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风云初唐 第3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骑奔往突厥。到达宁州后,骑兵所剩无几,左右斩之,传首,枭于都市。其弟罗寿当时为利州都督,亦及诛。大军还没到,叛乱就平反了。
李世民认为自己就是天下大主,很高兴。事后杜如晦三人闭口不谈反间计出自李宽之手,被李靖领了功劳。和李宽告罪一声,李宽谢他都来不及,怎会怪他,李宽知道这是三人保护自己的举措,记在心里,李宽也提点自己以后对于军事自己还是别在开口,李世民能容忍自己农业建树,但是军事一定不会,一不小心命都没了。
没有办法,李宽答应自己忙完农具,就照顾程咬金家的两儿子,杜如晦和李靖一听也要李宽教导,这是燃火吗?李宽问自己。
;
第九章曲辕犁现世 大司农上奏
李宽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对盛唐才会出现的曲辕犁,有了几分把握做出来,他让石信和做出筒车的木匠跟在他后头,一起到农庄上用以前的直辕犁犁地,看看直辕犁犁地有什么不足。发现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还有就是现在犁地还是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的犁耕方式,两条牛中有一条不听使唤就没法子耕种,往往一些人不要牛耕,自己耕种,李宽才明白,为什么产量低,人累。
现在的牛,人们已经知道穿牛鼻孔,但往往死亡率太高,舍不得穿。李宽教会自家农庄上穿牛鼻孔要消毒的一些小知识,全庄的牛全穿了鼻孔,当然也传了出去,大农司知道后,一查,楚王弄得,就没有上表,暗地让人把穿牛鼻孔的注意点散布出去,当然没提李宽名字,百姓只听说是个兽医发现的,对这个兽医感恩戴德。当官的没一个不是人jg,看到李世民对楚王不满,从不凑上去找骂。
李宽带着家丁往返于田地楚王府间,有心人士便派人盯着,要知道楚王是个农事天才,不会又发明了什么逆天的农具。自己可要抢占先机这次,这天盯着李宽的人看见,楚王和左右手带着一种犁,估计楚王有新动作了,忙派人回去告诉主子,自己盯着,李宽可不知道自己现在成了香馍馍,被人跟踪。到了田里,石信和田老实小心翼翼地把犁放下,他两能不紧张吗,现在的农收好的田地一亩不过2担左右(唐朝1担=现在12o斤左右),楚王可告诉他们要是这犁真成功了,一亩地能收5担粮食,翻了一倍,要是没有筒车在前的话,两人一定以为自己主子在胡言乱语,现在谁不私下说他们楚王是农神下凡,王府的家丁比别人更清楚增收对于国家的影响,两人搬犁时手直哆嗦,生怕弄坏了。
李宽等他们放好犁,把庄上的老农找来,还找来几条牛,老农一看便知要犁地,吆喝着把木杆套到牛头上,李宽忙制止,不需要两头牛,这种犁一头牛就可以了。老农不信,田老实和石信现在对自己主子是言听计从,怎么能容许别人对自家主子的怀疑,对老农就不客气,李宽一见不好,老农是对自己的地有感情才好心告诉自己不要瞎搞,忙喝退左右二将,让老农把犁套到牛身上试试,老农才想起,面前站着的是自家主子,不是自己的倔儿子,忙把犁套到牛身上下地犁地。
周围看热闹地农户很多,他们知道眼前的小楚王是个和善的主子,老农在地里犁地,开始别的农户还在谈论,一会见老农很轻快的犁好一道垄,轻轻一拉牛绳,牛就掉头往回赶,地里的犁头也跟着轻轻转动,毫不费劲。细心的农户发现,老农犁的一道垄开始较浅,中间较深,在掉头回来前又浅了,难道这犁还能调深浅?一细想他们忍不住了,要下田自己试试。老农回来,激动地说不出话,以前犁地又累又浅,一天最多犁个几十亩顶天了,不死命干误了农时,就耽误一季。谁不想多犁几亩地,可是又要深犁,不然庄家扎不到根,容易死,风大了又易倒下,不可能犁多,可是犁少了人多地少,填不补饱肚子,从没有当官的为他们想想,好了现在楚王做出的这犁,帮天下百姓大忙了。老农跪拜在地,嗷嗷大哭,为自己为和他一般劳作到死也没几天填饱肚子的百姓,对楚王哭了。
