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源:
后宫 第17部分阅读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阿济格见那四样小菜十分精致,不禁大喜,笑道:“好丫头,这么知疼知热的,给个主子格格也不换的。”俟她出去,遂向多尔衮道,“我知道你早已把她收房,也该给她个名份才好,便不肯扶正,至少也可以封个侧福晋吧。”
多尔衮笑而不答,却果然将酒杯换了茶。
他在盛京呆不住。在自己的睿亲王府也呆不住。
再大的花园也不及草原敞亮,再柔的清风也不如马背潇洒。连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纱帐里,都有一种阴郁的味道,令人窒息。他急不可耐地要出去,扬鞭驰骋,哪怕是上战场也好吧,只要能撒得开马蹄,挥得圆弯刀,然后搭弓上箭,一矢中的,那是何等的畅快?
在府里,惟一的马就是女人;或者说,女人就是马。乌兰,所有的婢女,老妈子,甚至厨子的妻,只要被他在“需要”的时间里碰上,就难以逃过被驾驭的命运——然而那些女人也并不指望逃脱,反而有些期盼的意思,随时随地地期望着惊喜。
相对来说,乌兰是他较为固定的伴侣,也是惟一可以与他同床共枕的。这或许是看在去了的睿亲王妃的面上,因为乌兰是王妃默许了的——从这一点看来,多尔衮的心中,对王妃其实是一直有着份忌惮的,即使在她死后,也仍然本能地敬重,不敢越过那道无形的雷池。
福晋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名份。多尔衮从不曾给过她足够的情爱,然而于名份上却是给足了的,她是他的正室,也是他的惟一。无论他怎么纵性也好,总会避过她的耳目,虽然只是形式上的避一避;她显然也是领情的,故而对他在卧房以外的放浪从来不闻不问,只要他不叫她“看见”,那么便知道也做不知道,彼此倒也相安。
对于福晋的死,多尔衮始终存着一份亏欠,因他明知她的死因却不能替她报仇,而且是不愿替她报仇,甚至和那个杀妻仇人如胶似漆。因为这一份亏欠,他始终不肯再娶,而将那个睿亲王妃的名号当作亡妻永远的灵位。
那日庄妃送信出来,叫他无论如何要趁夜入园杀了钗儿与福子,他虽不知庄妃如此布置究竟为着什么,却猜到她必有重大图谋。不料次日即传出八阿哥暴毙之讯,很明显两件事儿是连着的。他猜不透庄妃到底用了什么法术致八阿哥于死命,又因庄妃生产而无法约她出宫见面,但他们两个曾经有过称王称后坐拥天下的誓言,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是为着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着,这一点,他时刻都不会忘记。只是庄妃深藏在永福宫里,他怎样才能想法与她见上一面,好好谋议一番呢?
此刻能与他相谋议论的,只有兄长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可是庄妃的事是无法向兄弟们明言的,因此他只默默地喝酒,把所有的亏欠和隐衷随酒咽下,然后才忽然抬头,另起话题:“咱们和明朝的军队打了这许多年的仗,依你们看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打进京去?”
多铎笑道:“哥哥只问什么时候打进北京,并不问胜败如何,那么是已经胜券在握了。可是便赢了又如何,还不是替他人做嫁衣裳。”
多尔衮冷笑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盛京称皇算什么?最多也只是和明王朝分庭抗礼,况且我听那些个太监说,这盛京宫比起北京皇宫来,十分之一都不及。我若称王,要坐就坐北京皇宫里的金銮殿,到那时候,皇太极又奈我何?”
多铎初而一愣,接着明白过来,忙站起来拱手赞道:“原来哥哥胸中早有成竹,果然深谋远虑。论文才论武功,皇太极岂可与哥哥相比?大清帝王,舍你其谁?”
阿济格却仍不懂,问道:“你们两个说什么?皇太极现称着皇上呢,我们不打他,倒替他去打北京,只会让他把天下越坐越稳,却如何掀他下来?”
多铎笑道:“也不必掀他,只怕二哥打进北京的时候,他还在抱着宸妃的棺材洒马尿呢。到时候,还怕他不把玉玺拱手相让吗?”
阿济格这方明白过来:“你们的意思是,我们先不必理睬盛京朝廷,倒是按部就班地继续拼命去,待到打下了北京城,也不用报讯,也不用邀功,就直接进去坐了金銮殿便是。可是这样?”
多铎笑道:“你可算明白过来了。对明战争一直是由二哥挂帅,到时兵权在握,黄袍加身,皇太极鞭长莫及,何况就算他麾兵打我们也不怕,难道我们两白旗还怕了红旗不成?”
