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其他小说 > 风云初唐最新章节 > 第4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风云初唐 第4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婊岵榘欤瑉heng fu工作作风马上就改了。其实刑部大人也知道要杀鸡儆猴,可是杀谁?那些王爷还是皇亲还是宗室弟子?

  李宽这几天一直在考虑拿谁开刀,位低了没效果,位高了也不知李世民怎么想?头疼。这天田老实拉着李宽回府,见李宽还是愁眉不展,不忍心问道“王爷,这几天你到底在愁什么?刑部敢欺负王爷,不想活了”李宽实在想不到人,就对田老实说“老田,你说说有没有一个让皇室厌恶,但是却位高权重,而且坏事做尽?”李宽根本没报希望,哪知田老实刚等李宽说完,马上就开口“还有谁,就是帮我们暂管凉州的长乐王”

  李宽一听高兴坏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田老实有点郁闷,王爷怎么不关心长乐王把自己的封地管的名声狼藉,百姓苦不堪言,还一脸高兴,忍着气把长乐王的事告诉李宽,长乐王,李幼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六叔李祎的儿子,和李世民堂兄弟,李宽的表叔,长平王李叔良的弟弟,武德初有人盗他的马,他就将盗马者残忍的杀死了。太上皇大怒:“盗马是有罪,你就能随意杀人?”在朝堂杖责了长乐王百下,现在长乐王任凉州都督,xg情粗暴,他身边亲信一百多人都是无赖子弟,经常侵掠当地百姓,并且私自与羌、胡互市。凉州府尹几乎每月都来汇报,可是王爷没成年,没法接管凉州,要不凉州百姓也不会怎么苦。”田老实讲完心里不好受,自家王爷的封地就被长乐王在糟蹋。

  “好,就他了”李宽高兴异常,田老实傻了,王爷怎么了,这还好?李宽没有和田老实解释,让他驾车去杜如晦府上,先不回府,只告诉田老实长乐王完了,田老实云深不知处。李宽见了杜如晦,把自己的想法和杜如晦商谈一番,杜如晦也早对一些宗室子弟不满,决定帮李宽,在李宽计谋上微调了下,李宽心悦诚服。

  隔ri有人报告李世民幼良有不轨之心,李世民马上就派派中书令宇文士及前去调查。当然在宇文士及没到凉州时,李宽和杜如晦已经偷偷告诉长乐王身边的无赖子弟,去查他们违法作jian犯科,提也没提长乐王的不轨之心(子虚乌有),左右的人非常害怕,策谋将幼良劫往突厥,又想将宇文士及杀死,割据河西之地。又有人报告这些策谋,不过微微改动下,是长乐王想逃往突厥,想将宇文士及杀死,割据河西之地。这次证据确凿,李世民赐长乐王幼良自尽,李宽对外就讲是长乐王作为皇亲知法犯法,下旨处死,把长乐王在凉州干的违法之事昭告天下。

  长安马上就变了,人人知法,守法。要知道长乐王做的那些事,自己比长乐王做的还多还坏,可是人长乐王是李世民的堂兄弟,都处死了,看来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不是儿戏,自己还是老实点,李世民也乐得不把长乐王有谋反之意说出,这是家丑,这样很好。李宽和杜如晦也觉很好。

  注:1《贞观律》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于贞观元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参照《开皇律》制定新的法典,至贞观十一年始告完成,称为《贞观律》,仍为12篇,5oo条。《贞观律》的修订长达11年时间,对《武德律》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贞观律》的修订,基本上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本文讲的是初期的《贞观律》。

  2史上贞观元年(六二七)四月,太宗赐长乐王幼良自尽。本书五月,各位不要太计较,我这是自己想的,不是正史,见谅。

  ;

  第十三章刑部如水 发现番薯

  自从长乐王因违法被处决后,整个刑部工作好做多了,刑部尚书虽然不相信长乐王就是因为违反新定的《贞观律》被处决,但还是很乐意看到这个杀鸡儆猴,看来长乐王很不得人心,刑部尚书虽然不知道楚王在里面干了些什么,但是多年的当官直觉告诉他,楚王出手了,对李宽是更加客气,刑部别的官员见顶头上司这样对楚王,对李宽也是更加恭敬,李宽在刑部过的有滋有味。