田老实和石信原也是穷苦百姓,被楚衰王救下才得以活下来,对于底层农户的心酸了解的很清楚,封建社会讲士农工商农排第二,可往往就是农吃不饱,能选择谁不想过好点。李宽见犁试验成功,准备回去让木匠教会一些人,推广出去,老农小心地问李宽“王爷,这犁叫什么名字?”李宽随口讲“曲辕犁”田老实还和别人解释“这犁看上去是弯曲的,名字里有个曲字,殿下希望我大唐能像远古轩辕王朝一样,声名远播万邦来朝,所以这犁又有个轩字。”农户一听田老实的解释,李宽的形象立马高大了,王爷忧国忧民。
当李宽听到这种解释目瞪口呆,自己就是随口把后世叫惯的曲辕犁叫出,没什么含义,田大叔太牛了。杜如晦、程咬金等人听到自家家丁的汇报,把手上干着的事全放下,骑马就奔李宽的农庄,等他们到时,大司农早到了,杜如晦几人对农事不怎么了解,但也知道若是真的,恐怕大唐一飞冲天了,解决了以前所以朝代不能解决的农耕难题。大司农和几位大人打过招呼,马上又投到田里,自己还亲自下田犁地,程咬金他们在垄上焦急地等着,大司农越犁越激动,上田后,和田老实交代下,马上就把这犁带走,庄子上的农户对着犁依依不舍。
当杜如晦几人听田老实讲李宽让木匠回去免费授徒时,变了脸se,这等大事必须要等李世民安排,别人不能插手,马上就让田老实赶回去不让木匠授徒,他们几个马不停蹄地赶往楚王府,路上程咬金呵呵笑道“这小家伙就帮我们找事,不过我老程就喜欢这种事,大唐盛世指ri可待”杜如晦、房玄龄心里也高兴,可是不知陛下这次对楚王又会怎样?心里蒙上一层y影。赶到楚王府,和李宽说明情况,李宽也知道自己孟良了,这种关系江山社稷的农具,不是自己想推广就可以推广的,还要上头点头,表示理解。杜如晦等人觉得此子好大的度量,若还是陛下儿子,那么……
大司农回去后,召集农院的所有人对李宽发明的犁进行分解,了解原理,大唐的农院早在武德元年就开始研究犁,差一点就能突破,今天看到李宽发明的犁,好多不能做出的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很快就把曲辕犁的优点点出,大司农就算知道李世民不喜爱楚王,但是这么大的事自己不敢隐瞒,上次穿牛鼻子还无所谓,忙带着表和李宽发明的曲辕犁向李世民汇报去了。
“……曲辕犁是由铁质犁镵、犁壁和木质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主要特征是变直辕为曲辕,即犁辕的前边大部分向下曲。旧式犁长一般为九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六尺左右(唐代一丈二尺约合今六尺),只到牛后的犁盘处。犁辕缩短以后,旧式犁那种修长的犁轭也就淘汰了。这样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使曲辕具有轻便的特点,因而也就节省了畜力,只用一头牛牵引就可以了,这就改变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的犁耕方式。犁壁呈楕圆形,光面内凹,比前代犁壁jg制,轻便,形制固定,特别是壁面扭曲度较大,壁身短,抵抗力小,不仅能翻转土壤,还能碎土,除草。为了更好地装置犁壁,曲辕犁比旧式犁增添了两个部件,一是策额,它与犁床平行,是安装压镵和保护犁壁的;二是压镵,它下抵犁床,背连策额,可使犁壁更加牢固。由于增添了这两个新部件,使犁壁设备更趋完善。曲辕犁用犁箭、犁评和犁建三个部件来控制耕地的深浅。犁箭是控制耕犁入土深浅的部件,其上端高出犁辕;犁评是个长方形的木框,位在犁箭之上;犁建是个曲状木楔,安在犁评之上。……这些改进不仅合理,而且是对我大唐一次根本xg改革。此外,曲辕犁还出现了犁舵,又叫插头,是在犁辕前端安装的一个丁字形木足,立木上穿过犁辕,可以转动。它既可以支撑犁辕,使犁平稳,又能在地上滑行,还兼有调节深浅的作用,并能控制耕地的方向……”