阿济格鼓舞起来,大喜道:“果然是妙计。到时候只说战事紧张,不住要求增兵,把八旗主力全部分散,我们这里再设法拖住皇太极不叫他亲征。等到二弟做了皇上,我们悄悄地里应外合,打他个措手不及,逼皇太极退位,保准万无一失。”
第20章 绮蕾又回到了关睢宫(4)
多铎冷笑道:“到那时候,可不只是退位那么简单了。想想我们的母亲是怎么死的?我早就对自己发过毒誓,早晚要叫皇太极尝尝被活埋的滋味,就让他替他的爱妃陪葬去吧。”
多尔衮却道:“且别张扬。若是皇太极一直半死不活的倒也罢了,就只怕他过些日子重又振作起来,不好对付;况且对明作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谁知道到时候又有些什么事故出来?”
阿济格、多铎也都默然,心知多尔衮所言不错,皇太极心思缜密,手段毒辣,又岂是那么容易上当的呢?这件事,总还得从长计议,小心处之才是。
且说素玛自被送回了禅房,虽没有再闹着去死,却每天坐在禅房一角,眼神涣散,口齿不清,嘀嘀咕咕地说些谁也听不懂的话;要不就赶着绮蕾叫格格,还直问她为什么打扮得这么古怪,非要服侍格格梳妆更衣不可。
绮蕾怜她痴心,不肯和疯子理论,只得随她妆扮。她原本和海兰珠就酷肖,再换上海兰珠的衣裳,简直就成了一个人了。
一日两人闲话时被哲哲撞见,乍看吓了一跳,还当是海兰珠复活了呢;细一看才发现分别,知道是绮蕾还了俗家装扮,这倒提醒了她。八阿哥死了,海兰珠死了,已经没有一个人可以劝慰皇上,就连小阿哥福临的出生都不能令天子展颜,太医们束手无策,大臣们的上疏和妃子们的献媚更是无济于事。当初她和大玉儿曾经借着海兰珠的酷肖绮蕾对皇太极演过一出戏的,如今何不借着这点巧合再演一出戏呢?
哲哲一生中大概就聪明了这么一次,在整个后宫乱成一片、连前朝也群龙无首的时候,她这个一朝之后、天下之母终于站出来,以宽容和智慧挽救了皇太极的斗志,也挽救了大清的命运。
因为这一点宽容和大度,她无愧于母仪天下的后位,做了生平最漂亮最伟大的一件事。
“你去陪陪皇上吧。”她对绮蕾说,“以前我因为皇上宠你,没少找你的麻烦,是我的不是。但是你是这么聪明大度的一个人,你会体谅我后宫之首的为难的,是不是?如今皇上整个人已经崩溃了,他要是倒下来,大清也就完了。你帮帮他吧。只有你才可以帮到他。他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前朝的大臣、后宫的妃子们已经想尽了办法,可是皇上一味沉溺在伤心中,把天下置之度外,他忘记了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后宫的事,这关系天下苍生。他是皇上,他是不可以倒下来的!为了救皇上,我愿意做任何的事情,包括献出生命,可是我帮不了他了。绮蕾,只有你能帮他,你肯不肯这么做?”
当绮蕾听到哲哲的决定时,大吃了一惊,几乎不能相信这是从哲哲口中说出的话。
然而站在她面前的,的确是曾经恨不得置她于死地的哲哲,是那个口口声声称她是“察哈尔刺客”的皇后,她说:“绮蕾,我知道你一直忌惮我,我也一直忌惮着你。但是皇上跟我说过,你是个心怀天下的奇女子,不可以用常人的眼光来评价你。如果真是这样子,绮蕾,你就该为了天下人救救皇上,我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妻子,也许宁可和丈夫抱在一块儿死也不愿意和别的女人分享他。但是我是皇后,当天下的利益和我个人的情感发生冲突时,我只能没有了自己。我不是大度,也不是理智,我是责无旁贷。别说和你分享皇上,就是让我把皇后的位置让给你,只要救得了天下百姓,我也是心甘情愿的。绮蕾,我替天下的百姓求你。”
哲哲说着欲跪,而绮蕾却已经先她而跪下了,斩钉截铁地说:“娘娘但有所命,绮蕾尽力而为。”
她再次回到了关睢宫,再次站到了皇太极面前。
面对着这熟悉的地方,这熟悉的人,绮蕾的心中,不能不浮起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眼前的这个男人,曾经是她恨之入骨的,却也曾经与他肌肤相亲,他们还曾经共有过一个儿子呢。后来海兰珠代替了她的位置,住进了关睢宫,生下了八阿哥,可是,只是那么短短的几年啊,一切就像场梦一样烟消去散了,八阿哥死了,海兰珠死了,就好像他们从来没有来过一样。海兰珠,简直是踩着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地重走自己的路呢。
命运。
这命运的惊人的重合使绮蕾不能不对皇太极觉得同情,发自骨肉真心的一种同情。
她看着皇太极,他是一个帝王,主宰天下苍生的天之骄子,她安慰他,等于安慰了整个天下,为了天下,她一个小女子的献身微不足道;同时,他又是一个可怜的男人,一个失去了爱妃与幼子的伤心的丈夫与父亲,她对他的同情,是发自内心的,毫无委屈的,只要能够帮助他,她什么都愿意做,什么都可以做。
她,一个女人,一个他曾经爱过的女人,想要安慰一个男人,能做些什么呢?