  乐极生悲,就在长乐王被李世民秘密下旨赐死后的第三天,宇文士及也从凉州赶回,向李世民汇报长乐王在凉州的所作所为,李世民一听,赐死长乐不冤,长乐王在凉州鱼肉乡里,无恶不作,但看他表现没有谋反迹象,只是把纨绔子弟的做法扩大了百倍,怎么有人汇报长乐王准备占地为王谋反,李世民心里怀疑,面不显,对宇文士及夸奖一番让他下去,随后李世民招来暗人去打听何人散布长乐王要谋反的言论。

  一查查到了言论是杜如晦和李宽商议后传出的,李世民没有认为这是李宽自己想的,认为是杜如晦为了帮李宽,自己干出来的,只有这些老臣才知道自己对这些作恶多端的堂兄弟们早起杀心,探探自己的底线,帮自己实行新法,以前房玄龄几个做的更厉害。李世民对杜如晦没有什么想法,可是对李宽有想法了,你什么时候和我的臣子走的这么近?为帮你造皇室的瑶,想干什么?(对,杜如晦干,就是帮推行新法,李宽干,不可以)行,这么有空,找点事你做做。

  随后李世民就下了一道旨给刑部,指明要李宽就如何实行新法,做出一份计划,特别注明要李宽du 1i完成,刑部的人都对李宽露出羡慕的眼光,这是陛下对楚王的重视啊,还是好好抱住楚王的大腿,瞄了瞄楚王大腿还小,不管了抱着呗。李宽原不知道李世民怎么叫他干这事,遇到杜如晦才知道,李世民知道了长乐王的事,还好李世民认为是杜如晦干的,对自己只是敲打一番,没有认为自己能做出什么结果。

  李宽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更加小心,这次是杜如晦帮自己挡了,让自己躲在后面,虽说自己是真心想帮李世民,帮炎黄子弟,要有命才行。李宽本不愿再做施法计划,可是李世民几乎天天让小太监来催,李宽要是真不会也算了,心一横,做。

  隔了两ri,李宽把新做出的施法计划让小太监带给李世民,李世民刚拿到计划,还不以为然,自己的谋士都没有商议周全,黄口小儿几天就做出来了,随手打开蜀纸(早在唐代,成都产麻纸已冠绝天下。浣花溪边,集中了近百家造纸作坊。唐、五代时蜀纸是皇家贡品,更是朝廷专用公务纸。)漫不经心的看去,只看到开头“依法施政”四字,李世民便凝重了,好切合自己的想法,再看下去,李世民呆了,让人把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叫来。

  几位大臣很快就来到御书房,李世民看着他们一会,几人不知李世民想什么,没有言语,李世民拿起奏章,让几人传看,几人看完心中大惊,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几ri就在琢磨怎样让《贞观律》更好的颁布下去,虽然长乐王的赐死让《贞观律》在长安能够施法,但是在别的州县遇到很大阻挠,先不谈五姓七望,就是乡下的一些绅士也不顾法律,地方官绅勾结,没法子管理,能全杀了?

  这份奏章,把施法总结成四块,房玄龄、长孙无忌原不知道怎样办,现在这份奏章虽然只是起大纲作用,他们却可以在大纲下补充条款,让《贞观律》稳顺的颁行下去。李宽这份奏折总结就是四条:

  第一条,提高百姓,官员认识为先,牢固树立依法施政的观念(先入为主)

  第二条,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舆论宣传)

  第三条,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人的建设)

  第四条,监督机制为突破口,促进依法施政工作更加公正、公开、透明(监察御史)

  长孙无忌等人一直在想官员执法的公正,铁面无私,从没考虑要对百姓宣传,让他们知道有法这回事,若真按奏章所讲深入持久的进行舆论宣传,百姓懂法,守法成了大势,不要谈地方绅士,就是五姓七望也无可奈何,最主要的是还有监察部门,这样官员也不敢随意和地方勾结。