“停,你就告诉我李宽发明的曲辕犁是不是能让我大唐的粮食根本xg的增收,不是像筒车要在水源湍急处才有用”李世民不耐烦地对大司农讲,大司农连额头上的细汗也不敢抹,小声地说“臣和农院大臣一起使用过,臣敢肯定,楚王发明的曲辕犁不分地界,在大唐任何一处,都可用,能帮大唐增收。”李世民一听,手中的杯子捏碎了,大司农告诉自己,没看见,没看见,看不见,看不见。
“好,此事你就和房玄龄、杜如晦商议,退下吧”李世民盯着书桌,不在开口。
大司农小心翼翼地离开,和房玄龄、杜如晦一商议,最终司农院出面,向十道颁布条令全国推广曲辕犁,对于楚王李宽,司农院只是交代楚王府农庄出产一种新式农具就是此次推广的曲辕犁,没有提李宽的名字,曲辕犁的发明者只在长安一代被人提起,后世无人记得。
杜如晦等人对于李宽这次的大功,还没有表示,只等李世民嘉赏后在和李宽庆功,李世民会有赏赐吗?
;
第十章李世民心病 长孙开解
等大司农离开御书房后,李世民气愤的把桌上的杯子挥手打在地上,书桌上的书籍被扫落在地,椅子也一脚踹的老远,门口伺候着的太监,一句话也不敢开口,有个jg明的宫女偷偷地移出去,太监知道是向皇后娘娘禀报去了,心放下一半,书房门突然打开,公公吓了一跳,忙跪在地上,李世民看也不看,随手把门一甩,大步离开,公公忙站起来,赶紧跟在李世民后面,用余光扫了下御书房,里面一片狼藉,陛下好大的火气,要小心,公公暗自提醒自己。等李世民和伺候的公公离开后,马上就有几个宫女进去打扫,很快就恢复原貌。
那个宫女原先慢慢移到院外,马上就疾步向坤灵宫赶去,到了皇后住的院子,看见紫菱大宫女刚好端着一盘点心准备送给皇后娘娘,马上走到紫菱跟前,紫菱见这宫女是在皇上跟前伺候的宫女,可能皇上要她来给娘娘传什么话,就停了下来,宫女见状附耳在紫菱耳边讲了句“陛下为楚王在御书房发火了”说完向紫菱施了一礼,赶紧回去伺候陛下了。
紫菱一听,端着盘子脚步马上就变大了,进了院子,迈过门槛,进屋先把点心放到外面的茶几上,对正在打扫的宫女眨了几眼,几个小宫女安静的退到门口,守着院子。长孙皇后原本在炕上为李世民缝制衣服,见在打扫的宫女全都出去了,估计宫里发生什么事了,便把手上的针线放下,紫菱见皇后娘娘停下手里的动作,走上前,向长孙皇后说到“娘娘,刚刚陛下跟前的梅香来告诉小婢,陛下在御书房大动肝火”
长孙皇后一听,忙追问“可知陛下因何而发火?”紫菱想了想,说“梅香说是因为楚王。”长孙皇后听后没有言语,想了会“是何人来向陛下汇报楚王的事?楚王又干什么了?你去打听打听”紫菱听完长孙皇后的吩咐,马上就外出打听情况去了,长孙皇后坐在炕上,思绪不禁回到自己13岁时……
当年自己13岁,本不是嫁给17岁的李世民,而是要嫁给自己同岁的李智云,自己和智云情投意合,奈何哥哥一心投奔李三,和舅舅一捣鼓自己便披上红妆嫁给了李世民,少女的情怀已死,自己安心为李世民打理后院,为他抬回一个又一个娘家有权有势的妃子,为他在太上皇跟前周旋,原本以为他是良人,才发现自己就是他在太上皇、隐太子跟前的挡箭牌,李世民除了大位,放在心上的女子只有如意,要不是自己无意间听到他酒醉对如意说的话,还发现不了他的真情,永远记得那是太上皇登基的ri子,他们兄弟五个,只有智云没有喝醉,全都醉醺醺地在大殿耍酒疯,自己原想站在门口吹会风,散散酒气,智云也出来一起看着月se,相顾无言。