能做的很多,也很少,但很管用。当年,她为了对付他曾经学过很多本事,是下了苦功夫的,现在,她又要用到这些本领了。再一次,动用女人的原始本钱来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
绮蕾又开始跳舞了。
她对着皇太极,一层一层地,脱去她的衣裳,打散她的钗环。像花朵一瓣瓣地绽放,露出娇嫩的花芯。
花的芯,女人的心,多么诱惑。
曾经皇太极在看到她的最初,已经强烈地渴望过,渴望剥开她所有的衣裳,渴望可以像剥去层层衣服那样层层剥去缠缚于她灵魂之外的重重束缚,然而他又害怕,当她赤诚相见,心底里所有的不过是仇恨,仅仅是仇恨,再无其他。
第20章 绮蕾又回到了关睢宫(5)
他怎么敢奢望,有一天,她会在他面前,主动让自己赤裸?
她整个的服饰,是和海兰珠生前一模一样的。在她出现的第一瞬间,已经让皇太极觉得错愕,震动,颤栗,感慨。而随着她的舞蹈,她的身份渐渐不明,她一会儿是绮蕾,一会儿是海兰珠,而两个女人,都是他生平至爱的。
他又一次恍惚了,如被蛊惑,如中魔咒,站起来,痴痴地,痴痴地,走向她,抱住她,伏在她的怀抱里,痛哭失声。
这是一个帝王的哭泣啊。这是一只受伤狮子的哀鸣。这足以令天地震动,风云变色,让历史的如椽之笔龙飞凤舞,摇落银河。
哭泣和泪水在清洗着皇太极地动山摇的伤心,而绮蕾一阵风样温柔而恬静地拥抱着他,呵抚着他,拂动着他,唤醒着他,也解脱着他。
她脱尽了自己的衣裳,便开始脱他的,一层一层,仿佛脱去他所有的冷漠和伤心,脱去他对这世界的拒绝。而他由着她,由着她手的抚摸,由着她嘴的亲吻,三年多的冰清玉洁并无损于她的灵巧柔软,反而更使她有了一种凡人不及的诱惑与神奇。
这不是绮蕾,这是海兰珠。只有海兰珠才会这么迎合于他,顺从于他,邀媚于他。
他终于一丝不挂地站在她面前。一个赤裸裸的女人,一个赤裸裸的男人,他们可以做什么?
皇太极前所未有地狂热,前所未有地尽兴,要了一次又一次,仿佛把所有的伤心和激情都释放出来,又仿佛把所有的斗志和生机都激活起来,不知疲倦。而绮蕾尽态尽妍,俯仰承欢,将身体弯曲成各种几乎不可能的姿势来迎合他,取悦他,以女人最原始的能力来激发出男人最原始的动力。
他们这欢喜佛一般惊天动地的交合把鬼神都惊动了,不得不给予他们超乎常理的气力和精力,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纵性,从午夜,到天明。
隔了两天,当皇太极再度走上金銮殿时,臣子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皇上竟然比以前更加神采奕奕、精力旺盛。八阿哥和海兰珠接连的惨剧所带给皇上的所有阴晦已经一扫而空,他处理奏章时,比以往更果断,更英明,更有帝王之气。
因为他,终于真正得到了他一生中最想得到的那个女人。
这一次,是那个女人主动献身的。这无疑是皇太极人生情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笔。
那个女人曾经两度行刺于他,辜负于他,但是有过了这一夜,她对他所有的亏欠都补偿了,她为他做的,远不止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那么简单,而等于是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她救了他,救了大清朝廷,救了一个时代。
第21章 沙场之上谁是真正的英雄(1)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蛩;三尺剑,六钧弓,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九阿哥福临奶声奶气却口齿清楚地背诵着,小小年纪,似乎已经很懂得声律的韵味,念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
娜木钟蹑手蹑脚地走来,隔窗笑道:“庄妃大学士也太课子严苛了,才三四岁大的毛孩子,每天不是习武,就是学文,也该叫阿哥休息玩耍一会儿才是。”
庄妃只顾听儿子背书,竟未留意到娜木钟进来,闻声忙起身含笑相迎,又嗔着丫环道:“贵妃娘娘进来,怎么也不通报?越来越不懂规矩。”
娜木钟笑道:“你别骂她们,是我不叫声张,想进来吓你一跳的。”
庄妃笑道:“你也是就快做娘的人了,怎么反倒比前淘气些。”因命忍冬带福临去里屋做功课,叫看着不许偷懒,背熟这一篇对课才许休息。
娜木钟摇头道:“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我总不知你叫孩子念这些做什么,咱们蒙古人,祖祖辈辈马背上长大,草原上埋身,要那么多诗词学问有什么用?正经学学弯弓射箭还差不多,明儿皇上打下中原,也好封个亲王管理一方。”
庄妃微笑不答,心中不屑,暗道:封个亲王?福临将来是要做皇上,入主中原,坐殿金銮的,不学习汉人的学问,又怎么管理朝政,令汉人臣服呢?然而这番话却不必与外人说起,因只看着娜木钟的肚子问:“有三个月了吧?倒不大显。感觉怎样?”
