李家时,和李仵的关系就极好,汤氏死后。李仵已把邢红娘当成了他的嫂嫂。邢红娘重回杞县。李仵与邢红娘身边地婢女马上熟悉起来,这次和刑红娘同来到西安,路上刑红娘的婢女早已将唐军中有人老是讨好刑红娘的事讲给了李仵听,因此李仵才忍不住提醒哥哥。
李岩没有听清他地下句话,继续往前走去,出了唐王府。不远处就是西安最热闹地大街,街上摩肩接瞳,人来人往,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三人看得眼花僚乱,来往地行人脸上都是幅自信的表情。
李岩不由拿河南的开封和这里比较,开封虽然也是繁华似锦,可是这种繁华的背后却掩盖着各种焦燥不安,到处都可以见到衣不盖体的穷人,只有极少部分富人依然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开封的商品或者并不比这里少,许多东西可能还比西安奢侈,可是那只是给富人准备地,富人顿饭数十个菜还在叹息无处可以下箸时,穷人却只能挣扎在死亡线上。
李岩每到开封次,就会被这种场面刺痛次,以致他后来非必要,都不想去开封,有什么事都尽量让李仵代替他去。
李仵和李俊两人却被旁边的商品耀花了眼,西安的商品远远没有开封的精致,难得却有许多从异域来地商品,粗大的象牙,精美的波斯地毯,还有那光可鉴人的玻璃镜子。
李仵虽然经常去开封,开封可没有这样的事物,见过玻璃镜子,李仵捅了捅李岩下:“哥,给红将军卖面镜子吧,她定喜欢。”
这个镜子李岩在数年前见过,可以照得人纤毫毕现,听说是从遥远的“为你死”运过来的,面数寸的镜子,对方要价百多两银子,李岩当时见到了也是很喜欢,想为自己的夫人买块,听对方报价,马上打消了念头。
百多两银子,那可以供李岩家数十口开销几个月了,为了这个东西,怎么算也不值,如今李仵指的这面镜子,宽近尺,高三尺,比当初那个何止大十倍。
李岩马上就要摇头拒绝,镜子越大,肯定越贵,这样算,这面镜子最少也要值数千两银子,只是突然心动又是动,那次自己嫌贵没买,妻子汤氏数次提到镜子时都露出遗憾之色,如今妻子因自己起义而去,这镜子想送给她也没有机会。
也许是李仵刚才的话对他有影响,李岩沉吟了下,还是向老板询问道:“店家,这镜子多少钱”
李岩攻下归德府后,又将下面各县的富户尽数抄家,粮食虽然用完了,金银却留了下来,折合起来不下百万两,他本来想用这笔钱卖粮,可是他们是流寇,即使卖到粮也运不到义军的辖地,只得作罢,如今这些银子也运到西安,他本想献出来给唐军,只是没有见过唐王之前怎么也不放心,刚才见到唐王时,面对唐王的询问,又打起了全副精神,时忘了,也没有将银子献出去。
李岩已作好了老板开个天价的准备,也罢,就用上万两银子让红娘子高兴也是值得,李岩此时倒象时回到自己刚成亲时的年龄,对夫人汤氏也是百依百顺。
店家是个胖胖的三十岁男子,双眼睛都被肥肉挤得快要看不到了,偶尔闪出的丝光亮,却全是狡洁,评估了下李岩三人的身份后,开出了个价格:“客官,这面镜子十个银币。”
老板的开价让李岩大吃惊,李岩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多少”
河南与唐军交界,银币刚刚流过去,李岩当然知道个银币只相当于半两银子。这面镜子折合银子只需要五两,这虽然对般普通人家来说,还是个天价,可几年前那面要价百多两银子的小镜子对李岩的映象实在太深刻了,两者的报价,何止相差了百倍。
那名老板以为报价高了,肉痛的道:“客官,这是本店最后面大镜了,最多只让十个大钱,算九个银币四十大钱好了。”
李岩打量了下。才发现除了这面大镜子,店中只还有二面小地,和他当初见到的差不多大。指了指面小镜子道:“那面多少钱。”
老板见李岩的兴趣转到小镜子上。立马没了兴趣:“你老若要,给二十大钱好了。”