一会如意搀着李世民回院子,自己就随在他们身后,智云也在我旁边一起走,李世民拉着如意的手情深意切地“如意,我原想你为王妃,奈何父皇不许,放心等我登临大宝,定会立你为后……”那时自己才知道,嫁的丈夫野心不小,忙看向智云,谁知智云像早已知道这一切,只担心看着我,我还没有反应,过会只在脑中响起李三的“……立你为后……立你为后……”那我呢?既然不想为何还要娶我?泪水无声的淌满脸,智云悠悠地声音响起“观音婢,不三嫂,原先三哥就要父皇答应他立如意为妃,父皇没同意,等三哥要娶你时,一切都晚了,我早知我这三哥不愿居于人下,放心我不会和他争的……”
“你早知这是火坑,为何不拉我出来?”我怒视着智云,
“三嫂,三哥只要还想登临大宝,你一定还是秦王妃,若哪天他真成功了,三嫂你只有贤字才会救你,谨记”我就看着智云头也不回的走了。开始还不明白,一年后智云死了,才知道为什么,太上皇在五个儿子中最爱老五智云,宫中事一一咨决,早已让李建成,李世民等人jg惕,自己是骠骑将军的外甥女从小就被舅舅当成闺女,怎么可能如意的嫁给智云。
河东有敌来犯,李建成和李世民怎会一点准备也没有,但结果只有智云被留下,死了。难道大宝真的高于一切,自己不在流泪,在外就一个贤字。渐渐李三的谋士对自己毕恭毕敬,李三也越来越倚重自己,自己向太上皇提议过继个孩子给智云留后,李世民怕太上皇把大宝给智云的继子,自己就主动把李宽过继出去,皆大欢喜,李三一直对智云放不下心,李建成早不是他的对手,他哪知智云根本不愿和他争,论计谋十个李三也比不上智云,李三对李宽一直不闻不问,自己很放心,就怕哪天李三真要智云绝后,玄武门之变那晚也是自己提前让紫菱动手,一有不对就用李宽挡剑,只要最后关头掉个头就好,没有人知道紫菱会武功,原想试试李三对自己儿子的感情,才知道那苦命的孩子远没有他爹眼里的皇位重要,还好智云留下的忠仆奋不顾身救下李宽,要不自己会内疚一辈子。
小家伙才学不凡,刚好在李三登基前发明筒车,李三没法只好宽带李宽,这次不知又干出什么大事,让李三发这么大火。长孙还在沉思,紫菱回来了“娘娘,这次楚王发明了个叫曲辕犁的农具,能使百姓ri耕百亩毫不费劲,每亩能增收2、3担”紫菱原本就是因为灾荒成了孤儿,被楚衰王收养,留给长孙皇后,听到楚王发明的曲辕犁,对天下有这么大的功能喜不胜收,百姓能过好点了。
长孙皇后一听惊了,原以为李宽这次可能又做出什么农具对百姓有帮助,怎么也没想到会对社稷有这么大的影响,长孙皇后吁了口气,才知道李三为何这么大火,李宽没过继出去,做出曲辕犁就是李三的功劳,现在李宽过继出去了,加之父子没有感情,李三自己的皇位来的不光明,太上皇原想传位给智云,现在智云的孩子有大功,估计是害怕李宽继位,李三也不想想皇位是说说就可以当上的吗,他自己为这大位努力了多少年,手下的谋士一个比一个厉害,李宽才8岁,有什么手段?这次自己一定要打消李三的杀心,还好李宽没有军事才能,要不自己也回天无力。
长孙皇后知道李三现在应该独自在骑马,让紫菱帮自己换好衣服,向舆马宫赶去,到了舆马宫果然李世民独自一人在骑马,长孙皇后让人守着宫门,牵过自己的红枣马,一个飞跃,轻身上马,挥动马鞭,红枣马向着李世民奔去,长孙皇后在马背上就像重又回到过去和智云在关外赛马是无忧ri子,眼眶有点红了。
李世民见不远处一匹红马向自己奔来,估计是长孙皇后,心里一暖,自己年少轻狂,以为爱情就是一切,还好观音婢对自己不离不弃,娶妻当娶贤,以后就好好对观音婢吧。
长孙皇后可不知道李三的心思,李世民见长孙眼有点红,问道“观音婢,发生何事,你眼眶怎么红了?”长孙皇后眨了下眼“还不是听说陛下在御书房发了一通大火,赶紧过来看看,骑马迎风,把眼都吹红了”看看,宫里的人讲瞎话停顿都不要。李世民很感动,贤妻多重要。“没什么事,你就别担心了”
长孙皇后坐在马上,和李世民并肩慢行,缓缓说到“陛下,楚王这次发明的曲辕犁于天下功劳甚大,可是楚王还小,不如就以农院名义推广出去,保护楚王,免得伤仲永,您看怎样?”