娜木钟道:“也没怎的,只是每日里从早到晚地想吃酸。”
庄妃“唉哟”一声笑道:“酸男辣女,这是好兆头呀,该不是我们福临就要有弟弟了吧。”又道,“好在是夏天,新鲜果子多的是,想吃酸倒也不难,别亏着自己。”遂催着丫环捡极酸的果子送上来,又让把西域才送来的还魂草沏一壶来。
娜木钟忙止住说道:“皇上也赏过我的,只是那草茶怪香怪气,我很不习惯,自从开罐尝过一次,便放在那里再没有动过。你若喜欢,我叫丫环拿来给你。”隔一下又冷笑道,“这些吃的喝的,皇上倒是雨露均沾,不分彼此的,有东宫的,也必会有西宫的,甚至两侧宫的妃子也都有份,却又值什么呢?那年你给皇上写折子,说是‘何必珍珠慰寂寥’,真真说得不错。‘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我这麟趾宫早晚也该改个名字,叫做‘广寒宫’才好了。”
庄妃笑道:“哟,刚说想吃酸,这就拈上醋了。还好意思抱怨,要真是广寒宫,嫦娥的肚子可就怎么大起来了呢?难道果真是玉兔捣的灵药,炼的仙丹,有这么大本事不成?”
说得连丫环们都握着嘴笑起来,又不敢,只好死忍,挤眉弄眼地做出种种怪状。娜木钟不好意思起来,推庄妃道:“拿你当正经人说两句心里话,你倒编排这些巧话儿损人,倒让奴才看笑话。如此我便走了,看谁以后再来理你?”
庄妃忙笑着拉住道:“别走,娘娘好歹原谅我这一回吧。我原本是看贵妃娘娘有孕在身,一心效仿那古人戏彩斑衣,逗娘娘笑一回解解闷儿,身子也好了,心里也松快了,不想倒惹娘娘不高兴,这才是弄巧成拙呢,小的便在这里叩头谢罪可好?”
弄得贵妃无法,啐道:“好也是你歹也是你,别说皇上,便是我也拿你没法子。”
庄妃笑道:“要说皇上对你也还算好的,况且也不是冷着你一个人,自从松山、锦州一带打起来,松松紧紧地打了两年,咱们总也没有占到什么好处,可谓建京以来打的最艰难的一场仗。如今皇上枕革待旦,一年里倒有大半年不在京里,难得回来几天,倒让你和绮蕾一齐怀了孕,还不够庆幸的?”
娜木钟恨道:“谁愿同那罪人一道养胎?她也配?这件事,说起来都是皇后娘娘不好,怎么悄没声儿地就把个罪人从禅房里拉出来,又眼不见地塞给皇上了呢?想当年我们多不容易才把这狐狸精锁进笼子里,这倒好,她一声不响,就又放虎归山了。”
大玉儿一愣,“狐狸精”的说法她是第一次听见,以往有人称绮蕾为那个察哈尔的刺客,那贱人,罪人,甚至那尼姑,也有过说她会妖术,擅使魇魔法儿,装狐媚子媚主的,然而这样直统统地称其为“狐狸精”却是第一次,倒像是汉人的口吻。
不过细想一下,绮蕾还真是有几分狐相:她尖尖的下巴,小小的嘴,还有那双温顺里带着倔犟、沉静中露出锋芒、忽然灵动起来却是明光流丽的一双眼睛,可不就像是一只狐狸?