  房玄龄等人看完,拱手向李世民拜谢,“恭喜陛下又得良相,不知能否引荐一番?”李世民真心想拍桌子,在秦王也没见李宽有什么才情,一个人默默呆在小院里,怎么离开秦王府,干了几件都是大事?藏拙?还是……

  李世民想想,还是没把李宽讲出来,只有杜如晦猜测可能是楚王的想法,长孙无忌、房玄龄按着李宽提出的施法方向,马上就执行开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

  李世民经过长孙多次开解,心放开些,让楚王干吧,也没再找李宽麻烦,只是有时会无缘无故在上早朝时盯着李宽出神,百官一见,这是楚王受陛下重视啊,得楚王府的拜帖又多啦几张。

  李宽见这几ri没什么事,每天下朝后也不去刑部了,还和田老实到西市逛逛,李宽看着时间还有8个多月就是贞观二年的二三月,蝗灾,这种你知道历史走向却没有办法的无力感,让李宽心急如焚。李宽在田老实车上回想玉米、番薯这些高产作物真的要到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从吕宋(今菲律宾)引进中国,又细想不对啊,玉米可能是要引进,但是番薯在晋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其言曰:“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xg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嵇为晋时人,可知中国晋时,已有甘薯矣,何待十八世纪,印度人之传入?又何待明末,西人东来之传入?

  到底怎么办?到了西市李宽和田老实下马闲逛,李宽多往闽广地的行商中间靠,问问他们,西市的好多商人都认识这个小家伙,很是喜爱李宽,还好他们不知道李宽是楚王,要不放不开。李宽又到上次去过的福建行商店铺中,上次店铺主人讲回去进货,李宽让他帮着打听打听番薯的事,今天来碰碰运气,刚进店门,福建商人看李宽进门,没要李宽讲话,自己就先开口了“宽哥,你要找的番薯,我到朱崖洲帮你找到了,不过有两种,一种是我们本地长的,还有一种是是捕鱼人在海上遇到外国人给的,反正我没见过,你瞧瞧。”

  李宽开始听到老板说要找的番薯没在意,谁想真的找到了,李宽欣喜若狂,忙追着老板要看番薯,老板不在逗弄李宽,让伙计把自己带回的样品拿出来,李宽激动地看着眼前的番薯,好像真不一样,一种自己就没见过,还有一种和现在的差不多,两种有什么差别?

  求推荐,收藏

  ;

  第十四章无人信 自种番薯

  在店主再三推让下,李宽还是让田老实给了百两纹银,田老实和店家都觉得给多了,只有李宽明白给的有多少,回到楚王府,李宽带着两种番薯进了书房,死命的回忆关于番薯的一些言论,还好当时李宽没事就在校图书馆百~万\小!说,来者不拒,好些杂文都有点涉及。

  灵光一闪,李宽想起这两种番薯的不同《农政全书》上说: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有人在海外得此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扑地传生,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则汲水灌之,无患不熟。

  看来高产的就是第二种,不过番薯这时就传入大唐了,为什么没有记载?李宽也没深究,让田老实找块地,来栽种番薯。

  此时已经是五月底,良田全部种满小麦,哪有地方给李宽栽种番薯,其实田老实也不知楚王到底要多大的地,就向李宽禀报没有良田了,李宽也没有在意,番薯本来对土壤要求就不高,让田老实找块沙丘地就可,田老实想不明白,还是在农庄里找了块沙地,李宽看了下同意了。

  这几天楚王府在田地的动作,又被许多人看在眼里,传到各个主子的耳边,这次长安好些大臣王爷要自家家丁死命盯着,看看怎么回事,李世民也派人盯着。李宽还不清楚自己成了长安的风云人物,田老实把沙地整好告诉李宽,可是不明白楚王要沙地干什么,要知道沙地一般就是荒在那没人种植的,种了也长不出东西。

  李宽最后决定就种海外的那种番薯,本土的一直存在,但是没听说过高产口感也差,田老实见楚王这几ri把从福建行商那带回的番薯当宝贝一样的供着,心里好奇死了,终于趁李宽查看沙地时,向李宽请教“王爷,你怎么宝贝这番薯,有什么特别?”