李世民心里无数的草泥马在奔跑,好,就这样。嘴里却说“这会不会让全臣寒心?”长孙皇后不屑李世民的表里不一,“陛下,全臣怎么会寒心,我们这样做,一来保护了楚王,二来大唐刚建,以朝廷名义推广出去,百姓对于大唐归属感更强。相信朝中大臣一定会同意。对楚王,在奖赏些就够了。”
长孙皇后见李世民意动,决定再加把猛火,“陛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楚王做出什么,都是在陛下的领导下才达到的,现在他是臣,为陛下分忧是他该做的,陛下要做千古明君,流芳百世,对楚王一定要宽容,史册一定会写陛下知人善用,内举不避亲”
长孙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打动了李世民,对啊,只要自己是皇上,李宽做出的一切都是我的交代,功劳自己占大头。转进死胡同里了,现在李宽才8岁,太上皇就是想他做皇帝,也不可能。自己杞人忧天,李世民对长孙氏哈哈大笑,心头的一块石头放下,纵马奔驰而去,长孙氏,暂时放下心,这节算过了。
;
第十一章突厥东进 李宽入朝廷
此时已是贞观元年的四月,经过二月的罗艺反叛,不费吹灰之力就平叛了,三月李宽做出曲辕犁,全臣对大唐充满信心,曲辕犁推广一切顺利,李世民和大臣们都已经想到明年丰收的场景,只有李宽不报期望,明年就是贞观二年,也是史书上记载蝗灾之年,大唐全面受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要想办法把后世才出现的一些高产粮食找出来,要不大唐又会陷在风雨中,李宽现在每天和田老实在长安城各个坊市闲逛,和各地的行商打听粮种,但是一无所获,李宽看着时间流逝,嘴边都急出水泡,田老实也不明白楚王和行商打听的粮种长什么样,只好让小绿用心伺候李宽。
四月中旬发生一件大事,进犯,原来,颉利可汗真如李宽所讲祸水东移,国内政权不稳,百姓挨饥受冷,颉利可汗见这样下去不行,原想联合西突厥一起进犯大唐,但是西突厥没答应,颉利可汗便单独行动,为何一个小小突厥敢进犯泱泱大唐,原来早在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为了稳定后方,全力进军长安、完成建唐大业,就和突厥缔结了盟约。
这一盟约的真实内容是李渊向突厥“称臣”。隋末大乱,突厥崛起并ri益强大,北方众多割据者如陇西薛举、马邑刘武周、朔方梁师都、河西李轨、北平高开道等都向突厥“北面称臣”,接受突厥的封号。此外,尚有刘季真、李(郭)子和、刘黑闼、宋金刚、苑君璋、张长逊等攀附突厥,引为奥援,与之使者往来,关系密切。李渊起兵时,经过反复权衡,清楚地意识到“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世”,所以也最终向其称臣。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全归可汗所有”,也就是满足突厥的物质需求。
突厥接受大唐的物质习以为常,事实上,唐朝建立之初,突厥几乎年年进犯边境,基本上也是为了掠夺财物。这次突厥大雪,加之颉利可汗的暴政,没法子只有再向大唐伸手。李世民在宣政殿就突厥颉利可汗即率大军兵临便桥,大军兵临城外,显然来者不善,唐朝京师长安的安全面临严峻考验一事和全臣商议。
杜如晦、李靖等人对李宽的未仆先知能力佩服的五体投地,但现在怎么办?李世民在全臣面前大动肝火,自己要出兵不让,给物质也不让,怎么办?李世民其实心里很懊悔,早知道当时就应该听从杜如晦几人的意见,联合西突厥灭了,现在骑虎难下。
正当全臣想办法时,一公公求见,李世民大火“什么事?”公公汇报“颉利可汗,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作为使者入见”全臣哗然,这也太欺人了,一向主战的高士廉立马不平,要求出兵,要把执失思力给杀了,李世民心中也不忿,可是见以往也是主战派的李靖、程咬金、尉迟敬德没有嚷着开战,有点好奇。
“卢国公,你说说怎么办?”