大玉儿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哥哥吴克善在草原上猎过狐,有一次猎到一只受伤未死的白脸狐狸,一时兴起便不许杀,竟带回家养起来。当时已经长成一个大美人的姐姐海兰珠格格曾嘲笑她说:“这种狐狸有个名字叫玉面狐,你又叫玉儿,难怪你喜欢它。”后来因为那狐狸咬断绳索逃走,逃走前还咬死了两只鸡,海兰珠叹道:“这才是汉人说的,养狐为患呢。”记得当时自己还取笑姐姐错了,说那句成语该是叫做“养虎为患”的。如今想来,竟还是姐姐说得对,简直一语成谮。
现在,娜木钟说绮蕾重新入主关睢宫是“放虎归山”,那是又一次指狐为虎了。大玉儿不仅深深叹息,也许,这便是命运吧?
那段日子她正在养息中,阿哥未满百日,不许出宫。直到那日皇后娘娘送“百岁馒头”来,才故意轻描淡写地提起,皇上已经再纳绮蕾为妃,仍赐住关睢宫,虽无封号,但一切配享与五宫无异。
第21章 沙场之上谁是真正的英雄(2)
月子中的大玉儿听了,直气得眼冒金星,四肢无力。刚刚送走了一个海兰珠,又来了一个绮蕾,这两个人,一而二,二而一,怎么竟是阴魂不散呢?人们传说八阿哥和福临是一条命,难道海兰珠和绮蕾,也其实是一个人吗,一个打不死送不走的九世狐狸?
但是她又能怎样呢?一个月子中的产妇,难道能打炕上跳下来,奔去关睢宫找那个绮蕾理论不成?况且就算她可以出宫,又能对皇上说什么呢?他是万民之上,九五之尊,他要宠爱就宠爱谁,想封谁为妃就封谁为妃。而自己,只是他众多的选择之一,又能对他的其他选择说什么呢?
就像此时,她听到了贵妃的抱怨,句句都是自己心声,可是也决不能随声附和流露出丝毫怨恕之意,因为皇后是自己的亲姑姑,她不可以让别人察觉到自己与姑姑的隔阂而反过来轻视了自己的势力和背景。娜木钟就是因为看不透这一点,才一边拉拢着巴特玛一边却无肆无忌惮地嘲骂贬斥她,而让人们并不真正把她们看成团结的一派的。自己是要做大事有大志的人,却不能这般沉不住气。
因此任凭娜木钟抱怨不休,大玉儿只是不动声色,直到娜木钟骂得尽兴骂得累了,她才适时点了一句:“只要她一天得不到封号,就一天不可能越过你我的头去;怕只怕她肚子里究竟不知是男是女,俗话说母以子贵,如果她这回生了儿子,那么皇上就可以这点理由册封她了,豪格的娘不是封了继妃吗。”
娜木钟一言惊醒,踌躇起来:“她和我脚跟脚儿地有了身孕,算日子还比我早着几天,算起来最多再过两三个月也就该有个信儿了。这倒要好好问问太医。”忽又抿嘴儿一笑,挤眉弄眼地道,“我听说,我听说那狐狸精自有了身孕后,忽又装起正经来,说什么也不肯和皇上同房,且在宫里面重新设立神座,每天拜神念经地,只差没有重新吃起长斋来,不知是什么意思。莫不是养精蓄锐,吸了阳气就做起法来了?”
庄妃听她如此胡诌,失笑道:“一派胡言。哪里真有这么邪门?不过是有孕在身,不爽快是有的。”
娜木钟也笑道:“那便天保佑,她一辈子身子不爽也就罢了。”忽又想起一事,问道:“你每天看了诗书看兵法,又天天打听前线战报,到底知不知道皇上什么时候回来?”
庄妃忧心忡忡地叹一口气,答非所问:“崇祯这回派的可是洪承畴。”
娜木钟道:“洪承畴便怎的?他很厉害么,有三头六臂?”
庄妃笑道:“是不是三头六臂我倒没见过,但是他的名字却没少听说。他是蓟辽总督,战功无数,又是出名的常胜将军,行军带兵都很有一套。年初我们的人兵临锦州,本来已经占了上风的,但是明主朱由检派了洪承畴统领十三万大兵救援,内中又有吴三桂等八总兵,都是有名的大将,早先我陪皇上审奏章,看到前线抄来的邸报,上面说‘援锦大军,用兵异于前,锦州围城之兵势不可挡’,竟是要与我们决一死战。要不,皇上也不会御驾亲征,自己率八旗精锐驰援不算,还调集蒙古科尔沁、巴图鲁两部协助,连我哥哥吴克善都领兵上了前线,奉命守卫杏山,声援锦州。这一仗,必然会打得很吃力,胜负很是难断。”
娜木钟并不以为意:“管他是天兵天将,皇上也一定旗开得胜。咱们大清的仗还打得少吗?蒙古也好,满人也好,都是马背上长大、出生入死惯了的,不比那些明军,养尊处优,腿脚早就懒了,哪里还拿得动枪拉得开弓?洪承畴又怎样?吴三桂又怎样?咱们还不是有十四爷多尔衮、大阿哥豪格这样的神武大将?”