  李宽从找到番薯,心就放下一半,开玩笑般的问田老实“老田,你说说当今最好的良田亩产多少?”田老实一脸骄傲“王爷,从你发明了筒车和曲辕犁,咱大唐现在最好的良田,能产5旦左右,都是王爷的功劳”田老实还顺便拍拍李宽马屁。李宽一脸笑意的问“老田,你觉得这番薯亩产多少?就这荒地”不会和良田一样也产5旦吧,再加点。“8旦有吗?王爷”田老实有点问不出口,怕伤李宽忙改口,“6旦就差不多”

  李宽笑的弯下腰,田老实急了,自己是不是异想天开,把王爷气笑了只能干着急,李宽停了笑,对田老实讲“你也太小瞧它了,无需良田,每亩最少产3o旦”(甘薯一般亩产可达4ooo-5ooo公斤,考虑古代,李宽少报了一半产量)田老实开始没在意,心里想了下,多少?3o旦,偶天啦,一个踉跄,坐在地方,也没在意,急切地问李宽“王爷,您刚刚说多少旦?”“3o”

  田老实坐在地上没有动弹,还在发呆,那些暗地盯着楚王的家丁心里挠痒痒,怎么回事,田管事坐地上了?李宽也没管田老实,自己查看田地,要赶紧给番薯育苗,李宽回府前让田老实找几个农户帮着种番薯,田老实迷迷糊糊地答应下来。

  等楚王离开后,别家的家丁就向田老实打听发生什么事了,田老实还没有缓和过来,随口问道“我们王爷找了种亩产3o旦的粮食,你信吗?”家丁想这青天白ri的,你不愿意告诉我们就罢,何苦做梦。个别心眼多的,想能到楚王真找到这种粮食,不得了,赶紧汇报。

  当天传闻就到长安各个大臣院里,李世民也听到了,和长孙皇后谈起此事,长孙皇后也不信此事,建议李世民静观其变,李世民想想同意了。杜如晦刚听闻此事,马上就去李宽府上,李宽告诉杜如晦,确有此事,杜如晦激动异常,但在得知番薯不是主粮,只是可代粮充饥,就了开楚王府,李宽还有好多话没讲,番薯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制酒jg番薯还有利于排便。

  杜如晦离开楚王府,不是不关心番薯,原来在来前,他已经到福建行商那打听了,番薯在闽南地区早有种植,根本就没有亩产超过5旦的量,当地只在沙丘荒地种植,充充饥,开始他以为是另一种粮食,哪知李宽也在沙地种植,也是充充饥,便没有心情再听李宽讲解,估计李宽被谁哄骗了,希望而来,失望而归。好多人也到行商那打听,还到别的福建商人处查询,结果一样,就是闽南地区充饥的一种杂粮,产量一般般。

  所有人忍着笑,想着小家伙不知被谁骗了,只有楚王府众人还是相信他们楚王没有搞错,李宽很苦闷,为什么就没有人相信,不管了,自己先种一季多收点留种,别的在说。李宽在农庄里忙开了,这次没有什么人有心思再关注了,只有大司农和程咬金时不时的过来看看,程咬金原想把二儿子送给李宽调教一二,谁知他们去给老丈人拜寿要四五个月才回来,自己先来打好基础。大司农是想李宽再改进改进农具,拍拍李宽马屁。

  李宽开始给番薯育苗,大司农也来了,原以为李宽也是采用传统的番薯育苗技术,就是将秋季收获的番薯通过储藏,季栽植培育薯藤,再将薯藤剪截成藤段扦插繁育成番薯苗,闽南地区就是这样。李宽不是这样的,他向大司农解释传统育苗这种方法费工、费时、费种薯,冬季的储藏技术不易掌握,影响翌年繁殖。大司农开始对李宽栽种番薯有兴趣了,专门拿个本子记录李宽栽种过程,每ri报道。