程咬金还在回想当时李宽怎么讲的,不想李世民问他话,便答道“陛下,老臣以为开战不可。”全臣傻眼,今天怎么了,这老妖一向不是主战的,怎么会不应战?“所以不战者,吾皇即位ri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程咬金洋洋得意的拽文,这次全臣眼都掉地上了,这大老粗竟在拽文,还讲的似模似样。
杜如晦一看坏了,怎么能把楚王当天不主张作战原因讲出,还是楚王原话,忙上前禀奏“卢国公,讲的是实话,陛下即位之初,经济实力和政治局势都无法确保与突厥开战,不具备开战的资本。我们要言和。”主战的一方息气了,是啊用什么去打仗?靠双拳?底层士兵连一套战甲也凑不齐,三军未到,粮草先行,粮草又在哪?
全臣来不及思考程咬金怎么拽文了,是,大唐还很弱怎么打?还好楚王发明了二样农具,只要几年,就不会这样了。全臣眼都红了,跪拜在地,“陛下,讲和吧”李世民真的觉得很憋屈,用现在伟人的话:弱国无外交。李世民暗下决心一定要血洗今ri之辱,全臣也记在心中,同时也在感谢楚王为他们创造条件。李世民让人传执失思力进殿。
杜如晦忙阻止,全臣也摸不着头,干嘛?“陛下,竟然我们已决定议和,那我们也不能白白出血,臣等几人在突厥政乱时就开始盯着,此次颉利可汗出征大唐,突厥军中也不是铁板一块,也未必有决心开战。唐朝一方没有实力打,突厥一方没有真心打,使用武力就显得多此一举了。突厥上下志在惟贿是求,我们先收买执失思力,让他和颉利可汗先行谈下暗许重金,等合约谈好,再在将领中告知我们许颉利可汗的好处,一来确实阻止了颉利可能的放兵大掠,使京师免遭浩劫。二来让颉利可汗内部不稳,我们等几年再一洗前辱,陛下觉得怎样?”
今天到底怎么了,这种y谋往往只有房玄龄大人和长孙大人想出来,怎么杜大人提的?只有程咬金、李靖没有奇怪,当时就他们三人和李宽,“好”李世民放下心,全臣也松了气,君臣一起在商议怎么y,一派祥和,原先紧张的气氛没了,只有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一些谋士觉得今天老程他们是有点不对劲,好像一切尽在掌握中,不过也没细追,还要完善杜如晦的计划。李靖对程咬金怒视一眼,老程才知道自己矢口了,差点把李宽带出来。
史书记载:颉利可汗兵临便桥当天,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作为使者入见“以观虚实”。结果,执失思力遭到唐太宗的严词苛责,被囚禁在门下省。随后,唐太宗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出长安城径直到渭水之滨,“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当天,颉利前来“请和”,唐太宗下诏许之并随即还宫。乙酉(三十ri),唐太宗又亲往长安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结果,突厥引兵撤退。
史上的便桥订盟就这样结束了,李世民根本不知今天在他看来是屈辱的便桥订盟,为公元63o年收复做出了多大作用,更不知道自己的二子,李宽在里面也伸手了。
突厥东进解决了,李世民才有jg力就李宽发明曲辕犁一事进行奖赏,经过上次长孙皇后开解后,加之这次突厥东进,自己和全臣对几年后收复的信心,来源于李宽的发明,就放下吧。李宽在家接到李世民的旨意还很吃惊,怎么这么快自己就从四上了,要上朝了?