庄妃原本意在闲谈,再没想到娜木钟会突然提起多尔衮来,乍然听到名字,倒仿佛有千斤重的大锤猛地当胸一击般,顿觉心旌摇荡,耳鸣晕眩,一时竟是痴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娜木钟犹自絮絮不休,饶舌道:“十四爷的福晋死了这许多年了,说是多少王公大臣托人说媒,要把闺女许他,哪想都看不进眼里去。竟不知到底想要个怎么样的天仙神女才肯结亲?又说是他心里其实早有了什么人,却不知为什么不肯光明正大地娶了来,只偷偷摸摸地往来。有人亲眼看见的,三更半夜有轿子打王府里出来,只不知是什么人。”
一番话只听得大玉儿心惊肉跳,哪里还有心思答她,只含糊点头道:“不过是传说罢了,又不是你我眼见的,哪里便好信他。”
一时娜木钟去了,大玉儿犹自心潮起伏,满耳里只是娜木钟说的多尔衮不肯续弦的话。多尔衮并不是一个忠贞的情人,他在睿亲王府里美姬无数,欲索无求,这些她也都是知道的。但是,他却自睿亲王妃死后,再没有立任何人为福晋甚至侧福晋,她们只能是他的一时之欢,只是他身边床上的一个摆设一个附属,而从不会真正介入他的生命。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惟有自己。
自己才是他的伙伴,他的亲人,他的真正的福晋——不,是他真正的皇后!称王称后,坐拥天下!这是他们的誓言,不是吗?能做他的皇后的,唯有自己!而能最终取得皇位的,将是他们的儿子福临!为了这个目标,她隐忍,她律己,她课子严苛,枕席备战,无一刻松怠。
然而,他们的雄心壮志,终究什么时候才能如愿呢?她和他,又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堂堂正正地往来,比翼双飞,莲开并蒂呢?
第21章 沙场之上谁是真正的英雄(3)
想着,益发思如潮涌,相思之情难抑,遂命丫环铺设文案墨砚,索笔题得七言律一首,诗云:
莫向春雨怨春雷,水自风流花自飞。
卓女情奔司马赋,虞姬血溅霸王旗。
笛声吹彻锦边夜,乡梦飞凌凤殿西。
赠我青丝挂鹿角,为君金鼎煮青梅。
写毕,擎在手中反复吟咏,仍觉未能尽兴,正欲再续一首。恰时福临已经背课完毕,出屋来,看到母亲题诗,便也站在一旁细读,喜不自胜,朗朗评道:“请教额娘,这‘笛声’一联套的可是‘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这写的是锦州的前线战事,但是‘凤殿’一句又指咱们盛京皇宫,额娘是写给父皇的吗?那么文君琴挑的典故好像不恰当。倒是尾联最妙,儿子最爱这最后一句,逐鹿、问鼎、青梅煮酒论英雄都是中原称主的绝佳典故,额娘这句是说等父皇得了天下,要洗手煮青梅,亲自烹酒相迎。这一句气势好又吉利,父皇看到一定很高兴。”
大玉儿不料他能看破,反惊讶起来,笑道:“福儿真是长大了,竟能鉴赏诗词的好坏,还知道批评用典。额娘这首诗写得不好,你说得对,用典很不恰当,这比喻也为时过早。”说完随手揉了。
福临可惜起来,抢夺不及,瞒怨道:“额娘怎么撕了?为什么不交给儿子保存起来?”
庄妃笑道:“交给你保存?那是为什么?”
福临昂然道:“将来我做了皇上,一定颁下御旨,命人将额娘的诗词刊印传世,奉为经典。”
庄妃看到他这般说话,又喜又惊,继则不安,正色道:“福临,你身为皇子,要以天下为己任,想当皇上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不可以将这份心思表露得太早,更不能张扬太过。宫里阿哥众多,像你豪格哥哥那样立过战功的也不在少数,怎么知道将来一定是你做皇上呢?你这样说话,岂非招祸?”
福临恭敬道:“儿子知错了,额娘教训得对。额娘曾跟儿子说过,皇子当谦和为上,友爱弟兄,万不可自视太高,目无旁人。儿子出语狂妄,请额娘罚我。”
庄妃又爱又叹,忍不住拉过福临抱在怀中道:“你真是聪明的孩子,也的确是帝王之材。你不做皇上,谁来做呢?但是你一定要记得,越是皇子,越要谨言慎行,既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出语轻浮。做皇上的人,只有心腹,没有知己。心腹是用来为你卖命的,但是知己,却是偷听你的秘密的。而一个皇子,绝不可以与人分享心事,更不可让人窥破先机,记住了吗?”