  李宽给番薯育苗用的是薯根育苗法,就是把番薯上带有根须的部分切下,在沙地里采取开小沟(沟宽3o厘米、深2o厘米),沟心距8o厘米,把番薯根在小沟两旁按2o厘米的株距进行栽种,一般每平方米栽种12株。浇透水,温度常温(控制在5-25c之间),1o天左右就冒芽开始长藤,大司农真放在心了,这种育苗还没见过,方便易管理,待藤长到一米五左右,李宽开始采摘芽长在1o—15厘米之间,茎叶嫩绿有光泽,无病虫害,无黄叶,无腐烂的叶茎扦插,扦插在大唐已经有了,可是李宽栽种方法又不一样了。

  ;

  第十五章番薯成熟一季 难推广

  李宽把一些农家肥让人堆在一起,用草盖住,隔一二天就浇水,肥料马上就发酵冒热气,大司农不解,李宽也讲不清,只告诉大司农这种堆肥比传统的绿肥更易让植物吸收,减少虫害,大司农也在本上记下。

  当这堆肥料不再散热,李宽让人把肥料散到田里,大司农原想该插番薯苗了,谁知李宽起垄把番薯苗插在垄上,没要大司农问,李宽直接告诉他番薯是短ri照作物,昼夜温差越大,块茎膨大越快。起垄可扩大通风透光面积,人为形成昼夜温差,加快块根的膨大速度。

  大司农越来越搞不懂楚王了,这些知识哪来的,私下问一些老农也不知道,看看结果,先记下来再说。随后,李宽提高种植密度,每个垄上插的番薯苗有三四百株,让人咋舌,李宽越解释越不清,索xg不再解释,就让大司农记下自己的种植方法和步骤,很快番薯苗成活了,七八分地沙地上郁郁葱葱,藤蔓爬出来了,农户想翻翻藤蔓,被李宽阻止,严禁翻蔓。这次告诉大司农番薯翻藤蔓是一种劳而无功的减产措施,一般减产1o以上。翻蔓后光合面积受到破坏,减少了光合产物的积累,同时降低了地下块根的产量,故应严禁翻蔓。当然光合作用,大司农不明了。

  很快就到了7月初,这一个半月,开始杜如晦还来看看,后来忙着朝中的事,就不怎么来了,只有大司农每天到楚王府的农庄上报道,七月初四,李宽准备收番薯,提前告知下大司农和杜如晦,其实李宽心里还想着李世民能够重视下,初四这天,李宽早早从朝堂回来,杜如晦和大司农也一起来到农庄上,李宽见没有别人到来,心里不是滋味,没说什么准备动土挖番薯,大司农阻止下,拿出一篇祷告,祭拜下神农,烧掉后才让李宽动土,不管楚王讲的产量真假,新物种的收获要向神农氏禀告的。

  庄户上的农户全来了,李宽让他们挖土,把番薯摘下。农户小心翼翼地挖着土,红se的番薯冒出黄土,李宽见农户太慢,自己动手,把土松动下,提着番薯藤往上一拉,一根藤蔓上挂着4、5大番薯,农户看见楚王的动作,知道该怎样收番薯,速度加快许多。大司农和杜如晦看着田头堆着的番薯,自己在估算产量,田老实找人拿来称,有序地给这7、8分地的番薯称重。

  李宽拿起几个番薯看看,没有虫眼,长得很饱满,估计产量不小,心放下了。果然当农户把番薯全收上来,田老实把重量一合计,张大了嘴,杜如晦见状问“老田,这收了几旦?”大司农常在田里,自己约估计下应该超过2o旦,心里激动死了,但也盯着田老实,想听准确数字,田老实颤抖地说“32旦”

  竖着耳朵听着的农户和杜如晦、大司农全呆了,天啦,32旦。什么概念?这儿打死就8分地,收了32旦,怎么说这番薯亩产一定超过3o旦,楚王讲的亩产3o是少说了?杜如晦等不及大司农开口,“李宽,这真是番薯,我问过福建行商,他们都讲番薯顶天就5旦收成,你这种的是什么?”