就李宽要不要上朝一事,李世民也和全臣讨论一番,虽说李世民想放下,但真可能吗?房玄龄、长孙无忌不同意李宽上朝,理由是楚王才8岁太小,没有定xg。但是杜如晦,程咬金等人觉得李宽的大才要早点在朝堂上发挥出来,大唐百姓就能早一ri过好点,加之李宽这次功劳太大,陛下只是升了两级。从四下到从四上,还是底层官员,再不让李宽上朝,全臣怎么看?最后李世民拍板,李宽上朝。
便桥,即西渭桥,是唐朝时期渭河三桥之一,位于长安城西北、咸阳东南。此是进出长安的重要通道
;
第十二章李宽进刑部 长乐赐死
求推荐,求收藏
四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当田老实和府里众人得知李宽又加官了,还是每ri要去上朝的官员,个个喜逐颜开,原来在京文武含九品及以上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朔望ri朝),其他文武官从四品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ri上朝,除了休息ri。
那些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的官员只是汇报工作给上司,不一定会见到皇上,李宽原是从四下,又特许不上朝,初一十五也无需汇报工作,只是闲职,现在摇身一变成天子近臣,在皇上跟前露面,总之好处多多,好些宗室王爷就是挂名的,比一些近臣过的还窝囊,楚王府以后也能在长安横着走了。李宽气啊,以后悠闲地ri子一去不回复,累啊。
五月第一天,李宽在被窝里就被小绿喊醒,今天是李宽第一次上朝,小绿拿着深绯se的朝服和象牙笏(音户,上朝臣子拿在手里的)心里美滋滋,我们家楚王才8岁就能上朝,好些大人连朝堂都进不去,真厉害。厉害的楚王睡眼朦胧,心里好想在睡会,现在才寅时(bei jg时间o3时至o5时),就要起床,还有木有天理?
小绿可不管楚王在想什么,今天是楚王第一次上朝,一定要在全臣面前留下好印象,要早早帮楚王着装梳洗。李宽有气无力地任小绿在自己身上、脸上不停的涂抹,等着上朝去。小绿刚把李宽整理好,田老实就着人来问好没,李宽抬腿就出门了,小绿还在后面喊“王爷,走慢点,衣服起绉子就不好了”李宽出了院子,才发现天还是黑的,可是整个楚王府的下人全都起床了,楚王府灯火通明,看着下人们乐呵的笑脸,李宽再大的气也没了,和石信交代下以后不许全府的人都这么早起床,自己只是尽臣子本分不要这么大阵势。
田老实驾着的马车很是平稳,李宽在车上小眯了会,刚睁眼就到了大明宫宫门口,李宽下车后才发觉自己来的真心不早,好些大臣早到了,李宽还在张望,就听见程咬金地声音在自己耳边响起,李宽吓了一跳,回头就看见程咬金穿着国公服,大肚子往外一挺很是喜庆。李宽行了个后辈礼,程咬金笑笑接受了,左右看看,见没有人注意,悄悄拉过李宽,在李宽耳边低语“过会在早朝上,不管什么人要你,你就全凭皇上安排,记住能不去兵部就别去。”
李宽一惊又怎么了,程咬金见有人走过,不再开口,等着去宣政殿。原来就李宽能否上朝争论一番后,怎么安排李宽的去处,李世民的谋士又有不同见解,李靖、尉迟敬德想李宽进兵部,大司农要李宽进司农寺,房玄龄、长孙无忌想李宽进吏部,李世民也没决定李宽去哪,要程咬金说,他们这是把李宽放在火上烤,兵部李世民放心吗?吏部长孙无忌能安好心?司农寺李宽只有农事才能?估计今天早朝还会再起波澜,先和李宽打个招呼,小家伙军事天赋超等,就怕他不知天高地厚,自己开口要去兵部,那老李的疑心病可不是好惹的。