李岩将那面小镜子拿了起来,无论是做工还是质地,都比当初地镜子要好许多。照得也更清晰。他搞不懂为什么才几年,这个镜子价格掉得这么快,他打听道:“店家,这东西是从番邦过来的么。”
那老板面不屑:“番邦,哪个番邦能产出这么好的东西,只有我们唐军境内才有。”
老板马上对李岩地身份满是了然地身色:“客官是从南方来地吧。要说这东西番邦也有,可是比起咱们大唐产的来,无论是质地,还是亮度都不如。听说南方的郑家吧,据说花了数十万两银子从番帮购来了数千面镜子,想到咱们唐军境内来赚个盆满,结果全砸在手里了。”
有了玻璃,制造镜子并不难,只要知道个银镜反射就可以了,多试几次总能制造出来,这几年,唐军虽然没有出海口,但唐军的货物通过长江,依然通行于南方等地,唐军的望远镜,武器,高纯度的白酒,马匹,全是独门生意,而从草原出产地棉布,羊毛衣更是将南方的这两大产业几乎要冲垮,唐军的那些珠宝,古董,又将江南商家的家产掏了不少。
那时地商人虽然不知道经济侵略这个词,但看着南方的银子源源不断的流入到唐军境内,也本能的感到不妙,唐军的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都不可或缺,而唐军需要的粮食,棉花,等原料商人们嫌赚钱太慢,遂和郑家商量,联合起来,从海外进了数千面镜子,指望着运进唐军境内大赚把。
李鸿基得到情报后,才知道自己还有个最赚钱的买卖没有做,将自己所知镜子的原理告诉了商洛的科技部,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将镜子研发出来,等到郑家将镜子运到西安时,唐军的镜子早已铺满了市场,价格比他们的进价还低了十倍,他们又如何能出手。
玻璃镜子最先由威尼斯商人发明出来,这种镜子发明时,威尼斯人就把它的秘密看得比生命还重,镜子工场被集中到威尼斯的穆拉诺岛上,四周设岗加哨,严密地封锁起来。
在玻璃镜出现之前,最好的镜子是中国的青铜镜,这种镜子出现,就深受欧洲的贵妇们欢迎,她们为了得到面镜子,不惜倾家荡产,或是出卖肉体,十六世纪,因为镜子,使得许多法国商人破产自杀,法国人的浪漫因镜子受到了惩罚,法国的贵妇们榨干了她们情人的最后个法郎,只为了能得到面威尼斯所产的镜子。
这个秘密让威尼斯人保持了几百年。欧洲无数的财富因为这面小小的镜子流入到威尼斯,为了得到镜子的秘密,欧洲的各国为此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以战争威胁,威尼斯人就是不屈服。后来法国政府用重金收买了四名威尼斯镜子工匠,将他们秘密偷渡出国境,威尼斯人制作玻璃镜子的秘密才泄露了出来。
威尼斯人制作镜子的方法是将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是液态金属,它能够溶解锡,变成粘稠的银白色液体,紧紧地贴在玻璃板上。
涂水银的镜子反射光线的能力还不很强,制作费时,水银又有毒,而唐军制作的镜子则是靠化学上的“银镜反应”涂上去的,比起威尼威人作的镜子自然又上了层,即使以同样的价格,奇书网.整理提供郑家运过来的镜子也卖不出去。
李岩自然不知道这面镜子还牵扯了如此多的事,问清镜子是唐军自己产的,心中已有了数,他也不还价,从口袋掏出了十两银子,塞到老板手里:“这几面镜子我全要了。”
老板拈了拈银子,又放在称上过秤,才放下了心:“好的,客官,共是十个银币三十大钱,该找你九个银币二十大钱,客官是要银币还是要银子。”
李岩马上道:“给我银币吧。”
九枚白哗哗的银币和二十个大钱马上交到了李岩的手中,李俊连忙小心翼翼的抱起了那个值五两银子的镜子跟在身后。
等李岩三人消失,那名声称只有最后声镜子的胖老板又从店里拿出了块模样的镜子摆上,他的摊上永远只会放上块镜子。
