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书网 > 耽美小说 > 异域文化:美国八个故事最新章节 > 第4部分阅读
加入书架 错误举报
换源:

异域文化:美国八个故事 第4部分阅读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如章节排序错乱或空白错误,请点左上角换源阅读。
      方人也有关于人类服装起源的神话。有人把《旧约·创世纪》所描写的,在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中的禁果之后,“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闲地乘轮船前往欧洲,去巴黎置装。小财阀们则去专卖欧洲舶来品的商店买巴黎来的仿制品。经济再差一点的则找个不错的裁缝为她们抄袭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的巴黎式样。但绝大多数的一般人则都是自己在家里做衣服穿,后来才又从商店或邮购公司(如sears)买一般性的成衣。这时美国已追随英国走上了工业化,缝纫机的发明和大批生产使美国一般大众的服装越来越民主化。但是像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大都市上流社会的妇女们的眼睛里则仍只有一个巴黎。即使到了一次大战前夕,当高级时装杂志vogue举办一次以美国新式样为主题的时装表演的时候,不但没有列出美国时装设计家的名字,介绍自己人,而且还不得不在说明书上公开表示“必须再度肯定美国对巴黎的信仰和依赖”。

  这种情况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才改变。巴黎与外界完全断绝了来往。虽然巴黎时装界因“巴黎时装企业联合会”在一九三六年再次改组,使它变成为今天既是工会,又是专业协会,又是宣传机构的综合性组织,而协助设计家和时装行业熬过了德军的占领,但是却无法使巴黎继续作为美国时装的灵感和领导。尽管自三十年代以来,东部纽约和西部好莱坞一直有不少杰出的美国时装设计家,但没有人严肃地对待他们,名字更很少见报。现在巴黎没有了。于是这批设计家们开始作出了精彩的贡献、惊人的表现。一九四一年,纽约的lord and taylor百货公司才又举办了一次时装表演,邀请了大众和新闻界。这次才公开捧自己人,而且捧红了好几位美国本土时装设计家,其中最出名的是claire mccardell。大约与此同时,重点放在自由、娱乐、户外、运动的南加州年轻设计家们更在便装上,一再创新,搞出来更能代表美国味儿的“加州式”sportsbsp;可是巴黎究竟做了一百年的时装领导,二次大战也难于冲倒她的地位。于是德国投降不久,巴黎又恢复了她作为时装中心的席位。把情况扭转过来的也正是在巴黎时装界,以及整个西方世界服装界搞了一次时装大革命(或反革命)的领袖,一个法国时装设计家,christian dior。

  一九四七年二月,巴黎同时出现了一个新“屋”(maison dior)和一个新式样(the new look)。去参观的人发现穿在模特儿身上的时装,一反战时的简朴式样。她们穿的是溜肩膀、微微垫胸、紧腰身、宽裙、裙边一直落到离地十英寸的女装。啊!又复古了,又保守了,又女性化了,而且把自poiret开始、花了四十多年工夫才逐渐发展出来的那种没有腰身的式样一下子给打垮了。最妙的是一开始,几乎所有时装杂志都在骂这个new look。英国的“时装设计家协会”甚而要求政府下令抵制这个新式样。各地政界妇女则说这个反动的新式样等于把妇女几十年来争取到的权利都报销了,妇女又变成为“女人”。然而更妙的是,只有一般中产妇女不骂。非但不骂,她们反而不顾任何权威的反对,热烈拥抱这个异常女性的新式样。每个妇女都想尽办法存钱(而英国因战后几年仍在实行节约配给,所以英国妇女还要存布票)来拥有一件dior新时装。在战时受尽苦难的妇女们大概都希望趁自己还没有老以前再年轻一次,再吸引人、诱人一下。这个式样一直流行了十年,一直到balenciaga在一九五六年,dior去世前一年,推出了更女性化的设计,chemise,才将这个式样取代。

  但中产阶级无力抗拒,或不愿抗拒这个潮流并不表示没有人在反抗。要说明这一点可能需要回头看一下历史,寻找一个线索。早在十九世纪初期,近代“现实的”布尔乔亚和“创造的”艺术家们之间,不仅在意识形态人生观上,而且在服装上,而尤其在服装上,就戏剧化地发生了冲突。商人资本家的打扮是高贵、华丽、规矩,其代表人物是贵族和富有的布尔乔亚的时装设计家,beau brummell,今日“市侩”形象的始祖。另一个极端,诗人艺术家则以拜伦(byron)为代表,打扮的特色是风流、潇洒、反叛、艺术浪漫派形象的前卫。但不要给“市侩、商人、诗人、艺术家”等名词,因每个人都有主观看法而蒙蔽。他们二人都极其虚荣,极其自我,近乎自恋。brummell可以在出现在公开场合之前花六个小时化妆打扮。而拜伦,我们的诗人拜伦,一旦发现腰开始肥了,则一连几天就只靠苏打水和饼干过日子。但不管怎样,这个“市侩”又多了一个“官僚”这个庞大势力做他的同志。先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巴黎的“波西米亚人”,那些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的打扮就是要“吓倒中产阶级”(epatez le bourgeoisie),绝不允许在服装上和“庸俗”的商人混为一谈,也正是这个传统的表现。而到了四十和五十年代,就在dior把中产阶级妇女用new look又变成为“女人”的时候,巴黎、纽约和加州的一批年轻人,没有经过任何大牌设计家的创造和领导,都先后发展出代表他们理想的服装和打扮。坐在巴黎和纽约咖啡室和酒吧那些身穿黑色套头毛衣、牛仔裤、网球鞋、披头散发、弹吉他、聊个没完的青年男女嘴上挂的名字可绝不是dior和他的neus,satre,malraux,de beauvoir。存在主义诞生了,存在主义式的打扮也诞生了。接着是继承二十年代“波希米亚人”传统,又受“存在主义”影响而出现了美国五十年代的beats,后来因为他们反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在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个人造卫星sputnik之后,立刻被“右派资本官僚中产阶级”(艺术家的死敌)命名为beatniks。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发展,从巴黎到纽约(3)

  那美国社会的主力中产阶级呢?几乎好像专门为了对付这批不修边幅的浑蛋beatniks,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私立大学的学生们首先搞出来一种典型现代白领阶级的打扮,窄肩膀、宽腰身、直腿管的三件头的西装。这批东部贵族大学生们毕业之后差不多全进了美国企业界,因而产生了五十年代典型的“灰衣人”服装。而既不是存在主义者,又不是beatniks,但又想逃避,反抗这类打扮、这种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一般青年这时在好莱坞电影中终于找到了他们的英雄偶像,马龙·白兰度和詹姆斯·狄恩。牛仔裤时代开始了。

  从青年反叛到今天(1)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出生的小孩们到了六十年代都已经是十几二十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了。这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在六十年代中期几乎占全美人口的一半。他们不但人数多,而且精力充沛,而且更重要的,都有点零钱花。中产家庭父母想到自己在经济大恐慌和二次大战时期所吃的苦头,都尽量设法供子女上大学,使子女的生活过得舒服一点。而中学毕业之后不上大学或上不起大学的青年男女也可找到工资薪水过得去的职业。换句话说,中产也好,劳工也好,这批年轻人都比上几代的小孩更有余钱可花。然而这批年轻人却不是把钱存起来预备成家时买房子、买家具,而是花在旅行、唱机、唱片,和最重要的,服装上。一九六五年,美国二十岁以下的青年在衣服上一年之内就用去了令人震惊的三十五亿美元。而且他们不是按照巴黎时装设计家的指示花的。

  四十年代的存在主义者和五?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