  李宽这才知晓为什么杜如晦大人开始听说亩产这么高的作物不上心,搞错了,李宽对杜如晦细心解释道“这种番薯是捕鱼人从海外带回的,不是闽南当地的那种,是高产的,口感也比本土的番薯好。”杜如晦才回过神,自己搞错了,那这32旦?不敢再想下去,忙让李宽农庄上的农户围着这种番薯,自己待马上汇报,想想让李宽烤个番薯尝尝,不能再弄错。

  农庄上的农户也没回过神,李宽让田老实组织人来烤番薯,也在锅里水煮了一些,大伙分着尝尝味道,可能是古代青山绿水纯天然,李宽觉得这番薯比现代更香更甜,杜如晦和大司农匆匆尝了几口,不错。马上带着几个生番薯和煮熟的番薯奔向皇宫,李宽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心放下了。

  李世民安静地听着杜如晦和大司农的汇报,听完把大司农所做的笔记打开查看,尝了尝番薯的味道,让人把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程咬金等人叫来,没人知道李世民在想什么,当几位重臣听了杜如晦讲李宽8分地收了32旦的番薯,全是不相信,直到尝了尝桌上的番薯,翻看了大司农的笔记,几人内心震惊极了,楚王这是要逆天了。

  李世民见几个臣子都不开口,问大司农“这番薯不是闽南本地的,是海外的?不占良田?能当主粮?亩产几何?”几个大臣闻言,也盯着大司农,大司农汗又下来了“这是福建行商从海外带回的,不占良田,能充饥,但不是主粮,亩产应该超过3o旦”程咬金闻听,兴奋地叫嚷“陛下,天下无饥已”李世民笑笑,程咬金感到不对劲,安静下来,李世民看着房玄龄、长孙无忌问“玄龄,辅机你们怎样看?”

  长孙无忌没有开口,房玄龄拱手施了一礼“陛下,楚王此举惠及万民,但是恐推广不易。”“怎么会,亩产这么高,不占良田,谁不种?”大司农抢白到。

  李世民看着大司农,大司农声音低了,看着房玄龄,房玄龄硬着头皮继续说“本是高产好事,但是经过隋末的大动荡,唐初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我朝初期为恢复农业生产,采行了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武德七年(624年),实行“定均田、租庸调法”,并在这一基础上实行租庸调法。按丁分田,百姓有了自己的田地,陛下登基减税三年,百姓全忙着种水稻、小麦等主粮,楚王刚发现的番薯不占良田,高产,但不是主粮,百姓估计没空去伺弄,推广不开。”

  “可是它也能充饥”大司农自己刚嚷嚷,就知道不行,老李为了显示自己爱民,将太上皇的均田制执行的更加彻底,百姓有田种粮,能填饱肚子,谁会选番薯,加之番薯是新品种,农户估计接受不了,在场的哪个不知道番薯是个好东西,百姓种了,天下能活更多人,军队粮草也富足些,但是又不可强迫百姓栽种,要是增收赋税,百姓也许会栽种,那陛下不是在打自己的脸?

  这楚王给了一个难题,推广不好办,不推广也不好办。杜如晦和大司农刚开始只顾高兴,现在也没有办法,当初陛下制定赋税,田亩制度,都是和大臣一起商议好的,登基没到一年,就更改天下百姓怎么看?才知道为何李世民刚开始没有言语。

  李世民叹口气,自己能怪李宽吗?他是为大唐,自己能叫百姓加赋税吗?