李俊出身于李家的旁系,五两银子足可以让他全家生活年了,抱着那面大镜子生怕被旁人撞坏,副战战兢兢的样子,李仵看不过眼,从他手中抢了过来:“给我,这个给你拿。”将两面小镜子塞到李俊手里。
李俊心中惊,不停的叮嘱:“小心,小心。”
李仵满不在乎:“可惜那个老板只有块,否则我也要买个,送给我家那婆娘,她定会高兴死了。”
李俊道:“这么贵的东西,只能照照人影,我可不敢买。”
李仵道:“这你就不懂了,女人对这个东西疯狂出来,哪怕再贵个十倍也会买。”
李俊不能想象再贵个十倍是什么价钱,他却不知,这个镜子比现在贵上百倍的价钱也有人卖过。
三人又在街上逛了圈,李岩将手上的银币和大钱花了个干二净,带着大包小包回到驿站时,只见个唐王的侍卫早已等在哪里:“李将军可回来了,可让我久等。”
李岩三人手上都拿满了东西,有几样还是女人所用之物,见了唐王的侍卫,不由有点不好意思,李岩连忙放下手中的东西:“请问殿下有何事”
李岩暗暗奇怪,怎么刚从唐王府出来,唐王又派人寻他。
那名侍卫笑道:“恭喜李将军了,殿下给你赐了座府邸,我是前来替李将军引路的。”
唐军除了先前跟随李鸿基进入西安的官员外,只有三品以上的要员才会获赐房子,对于这个才五品的将军,唐王突然想起了要赐给他房子,侍卫都感到奇怪,对李岩也不由另眼看待起来。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三章 北行
李岩虽然被封为五品的将军,但具体去哪里却没有指派,李岩寻思在西安可能要长住,正想在西安买座宅子,听到唐王赐宅,他不喜反惊:“这位兄弟,李岩无功无德,如何能接受殿下的厚赐,待我去向殿下说明,让殿下收回此命。”
侍卫大讶,哪有人有赏不领,不过看李岩神情不象有假,还是劝道:“李将军,殿下是君,你是臣,君有所赐,若是拒绝,恐怕不好吧。”
李仵也在劝他:“大哥,你就别固执了,殿下的赏赐怎能随便收回。”
李岩才打消了念头,三人带上亲兵,跟着那名侍卫去查看唐王给他们新赐的府第。
邢红娘和姐姐分别八年,上次也只不过呆了二三天就又匆匆离开,她以前个人在外面,心中的苦楚无人诉说,此时再与老父,姐姐团聚,心中说不出的高兴,尤其是邢秀娘的孩子已快两岁,正是活泼可爱,对她姨娘,姨娘不停的叫着,让邢红娘几乎忘记了时间。
直到天黑邢红娘才醒悟过来,记起自己和李岩他们同来,不由惊叫道:“糟了。”
两人谈谈说说,正值高兴时,邢红娘的叫,让邢秀娘也骇了跳:“什么事糟了”
邢红娘忙道:“我与李公子他们同来,现在他们不知等了多久”
邢秀娘笑了起来:“你放心,他们早回去了。你姐夫给李公子赐了座宅子,现在他们可能正在搬家呢。”
邢红娘才放下心来,提出要先回去驿站。邢秀娘如何肯放,叫来几名王府地侍卫,让他们去驿站把邢红娘的亲兵和东西都带到王府。就安排邢红娘在王府住下。
唐王府戒备森严。进出颇不方便,邢红娘本无意住在王府,要不然昨天也不会住在驿站,只是拗不过姐姐,只得同意。
唐王赐给李岩的院子很大,这座大院原是西安地名富商所有。那名富商被发配到草原后,本来赐给了李双喜,李双喜任湖南总督后就空置了下来,整个院子占地数十亩。亭台楼阁,假山水池,应有尽有。
这座宅子远胜杞县的李家宅,李仵李俊都兴高采烈,指挥下人搬这搬那,李岩却更感到不安,几次想上表归还宅院,都被李仵和李俊两人劝住。
几天后,对李仵,李俊他们的封赏也下来了,李仵为六品地骁骑上校,李俊则为从七品地云骑上尉,李岩其他地部下也有十多人封为八品,九品的宣节中尉,宣节少尉,怀化执戟长,归德执戟长等职,他们所去的部队也定了下来,都被安排到唐王的近卫军。
可这中间却独缺了个邢红娘,李岩以为邢红娘是自己不要,她名女子在军中总是不便,何况她和姐姐,老父团聚后,不想从军也不定,邢红娘住在唐王府,李岩等人也不能轻易找到她,也就并没有在意。
没过几天,邢红娘却突然从唐王府中搬了出来,回到了李岩所赐的宅院,李仵,李俊等人大喜,围着邢红娘问长问短,询问在唐王府的见闻。