福临一一答应了,问道:“额娘,你几时正式教我写诗?”
庄妃道:“读尽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你如今笔力未健,倘若急于冒进起坏了头儿,只会走上歪路,写坏了笔,以后都难得校正过来。非得宁神静气,不急不躁,且把李、杜、白这三个人的诗读遍了,细细领会,再把王摩诘、李商隐的诗通读一遍。等到这些读得熟了,再回过头细领一回诗经和楚辞中的重要篇章,然后再学写诗不成。”
福临叹道:“那得到几时啊?若不学写诗,额娘又叫儿子背对课做什么?”
庄妃笑道:“这就叫学以致用,这个用不一定非是用于写诗,亦可用于领略诗文的好处。你背熟了对课,再重新领略古人佳句里的对仗工与不工。若工整时,便是和对课相合了;若不工,则问一回自己这里何以要破。这就是精于工却不必拘于工。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句固好;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虽不工,却也堪称佳对,若拘泥于‘双飞翼’与‘一点通’的对仗倒反而失掉了这份自然天成的韵味。”
福临拍手道:“我懂了,就像额娘这句‘赠我青丝挂鹿角,为君金鼎煮青梅’。连用了两个青字,原于诗理不合,然而不论是青丝还是青梅,若换作任何一字,都会失了这种江河急流一样的气势。所以只要是好句,对仗工与不工,用字是不是重复,都不必太计较了。”
庄妃含笑道:“你果然明白了。不过你现在还是初入门,这些规矩还是要守的,直等写诗写到‘物华似有平生旧,不待招呼尽入诗’的份儿上,到时候一挥而就,熟极而流,就可以不理这些规矩了。”
福临自觉这番讲谈有醍醐灌顶般的清彻,浑身舒泰,嘻嘻笑道:“谢谢额娘,儿子领教了。儿子练武的时间到了,这就告别额娘,去鹄场练射了。”
庄妃点头答允,忽见他口里说去,眼中却似有不欲之色,遂问道:“你是不是累了,不想去?如果实在不想去,休息一天也无妨,但是只可以休息一天,下不为例。”
福临忙道:“儿子不敢偷懒。儿子不是不想,是不敢,鹄场很可怕,老是有些古怪的声音,儿子每每已经瞒准了鹄心,却只是射不中。额娘,儿子可不可以换个地方习射?”
庄妃心里一动,忙命丫环道:“这便传我的话,告诉师傅,给九阿哥换个地场练习,以后不要再到鹄场那边去了。”
福临大喜,叩头谢了自去。庄妃又追到门前,眼巴巴地看着儿子走远,想起两宫仆从勒死鹄场的惨事,大为不安。那时自己正逢分娩,鹄场上十几条冤魂升天,那冲天怨气曾一度笼罩永福宫徘徊不去,九阿哥生下来便为怨气所袭,受了惊吓,虽文武双全,举止有度,胆量却不足,梦中时有惊悸不安之状。而鹄场上至今阴风阵阵,大白天里人们经过也觉凄凉,虽几次请神驱鬼都不能见效,倒是一块心病。因此低头苦思对策,沉吟不决。
第21章 沙场之上谁是真正的英雄(4)
笛声吹彻锦边夜,乡梦飞凌凤殿西。
锦州战场的多尔衮并不知道,他亲生的骨肉正在皇宫后苑一天天地长大,已经长成一个聪颖过人的小小皇帝——那真是一个天生的帝王之材,他禀承着多尔衮的骨血,却冠名以皇太极的子孙,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他都该是大清王朝皇位的惟一继承人——但他真是时时刻刻都牵系着那凤凰楼西的永福宫,那永福宫里的大玉儿啊。
他在等待着,计算着,奋战着,只为了可以早一日得胜还朝,与卿团聚。他想她,想得这样浓烈,以致于皇太极走到他身后都不曾察觉。
“十四弟,你已经在这里站了好久了,可想出什么攻城的好法子没有?”皇太极朗朗笑道,“要是再想不出来,可就又要被范大学士抢功了。”
“范文程?”多尔衮好笑,“范大学士上次用反间计打败了袁崇焕,这次又有什么奇兵高见来对付洪承畴?”
“真是奇兵呢。”皇太极笑道,又指一指范文程,“范大学士,你自己来说吧。”
范文程笑着上前一步,先恭敬地向多尔衮行了大礼,这才缓缓说道:“这次是苦肉计。我听说洪承畴是个孝子,所以派人到处搜捕他的家人,今天已经得了准信儿,他的母亲、妻子、并一儿一女已经一个不落,全部在握,不日就要来到。届时我们再挟家室以胁将军,还怕他不就范吗?”