  “先让李宽自己在长安试试,看看百姓愿意栽种吗?”李世民交代下,走开了。几个大臣苦笑一声,劳烦杜如晦去告诉楚王结果,也走了。

  ;

  第十六章送苗无人要 农庄齐种番薯

  李宽还不知道宫里发生的事,高兴地要在府里庆贺,田老实几个也合不拢嘴,这番薯推广出去,主子不知又要高升到哪,能不高兴吗。杜如晦赶到楚王府时,看到的就是全府张灯结彩,一片喜气,石信看到杜如晦来了,心里很高兴,是不是皇上要嘉赏王爷,杜大人先来通知一声,赶忙向李宽汇报杜大人来了,杜如晦看着满府的下人对他满脸笑容,田老实和石信热情地跟前跟后,看着李宽不知怎么开口。

  李宽等了会还不见杜如晦讲话,有点不对劲,让田老实几人退下,对杜如晦开口“杜叔叔,今天你进宫怎么样了?皇上准备推广了?”杜如晦看着李宽期望的双眼,沉下心,低声说:“李宽,皇上有旨,让你自己现在长安城试着推广,我尽量帮你。”晴天霹雳,李宽懵了,自己去推广番薯种植,明年的蝗灾,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够,李宽不信急吼到“是不是,李世民故意针对我,玄武门之变没有能杀了我,现在也不想这种惠于苍生的物种进行推广?”

  杜如晦也急了。“闭嘴”忙开门看看院子,没有人,才放心转身回去,李宽被杜如晦一喝,静了下来,没有言语,杜如晦见状心里也不是滋味,明知这番薯产量惊人,但是百姓不愿种植,杜如晦慢慢和李宽解释“……均田制,百姓有田,现在忙着种主粮,陛下又减税,荒地也没人开垦,没人种……”

  李宽耳里传进杜如晦的声音,开始思索,真的没有人种吗?怪谁?李宽体谅百姓的想法,从战乱中活下来,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地,加上三年减税,还不拼命种些主粮,谁知道今后怎样,荒地也没人去开垦,谁会拿自己的良田种一种没见过的杂粮,有这功夫,还不如再多种几亩主粮。

  李宽也听不下杜如晦再讲什么,脑子里就是关于蝗灾灾后的景象饿死的暴骨失肉,逃往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走到有余粮的州县。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着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得几斗食。

  李宽就无声的坐在椅子上,心酸地泪直涮涮往下淌,上辈子李宽到西部,荒山小道,四川山区,没有看风景,只是从这些地方学会了尊重生命,善待生灵。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天的赐予,没有人可以随意践踏,明明知道可以活命,去没有办法伸出自己的双手去救,这种无力感刺痛李宽。

  杜如晦见惯生死厮杀,可能没什么想法,但是李宽骨子里还是那个渴望亲情,热爱生命的现代人。这种代沟无法用言语表达,要是他们也知道明年的蝗灾,也许不会这样。杜如晦也没法子,让田老实看着点李宽,自己又去宫里汇报去了。田老实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还在纳闷。李宽让田老实进来,田老实刚进去就发现自己王爷眼睛通红,知道王爷可能受委屈了,只能干着急。

  李宽也没解释,告诉田老实今天不要庆贺了,明天到农庄再把番薯育苗,让田老实下去了。这几天,李宽总是绷着一张小脸,全府的人见迟迟没有奖赏下来,估计有了变化,每天小心翼翼的干着活,不敢喧哗。

  这次李宽把新收的32旦左右的番薯全部育苗,单单苗种就有几百亩,田老实见李宽这么疯狂,私下和田嬷嬷商议,田嬷嬷教田老实不管李宽做什么,一定要全力配合,单从这几次李宽做出的事,田嬷嬷就觉得自己小主非池中物,总有天一遇风云变化龙,抱着大腿吧。田老实知道自家老婆眼光比自己厉害,全心配合李宽,田嬷嬷身上的伤还没痊愈,让小绿要更加用心伺候李宽。

  半个多月,几百亩的番薯苗全部长成,李宽让自己庄田的农户来领取苗种,回去种植,只有几户人家来领了一些,李宽不解,问上次犁地的老农,为何没有人来领番薯苗,老农告诉李宽,他们也知道这番薯高产,但是他们想多种几亩稻子,领回去的番薯苗也只是在房前屋后随便载下去,没有像李宽一样管理,当主粮还是希望细粮。李宽真搞不明白,现在还在温饱上挣扎,怎么有了高产的番薯,会不愿意种?李宽一直想不通,要是现在大唐真的吃喝不愁,也就算了,明明不是,为何还这样?