很快大明宫宫门大开,全臣依次向宣政殿走去,李宽看着和自己走在一起的文臣武将,白发苍苍的大儒,威风凛凛的大将,富有朝气的年轻才俊,难怪能在后世留下贞观之治的美谈,有这些人才何愁不兴盛。李宽心情澎湃,生生忍住要长啸的念头,到了宣政殿,全臣按文武之别站好,等着老李的到来,一会李世民就到了全臣前面,李宽原估计要跪拜喊万岁,谁知大臣只是拱手就好,李宽原本就对跪来跪去厌恶,要是每天上朝每天跪拜,自己会疯的,现在刚好,李宽对于每天要上早朝没那么抗拒了,一段时间过后,李宽才知道在唐朝时臣子見皇帝,只是拱手而已,并不跪拜,一般跪拜只是接受皇帝封賞的時候才用到,根本不是电视剧演的那样。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儿子也和别的大臣一样对自己拱手行礼,心里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明了,原本还在头疼安排他去哪,还好昨晚观音婢提了个好意见,就让他去刑部做个掌管司法行政的笔录,这样房玄龄们也能看着点,司农寺就别去了,谁知道还会不会再做出个什么东西,虽说可能再帮百姓一些,真到那时,自己也许真会杀了他。不过,李靖他们要他去兵部干嘛?难道他……若真的,就……李世民y晴不定,好在在突厥退兵后没什么大事,全臣也不在意,谁都有几天不适,更何况陛下,大家什么也看不见。
等一些国事商议好,不等李靖,大司农开口,李世民抢先对李宽说到“爱卿们都知道这次,楚王为我大唐做出不世之功,原想加封爵位,但是楚王年幼,怕不能服众,只等楚王成年一起嘉赏,诸位意下如何?”群臣齐喝“陛下英明”李世民呵呵笑道“孤也知道对楚王不公,今再赏良田千亩,食千户,ri后我们君臣一心,大唐盛世指ri可待。”几句话便把群臣的积极xg调动起来,看着一些白发苍苍的大臣痛哭流泪,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群情激奋,眼眶通红,李宽想泪点也太低了,这时的李宽还不曾明了这些大臣从隋末动乱开始见到的都是残暴、无道,安稳只是梦,现在不但能安稳活下来,更有可能在自己手上创一个盛世,怎能不激动?
“楚王对我大唐农事贡献很大了,现在刑部执法力度不够,孤想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望楚王在刑部再对我大唐帮助一二。”李世民没让别人开口,直盯着李宽,李宽想想程咬金上朝前和他说的,拱手拜谢,接受授命,全臣不知道老李,还有几位谋士的心思,齐夸李世民圣明,原来从贞观元年正月
李世民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等人重新议定律令,法律制定出来后,放宽绞刑五十条为砍断有趾,李世民仍嫌这种肉刑太残酷,废肉刑,结果现在作jian犯科的案件激增,一些宗室子弟带头犯法,刑部也无法管的太厉害,李世民把李宽放到刑部再好不过。就连程咬金也觉得李世民没有私心,真心想管管刑部。
李宽也没做多想,安心到刑部报道,静下心来看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参照《开皇律》制定新的法典《贞观律》,发现《贞观律》主要是对《武德律》的内容进行一些改动:
1、废除斩趾的酷刑,增设加役流。
2、减少旧的律法条文中其它的酷刑数量。
3、缩小族刑、连坐的范围。
4、确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以及化外人有犯、类推、死刑复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
最重要的是明文规定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李宽这时才有点佩服李世民,不管他做父亲怎样,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用法治国,还把法制成条纹来实施,就是一种创举,李宽有心帮李世民把《贞观律》实行下去,李宽虽然在刑部不是头头,但是有谁不知他是李世民的儿子,尽管被过继出去。
李宽知道要想按律行事,只有让人真正有法律观点,才可能成功,要想有影响只能杀鸡儆猴,就像现代反腐倡廉一直是空号,直到抓了几个大贪严办,官员才知道不是口号,真会查办?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