邢红娘却显得郁郁寡欢,勉强显出几分笑容,应付李仵等人地询问,李岩看出了邢红娘的心思,找了个借口将两人打发,才道:“发生了何事,为何贤妹突然搬出王府,还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邢红娘摇了摇头,不答反问:“大哥,听说各人的封赏都已下来,独缺了我是么”
李岩道:“不错,贤妹毕竟是女流,如今又贵为唐王殿下地妻妹,军中毕竟不是久待之地,不要军职也是应当。”
邢红娘脸上现出片失望之色:“大哥认为是我自己不想在军中待了么”
李岩心中动:“难道还另有内情不成”
邢红娘叹息了声:“是我姐姐自作主张,让吏部将我的封赏撤了下来。”
李岩脱口而出:“你姐姐也是为了你好,战场刀枪无眼,你个女孩子确实不能直在军中待着。”
邢红娘苦笑声,为了我好,不知你要是知道了姐姐的意思,还会不会认为姐姐是为了我好,口中却道:“原来大哥也直如此小瞧女流,我从十四岁开始闯荡江湖,莫非大哥认为我也是弱不禁风的女人么。”
李岩道:“贤妹当然不是弱不禁风,只是只是”,只是后面什么,李岩到底是没有说出来。
邢红娘道:“如今大哥高官得做,还请大哥请奏唐王,将我的封赏也讨下来才是。”
听到邢红娘要重回军中,李岩心中到底有几分欢喜,本想拒绝,沉吟了下,还是答应:“既如此,我明天上奏殿下就是。”
邢红娘直住在唐王府,李岩也没有想到邢红娘这么快就会从唐王府中搬出来,但在李岩的宅院中,还是替邢红娘留下了个最好的独院,足够邢红娘和她身后十多个女兵住下,李岩又和邢红娘了聊了几句,见邢红娘心情不佳,就让人引她到留好的房中。
邢红娘进门就被李岩所买的那块大镜子吸引住了,她本身才二十二岁,正是最美丽的年龄,邢红娘以前忙于军务,加上周边都是些粗鄙的汉子,邢红娘从来没有认真打扮过自己。
这些天住在唐王府,对于姐姐每日花那么多时间梳妆打扮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却也不免受到影响,加上姐姐的丛恿,对容貌才在意起来,唐王府中的镜子比这个还大,邢红娘见到镜中自己的容貌也不由自负,此时重新见到如此明亮的镜子,和姐姐大吵过后的心情不由转好起来,暗暗感激李岩的细心。
李岩为邢红娘地请封第二天就有了回音。唐王亲自下令,命邢红娘为游骑将军,为从五品衔。只比李岩低级,同在近卫军中效力。邢红娘才真正放下心来,只要不是唐王的意思就好办。
在西安倘是骄阳似火时。北方却已感到丝丝凉意。高杰和刘宗敏两人剿灭当地人的反抗后。就驻扎了下来,与高立功没有封赏不同,他们地职务都各提了级,财物,良田的赏赐更是丰厚,下面的众人也各有封赏。
移民到达后。他们作为当地地主官,在没有文官地配合下,切都实行军管,为了让移民能在这里寒冷地冬季扎下根来。各种方方面面都要他们考虑周全,让两人感觉比打仗还要累。
从河南过来的第批移民已经在沈阳安家下来,沈阳并没有被满人破坏,城中的房屋足可以容纳二十万人口,唐军运送粮草弹药的民夫已经返回,原来辽宁的居民全部聚在沈阳也不到八万人,先到的十多万移民都有现成地房屋可以居住。
只是他们不能停下来休整,在留守沈阳的唐军监督下,他们得为后来的人搭建房屋,砍伐木柴,以便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寒,还有地人却要继续向北而去,不过,再向北的都是单身健壮的男性,在那里,虽然更加寒冷,但有现成的房屋可以居住,每人还可以分到名当地的女子作为配偶。
李健和李达都是李岩的族人,他们本可以留在沈阳,可是父母双亡的他们无牵无挂,拒绝了和其他族人起住在沈阳的建议,继续向北走去,他们同行的尚有四千多人,由数百名唐军的军士领着。