  老农见楚王真心问,也对李宽掏心置腹“王爷,我们知道你这番薯是我们种一亩水稻收成的7、8倍,可是好不容易百姓有了自己的地,税收又少,谁不想这几年多收点粮食,你这番薯又不挑地,忙完这几年,有了余粮,开点荒地,再种不迟。我们知道它高产,不知道的百姓怎么会去种它?”李宽心想,没有灾难,晚点又如何?就怕来不及。

  李宽让田老实和石信带着番薯苗到长安附近的农庄推广,好些庄主也知道李宽番薯的高产,但是这年月,谁知道还会不会再发生战争,还是种粮食吧。李宽每天都要问问田老实送出的番薯苗多少,发觉开始还送出一些,现在一点也送不出去。李宽坐在床上一晚,让田老实查查自己农庄的余粮多少。

  田老实自豪地告诉李宽,从去年李宽让小绿转告自己,庄子上每年产的粮食没有卖出一颗,每到收获季节还收购一些,现在楚王府农庄上的粮食养活自己农户和府里能支撑5年,李宽放心了。让田老实今天把庄上所有农户集合起来,有事宣布,田老实很快就办好。

  李宽看了看,自家农田里摇曳的水稻还有个把月就能收割了,农户的笑容,还有那几百亩郁郁葱葱的番薯苗,想想年明二三月,心定了。对着农户讲“今天,我来告诉大家一件事,从今天开始,你们把田里的水稻全割了,今年不要交租子,田老实把你们家人口统计下,把你们的损失补给你们,全给我种上番薯。”全庄农户都傻了,楚王疯了,还有一个多月就能收获了,现在在干什么?胆大的直接向李宽发问,这次李宽没有解释,直接下令,不同意的农户直接不租田给他,没有理由。

  整个庄子静了,才发现原来眼前这个8岁的小不点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从前太和气让人忘了,自己的身份,没有人言语,一些老农,咧着嘴哭了,一些农妇直接坐到地上,但是没有人敢撒泼。李宽心里也难受,没有办法,只有现在种番薯。今年秋季没有雨水,现在不种,就没有收获,明年拿什么救灾。

  全长安的人都在讨论楚王,疯了。把好好的水稻全割了,去种番薯,朝中大臣的折子堆满了李世民的案头,只有一些和李宽走的进的大臣没有上奏,李世民原想把李宽叫来狠狠训斥一番,但想想几百亩的番薯苗和亩产,没有再讲什么。开始一些大臣每天上朝就攻击李宽,见皇上没有反应,渐渐也没了下文。

  李宽这次严逼全庄农户割掉未成熟的水稻,让全庄的农户怨气冲天,又没有地方发泄,就在搞破坏。李宽逮到一个就严办,把大司农的笔记找来,让石信看着庄上农户,一步一步按着种植,当农户看到自己种植的番薯成活了,满眼葱绿,心里的那把火也淡了些,李宽心也好受些,李宽告诉自己,没有几个月,他们会知道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

  第十七章岭南酋长遣子入朝

  八月眨眼过去了,楚王李宽的疯狂举动在长安,被当做纨绔子弟间的败家,也渐渐没有人谈论。只是原先看好李宽的大臣也不看好李宽,扶不起的阿斗。只有一些了解李宽的人,觉得李宽这么做可能大有深意,但是几次旁敲侧击也没有结果,只有放在心里。

  九月丰收的热闹只是增加了楚王府农庄上的怨气,别的没有什么。李宽看着自家良田上成垄的番薯,心里很满足,自家已经尽人事了,下面就听天命。上朝时,李宽也有闲情看着历史上的名臣将相吹胡子瞪眼,看着老李每天和全臣斗智斗勇,朝后到刑部听市井八卦,皇家杂谈,好不惬意。

  李宽觉得最近这几天兵部好像很忙,兵部尚书就是杜如晦,也已经十几天没有到楚王府来来叙叙,李靖、尉迟敬德也没来,平ri他们三四天就到李宽府上谈谈国家大事,顺便蹭吃蹭喝,(李宽把宋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