多尔衮恍然道:“果然是一条毒计。难怪中文里管敌人降服叫‘就范’,我还一直纳闷这‘范’是什么意思,敢情就是你范大学士的范字呀。”说得皇太极大笑起来。范文程羞赦,谦让不已。
隔了两日,果然清兵擒了洪承畴家人来到。皇太极厚礼相待,敬若上宾,于帐中设一席,亲自打横相陪。洪氏一家四口如石像木偶,凛然不惧,虽然被押送着风尘仆仆赶了数天的路,又饥又渴,却视满桌美酒佳肴于无物。且不但是洪氏婆媳如此,便连五岁的小女孩洪妍与弟弟洪开也是这样,小小年纪,竟可忍饥捱饿,抵挡美食诱惑。
皇太极见了,心中暗暗敬佩,原以为妇孺之辈不足挂齿,既然被俘,自是啼哭求饶的,不想竟是这样刚烈女子。遂亲自斟了一杯酒,敬在老夫人面前道:“朕在京时,已久闻洪老夫人巾帼不让须眉,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此即边塞,招呼不招,惟有水酒一杯,为老夫人洗尘。”
洪母置若罔闻,不语不动。皇太极无奈,又敬洪妻一杯,笑道:“洪夫人舟车劳顿,是朕怠慢了,特为夫人治酒压惊,还祝夫人与洪将军早日团圆,共为我大清效力,其乐如何?”
洪妻抬头接过杯来,皇太极以为她心动,正自高兴,不料洪妻将酒随手一洒,正色道:“我们乃是大明子民,只知道真命天子乃是大明崇祯皇帝,尔一塞外胡虏,何敢在此枉自称孤道寡?你放心,我们大明军队少时就要扫平满贼,我与洪将军自然团圆在望,不劳你挂虑。况且就算不能够,然只要大明天下平安,纵我等家破人亡又何惧哉?”说罢将杯子用力掷下,呛啷落地。
皇太极大怒,拔出剑来,指住洪妻喝道:“大胆刁妇,竟敢冒犯天威,就不怕朕立时三刻将你斩于剑下?”话音未落,猛不妨那小女孩洪妍见皇太极恐吓她母亲,急了,一跃而上,竟然猛地抓住皇太极手腕,用力咬下。
皇太极一个不妨为小女孩所袭,又惊又怒,猛一震臂,将女孩摔飞出去,直撞向壁。洪妻大惊,急忙扑前相救,而老夫人自始至终,瞑目盘膝,置若罔闻。
那小女孩在母亲怀中抬起头来,额头一角已经擦破,流下血来,然而目光如炬,炯炯地望着皇太极,竟是毫无惧色。
皇太极一惊,忽然觉得这神情十分熟悉,竟好像在哪儿见过一般。回思之下,猛省起来,这不是那夜绮蕾试图以琴弦勒杀自己而被自己震飞下床后的眼神吗?这小小的女孩,这愤怒的眼神,清秀而苍白,柔弱而倔犟,俨然又是一个绮蕾了。不禁一时心软,咳地一声,拔脚离去。
侍卫已经闻声冲进帐来,跪听皇令:“请皇上吩咐。”皇太极挥一挥袖,只道:“将他们看押好,不必捆绑,酒菜侍候,明日我有用处。”
是夜,洪氏一家被安置在清军帐中,除了帐外有士兵把守外,并不加以更多束缚。而帐中案上,放满了新衣玩物,并军中能打点得到的各种水果糕点,便连皇太极平日与众士兵同食同宿,也难得这般奢侈。然而洪家老小仍是不闻不问,彼此也并不议论交谈,仿佛对眼前的困境早已成竹在胸毫无顾虑似的。
侍卫窥其动静,如实报与皇上。皇太极听了,暗暗纳罕,细问:“大人也还罢了,难道两个孩子也不吵不闹吗?”
侍卫答:“那个小男孩是饿的,有一次偷偷牵她姐姐的衣襟意思要吃的,但是她姐姐抱他到一边去说了半天悄悄话,我们在帐外听不到,后来小男孩就不闹了。她们母亲和祖母反而不关心。”
皇太极听了,无法可想,叹道:“有这样的家人,洪承畴之气节魄力可想而知。若是大清也能得到这般猛将,何事不成?”遂传令下去,两军交战时,若遇洪承畴,尽可能生擒而返。
次日锦州城下,皇太极命八旗列队,令士兵押着洪氏一家四口,推至大军最前方,缚于柱上。又挑了数十个精通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