他们是九月份到达沈阳的,在沈阳稍为休整了两天之后,就继续向北走去,移民到达沈阳后,绝大数的人安顿了下来,剩下的马匹有了多余,再向北前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匹,不过,这些人除了坐过马车外,大多数人还是头次骑马,许多人看着分配给自己的马匹,心中都有点发怵。
这些马都是从军中淘汰出来的军马,大多数都已老了,不能适应军队的长途奔袭,可是性情温顺,走路稳妥,用来给这些菜鸟移民来乘坐,是最合适不过。
不过,性情温顺,走路稳妥,那只是对唐军的军士而言,这些马都是老而成精,面对群手足无措的菜鸟,它们毫不客气,撂蹄子,故意颠簸,急速停下,让这些初丁吃尽了苦头,军马的高傲,让它们不能充许随便给人骑坐。
最初几天的行军,这些初丁吃尽了苦头,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里,比走路还要慢,摔伤胳膊,摔伤大腿的人比比皆是,那数百名唐军早已料到,大显身手,摔伤的人只要被推拿几下,当场就没事,只是身上的紫青却不是那么容易消失。
等到第五天,大多数人虽然还很稚嫩,却基本上不会摔下来了,熟悉的人还可以骑着马小跑起来,李健和李达同样是如此经历,他们的全身上下已没有块好肉,换来的却可以骑着马奔跑而再也不用担心掉下去。整个队伍行进的速度才加快起来。
只是每向前走天,天气就冷似天,等他们到了昌图厅今四平,天气已经很寒冷了,昌图厅属于今辽吉蒙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是理想的垦荒之地,历史上的夫余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在这里生活过,留下了诸如辽代韩州金代信州等名。
数十年前这里却是属于满人的叶赫部落,叶赫部落在万历年间征服了周围的些小部落。并在叶赫河两岸选择要地筑起两座城堡。这两座城堡东西,隔河相望。西城为“叶赫城”,东城为“叶赫山城。”
叶赫部的首领那木布绿的女儿孟古格格虽然嫁给了努尔哈赤,却是努尔哈赤的死敌,努尔哈赤后来攻克叶赫东西两城,将东西两城全被焚毁,叶赫部从此灭亡,兵民全被远迁它乡,据说当年努尔哈赤攻下叶赫部时,那木布绿发下毒誓,即使叶赫部最后只剩下名女人,也要与爱新觉罗为敌。
皇太极即为叶赫部孟古格格的儿子,迫于当时那木布绿的毒誓,他虽然当上了大汗,也没有重新在原址修城,不过,后来的叶赫那拉氏慈禧也是叶赫人的后裔,慈禧将爱新觉罗的子孙废黜,自己撑握权柄达数十年,将个大清治理的每况愈下,还说出“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豪言,她死后不久,满清即被推翻,也算应了那木布绿的毒誓。
这里属于松辽平原,后世的四平耕地面积达六十万六千公顷,为东北的三大粮仓之,眼下虽然被焚毁,但各种砖瓦并不缺,稍整理,就能盖出上好的房子,李健和李达他们来到昌图厅时,唐军已先盖好了数百幢房屋,可以供他们休整。
可他们却不能停下来,这里要留给后面的人居住,他们作为先到者,只能继续向北前行,越过宽城子今长春,最后在哈尔滨才停了下来。
后世的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省会,人口近千万,是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的哈尔滨虽然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为满族祖先女真族村落,却只是个土围子,里面生活最多的不过万人,唐军将这里的满人剿灭后,驻扎了五千人。加上从各处掠来的近万名女人,移名还没有来之前,这里就比以前热闹了许多。
李健他们来到后,唐军将他们领到了军营,让每人都挑了个女人,从此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刚来时,他们大多数人都低估了寒冷的程度,天气转凉,不但是移民,就是许多军士也冻病了,是当地的女人用温暖的身躯把大多数病倒的人救了过来。
等到最后批人到达沈阳时,沈阳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他们全都住进了温暖的房屋,不过,北方的寒冷还是让他们极不适应,唐军虽然给移民都发下了棉衣,面对凛烈的北风,大多数人还是只能选择在家里呆着不动。
有了足可以过冬的粮食和柴禾,移民并不用担心外面的暴风雪,对于饱受饥饿威胁的移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也是天堂,只是整天呆在房中也太过繁闷,唯的乐趣就是在家中制造人口,第二年,移民婴儿的出生率达到了高嘲,移民的人口下子增加了百分之二十。
第七卷 博奕 第六十四章 任务
唐军在河南的这次大举移民,顺利的难予想象,除了李际遇因贪图唐军手中的大米,自作聪明想用灾民从唐军手中得到大米,给唐军造成了点麻烦外,其它没有碰到官军的兵卒,唐军派军护送是方面,另方面和当地官府的暗中支持也分不开。
大灾之年,官府都提心吊胆,生怕灾民作乱,如今有人要把这乱源牵走,他们支持还来不及,又怎会捣乱,所以李岩率义军走后,河南巡抚李仙风额首相庆,不失时机的派兵收复了归德府,各地官府对灾民也毫不拦阻,甚至鼓励灾民们自行往唐军领地而去。在李岩和唐军走后,灾民还能陆续到达湖北。
朝庭虽然对唐军迁移灾民猛泼污水,说唐军是沽名钓益,居心叵测,可是百姓却不会管唐军是不是居心叵测,他们都已挣扎在死亡边沿,只有唐军才会放粮,不向湖北去又向哪去,何况朝庭也只是口头上嚷嚷,实际上对河南官府的做法也不闻不问,河南早已交不上税收,朝庭也不指望他们的赋税,走了更好,他们的良田,房屋就留给了官府,旦灾情缓过来,这些又能重新卖钱。
事实上朝庭的重臣对唐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迁移上百万本属朝庭境内的灾民,都是庆幸不已,此举不但耗费了唐军大量的实力,而且使朝庭不必为河南省的灾民操心,最妙地唐军还不要河南的土地。
唯令朝庭不满的就是唐军竟然将东北全境拿下。而且将灾民全部移往东北,旦东北在唐军手里稳固下来,朝庭将处在唐军地整个包围圈中。京师更是直接处于唐军东西两面的威胁下。
崇祯不是没有想过命令祖大寿,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把沈阳从唐军手里夺回来,只是关宁军张口要地军费就是数百万两银子。让崇祯半天说不出话来。
其实关宁铁骑虽然击败了满人。但此时也最是难过。从锦州到山海关六百里地,无数地辽东居民幸苦种出地粮食毁于旦,数十万居民死于非命,宁远,锦州都成了片废墟,要想重建辽东。数百万金银必不可少,实际上,就是朝庭能够马上拿出这么多银子来,关宁军也不能立刻作战。毕竟,辽东还有数十万家园被毁的居民要安抚,关宁军又如何能抽出身来,反而要时时刻担心沈阳的唐军南下。
崇祯只了祖大寿等人的奏报只得作罢,他不能把银子都花费在辽东上面,因为杨嗣昌提出了个让他更为动心的计划,可从各镇边兵中抽练精兵,杨嗣昌经过“精密”计算,数目可达七十余万。
崇祯很满意这个数字,觉得手中如果真有七十多万虎狼之兵,无论是唐军,还是张贼,都应该有足够的把握。但说话容易,行事极难。练兵七十万,军饷哪里出。
杨嗣昌自然有办法,增派“练饷”,从各地搜刮到七百多万两白银,这七百万两白银,广东,福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